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19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19课

智慧之法 2021-02-19



从佛教的历史来看,《俱舍论》应该是世亲菩萨进入大乘之前所造的,首先他在克什米尔学习《毗婆娑论》等小乘有部的观点,然后宣讲《毗婆娑论》时,有一种说法他是一天造一个颂词,完成了六百颂《俱舍论》。《俱舍论》是《毗婆娑论》的结集,也是相应于《对法七论》、《毗婆沙论》的精华思想,主要代表有部的观点,有些地方是经部的观点,小乘见解和修行方式在《俱舍论》中讲得非常清楚。

如果要展开学习《俱舍论》,有很多大的注释、讲义,有些特别广,有些比较略。如果自己有一定的智慧,也有很大的兴趣,当然也可以对于汉地的,比如七十卷《俱舍论》注释,一百卷《顺正理论》,还有《显宗论》等等以前众贤论师造的《俱舍论》观点[1]了解和学习。如果没有这么多时间精力,把《俱舍论》的颂词搞清楚也可以。不管是自释,还是其他注释,也有一些发挥得比较深的地方,也有些辩论等,有时间精力可以尽量去参考,因为这些都是为了颂词而服务的。

学习《俱舍论》对于大乘和密乘的修行者来讲,还是有些帮助作用的,或者对于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来讲,人天乘的众生也需要度化,人天乘的知识也需要了解;声闻乘的众生也需要度化,声闻乘修学的方法也需要了解;缘觉乘也需要度化,缘觉乘的修行方法、理念、思想也需要了解;要度化菩萨乘的众生,菩萨的修法也需要了解,也有这样的讲法。因此这里有些作为基础是必须要学习了解的,有些是共同的,有些是不共的。

总之,我们既然现在学习《俱舍论》,就要按照自己的时间、精力、智力,尽量把它学好。大恩上师说,花一年的时间能不能完全精通《俱舍论》呢?除了个别智慧特别深,或者前世有宿习的人之外,一般的人一年中要精通《俱舍论》有点困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在一年当中,该用的功用了,努力地学习了,即便不可能精通,但也绝对会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如果以后再学习,就不会感觉那么陌生,或者以后有时间,慢慢再来仔细地一个颂词一个颂词去看,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己三、似相同之差别

我们除了要了解这些看起来一样,其实有差别之外,也有些其他的问题,是我们学习其他教言时容易混淆的,当成一个理解了,其实还是有微细的差别的,。所以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帮助我们分析,看起来相同,但是有差别的意义,尤其是心所法的内容。

无惭即是不恭敬,

无愧则是不畏罪。

喜为信心敬知惭,

此二欲色界中有,

寻为粗大伺细微,

我慢胜他之贡高,

骄傲即是于自法,

生贪之心至极点。

如果把这些记住,以后我们在其他的论典中,再碰到类似的,比如惭愧、无惭愧,或者信心、恭敬、寻伺、我慢、骄傲等等就可以做一个分别,它们其实是有差别的,根据在哪里呢?在《俱舍论》第二品里面的心所之后,似相同差别的内容,以后如果记不太清楚可以再查一下。此处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

首先是无惭无愧,平常都会放到一起讲,这个人无惭无愧等等,我们很容易把无惭无愧理解成一个相同的词句,认为它们的意义也是一样的。这里是不同的,无惭有无惭的理解,无愧有无愧的理解。

在《俱舍论》中,“无惭即是不恭敬”,前面讲了,惭愧是恭敬功德法和具德者,无惭是对于功德法没什么恭敬心,然后对于具有功德的上师、道友,也没有什么恭敬心。我们反观内心,自己对于这些功德法是不是有恭敬心。比如佛陀讲过,一个人讲法,一个人听法,这在一切动摇的善根中是最大的善根。我们对于这个功德法有没有产生我一定要得到的想法,或者转坛城、念观音心咒、禅修等功德很大,内心是不是有一种恭敬心。因为有了恭敬心,我们对功德法本身就不会小视,在有精力、时间时,自己肯定会趣入功德法中去行持。无惭是对于功德和具有功德者都没有恭敬。我们自己要反观自心,自己是不是一个无惭者,对于功德和具有功德的人是不是不恭敬,如果不恭敬,就是无惭。

