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上 )
《入行论》第153(上)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讲法,前面的九品是分了三个部分或者阶段:第一、二、三品是未生令生起,第四、五、六品是已生令不退,第七、八、九品,是不退而增上。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部分——不退而增上。
前面我们提到过,第七品是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都能够增上的共同方便,就是精进。第八品是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第九品是胜义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
在经典和论典当中,提到菩提心分了两大类,第一是世俗菩提心,第二叫胜义菩提心。其中世俗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部分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当然,要生起来的话,也必须自己要不断地修学,不断地积累资粮,不断地清净罪障,不断地向上师三宝祈祷,用很多方法才能使相续当中产生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今天要学习的是胜义菩提心的部分。胜义菩提心,主要是讲到了圣者相续当中远离四边八戏的、能够了悟法界实相的智慧,就叫做胜义菩提心。在胜义菩提心当中,它其实并没有缘众生拔苦和缘佛果自己想要获得的心态。因为按照究竟的观点来讲,度化众生的拔苦的心,追求佛果的心,都是属于分别心。虽然它是善分别心,但是属于分别心。分别心是帮助我们趋入究竟实相的方便。但是一切万法究竟的自性,的的确确是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境界,所以它不是分别心的境界。
胜义菩提心就本体来讲,是一种智慧。了悟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的智慧,叫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可以通过仪轨来发、来生起、来获得的,而胜义菩提心没有通过仪轨来受的方法。只有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才能够获得胜义菩提心。但是现在我们所学习到的胜义菩提心,现在我们所学习到的智慧,是随顺获得远离四边八戏智慧的一种正因。
如果最初的时候,凡夫相续当中没有这种总相,没有这种随顺胜义菩提心的智慧的话,那么我们修行胜义菩提心,就没有目标,无从下手,也没办法有个总的方向。所以在本品当中,学习到了这个智慧,或者无分别智,或者说是胜义菩提心的体相,其实都是总相,都是一种总的引导。
生起这种见解之后,还要缘这种见解不断地修习,通过不断地修习,逐渐地来了悟分别心的本性。当分别心越来越少,分别心能力越来越弱,当分别心的本性逐渐现前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获得了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现在我们要学习第九品智慧。《智慧品》可以成为《入行论》当中其中的一品,也可以单独地成为一部论典,也就是宣讲空性的论典。很多时候,在宣讲空性的时候说,抉择空性,中观当中有自续派、应成派。应成派的论典当中,有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显句论》,佛护论师的《佛护论》,这些是抉择《中论》的,还有就是寂天菩萨的《智慧品》,这也是应成派的论典。所以有的时候是把《智慧品》单独地作为一部论典来安立、来学习。
(我自己学习《入行论》也学习了很多遍,也讲过几遍。单独的《智慧品》也是学习过,以前在堪布慈诚罗珠面前也听过,索达吉上师面前也听过很多次,益西彭措堪布面前也听过两三次《智慧品》。自己也讲过两三次《智慧品》,有的时候讲颂词,有的时候讲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澄清宝珠论》。我的意思是说,把《智慧品》单独地来作为一部抉择空性的论典,也是有这个传统的。)
《智慧品》的智慧,上师在讲记当中提到,这种智慧并不是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最多叫做聪慧、聪明或者说小聪明。它可以抉择世俗当中这些物质的本体,或者说怎么赚钱,怎么管理一个公司,等等。这些方面在世间人的眼中叫智慧,但是放在佛法当中,这就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相应于一切万法本体的,这种状态称之为智慧。
