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第八十五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主要是修心的法要,调伏我们的凡夫心,让我们的心现证相应于究竟的实相,那么这个实相不在外面的一个地方,这个就是实相就是现在正在起心动念的,正在生烦恼的,正在生信心的这个心的本性。那么这个心的本性,如果能够认识它,能够安住它的话,那就可以获得觉悟,就可以超越凡夫的境界到达圣者的境界。如果不认识,他就会生起迷惑,或现在已经生迷惑了,以后继续生起迷惑造业流转轮回。
所以说认识和不认识它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所以如果不认识,就是以前轮回受苦,现在轮回受苦,以后还是轮回受苦。那么如果认识它的本性,他就会终止轮回的流转,所以现在有情他也在走两条路,一条路就是继续在轮回不学习觉悟之道,另外一类就是现在已经开始趋入学习了,虽然还没有认知心性,但是已经准备认证了,或者发起决心要认证自己的心性。
这个就是从皈依开始,踏入了认证心性的一种道,那么对于心性的道的认知,也有一个从浅入深的这样一种过程,从修行的侧面来讲,由浅入深。所以说从他的方式方法来讲,就是闻思修行,首先是佛陀上师们,他们证悟心性的圣者给没有证悟心性的凡夫人宣讲如何证悟心性的方法,这个就是我们要听闻,听闻完之后我们要缘着这个所听闻的道理进行深入的思维。
进行深入思维的主要目的就是遣除怀疑,对于这样一种所听闻的,如果没有完全的了知,没有生起定解的话,通过思维,但是这个思维也包含了很多。看书啊,或者思考啊,或者讨论啊,或者辩论啊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思维。那么依靠这个思维内心当中的一些怀疑、邪见,这些不确定性他都要慢慢慢慢远离了。内心当中就会生起对所听闻到的法义的一种殊胜定解,这个叫见解,这个叫做正知正见。
如果有了这个之后,为了真实调伏内心就去修,缘这个见解去修,所以说我们的一种修行应该是建立在殊胜的见解,或者说是在思慧生起定解的基础上去修行的。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只是听闻之后就修呢,这个中间夹杂了怀疑,夹杂了很多的一种邪见和不确定性的因素,所以说在修的过程当中这些就会成为障碍。
为了让自己的修行非常的清净,中间的这个思维的环节非常重要。但是你的思维不能够自己想象去思维,应该有一个他的基础,那么这个所思维的基础就是来源于听闻,因为不听就不知道如何思维,所以说众生都在思维嘛,不学习佛法也在思维。但是众生一般的世间人的思维,他是会成为修行的一种基础吗?不会。因为他思维的对境不对,所以说闻思修三个步骤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的。
首先在具有德相的上师面前听闻殊胜的正确的法义,所以说对于讲法者的要求也应该是很高的。如果这个讲法者他不懂解脱道,或者讲的这样的法义不符合于实际情况,那么我们去听闻了之后,刚开始就错了。刚开始我们从传讲者那接受了一个错误的信息,然后我们再缘这个错误的信息思维也得不得不到正见。
所以说对于这样讲法者的要求就像我们在第六品的时候,学习第六个引导,就是前面第六品学到依止善知识这个内容,这个内容所讲到上师有法相等等,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含义。首先要有真实的一种听,正文。第二个要进行思维,然后进行修行、观修,这个就是闻思修的次第。如果有了这些之后,那么我们就会逐渐逐渐的会发现自己心的本性。当然真实的发现心的本性,他还对于这个问题有前行有正行,有很多很多。
那么现在我们学的是前行,前面是共同前行部分已经学完了,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法器,所以要观修四加行。成为法器之后要修什么法呢?成为法器之后现在对我们而言,要修的法就是不共的五加行,不共内加行。那么这个不共内加行针对于真实的直指心性的法要来讲,它还是属于前方便,还是属于积资净障或者说进一步的深化我们的法器的过程。
因为真实的法器要能达到什么程度呢?要达到能够接受这种直指心性的法要,直指我们实相,直指我们心的本性,这个就是大圆满,最殊胜的密法大圆满,那么这个是最直接的指出我们心性,让我们能够安住现证的一种殊胜的法要,但是这个法很高,它对于法器的要求也相应应该提高了。
所以我们前面如果完全没有学四加行之前,我们不是法器,但是学了四加行之后,我们成为一个想要解脱的法器,既然成为法器就要学什么呢?就可以接受五加行,这个真实的一种五加行,皈依啊、发菩提心啊,这些修法在这个法器当中就可以接受就可以修行了。然后修了这个之后,我们的一种相续又可以成熟,又成为更深法要的法器了。
