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课-窍诀&名词&教证&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前行》不是一般人可以听受的
《前行》不是一般人可以听受的,这个法虽然表面上是基础法、前行法,但实际上对听者的要求比较高。就像世间学校的高考,没有一定水平的不能参加,同样,听法者如果发心不正确,也不能听受这个法。
生起菩提心是怎样的状态
所以真正修过菩提心的人,无论看见什么众生,上至梵天帝释,下至蝼蚁昆虫,都会生起与父母无别的想法,绝不会产生杀害之心。三界众生既然都当过父母,我们就不能只孝顺今生父母,而对其他的众生,尤其是关系不好的怨敌,人类以外的动物不管不顾,甚至肆意残杀,否则,这是修行人的一种耻辱,不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现。其实,修行最难的就在这里。
报父母恩的最好方法
现在提倡最多的报恩方法,就是给父母洗洗脚,其实这不是很重要,脚脏也可以,脚干净也可以,脚怎样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应该给父母“洗洗心”,父母无始以来相续中遍满了贪嗔痴,今生中若没有办法以自力洗掉,也应让他们借助于佛法的力量消除,这才是最好的报恩方法。
十善业是快乐之因
他们因为愚昧无知,再加上没有大乘佛法和善知识的引导,虽然拼命追求各种快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十种善业。为了发财去偷盗,为了长寿去杀生,将乐因当成仇敌一样毁灭掉,如寂天菩萨所言:“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怎样避免成为“法油子”
希望大家在听受的过程中,务必要把里面的内容贯穿于心,将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与自己的心互相对照,就像美女照镜子一样,反反复复看哪里有“黑点”。对照之后你会发现,不要说以前没学佛时造的恶业无法想象,即使学了佛以后,很多修行也是一种形象,且不说算不上大乘佛法,连小乘佛法的边也沾不到,自己口头上讲的特别高妙,实则与正法南辕北辙。
使用率非常高的回向文
无论做任何善法都需要以三殊胜摄持,以《普贤行愿品》做回向最为圆满,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仔细辨别自己听法的目的
有些居士听法是为了当上居士法师,或者为了家庭和合,生意兴隆,辩才无碍,财源滚滚,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大乘佛法。因为大乘正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众生,让众生成佛。
神通不重要,菩提心才重要
我们现在并不赞叹修成五眼六通,或者看见明点、通达光明,这些特别高的境界暂且不谈,最需要的,是先想办法具足菩提心这一基础,以令自己所作所为成为大乘善根,这样一来,做任何事情肯定是为了众生,第一个发心殊胜便已具足了。否则,这一点都不具足,许多修法真的会很糟糕!
发心师兄:定解B27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3-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金刚乘
(术语)真言教之异名。教法坚利如金刚也。《瑜只经》曰:“以金刚自性,光明遍照,清净不坏,种种业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刚乘,唯一金刚断烦恼。”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曰:“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梵名Vajra-yāna,但于印度特指佛教中阴阳和合派之教义,然于根本决不然也。
(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世间八法
(名数)谓利衰等之八风也。八风。
【又】八法者,名地水火风为四大,以此四种,无处不有故也。名色香味触为四微,以此四种体性微细故也,谓人身因四大之假合而有,此四大亦由四微之所成,故总称曰八法。见《楞严经义海十四》。
【又】八法者,一教,师所说之教法也。二理,教所诠之谛理也。三智,行人所发之观解也。四断,真智所断之烦恼也。五行,学人所修之行法也。六位,次第趣入之位次也。七因,正感证果之因体也。八果,所得之圣果也。凡一切之法门,总归此八法(若略之则曰教理行果之四法)。故天台大师以此八法,诠量藏通别圆四教之义。见《四教仪,大藏法数四十六》。
又释摩诃衍论之法相,有八法八门之目。三十三过。
(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瑜伽》十五卷二页云:又于世间三处转时,恒常世间八法所触。谓乐欲处,功用处,众缘处。于乐欲处转时,或触于利,或触非利。于功用处转时,或称他意,或不称意。于背面位,触于毁誉。于现前位,触于称讥。于众缘处转时,或由先世,或由现法苦乐众缘,触于苦乐。
二解《佛地经论》五卷十四页云: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百度搜索-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
名闻利养
与“名利”同义。即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声远闻及贪求财富之利益。《菩提心论》(大三二·五七三上):“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真言行人诚可厌患,诚可弃舍。”盖名闻与利养皆为修道者之障碍故。
“名利”指名声与利益。与‘名闻利养’同义。盖名利能满足人之虚荣心及欲望,故若贪求无厌或过分执着,则易陷于名利之大海,而难以自拔,如此,心中充满私心欲望及患得患失等诸多烦恼,忧苦终日。故佛教各宗派皆强调修道者宜深戒名利,以免丧失清净菩提心,而阻断成佛之路。
(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大词典》)
五体投地
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载,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达虔诚。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即:
(1)行礼者于右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
(2)行礼者于左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
(3)行礼者于右手着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