这里也要分,有时可能对这个具有功德的人恭敬,比如自己的上师,对于那个具有功德的人,虽然他有功德,但是自己对他没有什么恭敬心,这也是某种差别下的无惭者。

不管怎么样,只要他具有功德,我们就应该恭敬他。佛陀说的四依四不依中也有一个依法不依人,不管这个人怎么样,自己看他顺眼也好,不顺眼也好,如果他真正具有功德,我们就应该恭敬,也可以这样去了解。

“无愧则是不畏罪”,所谓的无愧是什么呢?无愧是不畏惧罪业,对于罪业无所谓,没有什么畏惧的。我们学习佛法之后,佛陀在律经、仪典中讲,如果你这样去做会有这样的罪业,有小的罪业、中等罪业,或者很大的罪业,讲了身语意方面很多的罪业。但是如果自己对于罪业没有什么畏惧的,称之为无愧,反过来畏惧罪业就是有愧。

其他注释中对于无惭无愧还有一种解释。对罪业无所谓,造了罪之后,自己觉得没什么,这叫做无惭;然后在别人面前也无所谓,比如在上师、三宝、道友面前觉得自己造了罪没什么,如果是观待于别人,自己无所谓,叫做无愧。如果按照这种解释,惭愧是什么呢?所谓的惭是针对自己来讲,我今天造罪业很不好,觉得非常羞愧;我造了这个罪业之后,在上师三宝面前很不好意思,针对别人自己觉得很羞愧叫做愧。惭是针对自己造罪后的一种羞愧的状态,愧是在别人面前觉得很羞愧。

而《俱舍论》中无惭主要是指不恭敬,无愧是指不畏罪。

下面是对信心和惭愧之间做一个辨别。从汉文的角度,按照我们平常的习惯不太容易混淆,也许是梵文的信心和惭愧比较接近,所以此处把信心和惭愧进行辨别。

所谓信心是什么呢?“喜”,欢喜、喜爱是一种信心。注释中讲,喜爱有两种,一种是染污爱,就是对自己的儿女、妻子、丈夫等家人的喜爱,因为夹杂了贪执等烦恼,将这些执为我所,这是通过烦恼方面欢喜的;还有一种非染污爱,是没有杂染污的爱,对于佛陀、功德法的欢喜。所谓的信心就是一种欢喜,对佛陀产生欢喜,就是对佛陀产生了信心;对上师产生欢喜,就是对上师产生了信心。大恩上师以前也是再再地讲,对上师的欢喜心,有时是欢喜,有时是信心,到底是信心还是欢喜心搞不清楚。上师也经常批评对上师有染污的欢喜,没有染污的欢喜才是信心。从信心的本体来讲,的确有欢喜的意思。从反方面来讲,遣除了怀疑的状态就是信心。

还有一种清净的侧面,对上师具有清净心也是一种欢喜,里面没有夹杂其他的染污,状态是很清静的,信心也是一种清静心。此处是从欢喜的角度来讲,对于上师、佛陀等功德有一种欢喜叫做信心。

惭是“敬知惭”。所谓的恭敬就是知惭有愧中的知惭,把该不该恭敬的地方了解得很清楚,对于应该恭敬之处产生恭敬心。前面讲无惭时,也从反方面介绍了知惭。平常我们说的知惭有愧中的知惭,它和信心之间,一个是欢喜,一个是恭敬。虽然我很欢喜和我有恭敬心两者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侧面是不相同的,一个表示欢喜的状态,一个表示恭敬的状态,对于佛陀上师等具功德者有恭敬心,称之为知惭。