所以慢慢慢慢修上去之后呢,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就可以,就达到了可以接受了义正法的这样一种境界,这样一种地步。所以说空性的教法也好,还有这些如来藏的教法也好,还有密宗当中的生圆次第,大圆满法也好,通过这样一种不断的观修之后,那我们的相续刚刚讲,不知不觉的就可以接受,就堪能接受这样很高深的这个殊胜的妙法,这个再观修的话很快就可以自己的相续。
内加行当中也有皈依的修法,然后发菩提心的修法,金刚萨埵、百字明,还有供曼扎和上师瑜伽的修法。那么这个都可以让自己的相续趋于成熟,在五个修法当中现在我们学的是皈依,皈依就是安立为趋入圣道之门,趋入圣道之基础。
如果我们要真正趋入这个成圣者之道,那么第一步就要皈依,如果不皈依是没有圣道的。那么有些人说我不皈依,然后我可以证悟吗?这个不皈依是不行的,这个里面的皈依并不是说一定是一个外在的一个什么?是一个外在的什么佛像,我们在寺院里面皈依的时候,好像就是皈依这尊佛像一样,这个所谓的皈依法,就是要皈依这个经书,僧众就是出家人。
像这样有些人如果是这样认为,他说我不必要皈依,像这样一种三宝我不必要皈依,我只要知道怎么样去做就行了,但其实这个只是表示,只是一个表示而已。上堂课我们讲了这个经典,现在我们的法本其实是一个表示,它是一个法宝的等流,真实的法宝是道谛和灭谛,那么真实的佛宝就是这个佛像吗?就是唐卡上面画的佛像,或者寺院里面铜铸的佛像也好,泥塑的佛像也好,还是我们照片上面的,这个就是佛宝吗?这个不是佛宝,这个是一个表示,只是佛宝的一个表示而已。
真实的佛宝的话,他是已经断证功德圆满,究竟如来藏的实相,彻底现前的这样一种觉悟的本体,觉悟的本体就称之为佛宝。僧宝就是对于殊胜的法,对于法修行相应的或者说是有部分证悟的这样的圣者,不管是小乘的圣者还是大乘的圣者,都称之为圣僧众,都称为僧宝。那么法宝当然我们知道了是道谛和灭谛,道谛和灭谛其实就是真理和获得真理的一种方法。真实的道谛它其实是僧宝,就是圣众相续当中的智慧,圣僧相续当中的智慧称之为道谛。
而这个经书呢,这个平时我们讲的经书这个法本,是能够帮助我们趋向于这种证悟的一种表示,就好像指月亮的手指一样。那么我们要知道月亮在哪里,如果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找不到的话,别人用手指指天空,就在那个位置,或者给我们指路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这个经书它是一个方便,如果没有这个方便,没有这个经书文字,我们就没有办法就不知道怎么修。
如果上师的语言我们也不依靠,然后法本当中的文字我们也不依靠,那凭我们自己的分别念那是没办法现前道谛的。所以这样一种法本,为什么叫做等流呢?因为它和真实的道谛二者之间有一种平等的,或者一种相同相似的一种关系,就是说经书和所证悟的境界之间有一种关系,就像手指和月亮一样,它就有这样的关系。
而法本反过来它也是证悟了实相的,已经现前了道、灭二谛的这个圣者,他们的相续当中流现出来的,这个也是等流。一个方面是可以从经书到证悟之间它是一个等流,从证悟的相续流出文字和语言,这个也是个等流,二者之间就有一种关系的。所以经书是什么,法本是什么?经书就是证悟者佛陀他的智慧当中流现出来的,通过他的一种语言给后代的众生表示说诸法实相就是这样这样这样,所以给我们讲了这些究竟讲实相的。
比如说般若波罗蜜多啊,如来藏经啊,或就是说四谛的法要啊,其实这些都是佛陀现证的,他的境界通过文字,通过他的一种语言说出来,表达出来这个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经典,就是这样一种等流。然后通过这样的经典了知之后就生起一个见解,再修行就会现证经典当中所表示的那种甚深的含义,这个也是一种等流。
所以真实的一种法宝和一种方便法宝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所皈依的是什么呢?就是对这个皈依。如果你说我不皈依,佛宝我不皈依,法宝我不皈依,僧宝我不皈依,我不皈依,你能证悟吗?这个不能证悟的。所有让你证悟的因素都在这里面,如果这三个你不要了,你说我不皈依这个,我不依靠这个,那哪里还有另外一条路去获得现证呢,获得证悟呢?就没办法了。
