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十四 | 驯服自己的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驯服自己的马(身体)
我小时候很喜欢暗中观察父亲和他的学生,尤其是他们在禅修的时候。父亲在一间有木梁的小教室教学,无论房内挤了多少人 (通常都很拥挤),深 层 的 平 静 和 稳 定 感 溢 满 了 整 个 房 间 。我注意到大部分的人都以特定的姿势坐着:双 脚 交 叉 、双手放在大腿或膝盖上、背 部 挺 直 、双 眼 半 阖 、嘴巴微张。小时候每当我跑到山洞时,我也假装自己在禅修。我 会 模 仿那个坐姿,即使当时我还不了解那个特定坐姿的必要性。
当我开始领受正式指导时,我学 到 一 个 譬 喻 ,这是世代的藏传佛教老师传授给弟子的教导:禅 修 就 好 像 是 骑 士 与 马 的 关 系 。“骑士” 是 心 ,“马”是身体。沉静的骑士能安抚难驯的马,个性稳定的马也能抚慰焦躁的骑士。刚 开始学习禅修的人,心 就 像 焦 躁 的 骑 士 。有 时 候 很 烦 躁 ,心在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之间跳来跳去。
有时候骑士因为应接不暇而变得迟钝、无 法 专 注 或 精 疲 力 竭 。所 以 ,尤 其 是 一 开 始 ,坐在一匹平稳的马,以既放松又警觉的姿势坐好是很重要的。太放松的话,“马” 可能会停下来吃草;太警觉的话,“马” 会受到环 境 或 骑 士 的情绪和个性影响。我 们 需 要 找 到 “身 体 的 平 衡 ”:不过于松散,也不过于警觉、紧绷。在 开 始 骑 马 前 ,我们必须先驯服它。
毗卢遮那七支坐法
驯服的方法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方法就是七个“要点”,也就是在身体的禅修姿势上,这是几世纪以来广为人知的 “毗卢遮那七支坐法”。“毗卢遮那” 是 梵 文 ,可 译 为 “显明者” 或 “太阳”,指 的 是 我 们 能 够 “点 燃 ” 体 悟 ,而 非 “点 燃 ”想法或概念的能力——
( 一 ) 双 脚 跏 趺 坐 (双 盘 、单盘或散盘):这 是 第 一 个 “要点 ”,建立一个稳固的基础或支撑,这会帮助你跟当下修持的环境产生联系,同时为身体的其他部位提供参考点。可 能 的 话 ,两腿 “双盘”,也 就 是让双脚分别放在另一边的腿上。如果你没办法这么做,就让其中一只脚交叉放在另一边的腿上,而另一只脚放在它另一边腿的下方,这 叫 “单 盘 ”。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行,就只要交叉双腿就可以了,这 叫 “散 盘 ”。如果你觉得在地板或垫子 上 ,甚至是沙发或床上交叉双腿都很困难的话,你可以双脚平跪在地板或垫子上。如果你的脚或腿摆的位置跟教室其他人不太一样的话,不必担心。这 个姿势的目的,只是要让你有一个既舒 服 乂 稳 固 的 身 体 基 础 ,让 你 体 会 到 当 下 此 地 所 保 持 如 实 的 状态 :不会太紧绷,也不会太松散。
( 二 ) 手 结 禅 定 印 :这 是 第 二 个 要 点 ,双 手 放 在 大 腿 上 ,其中一手的手背放在另外一手膝盖上会比较难。有人需要把手放在大腿 上 ,有人需要把手放在小腿的位置。不 管 你 的 手 怎 么 摆 ,这里的意思是:让 双 手 “休息”。
