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最初的你·佛子行》学习笔记|第04课
脉络
导
图
简略分析
庚一、四种不欲转为道用
辛二、痛苦转为道用
我虽无有些微错,何人若断吾头颅,
然以悲心将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要义:
生悲心,自身代受;
观因缘,宿业所致。
1、释义
2、对待加害之别
3、慈悲相待之理
4、公案
5、教诫归摄
辛三、恶名转为道用
有者百般中伤吾,恶名纵遍三千界,
然我深怀慈爱心,赞其功德佛子行。
要义:
怀慈心,赞其功德;
依教言,息分别念。
1、释义
2、恶名转为道用之理
3、依教言对治分别念
辛四、诽谤转为道用
何人大庭广众中,揭露吾过出恶语,
于彼亦作上师想,恭敬顶礼佛子行。
要义:
作师想,恭敬顶礼;
观亲怨,正确取舍。
1、释义
2、诽谤转为道用之理
3、大乘人正确取舍亲怨
庚二、安忍困难转为道用
辛一、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
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行。
要义:
如慈母,尤为怜爱;
慈悲心,不能偏堕。
1、释义
2、转为道用之理
3、教例理证
4、不能摄受身心极端恶劣者
5、教诫
辛二、凌辱转为道用
与我等同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
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
要义:
敬如师,恒时顶戴;
分贤劣,戒除傲慢。
1、释义
2、凌辱转为道用之理
3、分清贤劣之必要
4、断除傲慢之必要
5、教诫归摄
展开分析
辛二、痛苦转为道用
我虽无有些微错,何人若断吾头颅,
然以悲心将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要义:
生悲心,自身代受;
观因缘,宿业所致。
1、释义
我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丝毫过失,然而若有人平白无故地加害我,用各种兵器砍断我的手脚,甚至斩断我身体中最关键的头颅;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故应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不但不可以报仇,反而要将他的所有罪业自己代受。
2、对待加害之别
1)世间反例:
◆以牙还牙,否则被人耻笑。
◆不要说千刀万剐、砍断头颅,甚至打一拳、踩一脚或者斜视一眼,恐怕有些人也受不了。
2)佛弟子应取之行为:
◆应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不但不可以报仇,反而要将他的罪业自己代受;
◆发愿:这个人真的很可怜,但愿这种罪业不要污染他的相续,让他从此因缘往生清净刹土。
3)教理:
◆大乘理念与世间行为完全不同,若想成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用教言来观察自己。
3、慈悲相待之理
1)观因缘
◆因为对方是被烦恼所迫,再加上自己与他的因缘,才有今日种种损害。
◆以前世因缘来观察,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
◆阿底峡尊者说过:“他害己身时,当观宿业致。“ 别人害自己的时候,理应观想是前世宿业所致,并非平白无故。
2)大德教言及教证
◆《入行论》:“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对于伤害自己的人,纵然生不起慈悲心,亦不应当生起嗔恨心。
◆转为道用:夏哦瓦格西说:“未懂得损害与痛苦为正法之助缘……”遭受损害的这种因缘,应该成为我大悲菩提心的增上缘。
3)劝诫:千万不能发恶愿。
4、公案
