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不只是理论,更是一种智慧的行动——普贤实践思想对当代佛教发展的意义与启示
文 / 蔡宏
来源:2017理想地球潜力奖获奖论文
“
普贤菩萨的行愿思想中有智、悲、信的特点,集中体现了大乘佛教中以空性智慧、不二智慧行持菩萨行的思想;普贤行愿又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信仰,以对佛菩萨的礼敬、随学而广泛地行持对众生的慈悲。普贤菩萨行愿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实践思想,他把佛教中观不二的理论,运用到实践菩萨行上,是在行上的不二,是讲现实中的不二,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这种实践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智慧;慈悲;礼敬;实践
普贤菩萨是佛教行愿的象征,佛教的信仰重视智慧,以智慧来渡过生死苦海,智慧是导航,而在真正的行持中,则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上。所以,普贤菩萨所代表的行门,在佛教的宗教信仰和实践中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
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行的突出代表,而普贤菩萨的实践思想和理论就体现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体现在十大愿王中。普贤行愿思想中有智增上、悲增上及信增上的特点。
普贤行愿有智增上的特点,体悟无生而不证实际,这是大乘佛教的宗教本怀,这在普贤行愿中有特别明显的体现。十大愿王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教出世与入世不二的菩萨行,体现了佛陀的智慧和实践的统一。
普贤行愿有重视慈悲思想的特点,普贤菩萨以悲增上在无数劫中处处受生,发心念念为众生,体现了普贤菩萨行愿中的宗教情怀。
普贤行愿中重视信仰的部分,则是信十方佛及净土,有往生净土和忏悔思想。这对现在净土宗的修学以及佛教中的忏悔法也有着重要影响。现在就围绕《普贤行愿品》中体现出的智、悲、信这些思想,从普贤菩萨、《普贤行愿品》结构、《普贤行愿品》与净土信仰、普贤行愿与忏悔法这几个方面,来对普贤菩萨精神及其实践意义进行一番探索。
01
普贤菩萨
普贤,梵语samantabhadra三曼多跋陀罗,samanta三曼多云普,bhadra跋陀罗云贤,合称普贤;又译为遍吉,遍即普,吉是从事相立名,贤是从理体立名。
对于普贤名称的含义,《大日经义释》中说:
“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这是说佛法中的菩提心,体性周遍,随缘能具备从德。
在《大华严经略策》中,澄观曾对普贤名字的义蕴从华严学的角度作了解说,他认为普贤表示行愿功德无尽,大体有十个方面:
“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略收十门,以显无尽:一所求普,要求一切如来平等证故。二所化普,要化无尽众生界故。三所断普,要断无边烦恼海故。四事行普,要无一行而不行故。五理行普,一一事行彻性源故。六无碍行普,事理二行互交彻故。七融通行普,随一一行摄无尽故。八所起用普,用无不周故。九所行处普,上之八门遍帝网剎一切处故。十所行时普,穷三际时念劫圆融无竟期故。上之十行,参而不杂,为普贤行。”
这就是说普贤菩萨代表了法身佛遍一切处的性德及善妙,代表了佛的理体。而同为佛胁侍的文殊菩萨则代表了智,即认识这一理体的智慧。文殊菩萨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普贤菩萨表所信之法界,所起之万行,所证法界。智与理,即主观认识能力与其认识对象,即般若智与真如理。
《大华严经略策》如是解释普贤行:
“十身妙因,必资于大行。行皆称理,一一普周。一行之中,摄一切行,一切行海,全在一尘。以万行沸腾而一道真善,当体已称普贤行矣。斯之普行,普贤所行。亦以此行,成普贤矣。”
这里阐述了普贤行的含义,即一行摄一切行,行皆称理,理事无碍。一如不二,就是普贤行,这体现了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即佛教的中道正见。这样普贤行愿中就含摄了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
文殊菩萨的般若大智慧,龙树的中观般若学,讲色空不二,不落有无二边,又不离有无二边,不落名言假名,不落顽空,那么佛教的这种理论就体现为一种实践论,即一切以“行”为标准,都要落实到行上。大乘般若中观学体现为一种实践论,所以般若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是第一期大乘佛教的基本特征。但大乘佛教真正的特点和精神都体现在“行”上。体现为实践般若的不二理论,实践出世与入世不二,以空慧入世救度众生的菩萨行上。
02
《普贤行愿品》的结构
普贤行愿有十个,这十个行愿组成了大乘佛学的基本思想体系,大体可分四个部分:前三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是属于佛教的礼法。第四、五愿是忏悔业障、随喜功德,是改过向善的忠恕之道。第六、七、八愿,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是说菩萨的好学上进。第九、十大愿,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说的是佛教里的仁学,利益众生,广度有情。
藏传佛教中把前七愿归纳为七支供。这也正是说,普贤十大愿的前七愿是对佛的事供养及法供养;后三愿则归结到回向里。
这十大愿也可进一步归纳为三部分,即把第四、五愿,归纳到第一部分的礼法。如此则一到五愿主要讲礼敬供养,六到八愿主要讲好学,九到十愿主要讲仁,讲恒顺众生,把功利益回向给众生,利益众生。总体来说,这十大愿的意思,也就是勤奋不懈地学习礼敬和仁爱,并把这一学习精神和礼、仁的思想发挥到极致。
