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104.三业中以意业为主【每日一颂】《四百论》(第五品) 返回

104.三业中以意业为主【每日一颂】《四百论》(第五品)

知幻园 2023-11-17




每日

一颂

《中观四百论》


104


第五品 明菩萨行品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戊一、(正说菩萨行)分四:一、明所得佛果的殊胜;二、明得果的因是受持菩提心;三、成立佛果是遍智的理由;四、劣慧小乘怖畏大乘的原因。

己二、(明得果的因是受持菩提心)分三:一、修学菩萨行的等起发心殊胜;二、发菩提心的福德;三、修学菩萨行之规则。

庚一、(修学菩萨行的等起发心殊胜)分二:一、三业中以意业为主;二、意乐善则一切成善法。

辛一、三业中以意业为主:


问曰:修大乘法为什么要首先引导发心呢?难道以身口善行不能趋入菩提道吗?





除心则行等,不见有福等,

是故诸业中,唯意为主要。

——《中观四百论》



除开贤善发心则所有的行住等,不会见到其中有福德等业报,所以诸身口意业之中,唯有意业最为主要。


大乘佛法之所以首重发心,是因为在身口意三业中,意业最主要,因为它是决定善恶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贤善的心意,那么行住坐卧言谈等身口行为都会成为无记业等,不会有福德果报可言。人们不管造善业还是造恶业,其主要因素在于其内心意乐,若不生起善妙意乐,身口再勤作,也难以积累大福德,宗喀巴大师曾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善恶业唯随发心而转,而不由其他因素决定,所以在大乘菩提道中,首先即要求修行者生起殊胜菩提心,六度万行的无量法门也皆是围绕修心而行。华智仁波切也说:“修心修心修自心,以四修法修心者,身口虽无造一善,除解脱道余无趋。”在此有人或会生疑:既然意业如是重要,那是否身口善行没有功德呢?当然不会如此,身口善行如转塔顶礼诵经等,也有相当大的福德果报,然而与心意所造的善业比起来,身口善业无法相比,因此才说“不见”,以微小而加否定词。而且大乘道的身口善业,其主要目的也在于净治内心,围绕菩提心而行,如果离开了此,即不能算是真正的善业。


譬如说,以前有一裸形外道,到神庙中去顶礼神像,因殿堂狭小,他顶礼面前的神像时,臀部触在后面的神像上,其他人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如法,一边造善业,一边又要造恶业。这名外道听了后,内心非常矛盾,一时不知如何取舍。外道不懂得业由心生的道理,只执著外表身口行为,故他们无法了知善恶业区分界限,不能积累真正的福德,有时甚至陷入那名外道那样前后两难的矛盾境地,若了知善恶依心则无有此疑。月称菩萨说:“若心意清净,诸业亦极善,是故诸智者,以净心造业。”因此诸欲趋入大乘菩提者,当首重发起菩提心!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颂词(含链接)】《四百论》 第一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二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三品


076

我我所骄傲,世智者谁起,

以一切有情,诸境皆共故。


077

六分雇公仆,汝有何所骄,

随所负责任,要待他授给。


078

如佣得所得,思主为施者,

主给所应给,自矜为施主。


079

余视为苦处,汝起颠倒念,

以他事存活,汝由何生喜。


080

王是护世者,亦为世所护,

由一而生骄,余何不离骄。


081

种中喜自业,存活者难得,

若汝获不善,汝难得善趣。


082

若由他使作,世说彼为愚,

如汝随他转,更无有余者。


083

要由我保护,取世间工资,

若自作罪恶,无悲谁同彼。


084

若作罪众生,非是所悲愍,

则愚夫异生,皆非所庇护。


085

自生欢喜因,随处皆非无,

由教等为因,不能灭非福。


086

若谓正防护,国王便为法,

烦恼诸匠人,何缘不成法。


087

世间依国王,国王尤可诃,

喻善诃有爱,普为世间母。


088

非愚不得王,愚人无悲愍,

国王虽护者,无悲不住法。


089

诸仙一切行,智者不全为,

以彼诸仙中,有劣中胜故。


090

往昔诸善王,护世如爱子,

诸依诤世法,今如鹿旷野。


091

若得便为害,国王无罪者,

盗贼便害他,最初亦非有。


092

若于酒等事,舍财非供养,

阵中舍自身,岂认为供养。


093

国王护世间,汝全无依怙,

怙者自无助,谁能生欢喜。


094

国王命终后,名称无少德,

无德与屠狗,何无大名称。


095

若时大权势,由自福德招,

是则不可说,此终无权势。


096

诸生活方便,世间说名种,

故一切有情,无种姓差别。


097

过去时久远,女性意动摇,

是故刹帝利,非由种姓生。


098

首陀由作业,既成刹帝利,

首陀由作业,何非婆罗门。


099

如王分权利,不能分罪恶,

智者谁为他,自摧毁后世。


100

自在所起慢,当观他有势,

若等若增胜,善士心不起。


101

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

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


102

犹如死主声,世间皆生畏,

如是遍智声,死主亦生畏。


103

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

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