所以说这个皈依三宝它一定是趋入圣道之基石,一定是趋入圣道之门,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所以第一步一定要皈依。只不过这个皈依它有浅有深的皈依,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皈依佛门的这个皈依,和每天最后我们修行在后面我们开始修密法了,修大圆满之前我们要做皈依,那种意义上的皈依不一样,它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到达了,如果我们按照道次第,修到能够真实的去了悟或修持大圆满,或修持密法的时候,我们前面在修仪轨之前的念诵三遍皈依,那种皈依其实他已经修学了很长时间,他的相续已经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发自内心的一种皈依,了悟了意义的皈依。那种皈依就不相同,是不一样的。
因此说我们对于皈依的重要性,就是说我们如果真正要趋入圣道的话这个是第一个,第一步。如果没有这样通过信心的一种皈依,就没办法趋入圣道的修行,你不皈依法宝你怎么修行呢?这个是没办法的。所以这些方面我们要知道,必须是要皈依的,不管是佛陀,究竟的灭谛,还有法宝,道、灭二谛,还是说僧众,僧宝就是现证道谛的这样一种圣僧,这方面都是一定要依靠的,一定是要皈依的。那么有了这个之后,我们才可以逐渐开始趋入修行。
因为他是对这样一种认同,他是对于圆满证悟的佛陀和他的真理,和修行现证真理,部分现证僧众的一种认同,内心当中完全认同,没有什么抵触也不怀疑。所以如果有这种信念,有这种心的话,那么自己也是相应于这样自性做皈依,其实我们就说是完全认同这种道,完全认同这种修道者,完全对于宣讲道的佛陀认同没有怀疑。
所以方方面面认同之后,我们就很愿意趋入于正道的修行,所有因缘,修行的因缘就已经成熟了。而且通过外在的三宝的皈依呢,也可以以苏醒内在佛性如来藏那种三宝的自性,这个方面都是具备的。
前面我们讲到了这个皈依的一种基础就是信心,对于三宝信心的来源也有清净信、欲乐信和胜解不退转心,三种信心。三种信心的层次不一样,所以他自己通过三种信心趋入于正道的功能,趋入于正道的力量也是不一样的,也是不相同的。那么我们也是要经过最初的清净信,然后从清净信到欲乐信,再从欲乐信到胜解不退转信,那么我们自己也需要通过这样一种步骤,逐渐逐渐的到达。
那么后面还讲了证悟实相来自于信心的,如果没有信心,最初无法入门,中间也没办法通过信心得到三宝的帮助护佑,最后也没办法最后也没办法通过信心来现证心性的实相。初、中、后如果说没有信心的话,都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有信心,那么我们中间的时候也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保持自己的信心,来让自己的信心增长稳固,让自己的信心非常的清净,乃至于让我们的信心和实相完全相应。
这个信心可以和实相完全相应的,那么这个怎么能做得到?就必须要持续的闻思修,持续的闻思修才可以让自己的信心从无到有,从浅到深,然后从那种趋入于道的信心,一直增长到趋入于实相,现证实相的一种信心,这个方面就逐渐通过学习呀,积资净障的话,信心就可以逐渐逐渐增上的。
前面讲了,如果上等的信心得上等加持,中等信心得中等加持,下等信心得下等加持,然后如果没有信心就没办法得到加持,上堂课我们讲到这儿吧。
今天我们继续讲:
如若自己没有信心,即使遇到真佛摄受也不会有什么收益,就像前面提到的善星比丘和世尊的弟弟提婆达多等一样。
那么如果自己没有信心呢,像这样我们最初没学佛之前,还有现在的很多世间人他没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的话,即便是遇到了真佛,或者显现上面真佛也摄受了你,这个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受益的,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但种个善根是有的,种一个善根,得一点利益种一点善根这个有,但是真实的意义,比如说通过遇到了佛,然后生起信心得加持,证悟心性这个受益是没办法得到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善星比丘,他对于佛陀没有信心,提婆达多没有信心,像这样他们即便是和佛的关系很亲近,也是长时间呆在佛陀的身边,但最后一个堕饿鬼,一个是堕地狱,所以像这样就没有办法得到实际的受益。
佛摄受,这个地方讲了遇到了真佛摄受,平时我们想已经得到了佛摄受了为什么还没有意义呢?这个得摄受,平时得佛摄受也好,或是我们得上师摄受也好,其实这个摄受的层次也有很多种。就是说这种摄受比如说你在佛面前去说做你的弟子,佛陀点头说可以,这个就是一种摄受,穿上是摄受。或者说我们听了上师的法,或者我们请上师摄受我为弟子,上师也同意了,这个方面是不是摄受呢?
