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过去,
幻想未来,
虚度现在。
——来自网络
我们先来看一份典型的一天日程表:
这种生活似乎就像小哪吒的段子:“生活你全是泪,没死就得活受罪,越是折腾越倒霉,越有追求越悲催,垂死挣扎你累不累,不如瘫在床上睡。”看似豁达圆滑,其实是散乱而麻木,并游离在真相之外。
我们习惯了纷乱的生活方式,并以之为保护伞,不敢静下心来去真正面对自己、面对生活的本质。我们不停地追逐、争夺、焦虑、并沾沾自喜,背负着不堪回首的过去,担忧着危机四伏的未来,无辜而盲目地在别人眼中找寻着自己的价值。
下面这个视频很有趣,即便在度假的大好时光中,我们还是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头不断游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充满焦虑。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苏格拉底
您谈到了“当下”的力量,这让我想到了现在西方很流行的一本关于心灵方面的书—《当下的力量》,那里边有一个观点,我引用电影《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的一句话来解释:“过去是历史,明天是谜团,今天是最好的礼物。”您认为这跟佛教禅宗有关系吗?
上师仁波切答:佛教中讲观空性。《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说这是不是“当下”的力量?“现在”是最好的礼物,你观察的时候不一定找到真实的本质,这是佛教中最深的一种观察。而我们现在对于“过去”想得很多,这没有多大的必要。对于未来,我们有很多梦想要实现,但有些可以实现,有些不能实现。“担忧无法实现目标”,不过杞人忧天,其实没有必要。所以,“当下”的宽阔心量,让我们生起欢喜心对待生活。
对于“当下”,禅宗在“当下”就要了知心的本性,“当下”就是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在生活中,心态一定要平静,当心态不平静的时候,我们造作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很好的;当贪心泛滥的时候,我们的举动也许是失态;“当下”的嗔恨心特别猛烈的时候,所抉择的事情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要观照“当下”,应该观照“当下”的什么呢?对“当下”的观照,我们的行为有很多的利益和价值,修行境界高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观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我现在做什么?我心在想什么?我的语言在说什么?修行境界高的人,“身口意”始终都在正知正觉中。这样做,每一分、每一秒活得都是有意义的。
心的训练可以先从觉知力开始。观察自心,对自己的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等,时刻保持清醒的觉知。久而久之,我们的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另外还要训练专注力,让自己的心念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比如念咒、抄经、观佛像、观呼吸等,经常练习。把习惯于外散的心集中在一句佛号或者一呼一吸上,逐渐心就安住下来了。
《中观四百论》说:唯心刹那顷。我们的存在状态其实只有当下的这一刹那,能把握的其实也只有这一刹那。只有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把握当下,才不会浪费人生大义。
聪明如你,学会了吗^_^
教言摘录自
《诺亚方舟上的心灵大师》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