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54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抉择对境二谛”科判中“安立二谛之自性”的内容。
🔹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非常关键,分清楚之后,我们修行的境界才会越来越增上。因此,寂天菩萨从世俗和胜义两个方面,针对我们对二谛可能产生的疑惑遣除争论。
🔹上节课遣除了世俗之争论的第一个,即如果一切万法为空性,修道就没有任何意义。本节课继续遣除世俗之争论的第二到第四个疑问,具体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1. 既然有实法在瑜伽师与平凡人二者前均显现,那他们还对此争论什么呢?(详见颂词1)
2. 用眼耳鼻舌身能现量感受到外境的色声香味触,因此与“诸法是虚妄”的观点相违。(详见颂词2)
3. 遣除认为与教证相违的疑问:
①如果说一切法无有自性,而佛陀在《无常经》中说万法皆为无常,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无常呢?(详见颂词3)
②前面说无常在胜义中不存在,难道它是世俗法吗?而世俗的东西,眼睛应能看见,可是刹那坏灭是肉眼看不见的,所以,无常也不是世俗的境界,这样一来,无常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详见颂词4)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遣除以上的疑惑。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颂词1-1
科判分析
本颂是科判“遣除世俗之争论”中第二个小科判“癸二、遣除于境不诤之辩”,遣除世人对于二谛在世俗层面的第二个争论,主要辨析对于显现法是否实有存在的相关疑惑。
颂词1-2
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问:既然有实法在瑜伽师与平凡人二者前均显现,那么他们还对此争论什么呢?
虽然同样显现,但是平凡世间者见到色等有实法并执著为真实,并没有认识到它如幻的本性,而瑜伽师了知此理,因此瑜伽师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3
本颂重点
1. 本品的很多颂词都有隐藏的疑问,大家一定要了解对方的观点。如本颂隐藏的问题是:既然有实法在瑜伽师与平凡人二者前均显现,那么他们还对此争论什么呢?
2. 瑜伽士承认柱子、瓶子是显现的,外道和未学过宗派者也承认它们是显现的,在这上面没有任何辩论。二者最根本的不同是,世间平凡者认为显现是实有的,而大乘中观派认为显现如影像一样不存在。
3. 有些人对水泡、露珠、阳焰不会执著,但觉得人、名声、地位应该贪著,其实跟公主追求水泡花蔓一样愚痴可笑。
4. 没有学习空性法门,即使菩提心、出离心修得再好,也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
颂词1-4
教证公案
1. 无垢光尊者:在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此等现而无自性,真是稀有可笑。
2. 《大智度论》云:如影诸法,可见而不可捉。
3. 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4. 公案:公主要求用水泡做花蔓。
颂词1-5
思维讨论
如果有人问:《心经》中不是说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但我的眼耳鼻舌身全部都有,这该怎么解释呢?
提示:佛教徒没笨到那种程度,明明自己有眼睛,却非要说眼睛不存在。显现应该是存在的,但显现的本体不存在,就像阳焰一样,如果真正去观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
(颂词2)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
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
颂词2-1
科判分析
本颂是科判“遣除世俗之争论”第三个小科判“癸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辩”,主要遣除认为六根(或者说凡夫人的所见所闻)是正量的错误认知。
颂词2-2
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色等现量成立,因此与虚妄相违。
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色等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世间共同称说的,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就像对于本是不净、无常等的身体人们共称为清净等一样虚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3
本颂重点
世间人把不净的垢秽当作清净,认为具三十二种不净物的身体特别好看,一天到晚装饰打扮,希望自己长得漂亮;万法本来是刹那无常的,他们却认为昨天的河流就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瓶子就是今天的瓶子,一切法是常有的;“我”本来是不存在的,他们反而认为“我”永恒不变;诸法本来是空性的,他们却认为是实有的。这四种颠倒障碍世人看不到真实,故而不能以他们的见闻作为衡量标准。
颂词2-4
教证公案
1. 《三摩地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
2. 月称论师云:“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
3. 《旧杂譬喻经》中公案:酒瓮倒映人影,凡夫以为里面有人,导致争论不休。
颂词2-5
思维讨论
凡夫的五根识为什么不是正量?
提示:如果说凡夫人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世间的见解就成真实了,龙猛菩萨、文殊菩萨等圣者宣说圣道有什么用呢?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千万不能当作正量。
(颂词3)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
颂词3-1
消文释义
本颂和颂词4属于“遣除世俗之争论”最后一个小科判“癸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主要遣除认为万法无有自性与佛陀教证相违的疑惑。
颂词3-2
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问:假设一切法无有自性,那么佛陀为何说实有法是刹那无常的自性?
这是有密意的,佛的用意是指显现分,必要是为了次第引导耽著有实法的世人,怙主佛陀才说有实法无常。(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3
本颂重点
不了义法有三个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依此可分析出无常是不了义法:
1. 意图:佛陀说无常是从世俗名言讲的,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佛陀针对这一点说是无常的。
2. 必要:倘若一开始就直接讲万法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间人由于实执特别严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误入歧途。为了渐次引导他们,佛先讲了春夏秋冬等粗无常,再讲刹那刹那的细无常,逐渐成熟他们的根器。
3. 义理妨害:在究竟的胜义谛中,所谓的刹那也不存在。无常只是暂时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实相来观察,常与无常均为戏论,都是一种分别念。
颂词3-4
相关教证
1. 《六十正理论》中云:“佛说我我所,所说依密意,蕴界以及处,亦以密意说。”
2. 《中论·观时品》云:“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
3. 《四百论》云:“若一切时有,何缘彼无常?”
颂词3-5
思维讨论
无常为何是不了义的?既然是不了义的,佛陀为什么还要宣说?
(颂词4)
岂不违世俗?瑜伽量无过,
待世谓见真,否则观不净,
将违世间见。
颂词4-1
科判分析
本颂接着进一步回答对方的反问。
颂词4-2
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由于刹那于世人前不显现,因而安立世俗也相违。
尽管在平凡者前不显现,然而在只是见到人无我的诸位瑜伽者前显现,因此是世俗谛,并没有过失。如果对方说:这样一来,难道不是与佛说“见刹那即见真如”这一道理相违了吗?
善天尊者对此回答说:并不相违,实际上是观待世间人看作常有等,才将瑜伽行者见刹那安立为真如的, 因为刹那只是相似的胜义。否则如果观待瑜伽行者,平凡人所见是真实的,那么对于瑜伽行者真正所了悟的女身为不净,以世间执为清净反而可以妨害了。(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3
本颂重点
1. 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不代表无常就不是世俗,因为在远离二取的瑜伽士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是世俗谛,所以无常属于世俗。
2. “见刹那即见真如”,是佛观待世间人讲的,其中的密意是:因为世间人认为一切法是常有存在的,如果明白了无常的道理,就可以说他见到真相了。
3. 佛陀虽然讲观无常的功德很大,但也是针对名言来讲的。在胜义谛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执著相,最终要去掉的。
4. 万事万物在名言中就像镜中的影像或湖里的月影,应该明明清清地存在,但是一经分析,全部都荡然无存,这就是万法的实相。
颂词4-4
相关教证
《大涅槃经》云:“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
颂词4-5
思维讨论
为什么一定要分清楚名言和胜义?
提示:佛经中有些道理是从名言角度而言的,有些道理是从胜义空性角度来讲的。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分不清:认为胜义中一切皆空,《般若经》说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不存在,名言中也该不存在了;或者名言中存在的东西,胜义中都空不了。这些是不合理的。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