这个也是摄受,这个是初步的摄受,就像皈依一样,这个是初步的皈依。或者像信心一样,这个是不是清净心,也是信心。
但是我们有些道友就经常问,到底怎么样才能算是得到上师的摄受?那么我们说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这个摄受的层次,有浅有深。你有什么样的信心,你就得到什么样程度的摄受。如若你就像那种善星比丘,提婆达多那种方式的摄受也可以。反正,名义上就是佛陀的弟子,佛陀也摄受你为佛陀的弟子。
那么我们也一样的,我们皈依三宝或者在上市座下听法的时候,那我们到底有没有得到上师的摄受呢?他同意你听法,就是一种摄受。他同意了,你可以听他讲法,这个就相当于成为他的弟子,这个也是一种摄受。
还有就是自己有的对于这样的法,对于这样的上师三宝,有那种比较清净的信心的时候,那个时候通过那种信心,比较有资粮的信心,再去祈祷上师加持,祈祷三宝加持,那个时候得到的摄受当然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你的信心不一样了。你的信心不一样,你得到信心的一种深度也就不一样了。那么如果说你相续的一种法器,已经很究竟圆满了,那个时候说上师摄受你,或者有时候给你传窍诀,或给你直指心性,那种意义的摄受,或者上师他也是显现上面也在想,愿我的弟子什么时候能够证悟啊?等等等等。如果有这样想法的话,也就算是一种比较究竟的高层次的一种摄受。
所以,这个摄受并不是说上师你要给我高层次的摄受,不要初级的摄受。这方面不是这样一种,好像去请求一下就可以了。关键和你的信心挂钩的。所以说这个方面是没办法的,上师即便是说考虑到你的感受,说好好好。其实,也没办法。为什么?因为你自己达不到那个程度。他想是想通过很深的方式摄受你,但是你自己达不到那种标准,达不到那种要求的话,其实也是没办法的。是做不到的。
所以,这个方面自己要努力。自己要努力的让自己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还有自己种种的信心等等,想方设法以很精进的方式来提高,来增上。当我们信心等增上了,摄受的深度随之而来了。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勉强的,勉强不了的。像这样,你自己有一分信心,就有一分摄受。如果你的信息非常的清净,非常的稳固,即便你没有到上师那去请求,上师也没有容易点头,其实已经得到了深深的摄受。这个问题,他得到了征服摄受,其实他成为佛陀的弟子这一点是得到佛的摄受的。
无论是谁,如果具有一颗真诚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现在祈祷,佛陀就会降临安住在他的面前赐予加持,佛陀对众生的悲心无有亲疏,一视同仁。
无论是谁,在家者也好,出家者也好,老年人也好,还是小孩子也好,什么样的一种人都行,都可以。显现上,穷人也好,富人也好,不管是谁,如果具有一颗真诚的信心,恭敬心,因为众生的因缘不一样。有的时候我们说,他都出家了,都还没有信心,没有恭敬心,那么这个也不一定。或者这么穷的人,他也有福报这么深厚,他也可以生起那么清净的恭敬心?这个也不一定。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个人的因缘不同,相续当中的所造的业不同,有些人很富裕,但是他的信心没有。或者有些人出家很长时间,但是他没有信心。或者有些人刚开始学佛,就非常清净的,这个也有。很穷的人会有很深的信心,这个完全也有的。
所以,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小孩子,还是出家人,在家人,这方面都不管。这个不是看谁是不是出家的。当然你出不出家,你相续当中戒律多少,这个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讲,当然从世间的侧面来讲,可能要尊贵一些,(这个佛讲的。)
但是这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他不是主要的因素。不管怎么样,显现出家身份也好,在家身份也好,关键还是要看你内在的,对三宝对佛陀的一种信心是真实的,还是一种相似的。到底是有多清净的,多虔诚的一种信心,这个是要观察的。
所以,这个里面说,无论是谁,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无论是谁,具有一颗真诚的信心,他的信心非常的真实,而且他的恭敬心是发自于骨髓当中的一种恭敬心。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现在祈祷的话,佛陀就会降临,安住在他面前,赐予加持。
佛陀降临其实就是他自己信心的一种感召,因为其实佛陀来讲的话,有的时候,我们认为佛陀是住在一个净土当中,或者住在天界某个地方,或者住在净土当中,那么就是我们祈祷之后,佛陀就从他的地方过来了。然后就显现一个神通到我们面前了,给我们加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也没什么不对的。
其实来讲,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其实佛陀的法身周遍一切,周遍在一起的一种空间当中,所有的当中,佛陀的法身都是周遍的。因为佛陀证悟了法性,佛陀证悟了发性之后,他的一种法身周边一切。
