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什么
————————————————
一切烦恼的根源
是什么
12、骄
骄傲的结果,是不能安心修行,也不会有慈悲心。《中观四百论》里讲,骄傲的人经常自以为了不起,根本看不见别人的痛苦。浮躁、浮夸、虚荣而不实在。
骄傲和傲慢的差别在于:傲慢与慢心,是与其他人攀比而自以为是。骄傲的対境,仅仅是自己的钱财、名声、地位等等。不是比较而得的结果,只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是骄傲。骄傲的人总是认为没有必要向别人学习,感觉不到轮回的痛苦,只是沉迷在眼前的一点点幸福当中,所以没有出离心;也感觉不到别人的痛苦,所以不会有慈悲心。真正的修行人,万万不能骄傲。
虽然穿名牌、开名车,也可以学佛,但如果过分追求名牌,过分虚荣,喜爱炫耀,就是骄的表现。作为佛教徒,我们最好不要买名牌,一方面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另一方面还容易产生骄傲和慢心,这就得不偿失了。
13、不信
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信四圣谛,不信三宝的功德,不信轮回的痛苦,都叫做不信。没有信仰本身,也是一种烦恼。其本质,就是无明、无知、愚昧。很多人只相信自己看得见的物质因果,却不相信看不见的善恶因果。但这种不相信,并不是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之后的不信,而是固执己见、顽冥不化的不信。即使有一些轮回与因果存在的理由和证据,有些人还是不愿意相信,这都是业障深重、逃避现实的表现。但无论怎样逃避,都是没有用的。该面对的时候还是需要面对,无论你是否相信与接受,因为这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而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信因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不信因果,就意味着没有任何自律,所有的行为,都需要法律或其他惩罚来人为地控制,只要不为人知,杀盗淫妄等任何恶行都有可能做得出来。虽然这些人表面说天不怕、地不怕,但其实内心是非常脆弱的。所谓“天不怕、地不怕”的意思,是不怕因,不怕造业,但果报还是非常害怕的——害怕死亡、害怕生病、害怕老的时候没人照顾、害怕没有钱,所以去贪污、去诈骗、去做各种各样的坏事,从而感召了更多的痛苦。
修行人不敢说天不怕地不怕,因为他们怕因果,言行举止小心翼翼,内心却更加坚强,面对痛苦,反而不会有太大的慌乱与抱怨。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团体、任何社会,有信仰都是一件好事,没有信仰都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了解生命轮回与因果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以后,才能懂得思考,才能未雨绸缪,提前为来世做一些准备,以避免将来的痛苦。
14、懈怠
懈怠是让自己不能前进、只会倒退的主要因素。懈怠有两种,一种偏于贪心——贪睡、贪吃、贪玩等等;另外一种是不想学习,不愿意修行等等。当然,贪吃、贪玩、贪睡的人,自然就是不喜欢学习、没有什么追求的人。只要有懈怠,就不会精进。正在闻思打坐的时候,也盼望着打坐赶快结束,就可以喝茶、看电视、玩游戏、睡觉等等,这样闻思修一定不会有进步。
懈怠不仅会影响修行,也会影响世间的事业,比如,如果公司的老板、员工都很懈怠,这个公司绝对没有发展。
懈怠也是一种念头或情绪,佛教非常反对懈怠,因为懈怠和六度里的精进是对立的。六度里的精进之所以放在中间,前面是布施、持戒、忍辱,后面是禅定与智慧,是因为精进对前后两边都具有推动的作用,是前后都非常需要的动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
人生苦短,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已过半,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如果在这短暂的生命中还要懈怠,又怎能拔苦得乐、超离三界?所以,我们必须断除懈怠。
如何对治懈怠呢?首先要知道轮回痛苦,这样才能在心里生起寻求解脱的愿望。就像一个即将坠入悬崖的人,如果他知道掉下去肯定会摔死,那他一定会拼命往上挣扎;如果他觉得悬崖下面根本不可怕,那他就会无所畏惧、懈怠拖延了。
15、放逸
放逸就是该做的闻思修等善法不去做,该控制的烦恼与罪业不去控制,身口意各方面都不注意、很随意,没有什么追求,活一天算一天的状态。
佛认为,放逸是贪嗔痴等一切烦恼的根源。放逸的人不但永远无法成就,而且原有的闻思修功德也会慢慢减少,贪嗔痴却会日益增长。
当然,如果工作、生活与闻思修的压力太大,已经感觉到承受不了的时候,还是要出去旅游或在家里放松、休息一下,养精蓄锐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轮的精进中。
现在流行着一种拖延症,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释迦牟尼佛认为这是一种负面情绪,是随烦恼。其实,拖延虽有一些客观因素,但主要都是当事人自己的毛病。通过心理训练,是可以调服、控制,甚至断除、消灭的。
工作上的懈怠,有老板、领导来约束我们;但修行上的懈怠,就全靠自觉了。如果没有自我约束,修行一直没有进步,加行永远修不完,就可能永远听不到密法的正式、具体的修法。即使听了,也没有用。如果出离心、菩提心没有修好,哪怕修大圆满、大手印再长时间,也不会有收效,最后还是要回来从零开始。
控制放逸的方法,除了自我谴责以外,更好的,还是修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等。
往期回顾
智慧照亮人生
愿慈爱温暖您的内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
慈诚罗珠堪布个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