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02 返回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02


[02]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二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3. 能入 


能入的是普贤行愿,也就是以普贤行愿来入到不思议解脱境界中

我们知道,因和果要相称,因上没有称性的行愿,果上就证不到不可思议境界。而其他世间的愿、小乘的愿、权乘菩萨的愿,都不称性、不圆遍,也就不能入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也因此,普贤行愿并不是哪个宗派特别的法,而是所有想证得无上佛果,入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人,都必须遵循的大道。

要知道,三世诸佛、一切菩萨的行愿,全部摄在普贤行愿中。任何成道的人,都是经由这种愿力的摄持,而不断地升进,最终证到普贤行海而成佛的。而且,这是善财童子亲自在普贤菩萨那里得到的教授,普贤菩萨还当场显示了自己成就的果位普贤行。总之,这是所有人都应该尽未来际随学、效法的大愿。


(1)
“行愿”的涵义


愿和行要兼具。首先起愿,然后以愿起行,也就是以愿来推动行,再由行来加强愿。就像大鹏鸟要有两个翅膀才能展翅高飞,或者车子要有两个轮子才能前进一样,行和愿一定要兼具,才能趣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这里的“行愿”,指真正称合本性的无上的普贤行愿。我们说的时候一般会偏重在“愿”字上面,但实际上,有了愿后,就要按照愿的设定来发起相应的行持。不能愿这件事,行那件事,否则愿和行就根本不相符。这样的话,虽然发了愿,但根本不去实行,那还算是什么愿呢?

这就要知道,有了愿就必定要有行动,或者说,愿里说的任何一项,都要不断地去履行,要用实际行动去成满它。比如,生生世世持净戒愿,发了之后就要用行为去填满它,要一条一条地随着所发的愿去殷重实行。像这样,整个大愿海里含摄的无边行为相,都必须实际证到它,最终要度过这个愿海,这就表示已经彻证普贤行了。意思就是,对于普贤行愿里讲的无边菩萨行海,如果你还没有做到,那就属于还在这一边;正在实行,但还没行持圆满,就属于在中间;已经做圆满了,就表示这一条愿已经完成,已经度过它了。

但不能只度过几个愿,完成少部分普贤行,而是要把所有从性中发挥出的普贤行海全部完成。当然,这不是一生一世就能完成的。虽然有个别人可以即生完成全部的普贤行,即生成佛,但就一般情形来说,首先心中要有这种愿力,以它作为行动的指南,之后任何行为都要随着这个愿来发起,不能是过去那种随心所欲、无所事事的样子。


(2)
“普贤”的涵义


 “普贤”又有人、法二种。其中法上面又有体两种

体普贤是指我们的本觉心体,或者说一真法界其中体性周遍叫做“普”,随缘成德称为“贤”。意是说,心的本体遍一切时处,一切法都以它为体,所以叫做“普”;这个体能够随缘显现出无量事相,这就称为“贤”。“随缘成德”,指真如理体随着各种染净缘,而成就十法界的一切事相。随着染缘就在生死中显现六凡法界,随着净缘就会证到涅槃,从而显现出四圣法界。但无论怎么随缘而显染、显净,真如本体都没有丝毫变动,这就是体普贤。

用普贤指体上本具恒河沙数的功德妙用。由于用是以法界为体,所以当它无碍显发时,就能一一随着体而周遍显现。也因此,到了果位普贤时,一毛孔里的光,一个音声都能周遍法界。所谓“一身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一音圆演一切音”等等。那么,从用上是怎么得到“普贤”的名称呢?所谓“一即一切名普,一切即一曰贤”,一就是一切,这叫做“普”,一切就是一,这就说为“贤”。


人普贤又有位前普贤当位普贤位后普贤三种。这是就修道的地位来划分的。

位前普贤,指登地以前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这是以“曲济无遗”称为,以“邻及亚圣”而叫做(“亚圣”,指有学位的圣者,“大圣”,是指无学位的佛)。意思是说,他发了菩提心后,虽然暂时还不能做到实际救度一切众生,但心里常常存有这种意乐,所以叫做“普”。其中,“曲济”,是指不是实际能做到救济,但心里一直是这样发心、作意的。“无遗”,是说他发心时缘的是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个遗漏。在修行的地位上,由于跟见道的圣者相邻,所以叫做“贤”。