(4)行礼者于左手着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
(5)行礼者于首顶着地之时,愿使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
[《观无量寿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释门归敬仪》卷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释氏要览》卷中](参阅‘稽首’6117、‘礼’6582)
(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大词典》)
三界
(术语)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
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
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见四禅天条)。
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见四空处条),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
(百度搜索-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导师
(术语)导人入佛道者。佛菩萨之通称。
《释氏要览》上曰:“《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
《法华经序品》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法华经涌出品》曰:“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法会之式,表白者谓之导师。观音忏法式,有导师,香华,自归之三职。
《僧史略》曰:“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
(百度搜索-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四生
(名数)梵语Caturyoni
一胎生jara^yu-ja(十二因缘经作腹生),如人类在母胎成体而后出生者。
二卵生an!d!a-ja,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者。
三湿生sam!sveda-ja(十二因缘经作寒热和合生),如虫依湿而受形者。
四化生u papa^duka,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皆是也。
此有五道分别,人趣与畜生趣各具四种。人之胎生如今世人,人之卵生由世罗与邬波世罗及鹤卵而生,如鹿母所生之三十二子与般遮罗王之五百子等是也。人之湿生如昙驮多与遮卢及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等是也。人之化生,唯为劫初之人。畜生之胎卵湿,皆得现见,其化生如龙与揭路荼Carud!a鸟。次鬼趣有胎化二种。胎生者言饿鬼母日夜食所生之五子。其次一切之地狱与天人及中有皆唯化生。见《俱舍论》八。
【又】四度之生死也。如四生百劫缘觉乘极速者四生得道是也。四生百劫
(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法器
(术语)堪行佛道者,谓之法器。《法华经提婆品》曰:“女人垢秽,非是法器。”
二祖慧可久事达磨。莫闻诲励。乃断臂,求法。师知是法器。付以衣钵。见《山堂肆考》。
[又]僧道斋醮所用之乐器。谓之法器。如铙钹之属。
(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贫女供灯
出自《贤愚经.贫女难陀品》第三十七
白话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国中有一个叫做难陀的女人,贫穷孤独,依靠乞讨为生。她看到国王臣民大小,纷纷供养佛及僧众,心中思惟:“由于我过去的罪业,以致生来就贫贱,虽然遭遇殊胜福田,却没有资粮种子来下种培福。”因此心酸感伤,深感后悔自责。
于是便出去乞讨,以准备作微薄的供养,结果一整日未曾休息,只乞得一钱。拿着到油店想用来买油,店家问:“拿一个钱买油,只能够买到一点点,你想用来作什么?”难陀把自己的心愿详细地告诉他。店家怜悯她,给了她双倍的油量。难陀得到以后,心中欢喜,足够作成一盏灯,便拿到精舍供奉世尊。
她把自己作的灯放在佛菩萨前的众灯当中,随即立下誓愿:“我今生贫穷,只能用这样小的灯供养佛,希望凭借这一功德,让我来世能得到智慧光明,灭除一切众生的垢暗。”立完誓愿,礼拜佛陀后离去。直到一夜过去,其他的灯都熄灭了,唯独这盏灯还在燃烧。
第二天正好是目犍连尊者当值,察见天色已亮,就准备收掉灯具。只见这一盏灯仍旧明亮地燃着,灯芯丝毫没有减少,像新燃的灯一样。他心中便想:“白天燃灯没什么用!”就想把灯火熄灭,待天黑时再重新点燃。于是用手扇灭这盏灯,不料灯依旧燃烧,没有熄灭。
他又用衣服来扇,油灯明亮依旧没有减少。佛看见目犍连想熄灭这盏灯,便对他说道:“如今这盏灯,并非你声闻的力量所能动摇,即使你用四大海水来灌注;用大风吹,也不能熄灭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盏灯乃是广济众生,发大心人所供养的。”
佛说完不久,难陀女人又来拜见如来,以头顶礼后。于是世尊就给她授记:“汝于来世二阿僧祇并一百劫后。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种名号具足。”难陀得到世尊的授记后欢喜无限,长跪着禀告世尊,请求出家修道。
无记
(术语)三性之一。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又感善果不可记,感恶果亦不可记者。
《俱舍论二》曰:“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有说,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
《唯识论五》曰:“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
《大乘义章七》曰:“解有二种:一对果分别,中容之业不能记得苦乐两报,故名无记。二就说分别,中容之业如来不记为善为恶,故名无记。”
三性:(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回向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
《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注:菩提佛学词典来自于菩提佛学院手机APP之佛学软件
本课教证
1
寂天论师:“不论是具有功德的梵天、帝释,还是恩重如山的父母,纵然在梦中也没想过要发菩提心,更何况说真正生起了。”
2
《梵网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原文:“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