所以,你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祈祷,你在哪个地方观想佛陀,他就在那显现。就佛陀在哪显现,关键是看你的心,你的心想佛陀在哪显现。如果你在你的头顶观想佛陀,因为他的法身本来就周遍的。佛陀的法身他也周遍在你的头顶,他也周遍在你前面的虚空当中,他周遍任何地方。
但是关键他在哪显现,他在哪里显现关键是你的这个心定在哪,你把他观想在哪个地方,他就在这个位置。然后刚开始在前面虚空当中,第二刹那你把他观在心间也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法身也周遍在你的心间。所以,你不管在哪里观想,会在哪个地方显现。而怎么样显现,也要看你的信心,如果你的信心非常的清净,他完完全全非常清静的信心,有可能直接显现光明赫赫的一种身体,佛的身体直接显现出来。
然后我们没有那么强劲的信心,特也许不显现,显现不出来真实的一种佛的身体。他也许从其他的方式,也许通过光明也好,或者有些时候通过其他方式示现也好,有些时候这些也没有。反正我们就坚信,佛陀不会欺骗我们,我们在哪个地方观想,他就会在哪显现。只不过我们自己的根基或者福报还不够,我们见不到,见不到不等于他没来。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见得到,见不到这个是一个因缘决定的。他不是说我见到了怎么样,不见到怎么样。就说你见到,说明你的一种方方面面的因缘都具足了,他就会让我们见到,或者我就能够见得到。如果我们的因缘也好,善根也好,不足够,他也许就见不到。
所以这里面给我们讲的这个,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去思维,因为平时我们的祈祷,或者念仪轨,其实也是我们平常修行的内容之一。不管是念世尊的仪轨也好,或者我们修上师瑜伽也好,这个是通用的。你在哪个地方,如果你有信心,你在哪个地方观想,他就会降临在这,然后再安住在他面前赐予加持,他就会给我们赐予加持。
佛陀对于众生的悲心没有亲疏,那么佛陀对于众生的悲心没有亲疏的一种差别,但是有些时候众生不了解就说以为认为,好像佛陀的加持有亲疏。但是从显现的侧面来讲,或者说从众生他自己的感受来讲,为什么佛陀经常给某个人加持?经常在他面前显现给他受记?那么我就是没有?我怎么样祈祷也没有,是不是说佛陀的加持力,佛陀的悲心有亲疏偏袒呢?如果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我们会有这个想法。
但是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这个想法很多都是错的,我们欠缺很多,欠缺智慧,欠缺福德。所以说我们很多分别念靠不住,实际情况是佛陀对众生的悲心是没有亲疏的。对于自己的亲子罗侯罗,和对于经常跟佛陀作对的提婆达多,他的悲心是没有亲疏的。但是谁得加持,谁不得加持,不是说他对我好,然后就使劲加持他,然后他对我不好,干脆我就不理他。反方面给他加持,愿他天天都倒霉,愿他怎么怎么样。
那么会不会这样呢?佛陀他修了这么那么长时间的悲心,绝对不会这样。如果我们悲心不究竟也成不了佛,那么我们祈祷他干什么呢?祈祷具有偏袒心的凡夫人,他听也听不到,即便你使劲吼,他听到了也没办法给你加持。为什么?他内心当中这么重的一种偏袒心,也没有加持的能力,他如果有加持的能力成佛了,就说明他没有偏袒心。
但是加持和不得加持,不是说佛陀他的悲心有没有偏袒。而是你自己得加持的因素是否具足。得加持的因素是否清净,是否强劲,这个方面的确是要观察的。所以说佛陀对于众生的悲心没有亲疏的差别,不管是哪个地方,不管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还是说外国人,不管怎么样,反正谁祈祷都一样,任何人对佛祈祷都是一样的。那么得什么样的加持,要看你自己内心当中的一种信心状态是否达到了一种让你自己满意的,或者你希望的那种状态。
那么我们都希望,我一祈祷佛陀就出现,然后一祈祷佛陀证悟就出现,都希望这个,但是你的这种希望,他也是需要那种基础。它也需要一种基础作为条件,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的话,想是想的比较高,暂时还不行。必须还是要静下心来,来慢慢慢慢的按照佛陀的教导怎么样才能够达到你希望的那种标准,那种情况,佛陀就开出了这些方法,让我们去做。让我们去做了之后,我们慢慢慢慢就可以做得到。那么这个是一视同仁的,所以说佛陀的悲心没有偏袒。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佛陀的加持也没有远近,佛的加持没有远近。所以,不管是在哪个地方,这个地方也是附带说了,一方面是他的悲心没有亲疏,没有偏袒的。第二个就是他的加持力也没有远近的。不管我们是离清净刹土很远的,离上师很远的,是不是我就祈祷,就听不到了,到他跟前去祈祷,是不是听得更清楚?有些时候这个圣地在跟前的话,有其他的缘起,但是如果你有信心的话,加持力是没有远近的,没有亲疏的。原因就是在于,刚刚我们讲了,最根本的原因。
但一方面来讲的,就是佛陀完完全全的证悟了,证悟了一种实相,他的障碍已经没有了。即便是佛现在住在极乐世界,即便现在佛住在某个很远的地方,从依靠他自己的能力,你想祈祷他,他也能够完全听得到,知道,这个是从一个显现的侧面来讲的。