“此二欲色界中有”,信心和知惭在欲界和色界中有,言下之意就是直接否定了在无色界中有信心和知惭。真的没有吗?注释中讲也要分情况,对于人方面的信心和知惭是没有的,因为无色界不存在粗大的补特伽罗身体。欲界色界中,人和人相互之间有种对境,我对这个人产生欢喜心,对那个人的功德产生恭敬心,如此就有信心和知惭。但是无色界是特殊的地方,因为没有色蕴存在,相互之间不是对境,没有缘张三李四产生欢喜、产生信心,或者某人的禅定很清净,对他产生了恭敬,没有这种对人方面的信心和惭愧。但是无色界对法[2]的信心和恭敬是有的。因此此处主要是否定了无色界没有针对人方面的信心和恭敬。

下面再讲寻和伺,有时寻伺二者我们也是放在一起讲,比如有寻有伺、寻伺心等等,寻伺有什么差别呢?“寻为粗大伺细微”,以前在学习寻伺时介绍过,此处是颂词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二者的法相。在辨别相同差别时,所谓的寻是粗大的心,伺是了知细微的心。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其他的注释中讲了,比如我们看比较远的地方,整体的法看得比较明显,比如看到瓶子整体粗大的方面叫做寻,再走近一点点,看到细微的地方,比如瓶子的花纹、商标、裂缝,叫做伺。

所谓的寻伺,也要观待境。针对整个瓶子来讲,上面贴的商标是细微的,如果你要进一步地把商标当成一个粗大的对境来观察,这个商标就变成寻了,商标上面是什么字,日期是什么,这些更细微的就变成伺了。

所以寻和伺一个是整体的,一个是细微的,寻是比较粗大的,伺是比较细微的,从心的辨别粗大和细微对境的角度,内心也是安住在粗大和细微的状态当中,一个叫做寻,一个叫做伺。

寻和伺能不能同时出现呢?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在同一时间,安住寻,也安住伺很困难。因为寻和伺带有一定的分别,虽然眼识是无分别识有寻有伺,但是真正辨别粗细时,同时产生有一定的困难,只能交替产生。从相续的角度,一个人可以具有寻伺,第一刹那是寻,第二刹那是伺,这样讲没有丝毫问题;但是如果说同时看到了粗又看到了细,那么稍微有一点需要辨别的地方。

下面讲我慢和骄傲的差别。“我慢胜他之贡高,骄傲即是于自法,生贪之心至极点”,平时说我慢很粗大,这个人很骄傲,看起来意思也差不多,使用的时候容易把骄傲放在我慢上,我慢放在骄傲上。在这里有详细的辨别,所谓的我慢“胜他”,此处有“胜他”两个字,就是有比较的。自己和对方的功德做了比较之后觉得自己更胜一筹,不管是自己的相貌,还是智慧、钱财、家族等胜过很多人,叫做我慢。还要观待于他人,自己和其他人比较完后产生一个胜他的心,叫做贡高。

所谓的骄傲,“既是于自法,生贪之心至极点”,此处“于自法”的意思是他并没有和别人比较,而是对于自己所具有的法很贪执,觉得自己很好看,很有勇气等等,叫做骄傲。所以他并没有和别人比较之后产生一个胜他贡高的心,而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自己的相貌也是可以的,智慧也是可以的,处事能力等各方面都是可以的,这是一种骄傲。

所以我慢和骄傲之间最大的差别,我慢是观待于别人,和别人比较之后,产生一种贡高的心;骄傲不观待别人,比如一个人在家里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哇,这个人可以,长得非常好!”觉得自己相貌很好,方方面面都可以,对“自法”,自相续中具足的相貌等生贪之心已经达到了极点的状态,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缺陷,叫做骄傲。当然骄傲也分很多种,有时觉得虽然可能没那么圆满,但是还算可以,也算是骄傲的一种,此处生贪之心至极点也可以这样理解。主要是不和人比较时称之为骄傲,和别人比较叫做我慢。这方面世亲菩萨分析得比较清楚。