3
《怀业时语》:“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4
寂天菩萨:“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因为愚昧无知,再加上没有大乘佛法和善知识的引导,虽然拼命追求各种快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十种善业,为了发财去偷盗、为了长寿去杀生,将乐因当成仇敌一样毁灭掉。
5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原文:“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不管什么样的众生,无论是行为还是心理,都愿意遣除一切的痛苦。可以看得出来,不管是地狱、旁生、饿鬼,还是世间的人类,他们都不愿意感受痛苦,每个人都想消除疾病、瘟疫、战乱、灾难等,并全力以赴忙着这些事情。然而,尽管心里是这样想,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因果取舍方面非常愚痴,行为上行持痛苦的因,反而成了不断寻找痛苦。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13课
6
弥勒菩萨:“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发心利益一切有情(缘众生的大悲),愿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缘佛果的智慧),就是菩提心的两个条件。
有两个殊胜的内容,一是“发心为利他”,利他的成分非常重要,为了利他而发心成佛。所以,菩提心的核心宗旨就是利益众生,为利益众生,才发誓成佛。因为只有成佛是利益众生最殊胜的手段,否则利益众生就有欠缺,无法全方位的利益。为了给众生做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必须要以成佛的身份来利益。所以,“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中,有利他的发心和成佛的发愿,而发心占核心的地位,这就是愿菩提心。
——生西法师《入行论》讲义117课
7
智悲光尊者:“所谓的菩提心,断除了自私自利,为众生希求佛果之心犹如饥饿者寻找食物、口干者寻找水一样强烈。”
8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文殊师利菩萨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他具有勇猛的大智慧 (文殊菩萨智慧的勇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抉择万法本性,二是以智慧的光明遣除众生的无明黑暗,这样以空性智慧饶益众生就是大悲心的体现。),普贤菩萨的智慧和行为也是如此,我今天回向一切善根,愿跟随他们尽未来际恒常修学。
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称叹的就是普贤菩萨的最胜诸大愿(概括而言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为了证得普贤菩萨的殊胜妙行,如今我将一切善根作回向。
所谓普贤殊胜行,就是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证悟大菩提并度化众生,三世诸佛都是依靠普贤殊胜行而成道的。
——《普贤行愿品》讲解第9课
9
《功德藏》:“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你的善法功德大不大,关键要看自己的发心。倘若相续中掺杂很多烦恼,对别人有竞争心、炫耀心,即使你修了十三层楼的经堂,这个功德也不大;但若能以菩提心摄持,有些善根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功德无量无边。
善根大不大,只是随善心和恶心的差别、意乐,就是说善意乐和恶意乐。如果你安住在善意乐,就变成善根,如果你的善意乐很强,善法就很大。如果你在做善法的时候,安住在恶心当中,表面上做的是善法,但是,善法已经被你的恶心染污了,不会成为真正的善法。而且你的心不强大的话,它的善业也不大。
我们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善吗?是恶吗?并不是看你所做的事情是什么。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 第3课
10
《入行论》:“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无论身体要移动做事,还是口中要发言讲话,首先必须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对自他有利益还是没有利益?有损害还是没有损害?方方面面观察完以后,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安稳者(安稳者:指菩萨,因为菩萨的心不随外境而转,故得此名。《经观庄严论》中也说,安稳者是菩萨的异名。),绝不能随烦恼所转,务必做到稳重如理地奉行善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56课
11
寂天论师:“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仅仅发一个利他的心,福德也远胜于供养诸佛。
12
《胜月女经》:“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
13
《菩提心释》云:“未发菩提心,永不得成佛。”
如果不懂这样发心,就算你每天装腔作势地闻法、煞有其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象上的修行,不会真正得到解脱。
14
《大方等大集经》:“中有一菩萨,名曰宝手,问虚空藏菩萨言:‘希有善男子!一切诸法及如来法,甚深难测不可思议。又善男子,何谓安一切佛法根本耶?”
虚空藏菩萨答宝手言:“善男子,菩提心是安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长。”
宝手菩萨曾问虚空藏菩萨:“一切佛法的根本是什么?”
虚空藏菩萨答言:“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一切法住于菩提心上,便得增长。”
发心师兄:定解B27 定解B29 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3-定解B06-003】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3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