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返回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4-12

第二十九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殊胜论典《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共同前行,第二是不共前行,第三是正行破瓦法。

在这三个修法中对我们来讲,前前的修法是越往前越重要、越殊胜。虽然说从法的次第来讲,越往上越殊胜,比如说从共同前行、到不共前行、空性、再到大圆满等等。从法的角度而言,这些法越往上越靠近实相,也就越殊胜。但如果从修行者的角度来讲,可以说越往下面的这些法越殊胜。因为接近实相的这些高法很深,普遍而言我们没办法相应,在学的过程中就会看不懂、修不动。所以这些高法虽然非常殊胜,但也非常可能退失信心。

作为初学者,如果能把前面的共同加行、不共加行等修好了,对于调伏心相续,在内心中生起法义,意义非常大。只有把基础修好了,才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往上修持殊胜的靠近实相的法要。因此前面的法非常殊胜。大恩上师经常在各种场合中,教我们修好共同前行,修好皈依、发心,以及殊胜的空性,原因就在于此。否则,没有前面的次第的基础而去修再深的法,由于我们自己的根基很低,没办法相应很殊胜的法。低劣的相续和高尚的法不在一个平台上面,怎么样修也没有办法相应。

因此,在我们学习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法要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体会,佛陀为什么这样讲,华智仁波切这些大德为什么要这样强调法的殊胜。修行寿命无常和我们相续中修行正法、脱离烦恼究竟有什么样的必然联系。首先把这些问题想通之后,我们就很愿意去把基础学好并实际修持。在我们内心中生起共同加行的境界之后,就真正地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从而一心一意想求解脱。这样在轮回中说话、做事都不会成为我们修行佛法的障碍。

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在轮回中不管是走路也好、做事交谈也好,都会成为轮回的因,成为一种修行的障碍。当生起了出离心,我们身处轮回中,一切也还在运作,但是这个时候心态已经不一样。我们的状态和境界都已经有了,轮回中的一切不会再成为我们的障碍,这就是修持出离心的必要性。

出离心必须要经由正确的法来生起。怎样才能使我们这种渐次的根基者,从极度的耽著轮回和世间八法,到逐步生起想要解脱的心态,并且逐渐的看破轮回?《前行引导文》中的这四个修法很重要。

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不是必须经由四个修法才能生起出离心?那也不一定。如果说有些修行者前世已经串习了这方面的善根,今生中可能是某个因缘触动,他就可以完全看破轮回。或者是通过祈祷上师加持心相续之后,也可以生起看破轮回、修持正法的出离心。但是针对于绝大多数渐次根基的修行者来讲,这种次第修行是非常具操作性的。

通过这样的修行,可以让我们的心达到完全不耽著轮回,一心一意追求解脱道的状态。所以共同外前行从任何角度来讲都是非常可靠的、有把握的修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并且反复观修,把寿命无常、暇满难得的法义一遍遍在我们的相续中串习,使得法和心相融合。

当我们学到后面的时候,真实的无常法义和我们以前耽著轮回的分别心融在一起。这样以来,以前耽著轮回的分别念就没有了藏身之地。以前这种耽著的心在我们的心相续中称王称霸,主要是因为没有前行这些法来加以对治。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引用了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等一系列的修法。随着四个加行修法的力量加深,以前耽著轮回的心态会逐渐退出我们的相续。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变成了出离心,不再耽著轮回。

生起了出离心后,下面要做的事情就是一心一意地修菩提心。在以前的修法过程中会生起粗重的烦恼,这些障碍在后面的阶段就会从我们的心相续中遣除。所以我们以后只需一心一意生菩提心,在不耽著轮回的前提下去修空正见以及生圆次第。以前拖我们后腿的东西已经没有了,因此,大恩上师说修高法之前,四加行的修持很重要。

如果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总感觉有东西在拖后腿,耽著很多东西,修的时候总是没办法全速前进。在修空性或者修密法的时候也是感觉没办法,有很多东西在拖后腿,这就是基础没打好。如果把基础打好了,内心中完完全全生起了出离心,把这些东西看破、放下之后,在修菩提心或者修空性的过程中才能全速前进,再没有什么东西会对我们造成阻碍。

