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如何到彼岸——离苦而得乐
文|释圆如
01
引文
对于“烦恼”,古今中外众多智者皆对其做过许多思考,乃至终其一生都在体验之、研究之,期望从中获得解脱,乃至能够给出超胜的办法,并分享给大众。因为在烦恼面前,似乎大家都是平等的,平凡世间无人能够彻底远离烦恼的纠缠。
“人生有痛苦烦恼,哲学家们把它理解为人生的匮乏状态,也是人生的常态,是与生命共在的一种无法解除的状态,人生有肉体上的痛苦,也有精神上的痛苦。”德国著名学者叔本华曾如是说:人生就像一个“摆钟”,摇摆于痛苦和空虚之间,永无休止。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瞬间。人生的快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然而痛苦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承受底线。
这些西方大哲认识的痛苦烦恼似乎是人生的固有属性,它无可避免地追寻着我们。当然,以理智自诩的他们也提出了缓解人生痛苦的诸多方法:比如透过艺术的创造与欣赏,我们将意志所生的欲望世界提升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中,这时我们可以暂时忘却人世的不幸与痛苦。如果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地否定生命,就要走禁欲之路,当这种认识作为意志的清净剂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能得以解脱。
这些理论有科学和实用的一面,因为能够某种程度上缓解人类的痛苦,至今很多人追随于此,展开了他们与“悲剧人生”的斗争。当今,西方理论哲学和应用心理学仍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其需求似乎也越来越现实与迫切。佛法在认识烦恼、解决痛苦等问题上有着鲜明的观点,当我们观察到大众希求解脱烦恼却莫衷一是之时,作为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的学人,我们期待把佛法的基本教义带给大众。而这其中,就包含了痛苦的根源和解决之道,以下便是佛法对于烦恼的基本认识。
02
烦恼的产生
1. 什么是烦恼
对于烦恼,佛教有详细的分类及解说。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第一苦:生苦。现实世界是痛苦的,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哭泣。
第二苦:老苦。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的身体随时都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我们又怎么能控制呢?
第三苦:病苦。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苦。
第四苦:死苦。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第五苦:爱别离苦。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是追求精神的统一,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也不可避免。
第六苦:求不得苦。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像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人在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第七苦:怨憎会苦。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
第八苦:五阴过盛苦。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会让我们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以上八苦又可集中包含于三苦之中:
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
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
三、行苦,由一切法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
可见,佛教对于痛苦的认识全面而系统,平凡世间无有乐事,即便是乐,也暗藏苦因,真实的乐在此世间并不存在,总结起来就是烦恼时刻伴随,几乎无处不在。
2. 烦恼的产生
至此,一些人亦认同佛教是研究烦恼苦痛的擅长者,认为佛陀着实悲天悯人,想众生所想,急众生所急,确实十分了不得,值得尊敬赞叹。然而这并非佛教的主体,作为三宝(佛法僧)之一的法宝,更多是在解读烦恼苦痛的根源以及究竟解决之道,这才是佛陀无上智慧悲心的体现处,也是学人赞叹其超胜种种外宗外道的根本原因。
佛先宣说了四谛、十二因缘,部分学人因此远离烦恼,获得解脱自在;随后,佛继续揭示缘起性空,如来藏觉性等道理,又有诸多行人得真实解脱利益。通俗来讲,就是远离了痛苦,获得了自在。其中四谛、十二因缘把烦恼苦痛的来源说得简单明了。
了知烦恼痛苦的来处,确实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首要关键。当然,这类问题本身又是人类乃至整个有情世间当属第一重要的问题,它关乎生存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因为烦恼时刻暗藏,不经意就会发生。倘若没有对人生的正确了解和认识,就谈不上真实无误地把握人生。换言之,没有导航的行进和没有眼目的人生都是可怕的,是没有基本保障的。也正因此,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归纳总结乃至创新,试图远离烦恼,然而都未能达到佛陀所认识的深广程度。
对于四谛、十二因缘等道理,佛陀以其不共于凡夫的智慧现量照见,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了解,这类道理对于一部分人虽然有些陌生,然而它的正确性却毋庸置疑,甚多学人行人依靠这样的智慧远离了烦恼苦痛,获得了解脱自在,乃至点滴的效用也让学人欣喜不已,法喜充满。
佛陀阐述的道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权威性仍难以超越,著名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也曾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由此亦可见一斑。
那么,佛教怎么解释痛苦的来源呢?