所以,《智慧品》它不是教我们怎么赚钱,也不是怎么样去经营公司之类的。这里的智慧让我们了悟法界的真性。有的时候,我们说法界真性、究竟实相,似乎离我们很远,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错误的知见。真正的智慧,它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众生都具有这样的本性。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也好,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自己的心的状态也好,其实这一切都没有离开智慧的本性,都是空性。而了悟空性,这种能知称之为智慧。所以,这种智慧和我们息息相关,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我们身心的究竟状态。
而且获得这种智慧,远远地超胜获得世俗的智慧。因为世俗的智慧,只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暂时的利益。有些时候,世俗的智慧只能够带来负面的,比如生起傲慢等等。而佛法当中的般若智慧,它是一切所得当中最殊胜的所得,因为它是帮助我们来现前自己相续当中最殊胜的宝藏的殊胜方便。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藏,叫佛性、如来藏、空性的本体。如果我们了悟了,获得了这种智慧,我们从今往后,就不会再受到轮回当中一切痛苦烦恼的折磨,我们也会永远地超脱轮回,永远地安住在圆满的证悟状态当中。有了智慧的观照的缘故,不可能再产生丝毫的烦恼,不可能再产生丝毫的痛苦。这个就是智慧的最大妙用,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智慧品》。
很多地方都把《智慧品》安立成《入行论》最精华的、最核心的部分。《入行论》的世俗菩提心,第八品当中讲了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对我们来讲很重要。而《智慧品》讲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对我们也很重要。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讲,《智慧品》能够作为《入行论》全论的核心精华。就好像《入中论》的核心精华是第六品一样,《入行论》的核心、精华是第九品——智慧。
现在我们有福报、有幸学习到了这个智慧,一方面也是我们以前曾经发过善愿、积累过资粮的后果,一方面也是上师诸佛慈悲的加持,让我们能够遇到如此殊胜的教法。
当然,《智慧品》的词句和它所诠的意义,针对一般人来讲,不是特别地好懂。它比较抽象,有些词句比较难,不像前面第一到第八品,最后第十品,词句上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第九品的词句,它的推理方法,以及它的空性的意义,对我们来讲,有的时候稍显陌生。有的时候,它因为很深的缘故,所以说是比较难以通达的。
还有一个问题,有些道友觉得《智慧品》或者中观的论典好学。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以前我也生起过这种想法。好学的意思是说词句上面,有些时候是比较容易。当然是就一部分的修学者而言,他觉得只要我们稍微懂一点空性的意义,学中观的论典相对容易。但是,在佛法当中有一种讲法,像《因明论》《俱舍论》这种论典,很难学,它的词句很难以通达。这些宣讲《因明》《俱舍论》的论典,词句很难,但是一旦懂了之后,它就彻底懂了,没有更深的东西可以挖的,因为毕竟它是讲世俗谛的本体。
智慧或者中观的这些论典,词句上似乎容易理解,但是意义很深。我们看词句的时候,觉得理解了,好像懂了,没有什么难的,但是它的所诠意思非常深。为什么所诠义很深?因为智慧品或者中观所讲到的是佛相续当中所证悟的空性状态,菩萨入定慧所安住的证悟状态。我们的分别心离这种无分别智的证悟,差了很远很远。所以对我们而言,空性是很深的。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觉得理解了,只是词句上的表皮上的理解,其实它的意义非常深。
想像看,菩萨无分别智慧,他所证悟的状态通过文字呈现出来,我们觉得很容易吗?除非我们真正证悟了,这个有可能;不证悟,对我们来讲,意义应该说还是非常深遂的。
我们现在学习智慧品,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比较难。有些时候,道友学习的时候就听不懂,或者说兴趣不大,容易退失。但不管怎么样,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反正如果我们有机会听闻中观、般若,有机会听闻智慧品,这种类似的教言,其实是很大福报的显现。
因为佛陀曾经在经典当中讲,他说,我宣讲这么多的正法,讲了这么多的经典,其他的经典全部隐没了,我没有什么心痛的,但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一个字隐没的话,我都非常地悲痛。佛陀显现上是这样讲的,让手下的大弟子们无论如何要保护好般若经典,般若教法,连一个字都不要让它隐没。佛陀曾经很郑重地做过这个交付,就说明般若的经典、讲空性的经典的确非常重要。为什么重要?因为它直接抉择到万法的本性,直接抉择到众生的心性。