共命鸟两头一个身体,发愿不同、行为亦不同。
5、教诫归摄
人与人之间的抵触,应该说有一种因缘,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大乘行人有能力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以大悲菩提心对待,将一切危害痛苦转为道用。
辛三、恶名转为道用
有者百般中伤吾,恶名纵遍三千界,
然我深怀慈爱心,赞其功德佛子行。
要义:
怀慈心,赞其功德;
依教言,息分别念。
1、释义
有些人不止一次,而是无数次地中伤我,在众人面前说我过失,使我的恶名传遍于三千大千世界。此时我不但不能以怨报怨、反唇相讥,而且要以深厚的慈悲心来关爱他,反过来赞叹他的功德。
2、恶名转为道用之理
1)思维因果:
有些道友可能是前世的因缘吧,即生中没有害过别人,但别人就喜欢无因诽谤,说得特别难听,使自己在众人当中下不了台,弄得很难堪。
2)慈悲相待:
作为大乘佛教徒,不但不能斤斤计较,反而要赞叹他的功德,说他的修行或
人格如何如何好。若能做到这一点,修行才会非常圆满。
3、以教言对治分别念
不管是赞叹还是利养,统统是世间八法,都应该平息。世俗中有平息世间八法的一些教言,胜义中如《入行论》云:“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诸法都是空性的,怎么会有得失呢?以这些教言来平息各种分别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辛四、诽谤转为道用
何人大庭广众中,揭露吾过出恶语,
于彼亦作上师想,恭敬顶礼佛子行。
要义:
作师想,恭敬顶礼;
观亲怨,正确取舍。
1、释义
有人若在大庭广众揭露我的过失,这时候不但不记恨,反而要把他看作上师。弟子对于深恩厚德的上师要如何恭敬,学过佛法的人都清楚,所以别人无中生有诽谤你时,不能对他报复,而应该当做最有恩德的人。
2、诽谤转为道用之理
1)教证
◆《入行论》:“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为了虚名而失毁财富、丧失性命,没有意义。
◆阿底峡尊者:“闻刺耳语时,当视如谷声。”
◆寂天菩萨:“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2)教言
◆国苍巴大师有十二种修法,最主要的就是饶益作害者,而且这也是释迦西日尊者的四大事业(四大实修法)之一。
◆对于给自己制造违缘、伤害自己的人,理当心存感激,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这种因缘,让我们变得坚强,变得宽容。
◆这些可怜众生如同有精神病的病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接受,怎样疯狂地伤害我,都是有情可原的。毕竟疯狂者无恶不作,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说得出来,但这也是在烦恼催动下的身不由己,他根本没有控制能力。
3、大乘人正确取舍亲怨
1)应取:
◆要将害自己和毁谤自己的人视为最好的亲友。真正的亲人虽对自己好言好语、百般引诱,却阻挡着生生世世的解脱之路;而怨恨的人能让我们把修行方法用得上,对生生世世是有帮助的。
◆朗日塘巴尊者:”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选择失败,宁愿吃亏,就是大乘将诽谤转为道用的最好方法。
2)所断:
◆“这是我的仇人,那是我的亲人。” 用老观念将亲和怨分得非常鲜明;
◆与以前有过节的人不合作配合,不愿意帮助。
3)劝学:
通过学习大乘甚深道理,相信很多人可以转变自己的相续。
庚二、安忍困难转为道用
辛一、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
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行。
要义:
如慈母,尤为怜爱;
慈悲心,不能偏堕。
1、释义
我像呵护儿子那样以无限关爱维护的人,纵然对我不报恩,反而把我视如怨敌,我也不会向他报仇;而是像慈母对待生病的儿子一样,更加悲悯他、慈爱他,这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2、转为道用之理
◆当别人加害你时,你应该像慈悲的母亲对儿子那样来对他。
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云:“如母对病儿,特别觉疼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诸佛菩萨大悲尊者虽然对众生一视同仁,皆以平等的菩提心来对待,但对愚痴野蛮可怜众生,尤为关心照顾。
月称论师云:“一切大悲者,视众虽平等,尤于愚劣者,却更生悲愍。”
3、教例理证
◆公司老板学佛法后知道对待恩将仇报者不应反过来相害,还把所有善根回向给他。
◆如六子之母对恶劣幼子照样关爱,大乘修行对恶劣者也要如此。
4、不能摄受身心极端恶劣者
◆不能摄受对弘法利生非常有害的人。
◆比如在一个佛教道场中,有个非常坏的人或精神有问题的人,按照《毗奈耶经》和有些大乘教言,他不能留在僧团里,这并非舍弃菩提心,也不会违背菩萨行。
◆在学院,破戒者、毁坏誓言者、精神不正常者,不能与僧众共住。这不是舍菩提心,而是佛陀在大小乘经典中亲自开许的。
◆噶当派的前辈大德曾异口同声地说:“大悲菩提心不能舍弃,但是为了弘扬佛法、培养清净的僧团,必须按照戒律中的羯磨仪式如理如实地行持。”
5、教诫:
◆极端悲心偏堕,不是释迦牟尼佛密意所在。
◆悲不过佛陀,依大慈大悲的佛陀教言如理行持。
辛二、凌辱转为道用
与我等同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
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
要义:
敬如师,恒时顶戴;
分贤劣,断除傲慢。
1、释义
地位、财产、名声等与我相同或者比我低下的人,以傲慢心通过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侮辱我,那个时候该怎么对待呢?应该把他当作善知识。
2、凌辱转为道用之理
1)修持安忍
◆《入行论》:“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即使他用脚踩在我的头顶上,我死掉也无所谓,但我一定要帮助这个可怜众生,以此令世间尊主释迦牟尼佛欢喜。
◆上师如意宝:“不管是谁,践踏我的头也好,故意毁谤、无意毁谤也好,无论对我怎么样损害,我都会乐于接受的。”
◆世间教例:宾馆女服务员始终以微笑和恭敬心对待暴躁顾客。
◆教诫:大乘修行人遇到此对境时,也应以微笑或爱心相待。
2)视众生为善知识
◆龙猛菩萨:“故求圆满菩提者,当视众生如上师。” 凡是希求圆满菩提的人,都要把众生当作上师。
3)遇对境应取之行为
遇对境:同等或比自己低下的人对自己进行凌辱时;同事或下属说你过失时;在企业和单位中,遇到无缘无故抢夺你财产;或在领导面前告状时……
应取行为:
◆应该想:众生不分上中下等,只要是众生,就是我的上师,对我的修行都有利益。
◆以安忍心对待非常重要,若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圆满正等觉果位也不难获得。
3、分清贤劣之必要
1)恶劣弟子与法无缘
◆恶劣弟子法相:对佛法没有信心和恭敬心。
◆后果:不具摄受佛法之器,亦得不到佛陀的任何加持、功德和悉地。
◆教证:“如月纵出升,非器不显现。佛陀大悲月,亦不照无缘。”
◆恶劣弟子谬论:“制造违缘的话,对上师是一种顺缘,对道友们也是一种顺缘,那我应该无恶不作。”
◆驳斥:这是不合理的。作为一个佛教徒,若对传法者没有基本的恭敬心和信心,甚至有很多邪知邪见,那再甚深的教言对你也没有利益。
2)教言指出破戒者的过患
◆僧团里有一个破戒者,所有僧众的功德,尤其是密宗灌顶的誓言,都会毁坏无余。
◆以喻宣说:犹如一大锅牛奶里滴了一滴酸奶,全部的牛奶都会坏掉一样。