( 三 ) 肩 臂 如 鹰 扬 (肩 膀 与 双 臂 ,像老鹰的翅膀般松弛而舒展 ):第 三 个 要 点 是 双臂和上半身保持一点间隙,肩膀稍微抬高并展开。有 些 传 统 佛 教 典 籍 解 释 双 肩 抬 高 “如 同 老 鹰 的 翅 膀 ”,这种说法经常让人误解,以为肩膀必须耸高到耳朵的位置。事实上 ,这样反而绷得很紧,而且这种姿势也很难持续,尤其是手臂粗壮和肌肉结实的人,他 们 的 手 臂 跟 上 半 身 很 贴 近 。他 们 会 说 :“空隙在哪里?我找不到,我非得要制造一些空隙才行。”
第三点的重点,是让自己单纯地呼吸。就 字 面 来 看 ,呼吸指的是吸气和吐气,象 征 的 是 接 受 和 放 下 体 验 的 能 力 。我 们 坐 着 、站着和走路的时候,肩 膀 多 半 是 下 垂 或 缩 起 ,肺因而无法舒展 ,我们也就无法做深长的呼吸,我们的觉性也就此垮掉,于是我们无法接受或放下全面的体验。抬高并扩展肩膀,就像为一个深长的呼吸或体验作预备,这 像 是 说 :“呼 吸 ,你 好 !你 今 天 好 吗 ?你现在走了,但是我很确定你会再回来。”
(四) 背脊直如箭 (脊椎愈直愈好):这是第四个要点。这是 “警觉” 最明显的身体表现:“我在这里!我 是醒着的!我是活着 的 !”但 是 ,我 要 再 次 提 醒 大 家 :平 衡 很 重 要 ,不要僵直到身体 几乎向后倾,也 不 要 放 松 到 懒 散 的 状 态 ,就 像 传 统 典 籍 所 说 的 :“挺直脊椎有如弓箭。”
( 五) 下巴微内收:第 五 个 要 点 其 实 是 有 关 脖 子 。这些年在 全球讲学,我注意到各个文化族群发展出一些奇怪的习性。亚洲 的学生习惯下巴用力往胸膛弯曲,紧张地皱着眉头,什么都压抑 在内心。他 们 看 起 来 像 “禅 修 战 士 ”,不准任何一个念头干扰他 们的心。西 方 的 修 行 人 脖 子 习 惯 后 仰 ,后 脑 勺 几 乎 要 碰 到 肩 膀 , 露出喉咙和明显的笑容,好像在跟世界宣告:“我非常平静和放 松 !我 的体验很清明、很 喜 悦 ,充 满 喜 乐 !” 藏 地 人 呢 ,包括我 自己在内,脑袋左摇右晃,上身不断左右摆动,好像找不到舒服 的姿势:“也许是这样,也许是那样,我不知道哪一种比较好 ?”
其 实 ,真 正 的 姿 势 是 ,借由下巴稍微收往喉咙来延展脖子 , 比你平常习惯的角度大一点,但脖子还是可以稍微转动。这个感 觉可以说就是:单纯地让头放在脖子上。
( 六) 唇自然放松:第六 个 要 点 是 关 于 嘴 巴 ,包 括 嘴 唇 、牙 齿 、舌头和上颚。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禅 修 的 时 候 ,我们习惯 紧闭嘴巴,嘴 唇 、牙 齿 、舌 头 和 上 颚 紧 紧 的 ,一 副 “没 我 允 许 , 什么都不准进出” 的样子。我 这 么 说 ,并不是要强迫自己张开嘴 巴 ,然 后 心 里 想 :现 在 我 会 得 到 平 静 ,现 在 我 会 开 放 …… 其实 “紧闭” 和 “刻意张开” 这 两 种 情 况 ,都 有 点 紧 绷 。单纯地让嘴 巴保持自然,就好像睡着的时候,嘴巴也许会微微张开,也许会 完全闭起来,总之不要强迫。
(七) 眼看着前方:最 后 一 个 要 点 跟 眼 睛 有 关 。初学禅修的 人 ,有时候会觉得闭上眼睛比较容易感觉到宁静或稳定。一开始 这么做是可以的。不 过 ,根据我 的 经 验 ,闭眼睛比较容易变得松 散 ,接 着 就 开 始漫不经心或变迟钝,有 些 人 甚 至 睡 着 了 。所 以 , 禅 修 一 阵 子 后 ,最 好 是 张 开 眼 睛 ,这 样 你 就 可 以 维 持 警 觉 和 清 明。这不是说你要不眨眼地直直瞪着前方,而 是 保 持 轻 松 ,否则 就像是太用力地把脊椎挺起而导致脊椎向后弯。只要单纯地张开 眼 睛 ,就像平常白天那样。