在佛法当中,有这样一个原则或者缘起,讲得越深的教法,与它结缘,功德就越大。什么叫越深?越接近我们心性的,越接近实相的经典、论典、修法,如果我们和它结缘,不管说是听闻也好,思维也好,修行也好,讲解也好,讨论也好,考试也好,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们和它结缘了,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很巨大的福报。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经典、论典接近实相,越接近实相,它的文字般若功德就越大。
现在我们有幸手里捧着这本书,耳朵在听它的语句,眼睛在看它的文字,这都是很大福报的显现。即便我们听不懂,如果我们能够圆满听闻,其实相续当中就种下了很大的福报善根,第二因为和空性的教法结缘的缘故,我们很快就可以证悟空性。
以前大德们打个比喻,就好像渔夫钓鱼的时候,河里面的鱼已经把铒吞进去了,已经被渔夫的铁钩钩住了,这个时候虽然鱼还在水里,但是他已经在岸上了。因为已经上钩的缘故,马上就可以被渔夫从水里捞起来。
同样道理,有幸听闻、接触到中观般若教法的人,虽然现在还在轮回中,但是已经解脱了。就好像鱼虽然还在水里面,但马上就可以从水里到岸上一样。所以,听闻到中观教法的有缘者,虽然现在还是凡夫,但是很快就可以解脱了。为什么呢?就因为般若空性无比的加持,无比的威力导致。
既然有了这样的因缘,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听不懂就放弃了。听得懂,当然对我们修行起很关键的作用;即便听不懂,其实也是能够累积巨大善根的,也是能够和解脱结下最近因缘的这样殊胜的法门。这个方面,想想这个比喻就知道了。
还有《四百论》当中,圣天论师也是这样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薄福者——没有福报的人对空性的教法,一点疑惑都没有。如果是谁略略地生起怀疑:“一切万法可能是空性的吧?”也能够毁坏三有,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就知道空性教法的殊胜加持。
我们在听智慧品的过程中,连这一点怀疑都生不起来吗?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认真听,这么多的教法、侧面、比喻、推理、教证、窍诀,一定能够让我们产生:“诸法可能是空性的吧?”有时候用一个比喻,梦喻、幻化喻,就能知道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如果我们通过这种比喻了知:“一切万法可能是空性的吧?”如果产生这一念的合理的怀疑,其实也可以圣天菩萨所讲一样:“亦能坏三有”。我们就可以,拥有毁坏三有、摧毁轮回的武器了。所以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非常巨大。
它比一般的法门遣除障碍的力量要大。在前行当中讲到塔波尊者的一个弟子,以前贩卖经典造了罪业,后来他就想忏罪,上师让印这些贩卖过的经典。印一段时间之后,他说:“有点困难,很累。对于忏罪而言,安住万法实相,可能没有比这更殊胜的。”上师就很高兴说:“的确如此。如果安住一切万法空性,能够了知万法本性,即便像须弥山王那样大的罪业,刹那之间就可以摧毁。”所以,如果我们要清净罪业、忏悔罪业的话,安住罪性本空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窍诀。
怎么样观察罪性本空?其实在智慧品当中,在中观论典当中,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地清楚。在金刚萨埵忏悔当中,四对治力当中的所依对治力也有空性,现行对治力当中菩提心力量很大,空性慧、空正见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怎么样来生起空正见,而且我们在修持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时候,其实都要用到空性。很多修法,刚开始就是“阿”字,而“阿”字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很多仪轨开始的时候,“一切诸法空性中……”它为什么是空性的?空性的状态是什么?如果我们总相上不了知什么是空性,修持生起次第很困难,修持圆满次第很困难。
所以,空性的的确确是佛教的根本,佛教的最根本、最根本。虽然我们说出离心是根本,的确也是根本,菩提心也是根本,但是空性慧也是根本。空性慧的根本是核心的核心,是精华的精华,它是一切万法本性的缘故。就好像一个人一样,他之所以能够活着,就是因为他有命根,他生命存在,假如这个人命根没有了,他就是一具尸体。同样道理,佛陀也是讲,我的空性教义,就像人的命根一样,如果佛教、佛法当中没有空性,整个佛法就会变成一具尸体,没有任何的生命力。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教法的核心,比如小乘教法,它之所以能够超胜外道,能够超胜世间的一切学问,最根本的原因(当然其他的原因还有),是因为在小乘教法当中有人无我空性,有了人无我空性就可以摧毁根本我执。摧毁了我执,就可以摧毁烦恼障,就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小乘教义能够获得解脱的原因,是因为人无我空性。