我们在课前分析了,为什么对于我们而言,前面的法甚至比后面的法还重要,共同前行比不共前行重要,不共前行比破瓦法重要?因为我们的心是逐渐成熟的,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打好,即便去接触那些甚深的法,调伏我们烦恼的作用不大,甚至有的时候根本没有作用。所以很多修心的法要中,都提倡要修好前行。而其他地方说法越高越殊胜,这与修好前行并不矛盾。当我们的心相续逐渐成熟,如果要趋入到超胜的境界中,单凭共同加行是过不了的。共同加行就这个阶段有用。如果说还要用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去证悟空性、证悟究竟实相,这是没办法做到的。

当我们的心成熟后,要让我们的心真正的解脱的因是空正见、生圆次第这些非常殊胜的法要。心成熟到了这个阶段时,这些法就格外珍贵,也只有这些法才能让我们很快解脱,其他法是做不到的。所以二者没有矛盾。有的地方说越往上越殊胜,有的地方说越往下越殊胜,到底怎样算是殊胜,要看我们现在的心是处于什么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法。

如果次第修下去,最后必须修持非常殊胜的大圆满、生圆次第,这些可以很迅速让我们现证实相。但如果前面基础没打好,即使给你传授大圆满,也没办法修行。因为拖后腿的东西太多,该有的菩提心、该证悟的空性都没有,有的即使是出离心也没有,因此没办法和大圆满法相应。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思维寿命无常的七个科判里的第二个:

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前面第一个科判是,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连这些非常稳固的器世界也都要消亡的话,那么我们的血肉之躯怎么可能不死?这个阶段针对我们必须要死、肯定会死这一点,让我们刻意地去观想。为什么要刻意观察?上节课我们讲过,虽然现在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到我们肯定要死、总有一天要死。但是一般人会绕开这个问题,他觉得绕开了就不用去面对死亡。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可以发现,虽然认同死亡,但是采取了刻意逃避的态度。

我们修行人不能够刻意逃避,死亡的话题必须要拿到台面上来讨论、学习、认同和接受它,然后再去修行。越早接受死亡,就会越早做准备。采取回避死亡态度的人,临死也不愿意接受死亡这个真相。他们觉得还没活够,事业刚起步,或者还有东西放不下等等,但这些有什么用呢?死后只有带着一生的烦恼和业力,继续漂流后世。这种人是没有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采取了非常消极的态度。

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正面地去思维无常。我们这样刻意地去思维是很重要的,首先是刻意思维外器世界然后观无常。外器世界显现很坚固,但是最终有一天也是要毁灭。我们这些血肉之躯也肯定要死亡。这样把坚固的外器世界来对比我们的身心,从而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我们必定要死。接下来就是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既然所有众生都要死,我是众生的一部分,那么我也一定会死。为了从各方面来思维无常,让我们刻意地认识死亡这个问题,就需要非常正面积极地去面对它和认识它。思维死亡无常的真相。从世俗谛来讲,死亡就是一种实相、一种自然法则。不管你是否承认,它就是一种无常的自性。我们越早地正面肯定它,我们就能越早地去做真正积极有意义的事情。

法王如意宝为主的一些藏地高僧大德,在讲寿命无常的引导时,有一个窍诀的讲法。这个窍诀在观修时也经常要用到。如果感觉这种观修无常的体系有点大,我们可以按照法王如意宝的窍决法,把寿命无常的修法归纳成三点,这样比较容易记。此处共同四加行是让我们放弃今生的,总的来讲是生起出离心,差别来讲是放弃对今生的执著。后面的引导是放弃对于后世的执著。

第一个要点:包括我在内的一切众生必然会死,在我们的心上打上烙印,刻意去思维死亡的问题。我们要完完全全,深刻地去接受死亡。比如你想要逃避,如果有这种心念,就要把它揪出来打倒。这种想法一点一滴不能在我们的相续中,比如说我不死,我刻意回避,哪怕一点也不行。从内心深处接受我要死亡这个问题。下面我们还会用很多的教证和理证,思维死亡的道理。

第二个要点,必定有人会这样想,人会死亡,但对我而言死亡还很远,可能还有几十年可活。虽然知道要死,但他还没有生起那种很紧迫的心念。因此,第二个修法是死期不定。即什么时候死亡是不确定的。死期不定包含了死亡的地方、时间、方法等等都是不确定的。这样一下子紧迫感就会出来。

虽然我们接受了确定要死亡的观点,但还是有一丝侥幸感,认为反正还有几十年时间。接下来马上出现第二个思维——死期不定。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有可能几十年之后,有可能明年,有可能下个月,有可能就是在明天,有可能在下一刹那,有可能当下。所以死期不定也一下子让我们紧迫起来。如果真是没法确定什么时候死亡,就会非常焦急。我们内心中要生起一种死期不定的观念,但是思维这两个还不行。

佛陀告诉我们思维死亡无常的修法并不是让我们焦虑的,而且焦虑也没有用。所以第三个修法就是,死亡的时候只有善法才有用。因为死期不定,有可能很快就死了,时间是很紧迫。我们是要用很紧迫的时间去追求世间八法,还是用在修持对死亡最真实有利的善法方面呢?