但是从一个最究竟的侧面来讲,就刚刚我们讲得一样,佛陀的法是周遍一切的。只不过是按照众生的因缘,他显现在极乐世界哪个地方有个刹土。然后对我们来讲,因为有些众生的分辨念就是这样的。他必须要固定,就是在那,多远多远的一个地方,就是一个刹土有形状,有颜色,然后它的地是什么,他的一种环境是什么,他又固定才行。要不他就觉得不安全。他觉得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地方?他就问你这个到底是哪个地方?我们说西方。西方多远?哦,多远多远。什么样子的?它也给你什么样的。然后地是什么样的?地是黄金的。然后又水池吗?反正很多时候就是众生他自己的一种心,他自己的分别念,他必须要得到一个比较固定的答案。
所以,针对这类众生来讲,的确也有给你示现这样的。然后说怎么怎么样。但其实来讲的话,他只不过针对我们的一种心,或者针对我们的一些必要性,来显现一个固定的刹土。但其实这个只是他的无边的法身的显现的一个地方而已。他是不是只是在这个地方住,其他地方没有?他其实实际情况是他的法身周遍一切的。那么我们自己在哪个地方,不管在哪个地方祈祷他,他不需要从那边突然过来。
而且他的一种加持也不是固定的,好像今天有十个众生祈祷他,他就忙不过来了,听不到了。然后就迟缓加持,这个不会。如颂云:“何人诚作意,能仁现彼前,赐灌顶加持。”那么就是紧接前面的意思就是何人诚作意?任何一个人,如果通过非常真诚的心作意。作意的意思真实来讲的话,我们有的时候就说观想。大概讲的就是观想。但他真正的解释作意就是将心引向所缘境。把我们的心引向所缘境,这个叫作意。所以,这个作意的意思,只要把我们的心引向所缘境,这个都叫作意。像任何一个人,诚作意就说是,把我们的心观想佛陀,引向佛陀这个所缘境。
像这样,诚作意,能仁现彼前。这个能仁佛陀现在这个作意者现前,你不管作意在什么地方,你要把佛陀作意到头顶上,他就在头顶上。如果你作意在心间,他就在心间。如果是喉间就是喉间。像这样如果他是前方虚空,他就前方虚空。如果你觉得他在佛台上,他就在佛台上。所以,像这样的话,就是能仁现彼前,他就赐灌顶加持。如果你祈祷的话,他给予你做灌顶。比如说我们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我们要修这个道灌顶。修道灌顶的时候呢,我们通过观想,三处放出三种光等等。这个方面其实就是得道灌顶。然后说我们祈祷佛陀加持我,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会给我们做加持。
邬金莲师也说:“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那么就是说邬金莲花生大师士当时他就说要从西藏去罗刹国,莲花生大士是没有入灭的,他现在还住世。只不过是莲花生大士没有在咱们这个南瞻部洲住世,他是去了铜色吉祥山。他去了铜色吉祥山在那个地方,他一直没有入灭,他修的大圆满最殊胜的法要,现证这个光明身,现证虹光身。现在虹光身,就一直不如灭。
以前有个大德,大德就是开玩笑给其他人,当时好像宗大师,宗葛巴涅槃是10月25号,是藏地10月25。这样都在做涅槃法会,供养,有一个宁玛派大德就说,你们觉得好像很幸运,涅槃法会你们参加了,你们开宗祖师他涅槃法会,你们可以参加。我们没办法做这个涅槃法会。什么意思呢?我们祖师还没有入灭呢。所以说我们宁玛派开山祖师还没有入灭,你们可以做涅槃功德法会,我们做不了。好像觉得很遗憾,其实说的是另外的一种表达意思。也是凸显老人家的殊胜功德,他都没有入灭。
所以,我们平时对莲花生大士的诞辰日的时候,做一些莲师诞辰日的一些,做一些法。其实真正来讲,在藏地他的佛法传统当中,祖师们的涅槃法会要远远比降生的那个隆重的多。但是宁玛派就不是,莲花生大士就没有涅槃。没涅槃就没有涅槃纪念的,只有降生日。6月初十的时候,降生日的时候做一些这样法会,念经,这个方面比较多一点。
莲花生大士当年要从西藏去铜色吉祥山,当时很多人非常的痛苦,祈祷莲花生大士不要走。莲花生大士就说不要紧,具有信心善男女。就说具有信心的善男人,善女人,莲生不去何处住。就说其实我的法身周遍的,不去任何地方住,显现上面好像我去铜色吉祥山,在莲花光明宫,但是其实我的实相没有去任何地方。我的寿命也没有末尽,我不会入灭的,寿命没有末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说信士面前,我各现一。也就是说只要有信心的人面前,谁祈祷,任何人祈祷,昨天的面前显现一个我的化现。
刚刚讲的一样,是不是这么多人同时祈祷。今天初十了,都来祈祷莲花生大士忙不过来了,或者没有听到某个人的祈祷,这个不会的。为什么这样不会呢?就打个比喻讲,象天月一样。天空上的月亮只有一个,下面的人要想让月亮显现在水器当中,要显现很多个水月的话,其实你不管有再多的水器,你在地上摆几十亿个水碗,水器,只要你摆好了这个水器,每个水器里面显现一个月亮。每个上面就同时显现一个月亮出来。所以,当月亮出来的时候,整个地球上面的一些湖泊,大海这些,反正里面都有,都有显现一个月影,这个方面就是这个道理。所有的人同时祈祷,每个人面前当时显现一个莲花生大士。因为什么?因为证悟了无自性,他没有局限性的。所以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说,他的法身周遍一切。法身周遍一切话,每个人祈祷他,心前就显现一个莲花生大士给他赐加持,它的一种道理就是这样的。
所以说我们对于这样一种三宝应该有这种信心,我们知道它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最好的祈祷方式完全没有怀疑,真实的一心一意的去做祈祷。那么这样一种祈祷的作用是最大的。没有怀疑心很强烈的真诚心的去祈祷这个时候就说我们所祈祷的这个对境佛陀也好、莲师也好、上师也好他相续当中的功德、证悟就通过这个非常真诚的信心作为钥匙,它一种加持力的大门就通过这个钥匙打开之后加持力就源源不断的会让我们得到。