而大乘的教义当中,不管是唯识宗也好,中观宗也好,都讲二无我,在人无我的基础上讲法无我,有了人法二无我的空性才能够登初地。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话,就无法打破俱生执着。如果无法打破遍计和俱生的执着,我们就还是凡夫人,没有办法冲破轮回。所以,烦恼障和所知障,不管是俱生还是遍计,都需要空性来对治。有了空性,大乘教法才有活力,修行者才可以冲破障碍,不是压制而是彻底地根除障碍而获得解脱。佛也是因为圆满证悟空性的缘故,把一切烦恼障所知障最微细的种子完完全全摧毁,然后现起遍知佛果的。
密乘的教法一样的。一方面它是以中观的空性基础上安立的,进一步地深化的法门、窍诀。它是以空性为基础,生起次第当中一切万法空性的,如果我们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没有安住一切万法空性的话,这种有实执的修法绝对不是密乘。圆满次第当中修气脉明点也是以空性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以空性为基础的话,它这种修法,如果是实有的气、实有的脉,这绝对不符合密乘。大圆满更不用讲了。
所以说,一切佛法如果是没有空性,没有一点夸张,佛法就死了,就是尸体一样。佛陀说其他的教义隐没了,我不会觉得很痛惜,空性的教法一个字都不能够隐没。这么重视的。至于为什么,前面我们分析了。要真正从轮回当中解脱,没有空性是不行的。
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没有空性,它因为是通过殊胜的方便,通过阿弥陀佛的愿力,通过自己的发愿力、自己的善根等等,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但是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去之后,他只是暂时的在轮回当中不流转了,但是他的心还是凡夫的心。我的意思不是说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都是凡夫。就一部份没有证悟空性的人来讲,他的心还是凡夫。他如果要获得圣者的果位,他必须要证悟空性,因为只有证悟空性,他相续当中的俱生和遍计的人执和法执才能够对治,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对治的方法。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一个方便。从地域、环境的角度来讲,他已经离开了娑婆世界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他已经不再流转轮回。从地域、环境的角度来讲,到了极乐世界绝对不退转,但是从相续的角度来讲,从他内心当中的状态来讲,他必须要证悟空性才能够登地,成为圣者。
所以,我们要理解,即便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要学空性的,因为这是唯一的道。如果没有这个唯一的道,绝对无法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没办法破除烦恼障、所知障。所以,空性的教义的的确确是没有任何教义可以替代。我们现在不学,以后也必须要学,无论如何也必须要学。
而且,空性对我们在现世修行、现世生活当中来看破妄相、缓解压力方面,也是有很明显的效果。了知了空性,我们的执著就放松了,执著一放松,很多的痛苦、烦恼自然而然就放松了。所以,这也是很殊胜的内容。
当然,我们追求的不是这个,我们追求的是要了知、要现前我们相续当中本来的一切万法的空性。而且空性的教义,不是说一切万法本来有,现在我们要让它变成空。这个不是空性,这是断灭见。而是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空性的,只不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以为一切万法不空。我们是要把它还原,学习空性是要还原一切万法的本来状态。
一切万法本来是空的,中间我们产生了它实有的一种错误颠倒的分别,现在再通过教义、理论来观察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原来正在显现的时候,它就是空的。从本以来它就是空的。”这才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来状态是这样的。
当然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讲很多,但没必要,因为还有很多颂词要讲。其他很多关于空性的理念,关于空性的功德、必要,我们在整个第九品当中,都可以慢慢讲,哪个地方合适,我们就插在哪个地方讲。但今天我们不能讲太多,因为还有颂词需要分析,所以下面我们进入它的论文。