己四、似不同之一体

因为这里在讲心心所,把人们内心的状态分析得非常细致,所以这么多心所,小乘中讲了四十六种心所,每一种心所心理状态都不一样。以前大恩上师说过,世间的心理学和佛教中讲的心明差别很大。而且这里把心各式各样的状态,很细的差别都讲得很清楚,相同不相同的地方、法和法之间的差别、各自的本体都非常清楚。如果我们对这方面的法比较通达,内心产生状态时也比较容易认知,而不是迷迷糊糊的反正这个心产生了,到底是哪种心呢?从心的角度来讲,比较粗大的心自己都是可以自证的,但是有些比较细微的方面,或混在一起时,可能会没办法知道这是哪种心,如果不知道是哪种心,要去分类对治就会稍显困难。

虽然不管什么心识生起来,我都用空性去对治,安住在空性当中,这也可以,但在没有达到胜义谛之前,世俗的法对治起来也是比较管用的。毕竟胜义谛的法很深,如果我们内心有了空正见的觉受之后,任何一个心态产生了,都可以去用空性安住、对治,但是在没有达到这么深的修法之前,自己应该用世俗的法,因为世俗的心和心之间,可以去观待、对治、压伏的。如果把这些心的状态了解得很清楚,对于调伏、认知自己烦恼的产生也有很多帮助。

心意与识实一体,

心与心所及有依,

有缘有形与相应,

相应亦有五种也。

此处主要是讲到了心意识“似不同之一体”,看起来不同,其实是一体的。上一个课判看起来相同,其实不一样,这个课判是反过来了,看起来不同,其实是相同的。

看起来不同其实是一体的,在第一句中有三个:心、意、识。在唯识等其他地方都在讲心意识分别是什么。有时分别通过阿赖耶识、末那识和第六意识对待心意识的说法。其实每个众生的心只有一体,只有一个识的相续。观待不同的根、作用,安立了不同的识和心所,其实内心都是一样的。此处从心、意、识的角度来讲,“实一体”,都是一个本体。

“心”是能够辨别善恶;“意”主要是了别色、声、香、味、触等法,因为意有时理解成意根,如果是意根,就可以了解其他外在的色声等法;识是了别所缘境,这里的所缘境不一定是色等法,它的范围很宽。

其实不管是辨别善恶,了别色等法,还是对所缘境的了别,都是识的一种功用。既然是一体的心识,为什么要分为不同的名词呢?也有它的必要。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讲了必要,因为词句表达的侧面不一样。所以我们以前学习中观时,也经常提到这个问题,有时会用空性来讲本体,有时用无自性、无实有、如来藏或者用实相来讲。其实讲的都是一个本体,但是讲空性的时候,有些人就了解不了,不知道空性是什么?是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瓶子里没有水的空?觉得这个空很抽象,很难了解,但是给他换一个词,说其实空就是无实有。对方就觉得无实有好理解,虽然有显现,但是没有实有的,或者说无自性,他也可以理解。虽然表达的都是一个含义,但是换一个词之后有些人更容易通达。

因此虽然意义是一样的,本体是一个,但是因为一个法有不同的侧面,一个词语可能没办法表达所有的侧面,所以就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比如如来藏也是空性的,有时佛陀会用三解脱门来说如来藏,有时功德法来说如来藏。一个法有不同的侧面可以了解,而一个词语表达的范围有限,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一个自性。实相、空性、如来藏、光明、离戏、无实有或者离边,都是表达一个意义。每个词都有表达的不同侧面,当我们把所有词句的意义都了解了,对于这个本体各方面的意义做归摄时就会知道了,心、意、识也有这种本体。佛教和世间安立不同的名称都是这样的,词的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同时不影响它的本体是一个,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差别。

汉地的注释当中所谓的心有收集的意思,集起三门,可以把业、三门集起来;意就是思量;识就是了别,反正心意识的本体都是一样的。我们平时看到的心、意和识到底是三个,还是一个?在《俱舍论》当中讲的很清楚,“心意与识实一体”,就是一个本体,只不过表达的侧面不同而已。