四谛之“集谛”揭示: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通俗地讲,凡夫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烦恼痛苦之因,不仅人类如此,六道所有众生都是如此,佛陀把人生“苦”的本质完全揭示了,只要三门有造作便有轮回,有轮回便有痛苦。
顺行十二因缘是以无明为起点,老死为一生终点,包含十二个内容的因果关系链。它不断循环,是轮回机制的内在原理。其中作为起点的“无明”就是指愚痴,具体指对“我”的一种执着,“我”具体又包括“人我”和“法我”,这种狭隘错误的执着导致众生自私自利,障碍福慧增上进而陷入痛苦烦恼不得解脱自在。
比如,生命个体都认为其身体要过得舒适,其内心要感受快乐,符合需求的便要追求,相反的便要排斥,这个就是“人我”的一种体现;同时,在实际落实过程当中,个人的认识经验又引导出个人具体的见解行为,这个就是“法我”的一种通俗体现。
这些在平凡世间看起来似乎十分合理的观点正是烦恼痛苦的来源,它让我们贪爱嗔恨,言语造作,形成种种业因。在缘起力的作用下,因为并不具备无我解脱智慧的缘故,我们在轮回中感受种种果报,无有止境。正因为“人我、法我”的见解看起来如此理所当然,所以众生如同温水中的青蛙,身处苦难而难自知,想依靠自己寻求永恒的解脱更可谓难上加难。
03
烦恼的解决
佛教是如何解决烦恼这一难题的呢?大乘佛法整体上分为甚深见与广大行两大内容。何者为深?万法空无自性乃甚深;何者为广?六度万行慈悲利众乃广大。唯一目的是解脱自他痛苦烦恼,深广二者互不相违,相互增上,共同成就福德智慧资粮,远离烦恼痛苦困扰,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乃至获得自他二利究竟圆满的佛陀果位。
佛说四谛之一的道谛就是解脱烦恼之法。何谓道谛?戒定慧三学,出世间法之因即是道谛;依戒得定,依定生慧,其果便是灭谛。熄灭了贪嗔痴,便得解脱。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
历史上,唐玄宗问弘辨禅师:云何名戒?
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
帝曰:云何为定?
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
帝曰:云何为慧?
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
看来,佛教不光有关于“深广二支”解决烦恼的指导原则,更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落实方法——戒定慧。戒定慧与“深广”是什么关系呢?“深广”主要对应于慧,戒定乃是生慧之法,得了这慧便有了远离烦恼的能力。大乘佛法更强调以慈悲心依种种善巧方便让众生离苦得乐,比如众所周知的无量光佛阿弥陀,成佛前是法藏比丘,其发愿成就极乐世界,让众生更好地闻法修行,其后依靠无量行持之功德的缘起力,成就了无比善妙庄严的极乐世界,接引众生远离娑婆世界苦痛,在彼佛土修行得道,解脱成佛,这便是阿弥陀佛为行人作出的“甚深见广大行”的示范。辈出的高僧大德更是离我们很近的示范,他们解脱了自己,解脱了众生,是我们亲近、敬信、学习的好榜样、好老师。
此外,逆行十二因缘就是把轮回中的每一种烦恼在因位上断除,烦恼的因没有了,那么烦恼本身也就不存在了。比如“取”因“爱”而有,“爱”若不生,“取”亦不再,若能归根到底,“无明”一灭,随后而生的所有“烦恼”,如行、识、名色、生、老死等也就不复存在了。而破除无明的方法,便是这“深广”二支所摄的内容,所谓无明即是我见,而破除我见,甚深见广大行当属核心妙法,能除自私自利、灭贪嗔愚痴烦恼。
缘起性空与如来藏觉性,所说的也是空有不二,圆融无碍,互不相违的深广境界。这是什么境界?是解脱自他烦恼的超胜境界,因为万法无实,故真实行者无有自相烦恼,因为智慧现前,光明起现亦能遣除众生苦恼,自他二利,福慧互资,终能成就层层的解脱,而这解脱,也未离开甚深见广大行。
至于甚深见广大行,二者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借《中观庄严论》(后文简称“论”)中的三偈颂词可以从原理上略窥一二。
论第83颂曰: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
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字面意思是说,通达万法无我的智者,他们屡屡串习万法无有自性,努力远离种种狭隘错误的执着,如此,由人我法我二种颠倒执着而产生的种种迷惑烦恼,无需其他繁冗的勤作便能无余断除。这是通达万法胜义无有自性所能获得的殊胜利益。
什么是“通法无我”?“通”即通达;“法”即万法,万法包括色、心一切之法;“无我”即远离我见,我见又包括人我见及法我见。什么是人我见呢?将五蕴和合的假象执着为常一的我。什么是法我见呢?将万法执着为实有存在的妄见,具体指三轮实质:对境,能作,所作实有存在。无我便是要远离此二类错误执着。