丁五(智慧度)
论文讲到了第五个科判是“智慧”。“智慧”也是六度当中的第六度——智慧度”。前面讲了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现在我们要讲智慧度,六度当中的第六度。
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这是上下品的连接。前面讲了禅定品,现在讲智慧品,这个颂词是连接文,教诫我们生起智慧。
颂词当中讲: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此等一切的分支,佛陀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说的。所以,想要息灭一切痛苦的修行者,应该想方设法的开启或者生起空性的智慧。
下面进一步分析。在很多经典当中,比如《般若摄颂》《般若十万颂》,都讲到一个观点:“五度如盲,慧度如眼”。有的时候说“慧度如导”,引导的意思。前五度就像盲人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智慧度就像眼睛一样,就像明眼人一样,明眼人就可以把这些盲人引导到目的地。
我们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禅定,修持一切其他的法,这些善根如果没有智慧度的引导的话,它是没有方向的。我们可以布施,可以持戒,可以安忍,乃至可以修禅定,但是如果没有智慧的眼睛的话,我们就看不到方向,没办法把我们引导到我们最想去的地方。所以说,智慧度犹如眼一样。
智慧度犹如眼睛一样怎么理解呢?两个方面可以理解。第一个方面,智慧有取舍的能力。比如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布施的功德是什么?如果不布施你悭吝的过失是什么?布施的方法是什么?怎么样去布施?什么态度去布施?这些都是智慧去引导的。如果没有这种智慧的话,怎么布施都不知道。持戒安忍都是一样的。这是从能够做布施本身的意义去抉择,智慧有一个引导的作用。
但还有另外第二层的意思。在布施的时候,要知道三轮体空,虽然在布施,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这样的话,可以把布施的功德引向到趣入于证悟空性、一切无执著、一切无所执当中去。这种正在布施的时候,了知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本体,一切万法空性的自性,谁去引导?智慧去引导。
而且还有比喻讲到了,犹如所有的恒河支流,都汇入到恒河,然后恒河支流的一切水最后和恒河一起流入大海。同样道理,其余五度的支流汇入智慧,然后智慧一起进入到佛陀大海当中去。所以,智慧是主流,其余的是支流,其他支流的水,汇入到智慧的主流当中,最后智慧主流的水引导它们一起流入到究竟的佛智。所以我们要成为佛智,必须要智慧地了知一切万法的无自性。
这是简单地讲。相信很多初学的人,第一次听,可能有很多的疑惑。但是不要紧,后面还会再讲。学智慧品的时候,很多问题都可以一层一层展开,而且这里所讲到的很多问题,到后面寂天菩萨还会宣讲。所以“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那么“一切支”是什么?有些论师解释“一切支”,是讲第八品静虑的一切支,佛是为智慧而说的。有些论师的解释,前面所有的一切支,布施支、持戒支、安忍支、精进支、静虑支,这一切的五度分支,佛都是为了生起般若而说。还有一些说,从最初的第一品发心功德开始,到第八品的这一切分支,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说。
有些论师解释的时候,也使用了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当中的教言,就是说次第次第地生起,六度是前前生后后的次第,比如布施可以生持戒,持戒可以生安忍,安忍可以生精进,精进可以生静虑,静虑而生智慧。所以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无论如何,说明智慧是重要的。
还有,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讲,“此等一切支”的“支”字,还有“佛为智慧说”的“为”字,都是表明智慧是主要的,其他五度是次要的。就像国王和国王手下的这些大臣和士兵的关系一样,国王是主要,其他是次要。麦彭仁波切打比喻讲,比如说国王出行的时候,国王发动战争的时候,四军随行。国王一走动,其他的很多人就跟着走动。所以这里面,国王是主要。而且这些士兵,他自己是没有能力发起战争的。他是为了谁打呢?他是为了国王而战,是为了国王而打。所以,国王是主要。也就是说,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为”字就说明智慧是主要的意思,在所有六度当中,智慧度是主要的。这里就讲到了智慧的重要性。