除了心意识之外,还有心和心所有依、有缘、有形和相应,我们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是侧面不一样。虽然有部讲心和心所是分开的,各有各的实体,但是自己的内部本体是一样的,所以心和心所是一样的。

“及有依”,“有依”是什么呢?就是有所依的意思,谁和谁有所依呢?心和心所是有所依的,它们依靠什么呢?心和心所都依靠六根产生,有六根作为所依,所以说具有所依。

“有缘”叫做有所缘,谁有所缘呢?心和心所有所缘,可以缘对境。“缘”就是缘取,执著的意思。

有时也要看场合。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告诉我们一个窍诀。他说对于相似的词句,我们要看它出现在什么场合,就会知道它表达的意义。如果出现在中观的场合中,有缘就是可以缘取,可以执著的意思;如果出现在其他地方,比如和佛因缘很深,我们是有善缘的人,就是因缘方面的意思了。

“有形”是具有这样的形象,比如心识在任何时候都要带境的,有时带着蓝色的识,有时带着柱子瓶子的识,从这个方面讲,它是有蓝色、黄色等形相的心识。所以心与心所是有形的。

也是“相应”的。平常我们说相应行,心与心所是相应的。怎么相应呢?此处讲了相应的根据,最后一句“相应亦有五种也”讲的是相应,安立相应有五个根据。

第一个是根依,心和心所的根依是一致的,如果心王依靠眼根,心所也依靠眼根,如果心王依靠耳根,心所也依靠耳根,所以根依是一样的,心王心所都是以六根作为根依,所以二者之间是相应。我们同时缘的时候,心王心所产生的是一类,不可能出现我的心王依靠的是眼根,心所依靠的是耳根,所以它们的根依是一样的;

第二是有缘,它们所缘的法也是一致的,也是相应的,心王缘什么,心所就缘什么;

第三是有形,比如心王所缘的是蓝色的形相,心所也是蓝色的形相,二者之间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相应的;

五种中的前三种在颂词里面出现了有依、有缘、形相,这方面没什么差异。

第四个是时间,时间是一致的。时间可以从生住异灭来安立,心王产生的时候,心所绝对会同时产生;心王一住,心所就住;心王变,心所就变;心王灭,心所就灭。二者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一刹那中生,一刹那中灭,二者之间成住同质,生住异灭完完全全一样,所以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是一致的,相应的;

最后从事物、物质的角度来讲,它们也是一致的。心王缘乐受的时候,心所也一定是缘乐,不可能出现心王缘乐,心所缘苦的,相反的情况绝对不可能出现;当心王缘痛苦的时候,心所也是缘痛苦的,二者之间没有差别。

这就是五种相应。平时我们说相应法,到底是什么相应法呢?心王和心所是相应的,到底怎么安立相应的?颂词最后一句讲到了“相应亦有五种”,就把相应行的相应讲得很清楚,它们的根依、所缘、形相、时间、物质是一样的,这方面我们必须要记住。因此安立相应是有根据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

所有心所都是相应的,和谁相应?和心王相应,为什么相应?五种根据安立相应。既是相应的,又包括在行蕴中,所以叫做相应行。行蕴包括了相应行和不相应行,前面相应行已经讲完了。不相应行就是不具有五种相应,所以不能叫做相应行,后面我们要讲到不相应行。

戊二、不相应行产生之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我们了解了相应行,不相应行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虽然从某个角度来讲,所谓不相应行中的十四种有为法有时说和色法、心不相应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心王心所之间五个条件全部具足了,才能称为相应,其他的没办法安立。

不相应行里的得、非得等就是和心王不相应,没有同一个根依、所缘、形相、时间、物质等也不一致,所以和心王不相应,然后它是包括在行蕴中的缘故,所以叫做不相应行。它本身是有为法,也是造作迁流的本体。

己一、略说:

“略说”是把不相应行的名称等首先列出来,然后一个个地解释。

《俱舍论》是这样的习惯,在弥勒五论中更明显,弥勒五论中首先讲到总说、归摄,之后慢慢一层一层剥开。以前讲过弥勒菩萨和世亲菩萨的讲法是大海波浪的讲解方式,大海的波浪是从中心开始,像地震波一样,一圈一圈地慢慢朝四周扩散。首先把颂词归摄中心点,然后一层一层展开宣讲。

这里也是这样,首先把十四个不相应行标出来,然后一个一个解释。

一切不相应行者,

得绳非得与同类,

无想二定命法相,

名称之聚等亦摄。

所有不相应行包括十四种,在《俱舍论》中有十四种,其他《毗婆沙论》、唯识等还有其他的不相应行。有部和唯识等不相应行的本体不一样,有部的不相应行是实有存在的法,是有本体的,而其他宗派的不相应行是假立的法。

比如经部认为过去、未来不是实有的,只有现在的法是实有的;但是有部认为过去灭掉的法也是实有的,现在未来的法也是实有的,他是“三时[3]一切有”。不只是三时存在,五类法[4]都是实有的,所以叫做一切有部[5]。而唯识等认为虽然不相应行可以有,但是它不是实有的自性,而是观待于色心,假立的而已,没有实体存在。

有部认为不相应行是实有存在的,如果没有不相应行,很多观点安立不了,必须要有实有的不行应行来安立。

前面再再讲,我们学习时知道有部宗的观点是这样的就可以了,如果要通过很多道理分析观察,就没办法真正找到非常合理的根据。以前慈诚罗珠堪布讲过,学习有部《俱舍论》时,我们就知道他这样讲的就可以了。有时候里面有些辩论,了解一下也可以,有些用得上,有些不一定用得上。

对于不相应行的本体,有些众生的根机是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些作为支撑,整个体系就建立不起来。作为有部的修行者,如果中间缺少一个,整个修行体系就会散架,道次第就会建立不起来了,他的怀疑遣除不了,定解无法产生,这时让他怎么去修无我、戒律呢?内心会有很大的疑惑,所以必须要相应他的根机建立他能接受的法。有部中很多修行次第如果证悟之后再返回头来看,就知道那些观点确实不合理,但是当前要过桥的时候,有些观点必须要有,而且必须这样安立,如果不这样安立,有些根机的人接受不了。你说无自性就可以了,不需要用一切都是无自性的,空性当中生,空性当中灭,这些对中观的根机可以安立,但是有部、唯识不行。唯识宗也必须安立一个阿赖耶识,如果有阿赖耶识作为一个基,所有的业存在这个基上面,然后随自己的相续迁流,就不会失坏。

中观宗不需要阿赖耶识,但是其他有部、经部有各自安立业果的方式,如果把他们的次第打破了,他们就没办法修行,产生不了定解。从他们自宗的角度来讲必须要这样安立,他们的核心不是过去、未来是不是实有的,这些不障碍他们证悟阿罗汉果,真正障碍他们证悟阿罗汉果的就是我执,所以他最后把这些过渡好了,只要抓住了四谛十六行相,把无我抉择出来,修持就可以了。至于其他三时是不是实有的,对他来讲不存在根本的障碍。

当然我们站在中观的角度,从上面看下面的宗派,三时实有就是不合理的,但是对他来讲不合理也没什么,有清净的戒律,有四谛十六行相修行的无我空性,主要的东西抓住了没有丢掉。其他的道理可以让他们的体系安立下去,支撑他对业因果的信心,他知道我的戒体存在,为什么?因为有得存在,我的戒体就不会失坏,戒体是一个无表色,是存在的。安立了这个,认为在我的内心是有戒体的,对此坚信不疑,在这个基础上再修无我,慢慢就可以灭除烦恼了。

