贪心的危害
释迦牟尼佛讲过,轮回是痛苦的,但佛并没有全盘否定轮回当中也存在相对的幸福。释迦牟尼佛经常讲,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并尽量行善,就可以享受人天的福报。人天的福报就是相对的幸福,而不是痛苦。但这些表面上的幸福,都是短暂、相对的,而不是绝对、永恒的。所以,佛经常告诫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只有这样,在面临生老病死的时候,才有足够的勇气。
世人认为,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这一点,佛教也不会否定。大乘经典中说过:发起须弥山一样的我执,才能够成佛。所谓我执,就是对自我的执着。虽然平时佛教很忌讳有我执,因为我执会衍生贪嗔痴,但此处的我执,却可以成为追求解脱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欲望。如果没有成佛的欲望,也就不会学佛,不会渴望解脱,不会发愿利益众生。真正的修行,是一个庞大、辛苦、漫长的工程,需要足够的勇气与动力,才能达成目标。勇气的来源,就是成佛的欲望。小乘阿罗汉没有这种欲望,所以没有动力成佛,而只追求自己的解脱。
欲望可以分为不好的欲望和好的欲望。好的欲望,是修行、成佛的动力。世俗红尘的欲望如果过度,也会反过来毁掉自己。
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放弃一切欲望,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大乘佛教非常人性化,不会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当苦行僧,而是提倡不堕两边走中道的生活模式。所谓中道,就是不要太极端。比如,本来有条件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却以为吃苦就可以解脱,而刻意不吃不喝,身穿破衣烂衫。这些做法对修行不但没有帮助,有时反而会成为修行的阻碍。反之,不知惜福而过着穷奢极靡的生活,也是一种极端。选择中道,适当控制欲望,才是可取之举。
欲望也即贪心,贪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贪心,包含了对财、对色、对名,甚至是对解脱的欲望。狭义的欲望,则仅仅是对名、利等等的贪图心。我们应该适当地控制欲望,否则就会导致很多的痛苦。尤其是对人的贪心所导致的痛苦,就更具伤害性。比如,夫妻双方中的一个人出轨了,但另外一个人却舍不得,放不下,就会导致精神上受到极大痛苦和打击。轻微的,是当事人罹患抑郁症,生不如死,严重的甚至有可能走上绝路。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控制欲望,既然对方已经不喜欢自己了,再痛苦都无法挽回,只能伤害自己,又何必苦苦纠结呢?所以,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说过,破坏别人的家庭,是非常严重的罪业,叫邪淫,被列在十不善当中。在2500年前,这种问题还没有这么突出和严重,但现在的确是非常严重且普遍的社会问题了。
当然,对世俗人来说,放下没有这么容易,但若能依照佛教的方法去做,也不是那么难。很多人因为不知道方法,才愚昧地选择了绝路。如果有方法,放下也不是很难。姻缘结束了,就让它自然而然地结束。控制自己的贪心,理智地对待情感的变故,就能走出情感的困境。控制贪嗔痴,不仅对现实生活有很大帮助,而且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解脱。
以前很多人认为,物质发展了,生活问题解决了,学佛也就大可不必了,传统文化也不需要。但如今我们发现,现在比过去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与抚慰。人与动物不同,猪吃饱了就可以睡觉,此外没有什么担忧。而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还会有更崇高的追求。如果达不到,就会痛苦。这些痛苦金钱无法解决,迷信也肯定解决不了,必须通过自己的训练去解决。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必须找一个有智慧的、理性的方法。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慧灯之光公众号 : HDZGGW
新浪微博:慈诚罗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