什么是“颠倒”?本来存在的法认为不存在,本来不存在的法认为存在,这便是颠倒,总的分为断见及常见。比如认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因果不存在,这便是粗大的断见;又比如认为色法心法的桌椅板凳、喜怒哀乐乃实有存在,这是粗大的常见。这些是平凡世间及外道比较普遍的颠倒见,当然还有细与极细的常断见。从内道有实宗的有部及唯识,到中观自续派,再到中观应成派或者密宗,其见解不断增上,不断远离细微颠倒而趋于万法究竟实相,离于烦恼苦痛,乃至于能令自他获得究竟圆满的自在安乐。
什么是“惑”?依靠以上有境分别念所产生的种种障碍、束缚心的一切烦恼,便是“惑”。表面指烦恼,实际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种涵盖所有烦恼障碍的共称。烦恼障者,恼乱身心,令不寂静,障碍涅槃解脱。所知障者,迷昧于所知之境界,障蔽智慧之性,虽不障涅槃,却障碍成佛种智。“惑”略说如是。
何谓“无勤”?无勤对应勤作,外道种种离苦之法皆在果上改造,譬如苦行消业,虽略得利益,却是缘木求鱼,终不能遂。而佛法则于“无明”的根本处下手,返本归元,自然能够开显佛性智慧光明,无需勤作而能真实离苦得乐,自他两利,着实殊胜。
这是胜义无自性的基本原理。
论第84颂曰:
因果有实法,世俗中不遮,
染污清净等,安立无错乱。
字面意思是,胜义当中一切万法虽然不存在,但从名言来讲都是存在的、不空的,因果所摄的所有法在世俗中均不遮止,因此,烦恼障、所知障的染污法,与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以及得地菩萨的清净智慧等,全部可以合理安立,不会出现清净与不清净相同、烦恼和智慧相同等过失。
什么是“因果”?如是因得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非种瓜得豆,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即是因果,万法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缘故,在我们身边,因果无处不在,它既可以简单到饭足则饱,也可以复杂到不可思议,凡夫难以思量,这是一切法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简而言之,欲得乐果而远离苦果,得从五戒十善等善因处下手。
什么是“有实法”?色法、心法如桌椅板凳、喜怒哀乐等,在世俗的观察中,如梦如幻存在即是有实法,它区别于世俗中的无实法,如二月、兔角等,即使世俗中也丝毫不存在。
什么是“染污清净”?染污与清净二者恰好相反,染污指邪见烦恼,清净指正见智慧,二者都是世俗当中安立的名言。
“无错乱”是指万法虽然胜义观察中无有一者实有存在,乃至连空亦空,毕竟空。然而,世俗所安立的种种法并不会因此而混为一谈,它们无有丝毫错乱地于世俗名言中无误安立,显现万法乃缘起之故,若因缘不同,结果必然不同。
这是世俗起作用的基本原理。
论第85颂曰:
如是而安立,因果此法故,
福资无垢智,此宗皆合理。
名言中不遮破一切万法的缘故,一切因果的安立非常合理,因此,所谓的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对中观自宗来讲非常合理。
何谓“福资”?福资就是福德资粮,具体指所缘之供施等善业。
何谓“无垢智”?常住清净如来藏即是,也叫作觉性、佛性等。
佛法中讲求“福慧双修”,中国古圣先贤也告诉我们“福至心灵”,二者不谋而合都在说福德智慧对于我们解脱自在的重要性。佛陀被尊称为“两足尊”,指的就是福德智慧圆满具足而备受人天恭敬供养。懂得了万法胜义中无自性的中观道理,及世俗中内缘起显现的唯识道理后,积累二种资粮便有了可循之道,可依之法。
与种种外道相较,佛法在拔苦与乐的问题上,有几个特征可以总结:
一、入手精准,直击要害:无明乃是苦之根,破除无明我执便要清净二障,将真实烦恼连根拔起。
二、过程善巧,变不离宗:佛法八万四,因机施教,广立法门,宗门教下,对治众生无量烦恼,集资净障乃是行处,积功累德万变不离其宗。
三、次第鲜明,圆满可靠:罗汉辟支佛菩萨,依教奉行,各得成就,乃至终取圆满佛果。五道十地阶位层次分明,各有断证,丝毫无有含糊,是可靠可托付的解脱法、圆满法。
作为学人,能够接触佛法甚至中观唯识的核心教义,对万法的本质及现象都有了总相上的认识,着实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幸事。倘若能不离善知识慈悲摄受引导,依此串习修持,积极修正过往错谬,积功累德,也终能拨开邪思邪见的迷雾障难,现量见得真理的青天。如是能契入万法实相,契入真理,与佛菩萨解脱智慧相应,自然也能抵达常乐我净的解脱彼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