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亲友书》06丨阅读参考 返回

《亲友书》06丨阅读参考

1.未护根门之过患

 一切欲妙生祸殃,佛说如同木鳖果,

 世间人以其铁镣,缚轮回狱当断彼。

①此处属于世俗方面的对治,从“五欲如同木鳖果一样,会给我们带来种种过患”的角度教诫修行人断除贪执。


②外境本性无好坏。

没有修行境界的人看到外境会非常耽执,再再缘取的过程中产生烦恼和业,而被束缚于轮回,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一切妙欲生祸殃”;而对于有修行境界的人,外境是无利无害的。所以外境本身是不好不坏的法,并不决定成为轮回之因,束缚我们的实际是自相续的执著。我们没有办法把所贪的对境全部灭掉,只有通过学习佛法,断除自相续的贪执,欲妙在我们面前才会无利无害。

【教证】《入行论》:“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释义:如果大地充满荆棘,不必用皮革铺满整个大地,只需要穿一双有底的鞋子,走到哪里脚都不会被刺伤。)

【教言】帝洛巴尊者:“显现不缚执著缚,断除执著那若巴。”


③通过闻思如理断贪。

A.世间人见解误区。

欲界凡夫贪执五欲,认为快乐来自五欲本身,只要得到了就会快乐,得不到就会痛苦,所以会不由自主被欲妙牵引,在轮回中无法解脱。

B.对治方法。

通过闻思经教了知万法的本性,了知欲妙本身并不具有快乐的自性,而是自己的执著所致,认识到自相续中贪执的存在,并逐渐用合理的方法去断除。

2.能够守护根门、调伏诸根的智者才是真勇士

知伏六根诸对境,恒时动摇不稳固,

  沙场胜敌此二者,初诸智者真勇士。

①有些人的“断贪”只是变换了贪执对境。

A.现象。

一些人刚学佛时还好,时间长了就变得特别傲慢,嫉妒心很强。表面上看佛教徒还是不错的——名声特别好,一些外在行为(如行持十善、戒杀放生、与人为善等)也为人们所称赞,但是细微当中,佛教徒之间也会有嫉妒、傲慢、竞争等烦恼出现,互相之间也勾心斗角,尤其在遇到一些殊胜的善知识时更是争风吃醋,很希望上师能在大众面前更加亲近自己一点,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等等。

B.现象分析。

  a.只是贪执对境的转变而已。

缘于烦恼和贪心驱使,贪执的对境从以前世间的人、财、物、名闻利养,换成了修行境界好、发心清净、福报大、上师对自己另眼看待等,对境显得比以前更加优越、更加殊胜。

  b.应反思是否真的渴求断除烦恼。

每个人都知道修行就是要调伏烦恼,但是这些行为并非真信心的表现,还是烦恼成分占多数。有些人在被烦恼左右时,并不着急去断,还很乐意被它左右,好胜心自始至终都熄灭不了,总想跟别人一比高下,想在别人面前显露出自己修行境界不错等。仔细分析自己的心态、习气时,会发现自己可能并不像分别心所想象的那么渴望去断除烦恼。


②佛法难学,调伏烦恼是难中之最。

A.相较于其他教派,佛法深广难学。

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伊斯兰教只有一本《古兰经》,但是对于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教,根本不知从何学起,中间的关联是什么,道次第是怎样?佛教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不容易学,跟其它教派相比难度有点高。

【延伸】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要想抓住佛法的精华要义,主要靠上师来教授,想通过自学成就是很难的。从古至今,三世诸佛都是通过依止善知识而获得成佛果位,真正能够让我们直接得到解脱的窍诀都在上师、善知识的心相续中,这是依师的最大必要。

B.持戒要抓住精华要义。

在外在行为上,让未入佛门者最纠结的是守持戒律。有些居士不是特别会守戒,行为经常显得比较奇怪,让人家看了之后更加恐惧不敢学佛。连佛教徒自己都没有办法抓住戒律的精华要义,很好地守持戒律,更何况未入佛门者。

C.吃透法义很难,法融入心更难。

暂且不说把所有的千经万论从字面上吃透,仅是把佛法的精华要义吃透就很难。按照上师的窍诀教授来讲,八万四千法门唯一的核心就是调伏烦恼,想把这些精华要义融入自心又是最难的。


③先从调伏身语入手对治烦恼。

A.规束身语来体现修行进步。

初学佛者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学佛者的身份,最好操作的就是在身体和语言方面改变自己,因此总喜欢问这个是否能做、那个是否能做,而且会过高地要求自己,认为自己在身语行为上束缚得多、控制得多,就表明自己离解脱道近了一步。有一些老学员也存在这个问题,认为“上师要求一,我一定要做到二,上师要求做到七八分,我要做到十分,这才是好弟子。”

B.人们往往不愿触碰调心。

人们往往不愿意去触碰的,让他们感到无力、感到沮丧的就是调心。似乎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自己,经常会有挫败感,因为烦恼经常不由自己控制地冒出来,有些人实在是懊恼得不行,就会借用远离复杂的外境来表现自己心里的平静,给自己一种认可,感觉自己修行在进步。