“故欲息苦者”——所以,想要息苦的人。作为众生来讲,所有众生都想离苦得乐。息苦的方法有很多,有暂时性的息苦,有究竟的息苦。暂时性的息苦分了很多层次。如果肚子饿了,要息灭肚子饿的苦,有些人就吃饭,通过吃饭来息苦。有些人再深一点,为了找到吃饭的钱,我必须要去工作,为了工作我要好好上学,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息苦的方便,但这种息苦的方便只能暂时地解决问题,而且如果在息苦的时候运用了错误的方法,那么表面上在息苦,其实为后世更大的痛苦埋下了祸根,这个是一种息苦。还有一种息苦是从因果上,今生当中断恶行善,这个也可以息苦,但这种息苦还是暂时性地息苦。
究竟的息苦必须要斩断它的苦根,才能够息苦。怎么样息苦呢?这个地方讲,“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在智慧品当中所讲的息苦的方法,不是暂时的息苦的方法。当然也可以暂时,前面我们讲了,如果在今生当中,我们的压力很大,因为烦恼、执著产生很多痛苦的话,如果我们能够看清楚一切万法是幻现的,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没有真实的,我们在生活、工作、修行过程当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这种痛苦当然可以通过修空性的智慧而息灭,但还不是在本品当中讲到的息苦。这里面的息苦指究竟的息苦,完完全全把痛苦的苦根连根拔掉。
“当启空性慧”,就是生起空性的智慧。为什么?因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业,恶业的来源是烦恼,烦恼的来源是实执。执著万法是实有的,执著我是实有的,执著我的身体是实有的,执著这一切的,我的房子,用具、钱财、官位、名誉都是实有的。因为把这些执为实有的缘故,就产生了烦恼,有了烦恼就造恶业,有恶业就产生了痛苦。
所以,世间人息苦只是在很粗大的层次,他没有深入到更细的层次,他只是在最表面上的层次去息苦。现在我们肚子饿,现在我们因为没有钱而痛苦,这都是因为恶业而显现的痛苦。很多人息苦只是在这个层次上去做一些息苦的动作、努力。有些时候,他相续当中有深层次的因或者福报的缘故,他可以息灭一点。有些人没有这个福报,怎么样也息不了苦。他没有知道苦根的来历。
有一部分人就知道,痛苦来源于业,所以他从业方面去调整,是从这个方面息苦,他层次深一点了。有些人就知道业从烦恼上来,他就开始调伏烦恼,有些外道他就修禅定,禅定生起来了,烦恼不生,烦恼不生就没有恶业,没有恶业就不会有痛苦。
但是,烦恼还不算最深层次的,烦恼的来源是实执,不管是人执还是法执,这就是无明了。所以,如果要真正地把实执找到了,通过反方面的对治,把它息灭掉,一切的根本就解决了。而空性慧的这种解决方案,它是到所有痛苦的最底层,它的发源地在哪里,它的根本在哪里,找到它,然后对治它。
实执的反方面是什么?就是没有实有,不实执。不实执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样去不实执呢?就是了知这一切实有的本体是空性的。如果我们了知了自己是空性的,一切外面的显现诸法是空性的,了知之后,我们就不会有实有的执着。我们就知道外境没有实有,我们的心就不会有实执。因为没有实执,了知了如梦如幻,了知了空性,安住空性当中,他就不会有烦恼了,不会有烦恼不会造业,不会造业就不会有痛苦。所以,从根本上息灭,才是真正地息灭。
这个方法是什么?佛证悟了,佛告诉我们了,寂天菩萨在论典当中阐释了佛经当中讲空性的正义,所以在这个论典当中给我们宣讲“当启空性慧”,一定要开启空性的智慧。这是一劳永逸的,连根拔除痛苦根本的殊胜的方便。
如果对这个教法没有兴趣的话,我们只能说对自己不太负责任,只是想在某种浅层次的阶段去灭除痛苦。想想看,前面我们分析的这个过程,我们都可以对应我们处在哪个层次。如果我们没有把对治痛苦放在去调伏苦根、灭掉苦根的话,我们以后还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痛苦。现在我们不管是从表面上调整也好,还是从业因果的层次去调整也好,都只是相当于吃止痛药,暂时没有痛,但是病根还在。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知道一定要把病根拔除,病根拔除是什么?就是空性慧、空正见。必须要去学习,必须要内心当中去串修,去证悟它。所以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当然,能够对空性产生信心的人,他也应该在前世有一定的善根、福缘,他才可能对空性有感觉、有兴趣,非常有兴趣学,听也听得懂,或者现在我们虽然听不懂,但慢慢地就可以听得懂。
其实我自己最早的时候,在佛学院听上师讲空性,记得是讲《入中论》,当时完全听不懂。而且不但听不懂,更可笑的是,上师在讲《入中论》的时候,连讲到哪个颂词、哪个地方都找不到,就是这么笨的一种状态。但是后来慢慢学习,通过上师的护持,有的时候上师骂,有的时候上师给压力、有的时候加持、有的时候安慰、有的时候鼓励,反正用很多很多方便,最后慢慢对空性的词句有点了解了,对空性的意义突然有点了解了,慢慢有兴趣再学下来。像这样,现在对空性总的一些概念,或者它的推理方法,有一点点了知,就觉得没那么困难。