当位普贤,指一到十地的有学道菩萨称他为“普贤”,是因为他已经证到了法界,开始展现出普贤行了。意思是说,由于已经通达了一切法空性,所以能够逐步地出现周遍的普贤妙行。也就是在初地时得到十二种百功德,从二地到十地逐渐增胜,到成佛时达到圆满。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是要现前成就普贤大愿,意思就是,往生后花开见佛,证悟无生,从开始证入法界起,就自然会流现出无边的普贤行。

位后普贤,指一类已经成佛,但不舍因门的菩萨他们虽然已经断证圆满,成就佛位,但仍然不舍悲愿,为了利益有情的缘故,隐藏了自身实际的功德,示现为处在因地修行的菩萨身份。就像在《华严经》里,文殊、普贤都示现为菩萨身份,辅佐毗卢遮那佛,而称为“华严三圣”,实际他们都是古佛再来。像这样,“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果上彻证了法界叫做“普”,但以悲愿不舍因行,现为菩萨身而饶益有情,就称为“贤”。

以上的品名是四十卷经(指《四十华严》)总的命名。单从我们这次要学的最后一卷来说,“普贤”二字分开解释,其中“贤”,是指从“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之间的十种贤妙之行;“普”,是说以全法界心,尽法界量,也就是尽一切时处一切种类的善行

普贤行愿是“能入”,这就如同经文所说:如来的功德,即使十方一切诸佛,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地演说,也无法说尽。要想成就这样不可思议的佛功德海,就应当修行十种广大行愿。(“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可见通过修持十大愿王,就能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后面还说到,修学本部《普贤行愿品》能够速疾成佛。比如偈颂说到:“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可见依着十大愿王来修持,决定能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第二篇  遣除入普贤行愿的障碍


接着我们要谈谈下一个主题:遣除入普贤行愿的障碍。这又包括两种最大的障碍:一、以执理废事障碍“贤”;二、以人法我执障碍“普”。

这里的关键是,首先要见到自身上的障碍,然后针对性地遣除,才能真正入到普贤行愿的实修中

那么,为什么说执理废事障碍“贤”呢?这是因为“普贤”表示大行,需要在一切事上显出普贤行,事事见到普贤,最终是纵横圆遍一普贤,处处建立普贤幢。所谓的普贤敬、普贤舍、普贤喜、普贤悲、普贤戒、普贤慧、普贤赞、普贤请等等。总之,要在一切事相上透过。

但是,如果有执理废事的偏执,不知道事理圆融,认为只要修心就可以,不必修这些事相,或者以为自己是深入理性者,不必在事修上着力。这样废弃了事修,单执一个理,就会出现非常大的空见障碍,导致一切事上的实行全部停止。这就是修学过程中最严重的一个障碍,它会使得人一分善行也不能实际趣入。也就是由于知见上的错误,把心障住了,以致不肯进入普贤行的修持。

再者,为什么以人法二我执会障住“普”呢?因为有了这两种我执,心就已经落在妄执中,划定了各种区域,或者陷在偏执里,导致无法趣入周遍普贤行的立愿和趣证。

所以,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见到有这两种最大的障碍,之后在自身上切实地遣除,再善巧地启发内在的善根,对于普贤行愿生起极大胜解信,再以信启发欲乐,由欲乐发起精勤,最终念念相续地修习普贤行愿。



一、遣除以执理废事障碍“贤”


这又分三部分说明:1.执理废事的起因;2.执理废事的弊端;3.破除执理废事的谬见。

首先讲这种偏执的来源,其次剖析它的弊端,之后就来破除这种偏执。对此,我们要归在自心上仔细检察,而且以正理遣除这种邪见,之后才会致力于事上的实修,而趣入普贤行的修习。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执理废事的偏差是怎么生起的


1. 执理废事的起因 


(1)
真如原本不二


真如是不二的,它通于三世,横亘十方,没有任何边。所以非理非事,非心非物,非一非多,非边非中。


边是指固定在一端上,离了边就叫做中。既然没有边,观待边而立的中也就没有。或者空间上有边际才有中间,既然没有边,哪里还有中间?可见真如离一切戏论,不要去想像一个真如。以心去想像、揣摩,怎么会是真如呢?真如中也没有一和多。虽然也说到“一真法界”,但这是以“不二”而说“一”。不要想,这里真能找到一个“一”,一和多也是没有的。所以,一切本来不二