◆有些性格恶劣者经常扰乱上师、道友的心,对弘法利生有利还是有害要善加观察。
◆佛陀在世时,破戒者,对法师不恭敬者被摈除僧团的现象也非常多;《毗奈耶经》和《四分律》也有记载。
◆教诫:因此我们对誓言和戒律应该值得重视。
4、断除傲慢之必要
1)佛教知识浩如烟海:
做人应该谦虚,就算有点世间的技术、学问,那也只是沧海一滴,对于浩如烟海的佛教知识,很多人都一无所知。
2)傲慢的过患:
◆不要有傲慢的心,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智慧的水,有了傲慢永远得不到上师的加持和道友的劝勉,相续与佛法背道而驰,很有可能堕入恶趣,非常危险。
◆有些人懂一点技术,就有傲慢心了。比如对电脑稍微明白一点,就觉得在世界上自己很了不起。因为很多道友不懂电脑,上师也是如何如何。久而久之,这种技术就成了毁坏自己的一种因,非常不值得。
◆例证:即便在佛陀时代,也有提婆达多、善星比丘等许多人直接堕入三恶趣。
5、教诫归摄
◆大乘佛子在修行过程中,要尽量接受各种违缘;同时也要把握分寸,不能什么都混为一谈。
◆讲经说法的目的:就是把非法与正法分开,不然混在一起那不叫真正的讲经说法。
重难点分析
1、大乘佛子对待伤害自己之人
所断:对待伤害自己的人不能以牙还牙;也不应当生嗔恨心,更不能发下恶愿。
应取:应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不但不可以报仇,反而要将他的所有罪业自己代受;并发善愿:“这个人真可怜,但愿这种罪业不要染污他的相续,让他此次因缘往生清净刹土。”
2、大乘佛子如何正确取舍亲怨
所断:“这是我的仇人,那是我的亲人。” 用老观念将亲和怨分得非常鲜明。
应取:要将害自己和毁谤自己的人视为最好的亲友。真正的亲人虽对自己好言好语、百般忍耐,却阻挡着生生世世的解脱之路,而怨恨的人能让我们把修行方法用得上,对生生世世是有帮助的。
3、悲心不能偏堕、不摄受身心极端恶劣者
◆不能摄受对弘法利生非常有害的人。
◆比如在一个佛教道场中,有个非常坏的人或精神有问题的人,按照《毗奈耶经》和有些大乘教言,他不能呆在僧团里,这并非舍弃菩提心,也不会违背菩萨行。
◆在学院,破戒者、毁坏誓言者、精神不正常者,不能与僧众共住。这不是舍菩提心,而是佛陀在大小乘经典中亲自开许的。
◆噶当派的前辈大德曾异口同声地说:“大悲菩提心不能舍弃,但是为了弘扬佛法、培养清净的僧团,必须按照戒律中的羯磨仪式如理如实地行持。”
教诫:
◆极端悲心偏堕,不是释迦牟尼佛密意所在。
◆悲不过佛陀,依大慈大悲的佛陀教言如理行持。
4、断除傲慢之必要
1)佛教知识浩如烟海:做人应该谦虚,就算有点世间的技术、学问,那也只是沧海一滴,对于浩如烟海的佛教知识,很多人都一无所知。
2)傲慢的过患:不要有傲慢的心,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智慧的水,有了傲慢永远得不到上师的加持和道友的劝勉,相续与佛法背道而驰,很有可能堕入恶趣,非常危险。
本课教证
1、《入行论》云:“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意思是:对于伤害自己的人,纵然生不起慈悲心,亦不应当生嗔恨心。因为对方是被烦恼所迫,再加上自己与他的因缘,才有了今日的种种损害。若也像世人一样互相争斗、势不两立,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2、阿底峡尊者说过:“他害己身时,当观宿业致。”
意思是:别人害自己的时候,理应观想是前世宿业所致,并非平白无故。或者还可以想:“遭受损害的这种因缘,应该成为我大悲菩提心的增上缘。”夏哦瓦格西也说:“未懂得损害与痛苦为正法之助缘……” 其实若以前世今生的因缘来观察,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
3、《入行论》云:“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意思是:(胜义中),诸法都是空性的,怎么会有得失呢?
