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9课-窍诀&名词&教证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9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三根本苦唯有佛法妙药能遣除


《法华经》云:“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我们这些众生以苦苦、变苦、行苦,在生死轮回中受尽了折磨。那么,依靠什么方法才能遣除这三苦呢?唯有依赖于佛法甘露。世人都想趋吉避凶、离苦得乐,为此有人寻找灵丹妙药,有人追求钱财,有人渴望感情,有人寻求地位……可是真正能让我们快乐的,只有依靠佛教精神。如果佛法融入于心,则定可解除一切痛苦,就好比重病缠身的患者,必须依止妙手回春的良医,病痛才会彻底消除。


学法容易修行难,难在哪里?


所以,平时思维相当重要,这次大家共同修加行,不能只从文字上划下去。虽说这些内容很简单,只要你粗通佛理、懂得专用名词,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不过真正去思维、去修行,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就像看一两本书并不难,但把书中内容通过再三串习,让它自然在心里浮现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了。因此,古大德一再强调“学法容易修行难”,原因也在这里。


既要想到利益众生,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在当今时代,要想断除人们内心的剧苦,佛法是必不可少的妙药。因此,已发大乘菩提心的你们,不应对旁边的人置之不理,只顾自己独享佛法美味。一旦你有了能力、智慧、悲心,就应分享给有缘众生。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倘若你自己还没成熟,就贸然跑到城市里度化众生,很容易被环境所染污,结果不但度不了别人,反而自己也卷进去了。


真正认识到苦的本性,修行才能成功


倘若你能从心坎深处认识到“世间一切不离痛苦,没有一个安乐永恒不变”,从而熄灭对世间万法的贪著,乃至对整个轮回都生起恐怖心、厌离心,那你的修行肯定会成功。否则,不了解三界轮回的真相,只是表面上用些高深莫测的术语维护自己、安慰自己、赞叹自己,恐怕没有多大意义。


当痛苦出现时我们该如何做?


人间的这些痛苦,我们不但要从文字上了解,观修时也要有所体会,了知轮回中无论生于什么地方,都会一个痛苦接着一个痛苦,这个痛苦还没消失,那个痛苦又出现了,连一刹那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机会也没有。此时,我们应当祈祷上师三宝,发愿代受所有众生的痛苦。就像《修心七要》中所言:“当我遭受痛苦时,愿众生的所有痛苦都加于我身上,以此善根,但愿消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这是将痛苦转为道用的最好方法!



居士经商应尽量不打妄语


现在很多居士经商,觉得不打妄语没办法做生意,不做生意,就没办法生活,他们为此非常苦恼。这个问题,是佛教因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我们也找不到两全其美的方法,只能回答:“尽量真实一点,别的办法可能也没有了。”


要经常对自身所涉及的人和物做观察


我们平时修行比较差,原因也是从不思维这些道理。比如住在一所房子里,从来不想房子的来源是什么?用着信众的血汗钱,从来不想有没有对不起众生?一天换一件漂亮衣服,什么白的、红的、黑的、绿的、花的、上白下黑……虽然特别快乐,却从不想它的背后是什么?甚至只吃一顿简单的饭,也从不想这些柴米从哪里来?其实,思维这些就是修行,若能经常这样串习,即是很好的修行人。所以,我们平时要对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涉及的人和物多作观察,否则像精神病人那样只顾自己,对眼前、未来、过去的一切从不分析,那对修行不会有任何帮助。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3049-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献新

在饮食前用指拈少许向空弹撒敬神。

 ——《藏汉佛学词典》


本课教证


1、《法华经》:“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3册P64)

我们这些众生以苦苦、变苦、行苦,在生死轮回中受尽了折磨。


2、《无量寿经》:“以诸法药,救疗三苦。”(3册P64)

对有信心、智慧、善根、因缘的人而言,佛法不可不学,因为它能治疗人类的三大痛苦


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世间诸乐,必归坏尽,缘合缠忧,俱名坏苦。”(3册P66)

世间的所有快乐,最终还是归于一种痛苦状态当中。

——49课视频


4、道歌:“美色,宛如夏天的鲜花;财富,好似秋天的白云。”(3册P67)

[秋天的白云]三界无常迁变就如秋天的白云。……这些云瞬间就出现了,瞬间又消失了。

——《前行广释》第32课


5、道歌:“安乐如毛发般细微、脆弱,什么时候断掉,谁也无法确定。”3册P67


6、《正法念处经》:“于生死中,多诸过患,无坚无常,变易破坏。”3册P67

【轮回中的痛苦、不顺多之又多,安乐、幸福、愉悦却少之又少,就算偶尔有一点,也是不坚固的,刹那间就会变成痛苦。】

生死轮回中财富、快乐、美好、庄严等,没有一个经得起考验,就如空中鲜花或阳焰水一样现而不实,瞬间即逝。

——亲友书讲记 第15课


7、《维摩义记》:“从苦生苦,故名苦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3册P71)

一个人在众多业力的激发下,种种痛苦层出不穷,从苦中又产生苦,或者苦上又加苦,此即为苦苦。


8、《修心七要》:“当我遭受痛苦时,愿众生的所有痛苦都加于我身上,以此善根,但愿消除一切众生的痛苦。”(3册P71)


9、《入中论》:“众生犹如动水月”(3册P72)

众生像水中月影般动摇不定、毫无实质,不由自主地随因缘变化,不可能有真实的快乐,所以要对其生起悲心。


10、《菩提道次第广论》:“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3册P72)

就像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当时虽然没有感觉,但只要这个东西在,痛苦就会随时到来。因此,行苦虽然暂时没有表现出来,但它始终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存在着。


11、《心经幽赞》:“诸有漏法,性堕迁流,逼迫不安,皆名行苦。”(3册P75)

有漏法不离迁流变化,这就是行苦


    编写师兄:定解B23 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3049-定解B06-00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