这时 候 ,眼睛最好注视一个焦点,这就不会让眼睛始终漫无 目的从一个体验转移到另一个体验— “噢 !前面那个人挡住了我看到明就仁波切的视线。” “现在进门的那个人是谁 ?” “我们不 是应该要禅修吗?那些在窃窃私语的人是谁啊 ?” “是雨打在窗户 上吗?” “我的狗或猫来了,它要去哪里?它要吃东西还是喝水?” 不 过 ,不 需 要 执 著 特 定 焦 点 。有 时 候 目 光 焦 点 可 以 稍 微 往 下 ,就像在凝视鼻子,有时候可以直视前方,有时候可以稍微往 上看。重点在于选择一个焦点,一个固 定 的 视 线 ,我们还是会看 到许多外境的变化,但不会受到干扰。
二支坐法
另外还有一种简短的二支要点姿势,有时适用于不适合禅坐(例如开车、做 饭 、买 菜 )或身体无法采取正式的七支坐法的人。“二支坐法”很 简 单 :脊 椎 挺 直 ,肌 肉 放 松 。二支坐法就像七支坐法一样,重点在于培养放松和警觉之间的平衡,既 不 太 松 ,也不 太 紧 ,介于两者之间。这 两 种 “驯马” 的方法,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对治普遍习惯的弯腰驼背。这种姿势挤压到肺和消化器官,束缚了身体所有的能力 。
当我们的心— 骑 士 ,开 始 分 心 、漫 不 经 心 或 执 著 见 解 时 ,这些方法帮助我们以身体为参考点,将觉性带回当下的体验。就我 个 人 的 经 验 来 说 ,在 一 次 禅 修 的 中 间 ,放 松 身 体 ,是把我们“带回当下” 的一个 好 方 法 ,因为我们可以认出肌肉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紧绷感,这帮助我们认出:当内心习性与恐惧、欲望和各种贪着紧密联结时,就 会 产 生 “我 ” 的 感 觉 ,并 区 别 出 “不是我 ” 的一切。
处于身体的平衡,有 助 于 气 、脉 、明点三种体验的均衡,这就 是 梵 文 的 普 拉 那 (prana) 、那 迪 (nadi) 和 宾 度 (bindu) , 或是 藏 文 的 咙 (lung) 、扎 (tsa) 和 剔 列 (tigle)。气 ,即 “普拉那 ” 和 “咙”,指 的 是 保 持 生 命 体 活 动 的 “能 量 ”;脉 ,即 “那迪 ” 和 “扎 ”,是 让 能 量 移 动 的 “管 道 ”;明 点 ,即 “宾 度 ” 和“剔列”,是 指 在 脉 中 能推动生命精华的“滴 ”或 “点 ”。我们以身体来比喻— 明 点 ,就 是 “宾 度 ” 和 “剔 列 ”,可比 为 “血细胞”;脉 ,就 是 “那 迪 ” 和 “扎 ”,就 像 是 动 脉 、血管和毛细管,透 过 它 们 ,血液能够 流 到 肌 肉 和 各 个 器 官 ;“普拉那 ” 和 “咙”好比是能量,通 过 血 管 、动脉和毛细管,使心输送血液。气 、脉 、明点统一协作,如 果 任 一 种 滞塞或受限制,另一种运动也相应滞塞或受限制。
如果因肾上腺素输人而受限制,明点就无法在脉中通行无阻。从 微 细 的 层 次 来 看 ,气 、脉 和 明 点 是 心 的 不 同 面 向 。明 点 ,是 概 念 ( “我 ”、“你 ”、“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 的聚集 ;脉 ,将这些概念串联起来;气 ,是让这些概念移动和流动的能量。身体和气、脉 、明点的微细层面是相关的。如果身体保持平 衡 ,我们 就 为 自 己 打 开 了 身 体 微 细 层 面 的 可 能 性 。换 句 话 说 ,先 驯 服 “马匹”,就 提 供 了 调 伏 “骑士” 的身体基础。
调伏骑士(你的心)