4、《入行论》中云:“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
意思是:为了虚名而失毁财富、丧失性命,真的没有意义。
5、阿底峡尊者也说:“闻刺耳语时,当视如谷声。”
6、寂天菩萨言:“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意思是:我如果一直被人赞叹、崇拜,今生的修行都会毁坏的。
7、朗日塘巴尊者说:“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意思是:我愿意将这一切吃亏、损害、失败等痛苦全部由自身取受,而将所有的胜利、利益、安乐奉献给他。(摘自索达吉堪布:修心八颂讲解)
8、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云:“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意思是:好比一位母亲有许多孩子,对每个孩子都很慈爱,然而对有病痛的孩子,她会特别伤痛爱怜的。佛菩萨慈悲一切众生,然而对刚强恶劣、苦难深重的众生会加倍怜愍的。(出自益西彭措堪布《呼唤观世音》)
9、月称论师云:“一切大悲尊,视众虽平等,尤于愚劣者,却更生悲愍。”
意思是:诸佛菩萨大悲尊者虽然对众生一视同仁,皆以平等的菩提心来对待,但对愚痴野蛮的可怜众生,尤为关心照顾。
10、《入行论》中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意思是:即使他用脚踩在我的头顶上,我死掉也无所谓,但我一定要帮助这个可怜众生,以此令世间尊主释迦牟尼佛欢喜。
上师如意宝经常念这句偈颂,并发愿道:“不管是谁,践踏我的头也好,故意毁谤、无意毁谤也好,无论对我怎么样损害,我都会乐于接受的。”
11、龙猛菩萨云:“故求圆满菩提者,当视众生如上师。”
意思是:凡是希求圆满菩提的人,都要把众生当作上师,应该想:“众生不分上中下等,只要是众生,就是我的上师,对我的修行都有利益。”
12、 佛经中说:“如月纵出升,非器不显现。佛陀大悲月,亦不照无缘。”
意思是:月亮虽然升出来了,但如果地上没有水器,月影就不可能显现。同样,佛陀的大悲月亮,也不可能照到无有缘分、性格恶劣、没有恭敬心的弟子身上,在这些人面前,任何加持、功德、悉地都无法现前。
名词解释
宿业
(术语)宿世所作善恶之业因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增上缘
“增上”一词,在佛典中,有“给予力量而不生障碍”、卓越的、非常的、极度的等义。增上缘即给与力,又不生障碍,而令其他诸法之势用增强之缘。【《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蓝吉富 主编】
世间八法
佛地经论五卷十四页云: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因执著诸法实有而生起取舍之心。恒时为世间法所动而受苦。这些取舍法归纳起来,通常称之为世间八法或八风。有关世间八法,经论中从各方面归纳,名称稍有不同;如本论将八法归纳为得失、恭敬与蔑视、苦乐、喜忧,与平常所称的利、衰、苦、乐、贫、富、称、讥稍有不同。而其实际所指并无差别,都是总结引生人们痛苦追逐的所有世间法。【《入菩萨行广释》寂天菩萨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讲著】
羯磨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业事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羯磨”是梵语,翻译为“业”或“作业”。僧众作授戒、忏悔等业事的一种宣告仪式,由这种宣告而成就业事。僧众作羯磨总共有一百零一个,归纳为三种:白一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利养
以利益保养身体。【《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提婆达多
人名,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其本地为深位的菩萨,释尊在法华会上,述往世为弃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于成佛。【《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提婆达多,也曾造了三个无间罪——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阿罗汉。他还驱使大醉象攻击佛陀,并于十个指甲中藏毒,欲礼佛足而伤佛陀。他命终之后堕入地狱,活活感受烈火焚身时,才对佛语诚信不疑。他说:“我现在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佛陀告诉他:“光是皈依佛还不行,还要皈依法、皈依僧。”随后他发自内心皈依三宝,佛陀授记他将来成就缘觉果位,号为具骨。另有经典说,他将来成为南无缘觉。如《增一阿含经》云:“由提婆达多最后命终之时,起和悦心,称南无故,后作辟支佛,号名曰南无。”【《大圆满前行广释》第89课 索达吉堪布讲著】
善星比丘
善星比丘虽承侍佛陀已有二十五年(也有说二十四年)之久,但对佛陀无有丝毫信心,唯生邪见,他认为:“除佛有一寻光之外,悉皆与我相同,根本无超胜处。”并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莫为仆。”因此离开佛陀。七日之后,他在花园中堕为饿鬼。【《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著】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发心师兄:定解B34/B30/B23
审核师兄:定解B21/B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