也就是说除了佛法之外的其他的东西在我们死亡的时候一点用也没有。现在我们拼命地去追求这些世间八法,那么当最后死亡来了,这些东西并不能够让我们得到完全的利益。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死亡时只有正法才有用。

现在把第二第三点结合起来,既然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用,而现在我不确定什么时候死,那我就要用一切时间修法。这样我们就会逐渐地舍弃对今生的执著,看破今生,把心调整到修法上面,自然而然地会很精进。这三大要素在今天学的科判里都会体现。

这三个修法把寿命无常总的纲要已经勾勒出来了:第一个要点,我们一定要死;第二个要点,死期不定;第三个要点,我现在所追求的其他的一切所有的东西,包括自己的身体、感受、钱财、名誉等,死的时候完全没用。

修得越多,临死的时候有用的善根就越多,死后得到的利益就更大。如果临死时善根很少或没有善根,那么死后就会很悲惨。死亡时很悲惨,死后也很悲惨。这就是要涉及到的内容,一旦修无常的时候要注意,围绕三大主题开始去观修。让我们放弃对今生的执著,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最有利益的事情,那就是修行正法。

如果要修菩提心,在修之前首先应该有一个状态,就是要把无常修好。通过再三忆念无常,然后再修菩提心,这一座质量就很高。如果要修空性也是要先修无常,修了无常再修空性时,无常的观念会激励你不要放逸、不要懈怠。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做出一个最高质量的修行。但这个最高质量也是观待的,就当前来讲是最高质量的修行。随着修行的增长,质量会越来越高。这就是通过无常来激励、鞭策你。

如果没有无常观念,会觉得空性确实很好,那就明天来修,或者把条件准备好下个月再修、明年再修。还有些人觉得等退休之后再修,很多很多这样的想法。这都是因为完全没有对死期不定产生定解、完全不知道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而导致的。如果生起了定解,就不会有这些想法,马上就想修。因为对自己有利的法为何现在不修还要等到以后再修呢?下个月或者明天是不是还在人间都不好说,凭什么要拖延呢?

不是说词句上看懂了,要反复去打坐,把法义融入到心中去,驱逐掉以前的常执——认为不会死,或者认为几十年之后才会死、临死前钱财、亲戚有用,把这些统统遣除。通过观修无常,就会非常自主地修行正法,如果这样就是标准的修行人。没有什么可以影响他,一心一意地修行。因此无常一旦在心中生起,鞭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很多大德因为修了无常会非常精进,在精进的基础上修持空性。刚才讲了菩提心很殊胜、空性很殊胜,若没有一种无常的觉受的话,很自然就会拖时间。因为内心中没有生起迫切的无常的念头。在轮回中无始以来,我们的内心已经养成了拖延和懒惰的习气。如果没有通过观修无常来断除内心中的自私自利,就会有常执。常执就是认为自己还可以活很长时间的执念。有了常执,我们自然而然就不想解脱,而是去追求世间八法。

从正反两方面来观察就可以知道,从内心中生起无常观,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讲,重要性非常大。对于高僧大德而言,他们相续中早已证悟了胜义空性,内心中肯定是有无常境界的。而我们内心中并没有生起胜义空性的境界。但无常的修法是对我们有用的。因为无常的修法毕竟是用一种分别心在操作,而不像空性那样。空性是离开我们的分别念,是超越我们的分别念、安住分别念本性的。这个对我们现在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而无常的修法毕竟是可以用分别心去观想、去安住的一种状态。从这个方面来讲,无常的修法还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前面这种瑕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修法,都是通过分别心去操作,比较简单,越往后修越难。刚开始修共同加行是我修我得利,多多少少相应于我执和我爱执。这和我们内心中的习气是比较相应的。修了就会得到利益,就可以解脱,生起出离心不再执著。