(2)
以无明起了“二”现


实相本来是不二的,但是忽然一念无明,自己不明了,就立出了境,心就妄动起来,这就是;有妄动的行,就在阿赖耶识中熏建习气,就成了妄识;以妄识的力,就出生名色等,再缘着名色,就成了能所对立的“二”,或者心和物、理和事就分开来了。这全体是无明系统里的事,总的都是愚昧,都是妄觉。


(3)
随之出现的两种偏差


像这样把理和事看成“二”之后,就认为理外有事,事外有理。这又有两类:一类是执理废事,守着一个单独的理,废掉了事;另一类是执事昧理,执著种种事相,认为心外有这些法,迷昧了理性。这两种偏见,各有各的流弊。

执理废事的人会说:“心即是佛,心中有净土,何必生西方?”还有“心好不用持斋”,以及“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等等。像这样,单单守住一个孤分的理,不做事相上的善法。


其实,事和理本自不二,但我们硬要用自己的小脑瓜把它扯成两段。其实想想也好笑,我们这么喜欢搞戏论,但搞了之后,还常常把自己弄糊涂了,已经陷进去,还自以为很对。这就是第六意识发达者的特点。


2. 执理废事的弊端 


现在要认识到执理废事的弊端。

首先要知道,这种流弊来源于他的思想。他想出了一套理论,一直抓住这个,然后就波及到行动上。其实,行动是外在的一种表现,里面的主宰是思想。所以,思想是贼头子,行动就是下面的小贼,贼头子一驱遣,那些小喽啰就开始做事了。就像世间说的,“知识分子领导群众”,其实,“知识分子”就是指我们内在的思想,它一旦坚固,就会指挥身口做出各种行为。个人是这样,社会也是如此。

这里是说,执理废事的人思想出了问题,或者说见解上有了偏差,他执著了一个空见。其实这很危险,就像佛经上说的:“宁执有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宁可去著有见,认为这个有那个有,有因有果、有善有恶等等,这样虽然见解不高,但至少不会堕落。但如果执著空见,说无因无果、无善无恶等等,然后不去断恶行善,肆意放纵烦恼,那就很可怕了。

有见这两个都是不正见一个偏在有边,一个偏在空边,都有流弊,但相对而言,空见的流弊更大。因为你著在有边,著在事上,见解是不圆,认为是理外的事,其实并没有理外的事。虽然这样著于事相,但因为事当中它有属于功德的,不全是烦恼的,事上能分清善恶、好坏,然后会想到我要做好的,多做功德等,这样对自己还是有利。但如果著在空见上,著在单分的理上,就认为心外没有法,何必做这些?既不用断恶行善,也不用求生净土,更不用发什么普贤行愿。一切都是心嘛,心外无法,心善就是吃素嘛,心净就是净土嘛。心平何劳持戒啊?心直焉用参禅啊?

这样子的话,就落在“执理废事”的险道里了。由此一来,就认为普贤行愿这么啰嗦,一套一套的事,就一个都不想真心去做,也就堕在顽空上了。更坏的情况是会拨无因果,认为没有因果,杀、盗、淫、妄都无所谓的,这个流弊就大了。

知识分子就喜欢谈高深的理,容易执著一个空理,而废弃事修。什么持戒、供养、礼拜、求生净土等等,他都会舍弃不做。而且很容易犯狂病。一落了狂病,就容易下地狱。因为这是根本性的问题,见解是王、行为是臣,所以一定要讲明这个执理废事的流弊,才能挽救这些人。


3. 破除执理废事的谬见 


有些人认为:一切唯心,心外无法,俗话说:“心好不用持斋”。但岂不知心物本来不二,不能脱开物单独说心,所以现在要纠正这种偏见。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执理废事这种人并不是真的契了理,而是执了半边理,执了一个偏的、不通的理。这就成为他见解上的一个肿瘤,必须要割掉,不然会出问题。换句话说,他所执的理其实并不是真实的理,而是偏理、谬理。只是他仗着有世智辩聪,第六意识比较发达,文字习气重,也就是第六意识善于缘着文字转,所以容易分别很多,能发表很多言论。