让身体姿势处于放松与警觉之间的同样原理,也可运用在内心的平衡:既不过于松散,也不过于紧绷。当你的心在放松与警觉之间能够自然地平衡,自心的潜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我在讲学的时候,会 用 很 简 单 的 比 喻 解 释 “平 衡 ”。
我会表演口渴想喝面前那杯水时的三种不同拿水杯的方法。首 先 ,我会很努力地将手靠近水杯,我 告 诉 自 己 :“我一定要拿到水杯,我一定要把杯子拿到嘴边,我 一 定 要 喝 点 水 ,否则会渴死。” 但 是 ,我 的 手 、手 臂 和 “意 图 ” 都 太 用 力 ,导致我的手根本无法拿到前面的杯子,所 以 ,我喝不到水。
即使我想尽办法拿到手,又因为手抖得太厉害了,在杯子靠近 嘴 巴 之 前 ,水就已经溅出来了。这就是太紧绷的例子:太想 要 一 样 事 物 ,这种拼命的心态反而阻碍了目的的达成。接 着 ,我会示范另一种相反的情况。我 几 乎 没 有 抬 起 手 ,懒洋洋地跟自己说:“喚 !我 想 要 喝 点 水 ,但 是 ,我就是不想要伸手拿杯子……杯 子 太 远 了 ,而 且 很 费 力 。也 许 我 过 一 会 儿 再 喝 ,也许是今晚,也 许 是 等 一 下 。” 这 是 过 于 松 散 的 例 子 :你无法取得 ,因为你觉得很费力。
最 后 ,我示范了中庸的方法。“那里有 一 杯 水 。” 我 说 , “只要把手放轻松,往 前 移 ,拿起水杯,然后喝下去。”就像是身体的姿势,心 的 “姿势” 基 本 要 点 ,就 是 找 到 “平衡 ”。如果你的心太紧绷或太专注,你最后会对于自己是不是一位 “好 ” 禅修者感到焦虑一 - “我一定要看着自心。” “我一定要看到整片窗户。如果我没有成功,就会一事无成。”如 果 你 的 心 “太”松 散 ,就会被散乱牵着走,或陷人昏沉之中— “噢 !我 应 该 要 禅 修 ,但 是 ,这 要 占 用 很 多 时 间 。” “是啊 !是 啊 !有个想法,有 个 感 觉 ,有 个 感 官 知 觉 ,但 是 ,这有什么好在意的呢,反正它会再回来的。”理 想 的 禅 修 方 法 ,是 介 于 两 个 极 端 之 间 — “嗯 ,有个想法 ,有个感觉,有个感 官 知 觉 ……” “噢 !现 在 它 走 了 。” “噢 !现在它回来了。” “噢 !现在它又走了,现在它回来了。”我们可以将这些出现和消失当做游戏,就像小孩子欣赏云朵的心态。
“你看到了什么?” 有个孩子大声问。“我看到一条龙。”另一个孩子回答。其 他 孩 子 会 加 入 各 自 的 想 法 。“我看到一匹马 !” “我看到一只鸟!” 另外有个愤世嫉俗的孩子只是单纯地看,并 说 :“我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云。”不 过 ,在一开始, “游 戏 ” 时间不要太长是很重要的— 根据 传 统 的 佛 教 典 籍 ,玩 耍 的 时 间 只 需 要 是 吞 一 口 食 物 、啜一口茶 ,或是两三步穿过房间所需要的时间就好。
当 然 ,就像咀嚼许多口才能吃完一盘食物,啜饮许多口才能喝完一杯茶,走了许多步才能穿过房间,这些短时间的游戏,可以在一天内重复多次。用这种方式练习,禅修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因为 “这对你是好的” 你才这么做。当你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要持续较长时间的禅修就比较容易— 你 会 期 待 听 闻 、思维 、禅修三个基本修持,你不是在履行义务,而是因为你觉得趣味十足。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