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遇到外境,暂时不会起现烦恼,不代表已经断了烦恼。即便远离复杂的人群,彻底跟世间人隔离,自己也会觉得哪里不对劲,处处都纠结。因为调心是最难的,所以就喜欢在外相上做一些行为,让自己感觉自己像个修行人——还在努力,修行还在慢慢往前走,这只是给自己一个安慰而已。

C.佛教修行强调的是调心。

佛法的精华中从未过分强调必须在身语行为上要如何,即便平时丝毫不做任何不如法的身语行为,也不能完全肯定我们的修行在进步。佛法走的是最难的一条路,八万四千法门主要对治的是自心,而不是外在的身语行为,外在的行为是从心中投射出来的,比如有了慈悲心、出离心,就会在显现断贪、戒杀放生、对周围人非常关爱、慈悲和包容等。

佛教中的很多戒条都是因为当初修行人的行为有点偏激,遭到世间人讥嫌,所以佛陀就制戒遮止,通俗来讲就是要随众,这是对身语行为最底线的要求。见解和调心方面,佛教的要求在所有教派中是最殊胜的:在见解上,佛法有二无我的空性智慧,实相的见解才是获得解脱的根本因;在修行上,佛教强调的是调心,而不是调节身语。有一些教派的苦行比佛教更加严格,有一些教派行为上的约束也比佛教显得更加严格,但是佛教有解脱他们没有,因此,我们要抓住重点来修。

D.修行不必多虑,依教奉行即可。

在佛法的教言中,善知识、上师教我们什么,依教奉行就是最好的。如果上师没有在这方面过多强调,那就说明可以不用过多考虑;如果上师在哪个侧重点过多强调,说明这是我们一定要做到的,肯定跟我们的修行、断障、增福、解脱挂钩。


④修行路漫漫,应把握正确心态。

A.先打好闻思基础。

本课所赞叹的护根门,不是自己僵在那里什么都不动,而是时时刻刻能观察到自己的烦恼。调整自心时,不能发现自心的问题是第一个障碍,其次是不知道如何调整,在不懂得如何调整烦恼时,先好好学习很重要,懂得方法以后,再以智慧去调整。修行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这些而焦虑都是自寻烦恼。

B.摆正心态,轻松学佛。

按道理来讲,佛法可以让我们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快乐,让我们的心放松下来,有安全感,不再像以前那样患得患失,而现在很多人学佛后总是问“这样做是否有过失?”似乎学佛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是不安全和担忧。

我们心态一定要摆正,从正面去考虑三宝功德和自己的优长之处,让自己放下心来,开开心心、安安定定地学佛,脚踏实地走,走过一步轮回就短一步,而不是那么焦虑,总是想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人需要重新去认知佛教、认知自己的修行,给自己做个合适的定位,放松一点,把心放开,学会用阳光健康的心态学佛,面对周围的人和事,这是学佛的基础。

C.把握中道,在心上下功夫。

在一定程度上强调身语行为的取舍、必须花多少时间闻思是有必要的,因为没有花一定的时间去闻思,更加无从了解这些道理,也谈不上修行,但并不能用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念咒、闻思、磕头来衡量自己修行是否到位,而应该在心上面去衡量,在心相续中慢慢去断除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各种较真的想法等。

有些人以前对周围人比较善良,肯帮助别人,现在因为要念佛,就放弃了很多帮别人的机会;以前最起码还能照顾一点家人的情绪,学佛之后反而不管不顾,甚至最基本的生活,应承担的责任,都以学佛为理由不做了。用“精进”为理由到底是否合适,要自己去衡量。当然,也不能因家里的琐事而占用自己所有闻思修的时间,我们要把握中道,要找到平衡点。

D.不骄不躁,稳步前行。

既然选择了修行这条路,而且认定这条路确实是最好的,就要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不骄不躁的心态一直走下去。退一万步讲,即便自己就是个不好的修行人,以龟速往前爬,只要能保证自己还在往前走,终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在福报方面,平时借用弘法利生、发心、上供下施来培积福德;在智慧方面,努力闻思修行,同时培积福慧资粮,这都需要有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再没有其他捷径,大家对此要有比较客观的认知。

【教证】《入行论》:“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3.了知欲界主要贪欲之女身而断贪

当观少女身背后,臭气显露九孔门,

  如肮脏器难填满,皮饰遮掩亦不净。

①从身体本质不净的角度教诫断除贪执,属于从世俗方面进行对治。


②学佛后对异性基本没贪执,依旧有必要闻思这些法理。

A.不要轻信自己的修力。

没有遇到合适的对境,会觉得自己学佛之后对这方面没什么贪执,但是一旦遇到就会发现习气复苏时还是很强势的。我们学习每一个法理时,都不要轻而易举地说自己肯定没有这个问题,不能太自信。

