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相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六祖坛经”
获得已连载合集
“外若离相,内性不乱”,这就叫作自净自定。自净自定,它不是人为的,我们心的本性、本来的面目本身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自净自定前面就加了一个“本”字,“本自净自定”。本来就是自净自定的话,为什么心乱了呢?然后就开始讲“只缘境触,触即乱”,原因就是我们的眼睛看到了光、耳朵听到了声波等等,我们的五种感官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
这个“触”不一定是手的这种触觉。大乘《阿毗达磨》和《俱舍论》当中,把感官跟外面世界的接触叫作触,不一定是身体的触,五个感官都有触。就是因为有了这样子的接触,眼睛对光的接触,耳朵对声波的接触等等,再加上没有证悟,所以就乱。乱的原因就是这样子。
本身它是自净自定的,但是因为接触了外境,然后我们不知道这个外境是什么,因为我们本身有无明,然后就开始执著。执著了以后,开始愤怒了、开始欲望了、开始愚昧了,各种各样的这些烦恼都出来了,所以心就乱套了。
“离相不乱即定”,相是什么,之前已经解释过了。大家一定要知道,远离的意思根本不是要我们离开、逃避,我们的感官是逃避不了,只要睁开眼睛我们就会看到东西,这是肯定的;只要有这个耳朵,这个声波一定会进来,振动耳膜,然后大脑里面一定会产生声音这种感觉。这些是没有办法逃避的。所以这个离相,不要理解为我们离开这些相,到了一个没有相的地方。
只要带着这个感官就有相,不管到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比如说月球上没有空气,耳朵听不到声音,但眼睛仍可以看到东西。我们之前讲过很多很多次,佛教讲的离相或者是放下,很多人理解为逃避,根本不是,跟逃避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怎么面对?现在我们是用无明来面对这个世界,所以这个世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不开心。修行人他不是用无明来面对,而是用智慧、用菩提心、用慈悲心去面对这个世界,那这个世界给他带来的全部都是正面的,是幸福、快乐、满足,绝对是这样子。我们刚才也讲过了,除了解脱、修行以外,仅仅是从生活的角度来讲,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特别有意义,所以大家一定要去自己去体会。如果自己不体会,用成千上万种非常美好的词去形容,也没有用,也没办法表达的。
所以,这个离相的“离”就不要理解为逃避,离开、不要待在有相的地方,到没有相的地方去,不是这样子。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任何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没有相的地方,只要有这个感官就有相。证悟了空性,对任何一种相没有一丁点的执著,彻底地通达一切如幻如梦,这叫作离相。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这叫作禅和定。“外禅和内定,故名禅定”,这个就是窍诀和实修派对禅定的解释方法,学院派不会这样子解释的。真正的有实修修证经验的人,他觉得就是这个意思了。
“《维摩诘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坛经》之前讲过,惠能大师说,他在五祖的座下时言下大悟,这样子就叫作豁然。言下大悟就是突然间证悟了。是不是每一个证悟的人都是这样子豁然、突然地顿悟呢?不一定的。有些人首先是通过闻思,对空性或者是对心的本性有一点了解后,进一步修的时候,就有一点点的体会;然后再进一步修,体会越来越清楚,这样子逐步逐步证悟的;也有恍然大悟的证悟。证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维摩诘经》讲的这种豁然大悟,就像六祖惠能大师言下大悟一样。言下大悟的时候,就得到了心的本性,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心的本性。“《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一开始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所谓的开始,但是如果有一个开始,那就是从源头上,我们心的本性永远都是清净的,这就叫作禅定。坐禅就是这样,要达到这样的标准。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