不管怎么样,刚开始的时候你们也许不懂,但是如果学下去的话,肯定会对自己的修学佛法,尤其是长期的修学佛法,它有很殊胜的作用。后面我们了知空性我们就知道,如果有了空正见的话,我们怎么样在磕头的时候安住空性,忏悔的时候来用空性,在转绕的时候用空性,在正行无缘殊胜,或者修法修到最后的时候一切不执著当中安住,这些都可以用得上。如果不学习不了知,我们永远对这种修行方法陌生的。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
前面是讲教诫生起智慧,这里讲怎么样生起智慧。生起智慧的方法,如果佛告诉我们,空性的功德很大,它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不告诉我们怎么样生智慧的话,我们也只有干着急。但是,佛陀有智慧、有大悲,还有善巧方便,告诉我们怎么样生起智慧。所以,生智慧的方法很重要。
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首先我们要认识,智慧的自性是什么。第二要深入对境无我,对境是无我。观待对境,就有能境,能境就是我们的心,对境就是无我。无我是它的对境,我们要认知对境无我,能认知当然就是智慧了。第三破除所断实执,必须要破除所断的实执,通过智慧来破除实执。实执是我们内心的状态,现在我们内心当中有实执,我们执著外境是实有。我们通过修智慧就把内心当中的实执断除掉,生起空正见,生起空性的智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这里也是对境和有境。有境是我们的心,对境就是我们所观察、抉择的对象。抉择对境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个我们必须要抉择。因为一切万法的空性都是由对境的二谛引发的。第二是修行有境正道,我们内心当中的空性正道,我们怎么修持?(待续)
转载:五明佛学院2015年菩提学会招生简章!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方丛林大德长老、信众居士:
学会开设佛教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随着学会教学与管理日趋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获得了大乘佛教法雨的滋润。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很多人不仅对佛法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对治烦恼痛苦的种种方便。学会提供的系统闻思修行的平台,不仅为广大佛教徒点亮了人生,也为佛教的兴盛增添了光彩。
学会2015年度的预科系招生即将开始,希望学会各位学员、各级发心人员,自觉担负起弘扬佛法的重任,让无量轮回痛苦众生享受妙法甘露的喜宴;同时,也希望大家把现代化管理的经验和方法逐步引入到学会的管理中,在细化和完善各项管理方面与时俱进,让每个学员真正体会到佛法的深味,获得暂时利益和究竟安慰的福祉。
弘法教务处
2015年3月5日
传法上师索达吉堪布简介
索达吉堪布,生于1962年。1985年舍俗出家,前往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早在上世纪90年代,随法王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弘法。
因感汉地佛子由于语言障碍,无缘接触藏传佛教,堪布将大量藏文经论译成汉文,并长年在喇荣五明佛学院传授显密佛法、引导实修,不但培养了无数的佛教人才,而且著作等身,传法教言与出版书籍累计超过上千万字。此外,还将《弟子规》《观无量寿佛经》等汉文典籍,翻译成藏文。
从2010年起至今,受邀在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港大、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众多著名学府演讲,发起并参与主办多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与知识分子们进行交流,将佛教真理与当今科学结合起来,引导世人正确面对学业、情感、工作、人生。近年来,堪布经常与众多海内外学者探讨环保、和平、道德、跨宗教等问题,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同时,发出“启动爱心”的倡议,号召大家在学佛之余,不应漠视身边的弱势群体。先后建立了小学、中学、养老院、居士林、小沙弥学院,资助濒临失学的大学生,救济无钱治病的重症患者……
堪布常说:“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法,我也会尽心尽力用佛法饶益他。”
更多招生简章内容请您点击
http://www.zhibeifw.com/xxgx/zsjz2015/
或者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原文”
在线报名:
http://www.zhibeifw.com/xxgx/baomin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