第一阶段是和我们的爱执相应的。第二阶段菩提心就没那么容易了,菩提心虽然还是分别念的心,但是它跨越了一个层次,它要跨越“我爱”,跨越“我要解脱,我要怎么怎么样”,进入到一种利他的状态中。这是我们以前没有习惯的,修起来就比较费劲。再往后就是修空性,这个更费劲。已经超越分别心,不是分别心可以安住的。这样越往后越难,但是越难就越靠近实相,一步一步地把我们的分别心熄灭在法界中。

上至有顶下到地狱底层的所有众生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的。

这是总述,就是下个结论。

“上至有顶下至地狱底层”,佛法在世界观中讲“三界”,最下面一界是欲界,对“妙欲”的执著很严重;欲界的最下面就是地狱,地狱的最底层是无间地狱。按《俱舍论》的观点,从无间地狱的底层往上是饿鬼界;再往上就是大地,大地上有很多旁生、人;再往上是欲界天,有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他化自在天等等;接下来是色界天,从初禅到四禅之间有很多宫殿;再往上是无色界。当然再往上不是指的地方再往上还有,无色界因为没有色法,我们在表述的时候一般说无色界在最上面。无色界四种定,感召四种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和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就叫有顶。有顶的“有”指三有,有顶就是指三有之顶。整个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之顶。非想非非想是按禅定的程度来取名的。非想非非想众生安住在禅定状态,思想很细微。“非想”基本上没有现在这种想法,心心所没有了。“非非想”是指也不是完全没有想法,这种一点点的细微想法的状态,就叫非想非非想。在整个三界中,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心非常细微,境界是最高的。所以叫“有顶”,是三有之顶。

上至有顶下到地狱底层的所有众生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的。只要是众生有生就一定有死,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地狱的众生很希望死,因为太苦了,马上想死转生到其它地方去。虽然想死但是死不了,地狱众生业太重,需要以感知痛苦的方式来消业。所以堕地狱的业不能造,地狱太苦了,到了地狱时时刻刻都想死。其他的有情很少有想死的,都想活得越长越好。所以地狱有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这个科判的意思是,所有的众生都是要死亡的。

如《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

《解忧书》的这个颂词是指,从“地上或天间”,有没有一个生下来就不死的?“此事汝岂见”,这样的事情你见过吗?“岂闻”指你听过吗?或“生疑”,你怀疑过吗?下面有解释。

意思是说,有生必然有死,从善趣天界以下,有生而不死的事情可以说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也绝不会有“到底死还是不死”这种模棱两可的怀疑。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生就一定有死。三界的众生都是通过业推动的,都要投生。哪怕寿命再长,像刚才说的非想非非想天,天人寿命可以达到数劫,但还是会死的。他因为有生,通过业投生到了天界,当业穷尽的时候就会死。所以说有生必然有死。那么从非想非非想以下,直到地狱,生而不死的事情见所未见。众生死还是不死这个怀疑也不会有,绝对的有生就有死。

像佛经中说的莲花生大士、布玛曼扎等大德,他们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降生了之后好像也没有死,那么这个是不是反例呢?不是反例。这里讲的是有情众生,是通过业力来投生的,所以也就通过业力而死亡。像莲花生大士、布玛曼扎等大德,圣者没有生,所以他就不会死。虽然显现上有生,但其实不是真实的生,因此无生就无死。

另外一个角度,如果有一个凡夫在今生中修行密法大圆满虹身成就了,那这个是不是有生不死的例子呢?从整个泛泛的角度来讲他是真的没有死。或者说他几百年前降生的,他修成了虹身之后,就一直没有死。但假如他是个凡夫人修成的,当他以凡夫的身份降生的时候,那么他一定会死。这种作为凡夫的死就是在他证悟空性的一刹那。在这一刹那,他作为凡夫的生命就已经终结了。他成为圣者之后就已经无生了,既然无生也就无死。

在分析这些情况的时候,虽然从我们表象上看到,有些大德好像有生没有死。但是真正来讲,一方面他们是圣者本来就无生的,无生就不会有死。所以我们认为莲花生大士没有死,和我们这边说的有生就有死,不是一个场合,不是一个层次。但如果是凡夫人的话,有生就一定会有死。凡夫的这个生,是由业力牵引着来投生,所以就一定会有死。

就假如说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那极乐世界不都是凡夫吗?那极乐世界是不是一定就不会死,那里不是无量寿么?这其实和我们刚刚分析的情况是一样的。我们以凡夫身份而投生,再以凡夫的身份投生到极乐世界。如果在极乐世界修成了正果,那么在证悟空性的那一刹那,凡夫的身份就死了。成为圣者后,从某些角度来讲就安立在了无生无死的状态。极乐世界已经超越了三界轮回。如果你是凡夫,有生那么就一定有死,圣者无生就无死。