要知道,那只是他执持着自己的我见,并不是真正悟到了真理。真实中心物本自不二。我们起的哪个心能离开物呢?(真如中,哪有心和物的差别呢?哪有心和物脱离呢?这两点,大家要好好想一想。)

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汉文的“心”字有很多涵义。比如说一棵包菜的菜心,这属于物理上的“心”(空间上的中心位置)。说心肝肺的“心”,就属于生理上的心(生理机体上的核心部分)。说心理上的“心”,可以指代感情、意志、意识等,这些都属于心理上的心。就像现在的心理学,顶多说到妄识系统里的前六识心,对于第七识、第八识,就根本说不到了。

但佛法里讲的“心”,就不只是这一点。如果说唯识,那在妄识系统里又有不同的意义。原本在心、意、识里面,“心”指第八识,“意”指第七识,“识”指前六识。但运用时经常混用,比如有时候说到心,是指第六意识。再说,还有真心和妄心。心境对待的心指的是妄识心,而妙明真心的心,就是指真如理体,不偏在任何一边。

这样的话,如果说哲理的心,那它就不落在物理、生理、心理任何一边上。哲理就是妙理,它指的是真如妙心,根本不属于心物对待的心的范畴,所以,不能把真如妙心跟物对立起来看,或分割开来看。也因此,佛法里讲的唯心并不是世间的唯心论世间唯心论里的“心”指和物对立的妄心,而佛法究竟讲到的“心”,指的是真如妙心

那么,在性宗里,也常常提到“心”字,也会辨别心的真妄,说到妄心和真心。像《起信论》里讲到自性清净心,《大乘止观》里也说,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这些就叫坚实心,其实就是法界真如

我们说众生在佛的心中,这个“心”指的就是真如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都是指真如心。所以,你不要搞偏了,认为自己已经悟到了真心,说“唯心净土,不必心外求法”,其实你那只是妄心、是生灭心而已。你说“唯心净土”,那这个净土是在你的心脏里,还是在你的妄想心里?你妄想心里会有一个无边无际、万德庄严的极乐世界吗?如果有,那拿出来看看。哪里会有?你那只是缘虑心,属于妄心,根本不是真心。


而且要知道,这些把理执偏了的人,比那些执事昧理的人更可怜。因为他会堕到空边,最后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到阎罗王那里审判时,再怎么说一个“空”字也是毫无意义的,根本过不了生死关。而执事昧理的人还能不虚入品之功,比如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虽然他在理上不通,但真心想去极乐世界的缘故,最后就一定能去。


总之,执理废事就是因为理上没认清,不知道理到底是什么,只抓住一个“唯心”的词句,然后高谈论调,实际根本不知道“唯心”的真正涵义。所以,不要认为离开物有心,离开心有物,这些都不对。任何一个心现起的时候,是既有心也有物,这两个没办法分开。

再说回来,刚才说“心好不用持斋”,那我就问:你说的“心”属于哪种心?是属于菜心、心脏等物理、生理的心,还是属于心理的心?如果是心理的心,那具体是情感、意志、还是哪种意识?或者是属于心物对待的心,还是属于真如心?其实,就是一般来说,他指的就是第六意识。

然后继续问:既然你说“心好不用持斋”,那你的心好到什么程度可以不用持斋呢?是持斋之后,你的好心会变成坏心,所以不用持斋吗?还是持斋之后,你的心会变得更好呢?这样仔细看,就知道他的想法很简单,他说的其实是很粗的分别心,或者说是执持了一个谬见。

像这样,如果染上了执理废事毒,那不仅是持斋,一切善事就都会停止。因为他会觉得只有一个心,心好了,其他外相上的事就全都不用做了。以此类推,既然“心好不用持斋”,那么五根对五尘,“眼好不用色”,所以供奉佛像也没必要;耳好也不用念诵,像诵经、持咒、念佛等就都不必了;而且“鼻好不用香”,不用给佛烧香;“身好不用触”,也不需要礼拜了。像这样,他以一个唯心为理由,会拒绝事相上的一切修行。

这就是他自己在划分界线。把礼拜等划定在心外,认为这一切都是心外的法,跟心没有关系。所以现在只要守好心,其他善事一律不做。他会说,心好就行,何必去礼拜,礼拜木偶做什么?岂不知礼拜并不离心。他认为在礼拜之外有个心,自以为心只在里面,物只在外面,然后以内来拒绝外,就像以主来拒绝宾,结果就成了自己拒绝自己。