普贤行愿中第一愿是讲礼敬,后面的称赞、供养、忏悔、随喜是礼的进一步阐述。
而说到常随佛学,则与儒家讲的好学也有相似处,孔子讲“十邑之家,必有忠信如我者,无有好学如我者。”说明孔子的特点在于好学,他博古通今,熟知当时周礼及各种文化,所以能把周文化的深义,把中国文化的精义加以整理,推陈出新,奠定了后来二千多年中国文明的基础。孔子对自己评价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说他自己是一个无比好学的人。这与大乘佛学讲的上求下化,普度众生的精神是一致的。
《普贤行愿品》中说请转法轮,就是非常勤奋地学习,经中说: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业,无有疲厌。”
而请佛住世,也可归于好学这一项。因为好学,所以向佛及众生学习,无有疲厌,希望这些老师能常常相伴,永不间断。
而第九和第十愿中,主要讲了菩萨利益众生的慈悲思想,而这种思想还体现了《普贤行愿品》中大乘佛教的宗教情怀,体现了华严学所揭示的佛教宗教观。《华严经》讲华藏世界的教主是毗卢遮那佛,即法身佛,他的长子为大行普贤菩萨,而大行菩萨的特点就是具有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即经中反复讲道的: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而广修供养愿中,也讲: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例如: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
这种代众生苦供养的思想,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中就讲了自他互换,即代众生受苦的菩提心。
这一思想与经文及偈文中提到的思想相结合,就深深体现了运用般若智能,实践菩萨行的大乘佛教宗教观,经中说: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里就体现了大乘菩萨行的思想,即以清净的智慧,行于世间,度脱众生,又不住于相,自在出入于世间,仍居于华藏教主毗卢遮那佛旁边。这里就深深地体现了佛教的宗教观,展现了佛教宗教信仰的结构,即以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普贤为长子,他以菩萨行,普遍行于一切世界,而行救度,清净无染,不贪不着,成就了无比的大智和大行愿。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因为它太重智慧,以致于难以称得上是一种宗教,但智能常常是理性的,再进一步讲,要落实到实践上,提升到实践的高度,以空性的智慧行持慈悲,才能认识华严三圣所代表的真义和意趣。而佛教在实践上,讲了普贤行,在行上又着重以般若空性智慧行大救度,以代众生苦,让众生得到解脱,所以《普贤行愿品》中就体现出了大乘佛教的本怀。《普贤行愿品》最后一句是:“普愿深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里还讲了一处净土,极乐世界,使得《华严经》所讲的佛教信仰体系更为完善和深刻。
03
《普贤行愿品》与净土信仰
《华严经》与净土经典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形成的经典,都属于早期大乘经典,他们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联系。而净土信仰发展到今天,它在净土宗本有的《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大乘清净平等觉经》《观无量寿经》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最终形成了净土五经。
把《华严经》中的一品作为净土五经之一,不仅因为《普贤行愿品》最后一句是“普愿深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还因为《普贤行愿品》中体现出的思想,对众生往生净土有利益和帮助。经中说,人能修学普贤十大愿,则此人“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就是说,人修学普贤大愿,临终时,此愿王会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按《普贤行愿品》中的十大愿王修学,不仅自己能往生极乐世界,还能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经中说: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一念之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就是说,修普贤菩萨十大愿,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经文中又说: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这里提到把善根回向成就普贤行,有了普贤行愿的助行和资粮,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会少些障碍。《佛说阿弥陀经》中也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里指出,不广积福德,则无法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相应,也无法往生。在行门中,积福德,则以普贤十大愿为最胜,所以十大愿王阐述完后,立即指点众生,以此福德,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到那里能面见佛菩萨,蒙授记,而且往生后能够:
“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见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这里还指出,往生净土后才能真正把普贤十大愿做好,从而利乐一切众生。这说明十大愿与往生净土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打成一片的。以普贤行愿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后,仍要修十大愿王,从而普利群生。
04
普贤行愿与忏悔法
普贤菩萨与佛教的忏悔法有大因缘,一是因为《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是记载大乘佛教忏悔法门的,二是因为他是菩萨大行愿的代表,普贤十大愿中的第四愿是“忏悔业障”。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则是对如何忏悔业障做了具体的解说。所以佛教忏悔文中多录有普贤十大愿王,或与普贤菩萨相关。
有关普贤菩萨的文献,人们较熟悉的就是《普贤行愿品》及《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了。而这两部经在佛教的忏悔文中,引用特别多,佛教现行的功课本中,有八十八佛忏悔文,念完八十八佛后,即有一段发普贤菩萨十大愿的偈文,而《禅门日诵》中所载的礼忏仪,则是依《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而作的一种忏悔文,主要就是用实相般若来忏悔。在忏悔前,先观普贤菩萨种种相好庄严,如能见到普贤菩萨的色身,则能灭种种罪,然后再以实相忏悔六情根的过犯。
先观普贤菩萨眉间放光,为诸菩萨说法,忏悔六根的所有罪咎。按此修行,忏悔七日,如果有效,则有多宝塔涌出,释迦佛右手启塔,多宝佛现身,为行者证明:“法子,汝今真实能行大乘,随顺普贤眼根忏悔,以是因缘,我至汝所,为汝证明。”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较为突出的是实相忏悔思想。经中说: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这是说端坐念实相,以忏悔六情根。六情根,是《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所说的三业六根的罪愆,即忏悔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所造的种种过犯。经中说: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
这就说出了忏悔法的真谛,是与般若智慧相结合的无相忏悔,而且这种忏悔能灭种种罪。这也是后来的禅师们广泛引用的一句偈文:
“理忏者,如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提出的以实相来忏悔罪业的思想,在大乘佛教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经中所说的,观实相而忏悔,则一切法自性空,众罪皆可忏悔,可以转变,能得身心清净。这种观万法性空的实相忏悔是大乘佛教忏悔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佛教讲求慧解脱的一个重要体现,更是普贤菩萨大行与大智的结合,因此,它在佛教行门上,在忏悔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结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门的代表,他所行持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行思想在佛教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许多宗派,但这些宗派在信众中的影响已较淡漠了,但四大名山的崇拜,四大菩萨的信仰却很兴盛,这正能说明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已深深地渗进信众的心里了,而普贤菩萨所具有的智增上、悲增上、信增上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大乘菩萨行的精髓,这种思想在佛教的传播中,对大乘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大乘佛教的慈悲情怀及智慧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现代人间佛教的发展,也可从普贤菩萨这种出世与入世不二、智能与实践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特点中找出理论及实践的依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知行的辩论有很多,从理体上有知行合一的说法,但在现实生活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特别在这样一个知行脱节的时代,资讯极为发达,人们知道得很多,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真正实行,此时提倡普贤菩萨的实践思想,推动佛教行门的发展,就对社会、人生及佛教发展有着一定意义和价值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从实践到理论,再让理论回到实践中来,让人在实践中去实行和检验佛法,这对于佛教及社会的发展都是契机契理的,而要实践这一佛法,智和理相统一的、代表佛教实践的普贤行愿思想对人们有着一定启发意义。它对于人们理解佛法,实践佛法,净人人心,安顿身心,以及社会理论、实践思想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价值。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普贤菩萨精神及其实践意义》,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