B.多串习正法,以防万一。

不管现在这些习气是否有起现,都应该深入地去分析法义,在自相续中多串习一些正面的力量,如果有一天业力现前,或者遇到一些特殊的对境让我们产生过度耽执,曾经学的这些内容能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


③对他人宣讲不净观,要因机施教。

有些人接受不了天葬,实际上是怕看到真相,心不堪能,而且不愿意往真相上去想,怕打破一些美好的憧憬和认知。佛教徒在对外宣讲时,要观待对方根基,讲得不到位或者过于直接,容易把本来对佛法有兴趣的人吓走,断别人慧命是有过失的。如果他对身体很贪执,可以先讲一些布施、安忍可以感得后世相貌端严等内容。


④正确断除对身体的贪执。

A.断贪不等于轻视自他。

作为在家居士,未婚者与异性该交往要交往,把握正常的道;已婚者与自己家人交往时,不能因为了知了身体不清净的本质而嫌弃他人,其实自己也是一样,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对方是这辈子和自己缘分最深的人,佛教徒应该保住基本的家庭和谐,这才是修行的味道,如果连家庭和谐都维护不了,何谈度一切众生?

天天处在这种轻视自他的状态中,对身体的执著是破掉了,但实际自己是被架空的,也不知道后续该落在哪里。我们毕竟还需要借用这个身体继续修行,还要在世间度化那些我们认为不清净的人。因此,我们要和别人正常交往,才能体现出佛法的包容、自心的包容,才能度化别人,否则只断不立,修行会出现问题。

B.断贪要把握中道。

  a.随顺名言规律。

在家居士一定要有正确的把握,要知道佛法让我们断除的是相续当中本不应该有的贪执,而名言中的一切显现法毕竟是有好有坏的,这一部分我们想断也断不掉。

断除贪执并不代表名言中的好坏取舍,乃至于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索都不需要。有些人用这种行为来显示自己不执著,反而让他人无法理解,这就成了佛教的障碍。其实不用给别人看,外在的收拾打扮是正常的,并不障碍自相续,应在心里慢慢断除执著。即便自己对身体没有执著,也要把自己打扮庄严,既然没有了执著,不执著打扮自己,也不要执著不打扮,走正常的道即可。相续中断了执著就到位了,但外在应始终把握好随众的原则。

此外,我们要有正常的认知,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见到一个相貌端严的和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如果非得说两个人是一样的,这是很勉强的。当我们破掉对方是美女的清净自性,而接纳她是不净时,应该知道要断的是对美女的过分耽执,而非否认美女外相的端严。否则佛陀也不需要显现三十二种相好,反正都是不净的自性,显现得丑陋一点也没有关系。从外相端严的角度讲,这也是一种因果——一定是前世培积了福报,这世才能感召端严之果,这在佛教的因果规律中是承认的,否则也不会以佛陀的三十二种相好来证明佛陀具有功德了。

  b. 善用有漏身体修行。

如果对自己的身体过于贪执,可以以观自身不净的方式去平衡执著点。对这个身体也不能一点不顾忌,要让这个四大组成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才能让自己正常修行,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将病痛转为道用,真生病时如果发现自己没有转为道用的堪忍力,就会耽误修行。我们需要把握中道的分寸为己所用,而不是为它所转。

4.真实对治

 为见胜义于诸法,如理作意而修习,

 与之相同具功德,他法少许亦无有。

①分析胜义的本性是自体本空,从而断除自相续中的贪执,属于从胜义实相角度进行对治。


利用空性对治贪执是最直接的,想要在相续中体现空性的智慧没有那么容易,但是从道理上去了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伏自己的烦恼。


③诸法的胜义实相。

A.以水月为比喻说明。

 🔸 四个因缘:天月,天上没有乌云遮障,湖水,湖水清澈无染。

 🔸 果法:湖中一定会显现明明朗朗、完整无缺的水月的相。

 🔸 水月的特点:显现上与天月一模一样,其实没有丝毫的自体,无自体就是指佛教的空性。

B.缘起性空。

一切万法都是因缘聚合而起现,如同水月产生需要四个因缘。由各种因缘聚合才能够无欺的起现果法,所以自体一定本空,也正是因为自体本空的缘故,一定会有无欺的缘起显现。所以,无欺和空性二者互不遮障,是一个本体的两个侧面,一个从显现讲,一个从无自性的空性讲。

佛教所建立的空并非杯子里没有水的空,也并非像虚空一样空空如也。《般若经》中用虚空形容般若,但不是从空空如也的角度去表示空性。虚空没有边际,虽然我们把地球上的某一个坐标作为参照点时,可以说太阳落山的地方是西方的虚空,但实际上从虚空本身角度来讲,并没有西边的边际,如果没有边,也就没有中。因此,是从这个角度来相似表示法界的离戏性,要明白是从哪个角度做同喻。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

往期文章

《亲友书》05丨阅读参考

《亲友书》04丨阅读参考

《亲友书》03丨阅读参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