三界中都是业力投生的,包括罪业或者善业,夹杂着业投生到三界轮回中去。所以说有生就一定有死的。对于这个我们不需要任何怀疑,模棱两可的怀疑都不需有的,一定是这样的。

尤其是我们生在寿命不定的南瞻部洲,又时逢末世,死亡很快就会临头。

从修学佛法来讲,南瞻部洲的人的身体非常殊胜。但南瞻部洲的人的寿命是不定的。在劫初的时候,南瞻部洲的人的寿命可以长达数劫,可以长达八万四千岁,当下降的时候慢慢可以降到10岁,所以最小10岁,最高可以达到无量岁。因此寿命是不定的,而且在南瞻部洲中,还有很多让我们随时夭折的因缘。

我们打开报纸、网络,就可以看到很多各种各样的死法。《俱舍论》中说,在三界中众生完全没有夭折的情况,只有北俱芦洲。北俱芦洲的人能活一千岁,中间不会夭折。即便是天界的天人也有夭折的情况。所以我们南瞻部洲众生的寿命是不定的。而且现在时逢末世,末世的意思是五浊恶世,其中一浊叫命浊,即生命很容易遇到违缘,死亡很容易就会来临。

所以我们现在是生在南瞻部洲的人道众生,又逢这个末世,因此对于我们来讲,死亡不会很困难,一定很快就会死亡的。这个方面的引导文一定要一句一句地放在我们心中去思考。每一句话都可以是观修的内容。比如:“我们生在寿命不定的南瞻部洲。”这个南瞻部洲应该怎么去观想?众生寿命不定,中间很容易夭折,又是五浊恶世。如果再往前再走个几千年,或者是几万年的话,人们的生命还要长一些,但是现在到了五浊恶世,死亡很快就会将临。一遍一遍地把法义放在心里,细细观想。

实际上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便一步一步地向死亡靠进。

实际上从出生那天起我们就开始往死亡迈进。所以说生死相依,有生就一定有死。只不过从生的那这一天到死亡这一天,走了多少步。有些人寿命长一点,可能走向死亡的步数多一些;有些人可能就是生完之后马上就死了,走的步数很少。

不管怎样,总有一天我们会停止行进的脚步,这个时候死亡就到来了。所以说现在这个当下,我们的生命正随着时间在流逝。有时候我们听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其实每一个滴答声,都是我们的生命走向终结的预示。我们的生命从出生到现在,是一步一步地向死亡靠近的,没有停止的时候。这方面我们要好好的观察和思维。

修行人在每个刹那,我们的生命也在走向终点。现在很多不修行的人在吃喝玩乐,一直在造恶业,做很多的世间规划。但他们的生命还是正在走向死亡,没有一个例外。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去观想,从出生到现在起,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我们还有多少步可走?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思维。

人的寿命从来不会增加而只有减少,而且死魔犹如夕阳西下的阴影般片刻不停地越来越向我们逼近,在何时何地死去原本就无法确定,谁也不能肯定明天或今晚甚至仅仅现在呼吸间不会命归黄泉。

此处的窍决:人的寿命从来不会增加而只有减少。也就是说,从其本身的自然规律来讲,人的寿命从出生开始,就在一天天减少,增加的因缘很难找到的。一般人不懂因果,只能通过保养、饮食来维持住生命,让它中间不要出现横死的因缘,所以这并不是在增加寿命。世间人固然很难增加寿命,对于修行佛法的人而言,通过其他的方式增加寿命也很难。当然,修行人在这方面也不是不行,而是说让我们已经既定的寿命增加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人的寿命从来不会增加。

以前有些道友讨论时会说:我们观寿命无常、人的寿命不会增加,开长寿法会好像可以让我们长寿,两者之间理念上会不会有矛盾呢?这里说人的寿命从来不会增加只有减少,这个是决定的。我们现在讲到的是共同前行,这个层次还是比较低的。而长寿法会是密乘的层次,两者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如果一定要把二者放在一个层次上,那就似乎会出现矛盾,但是永远不会矛盾。因为修寿命无常,是让我们生出离心,让我们入道,而且人的寿命不会增加只会减少这是肯定的。这里还没有讲到长寿法、菩提心,这个只是最初级的修法,对世间一般的人来讲,根本没有什么方法去延长寿命。(待续见下文)

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