真实来讲的话因为现在有的时候我们的信心一种不太稳固,所以说总是带着一种怀疑去祈祷。我这个祈祷到底管不管用?或者就说我念这个佛号、咒语到底管不管用?所以有的时候带着这个怀疑去祈祷的话那么加持力就通过这种疑惑心就阻断了。好像中间做一个这样一种障碍,所以我们就接受不到那种很强劲的加持。
但是如果我们完全没有这种怀疑心,完完全全的敞开我们的心胸去祈祷,然后就很真诚的心去呼唤、去祈祷的话这个时候就可以得到一种很强劲的加持、不可思议的加持,加持力就得到了。
因为平时我们怀疑、疑惑这个就是我们分别心在做障碍,自己给自己做障碍。但是如果我们如果放下之后我们就把一切交给这样一种莲师交给上师三宝,这样的话其实它本来这种放下、开放的心态它就和这样一种上师三宝的一种加持力、实相它是相应的,否则它就没办法相应。自己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些障碍。
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在如果真实来讲祈祷的时候我们也要培养自己,刻意的培养自己那种完全信任的心。就不要多想,像这样尽量不要生起怀疑心,最好不要生起疑惑心。然后一心一意该念的咒语、佛号、修法的仪轨这方面不要有疑惑去做去做祈祷是非常好的。
所以我们有些时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很多到了后面的时候它的修法、仪轨都很简单,因为它要讲的那些要遣除怀疑的,他应该是在学教理的时候都应该遣除掉了,遣除掉之后最后你去修的时候,你去修金刚萨垛也好,你去修这些升圆次第也好,或者你去修这些大圆满也好。你就直管去修,你就按照这个方法修肯定有它的作用,一定是能得到这个作用的。
但关键是我们前期的工作没做好,在修的过程当中这个还在这儿起障碍,还在障碍。所以有些时候上师们也会告诉我们在修仪轨的时候你不要怀疑,其实有些时候这些交待都是多余的。按照次第来讲,真正如果真正按照严格的次第,你如果通过这种加行一步步的修到量了,修上去了之后根本不给你做这些交待,他知道你绝对是没有什么怀疑心,他就让你修下去就可以。
但是因为现在我们没有真实的把前面的修法修到量之后就现在我们已经接触到后面的法了,在修这个法过程当中总是会产生这样的怀疑、那样的疑惑这样的。所以我们就经常性的很多问题,给上师问问题很多很多。其实它就是有一个这样一种问题在里面。
你说我们要讲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念咒的时候或者休息或者祈祷的时候就是不要生起怀疑,就是相信,就是完完全全的信任、相信他。相信他的话一方面就是以前我们再再提过的我们要祈祷三宝的时候、祈祷上师的时候第一个要素、第一个条件就是一定要相信他有加持我的能力。
第二个就是一定也要从内心深处就要知道我的确需要得到加持,我需要他的帮助。第一个他有这样能力帮助我,第二个我的确需要他的帮助。像这样的话两方面内因外缘和合的情况之下现去做祈祷的话就可以有比较明显的这种效果。
下面我们继续看只要自己具有胜解信,任何人都会得到佛的悲悯,只要自己具有胜解信,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佛的一种悲悯的加持。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自己有胜解信,老妇依靠狗牙得成佛”。那么就是世间共称的这个也是很著名的公案,很多时候都是用这个经典的老妇好像是这个依狗牙得成佛这样一种教言,依靠这样案例做很多的解读。
的的确确就说她如果有信心的话即便是对一个不是殊胜对境的做祈祷也会有得到加持。所以它就说明这个信心很重要,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它具体的一种案例大家都很熟悉了,下面我们一边读一边简单的一些解释。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经常去印度经商。母亲对他说:“印度金刚座是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圣地,你一定要从印度给我带回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殊胜加持品。那么就说这个佛教家庭当中儿子经常去印度经商,他经常往印度然后回来,像这样就说贩卖这些货物。然后他的母亲经常在家里面修行佛法。因为他去的地方和佛陀就说是出世、证悟等等有关的印度圣境,所以母亲就很想她一直有个心愿就想要得到一个和佛有关的这个物品这个加持品来作为顶礼的对境。
那么就说印度金刚座是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一种圣地,那么你去印度要给我带回来一个可以做为顶礼对境的殊胜加持品。当然顶礼的对境很多,像佛像、唐卡等等这也是可以做为顶礼对境的。但是她还是想得到一个从印度带来的殊胜加持品,她也没说什么,没说一定要带个什么。也许是上师说也许一块某个金刚座一块石头也好,或者说是菩提树的一片树叶也好,反正就说也没说是什么。反正就要带一个这样加持品回来。
尽管母亲三番五次地嘱咐,但儿子都忘在脑后了,一直没有带回加持品。也许太忙了,也许他没有把这个放在心上。走的时候好好好就这样就同意了,但去了之后就忘了,每次都忘记。说三番五次去的三番五次的忘记,没有一次真正的把这个东西带回来的。
