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恒顺众生
随顺众生是菩萨摄受众生、接引众生不可缺少的修行。能很好地随顺众生,也正是消除执著的善巧方便。
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
成办利他事业
如果在各方面都能随顺众生,众生与你接触,就会很融洽,很容易沟通,人情一通,万事都会通顺。相反,如果不随顺众生,在语言、服饰等生活方式上,与环境格格不入,那就不能和大众相融,别人和你接触,也会觉得很不融洽、很麻烦,即使做一件小事也不愿意与你合作。所以,随顺众生是菩萨摄受众生、接引众生不可缺少的修行,而且能很好地随顺众生,正是消除执著的善巧方便。
随顺众生,处处替别人着想,处处护持别人的心,这样就能善巧地摄引人心。成办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事业,人心是最关键的因素。得人心,一切事业都会兴盛,不得人心,就会败亡。得人心,只要说一句,下面都会配合。不得人心,人情上不通,事事都不会通顺,事事都会有阻碍。我们要在众生界真正引导众生、摄受众生,一定要注意“随顺人心”这个关键。佛陀也说“人情是世间的福田”,人情上做得好,缘起会很好、很顺。因为一切事说到根本上,都是一个人心的问题,心和心能够相通,几个人的力量合起来就会很巨大。
下面以公案来说明:
高庵禅师住在云居山时,每次听到僧人有病送延寿堂,禅师总是叹息,就像病人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早晚他都亲来问候,以至于亲自煎药煮饭,每次给病人吃之前,自己都要先尝一下。遇到天冷,就抚摸病人的背说:“衣服够不够?”遇到天热,就看病人的脸色说:“是不是太热?”后来高庵禅师从云居山退任,过天台时,随他同去的僧人近五十余人。不能去的,都是流泪送别。禅师盛德感人如此。
随顺人心,需要抓住这个根本
就是从这个与乐拔苦的根本上随顺。在众生希求安乐时,我们把安乐给他,在众生想脱离痛苦时,我们为他分担、解决痛苦,这样就是随顺,这样就可以得人心。对待父母兄弟、对待朋友、对待一切众生,按这个原则来做,就是言行随顺于众生。大恩上师在《胜利道歌》当中也教诫我们应当“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随顺众生是极为重要的大乘修行
有一次,华智仁波切徒步回石渠去举办法会,路遇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小孩,准备去参加法会,同时想乞讨一些财物和食品。见她们孤儿寡母很可怜,华智仁波切就背起她的第二个孩子一路同行。有时候他背着孩子去化缘,化来分给大家,有时候女人抱着幼子去乞讨,有时候是长子去讨饭,回来后共同享用,别人都以为他们是一家人。这样朝夕相处,寡妇觉得“老乞丐”心很好,就对他说:“我们孤儿寡母一路亏你照顾,你也是一个人,不如我们一起生活!”
华智仁波切说:“这件事以后再说!”
在法会前一天,他对妇人说:“今天你们在这里休息,我先行一步,明天法会中再见。”
第二天,华智仁波切登上法座,在传法之前,对下面的人说:“本来我不受供养,但今天我有一位特殊客人,你们要供养财物尽量供养吧。”与会的信众都纷纷供养。
再说寡妇母子在人群中一直没有找到同路来的乞丐。到法会最后一天,寡妇心想:“这个老头也不管我们了,现在我应当把所得财物供养华智仁波切,一则超度亡夫,二则也可以种善根。”这样,她就到法座前敬畏地把财物举过头顶,当她抬头时,看到为自己带孩子的老头竟然成了华智仁波切,她感到非常羞愧。华智仁波切笑着对她说:“我说过一定会让你们母子过得好,这些财物你全部拿去吧!”
华智仁波切为了饶益有情,恒顺众生,完全显现和他们同样的外在行为。寡妇家乞讨,他也去乞讨。寡妇家如何生活,他也一起和他们生活,这样以无我利他的善心和众生完全融合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真正做到了恒顺众生。
能这样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能这样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如来;能这样让众生生起欢喜心,就是让一切如来欢喜。所以,随顺众生是极为重要的修行,真正是随缘自在的大乘修行。
作为菩萨,应当在在处处令众生生欢喜心,使众生见闻忆触都种下很好的善根。
修到极广大处,就是如《普贤行愿品》所说: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敬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饶益一切众生。”
出处 |《自我教言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