虽然心是主,物是宾;理为主,事为宾,但其实主宾是不能分离的。也就是说,依靠心才出现了各种行为、语言等等,不是离开心单独出现的。所以要知道,理就在事中,事反映了理,不是说心好不用礼拜,其实礼拜正是证明你心好

另外,既然你把心和物划分得那么清楚,你说心在内,物在外,所以我们以内拒绝外。那我就问:心和物的界限是什么?哪个区域属于心?哪个区域属于物?你能分得出来吗?


这时候有人就会回答说:以身体作为界线,身体里面是心,身体外面是物。

既然你这么认为,身体里面是心,外面是物的话,那古人说的“执事敬,与人忠”该怎么解释?大家都知道,敬和忠就体现在事情上,也就是通过做事才能体现他的恭敬;看他与人交往,才知道他是否待人忠诚。如果像你这么说,事和人都是外面的,敬和忠才属于内在的心,那这事就说不通了。想一想,真的有一个离开事和人,独自成立的敬和忠吗?

其实,这只是你硬要划分出内外界线,它本来是没有的。因为,忠就体现在与人交往上,敬也要在行事中才能显示出来,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像你说的那样,要舍掉外在的物,那没有任何人和事的话,你的忠和敬,又该体现在哪里呢?

所以,有内在的心就一定有外在的表现,而外面的表现正体现出内在心的状况,哪里能分得开呢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一个成语——“怒发冲冠”,形容内心极为愤怒,以至于头发竖立,把帽子都顶起来了。你看,头发和冠不是外吗?里面一怒,外面就冲冠了,内和外真能分得开吗?如果心和物真能分开,是独立的,那尽管心里愤怒,头发跟它有什么关系,应该不会竖起来才对。既然发怒的时候,全身的肌肉都跟着紧张起来,头发都竖起来了,那你说,心和物是二还是不二呢?

而且,当人生起羞惭之心时,身体里的血液就会上涨,脸马上就红了,这不就是内心的体现吗?如果像你说的,物一定在外,心一定在内,那内在起羞惭心时,身体就应该没有任何反映。再说,男女相爱时,彼此眉目传情。那时候眼睛是看着外面的,但传递出来的是内心的感情。

还有,大家熟悉的“望梅止渴”,内在起了吃梅子的念头,外面口水就流出来了,所以内和外是不二的。由内在想梅子的心导致外在流口水,流出口水就是内在心的体现,可见心和物是分不开的。


现在佛法上最普遍的修行,就是《普贤行愿》里的七支。从礼敬支一直到回向支,都是在积资净障,增长善根。由于这些都是事相上的行持,那么对于礼拜,有人就会说:佛在心里,何必向外礼拜?供养也一样,他们会说:诸佛福德广大,一切受用自在,我们还拿香、灯、衣服等去供佛干什么?供养就在内心,哪里需要在外面做?再说称赞如来,他们会说:佛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我们有广长舌,在无量劫里作赞叹,就连佛的一根毫毛也赞叹不完的。所以,这事就在自己的心,哪里需要口里去赞叹呢?说到忏悔,那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何必去发露?说到请转法轮,就会说:佛转的是无著法轮,是无二法轮,既然转的法轮都是空性离相的,何必再请呢?既然内心都不用请了,那口里祈请做什么呢?然后请佛住世,他们就说:佛本来常住,哪里需要再去恭敬祈请?或者说,心里面诚恳地请就行了,不必合掌、跪地,口中请白等等。说到回向众生,就说:心外没有众生,往哪里去回向?


像这样,这些执理废事的人很有一套理由。这就是知识分子的通病,而且具有传染性,很多人都喜欢这么说。那么,对于这七支,他们说起来好像很有理,似乎一切事相都可以废掉。但你去问问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吗?普贤行愿的意义真是你说的那样吗?其实,只要细读《普贤行愿品》,自然就知道他已经出现严重的偏差了。


未完待续



往期精彩回顾
普贤行愿大亿修|愿海心髓大亿修【报名链接】
2018金刚萨埵共修倡议
忠言心之名点 ●忏悔要义颂&四力忏悔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普贤行愿大亿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