一次,儿子又准备去印度时,母亲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如果这次你还不给我带回来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加持品,我就自杀死在你的面前。那么就说最后这一次她又交待了,他又准备去印度的时候。母亲因为他可能就是说去印度也不像现在这样,现在这样的可能就说比较容易,相对来讲的话交通工具比较发达,像这样比较容易。
那个时候就说基本上就是走路,或就骑马走路,往返一次其实也是不太容易的。那么多次去的回来可能中间已经过了,也许过了十几二十年,所以说去一次回来的话就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这一次就说是他又准备去的时候这个母亲非常郑重的给他交待这次一定要带回来,如果这次还带不回来的话她说我就自杀死在你的面前。
儿子去印度经商到返回的期间又忘记了母亲嘱咐的那件事,快要到家门的时候才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他就说是走的时候肯定是答应了,然后但是在经商的过程当中又忘记了这个事情,就把这个母亲的嘱托又忘了。他从这个家乡启程到印度把事情办完再从印度返回,返回要走到家门口了突然想起来了,突然想起这个事情,母亲交待的事情就带回一个加持品的事情他又忘了。
他心里嘀咕: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给老母亲带回任何顶礼所依的加持品,如果这样空手而归,老母一定会自尽身亡的。他这个时候就比较害怕了,他就现在怎么办呢?现在又快到家门口了,再返回印度去取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如果就这样空手回去,如果母亲发现没有带回来这样加持品的话母亲一定会自尽身亡的。这个时候他就是有点害怕了。
他不禁左右环顾,结果发现路边有个狗头,于是拔出狗牙,用绸缎裹好带回来交给母亲说:“这是佛陀的牙齿,希望你将它作为祈祷的对境。这个时候他就左顾右盼,这个时候就看到了路边上有一个死狗的狗头,已经死了很长时间。这些皮、肉都这些已经没有了,都腐烂了完全都可能成为一个枯骨了,这个时候只剩一个狗头。
他就把这个拔出一颗狗牙,用绸缎把它裹好,郑重其事的裹好。裹好之后带回来交给母亲说“这个就是佛陀的牙齿,希望你把它作为这个祈祷的对境。”他当时是想交差而已,但是他母亲的信心很清静,他母亲的信心非常清静。
老母亲将这颗狗牙当作真正的佛牙,生起了强烈信心,经常顶礼供养,后来狗牙降下了许多舍利。这个老母亲就把这个狗牙当成了真正这个佛牙一样。儿子从印度带回来一个佛牙,她就对这个牙齿生起了真实佛牙之想,所以对它产生了非常非常强烈的信心。这个信心要精进也很强烈。经常对着这个佛牙顶礼、供养。
后面这个狗牙上面降下了很多的舍利,慢慢就开始出现了这样一种这个加持,它的加持慢慢就开始浮现。当然她有强劲的信心她内心肯定是得加持的。还有这个加持也从外相当中也开始浮现出来了。从外面的相当中开始浮现出来了。
说现在很多道友们供奉的这个舍利,供奉的这些甘露丸也是经常听说有这些生舍利的情况,也有就说甘露丸增长、变大增长这个情况。还有变多,还有就说这个舍利也有生很多舍利的情况,也是完全是通过自己的信心来得到加持的一种外相,这是一种外现。那么真正的一种加持应该是在这个内心当中逐渐逐渐得到更多的善根和功德。所以说狗牙上面开始降下许多的舍利。
当老妇人去世的时候,彩虹光环等瑞相纷纷呈现。那么她就一直这样供奉一直这样祈祷,后面当老妇人去世的时候,她就说出现了虹光、彩虹环绕等等瑞相纷纷呈现这样。那么按照有些这样一种肯定的标准如果死亡的时候出现彩虹、光环等等这些瑞相的时候有些续部当中说它也是觉悟之相,它也是成佛之相。
所以这里面说老妇人依靠狗牙而成佛,它是从这方面来进行判定的。
下面分析其实,这并非是狗牙具有加持力,而是老妇人以强烈的信心力认为它是真正的佛牙。这样一来,佛的加持力融入狗牙当中,所以也就与佛牙没有差别了。其实我们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来,老妇人她其实显现上面也没有修这些大圆满,也没有修这些正行法要,也没有做很多的一些对佛法的闻思修行。她就是对这个佛牙、佛陀三宝产生了很强烈的信心,非常强烈的信心。所以这个非常清静的信心就导致她内在的、心性当中的一种正功德浮现出来了。
所以说让我们本性显现出来的因素,它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佛法本身就通过法义本身闻思修行。闻法、思维、观修像这样的话来现证心性。有些时候可能通过那种给三宝发心做事情、给上师做事等等这个也有很多公案也通过这个方式清静劳罪障现证心性的。
还有就是通过这样方式,就通过很清静的信心、强烈的信心让自己本具的佛性浮现出来的。因为它这个信心可以清静它的障碍。因为就说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学习了义的教法的的话,就很难真实的很难过圆满的去接受这方面的可能性。
她又没有学习,她又没有打座也没参禅,也没有观修这样法,她就是通过礼拜或对于这样一种佛升起信心就可以吗?但是从一方面讲你信心这么大,三宝的加持融入你的心中就得到加持,然后慢慢就可以觉悟了。(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