如果要证悟大乘空性,这些不打破是不行的,保留过去、未来实有的观点还想证悟大乘的初地,证悟二无我是不行的。大乘要证二无我,而小乘只证人无我就够了。所谓的虚空、过去、未来实有等概念可以包括在法我中,法我对证悟菩萨果有障碍,但是对证悟阿罗汉果不会有障碍。为什么有些地方讲有部可以证悟阿罗汉,他自宗有解脱道,原因是他有无我观点。他们的见解修行主要是无我、四谛十六行相,行为主要是清净的戒律、取舍业因果等,有了这些基本上证悟罗汉果的因缘就具足了。

十四个不相应行中第一是得绳,有些地方叫得,此处翻译成得绳,第二是非得,第三叫同类,第四叫无想[6],第五第六是二定[7],第七是命根[8],然后是法相,包含了四个法[9](七加四,十一个),然后是名称之聚,包含了三个[10],前面十一个加上后面三个是十四个不相应行。

“等亦摄”,在其他有部论典中,有时要加一个破和合僧的不相应行、自性不相应行等,也可以包括在不相应行中,但是在《俱舍论》中,只是讲到十四种不相应行,其他没讲。

已二、广说分七:一、得绳非得;二、同类;三、无想;四、二定;五、命;六、法相;七、能说。

此处归了七类,第一个有两个,得绳和非得;第四个有两个,无想定和灭尽定;第六个法相中有四个,生、住、异、灭;第七个能说中有三个,名称、词句和文字,共有十四个法。

庚一、得绳非得分二:一、真实宣说得绳非得;二、宣说彼之特法。
辛一、真实宣说得绳非得:

得和非得在有部宗来讲,比较复杂也比较重要。

得有新得与具得,

得绳以及非获得,

均为自相续所摄,

二种灭法亦复然。

“得有新得与具得,得绳以及非获得”,所谓的“得”,有新得的得绳和具得的得绳,“以及非获得”,“非获得”,即非得。

以前大恩上师说过,翻译的时候,“得绳”的“绳”字是一个比喻,就像牛和货物之间,或者我们要背东西,货物是所得的法,人是能得的人,二者是能背和所背,我们要得到所得的法,中间有一个连接,就像用一根绳子把人和货物连接起来,货物不会丢失,背起来也很容易,货物和人建立了一种比较密切的关系,这就是得。得像绳子一样,绳子可以连接牦牛和货物,或者我们和货物之间,东西不会掉,背起来很轻松。在汉译中没有绳,就是得和非得。为了让我们容易理解,此处把比喻中的绳翻译出来,叫做得绳。

注释当中讲到了,所谓得绳是所得的法,对补特伽罗来说是能具有的物质。

比如受戒时的戒体,就是我们要所得的法,所得的戒体与补特伽罗之间,谁能让我们具有戒体呢?就是得绳。得绳能让我具有戒体,它是一种实有的物质,相当于绳子一样,它的功用就是能够让我们具有这样的法。

分别念比较重的人觉得,虽然我受了戒,但是我是怎样具有戒体的呢?此处说有一种物质叫得绳,如果有了得绳之后,戒体和你的相续一直保持联系,不会散失,乃至于你没有出现舍戒、破戒的因缘,没有到达尽形寿之前,都会一直持续存在。这样他就想,有这样一个得就可以让我相续当中的戒律可以安住。

如果对这些有部的人说这就是相续、种子、无自性的,他会接受不了。但如果说有一个得这个物质,而且这个物质是实有的东西,一直会存在,在你受戒时就出现了,出现之后,一直保护、摄受,让你的相续具有戒律。这样他就放心了,我的戒体是安全的。针对补特伽罗来讲,得是一种能够具有的物质。

所谓的得有两个状态,新得与具得。如果看汉译的参考书,有另外的名词叫做获和成就。获是获得,以前没有得到,第一刹那得到了,叫获;获得之后,如果没有失坏,延续到第二刹那,叫做成就。“持续的具得”在汉译叫做成就。因为所谓的获是刚开始得到的一刹那,第二刹那之后不能叫获,叫成就。因为第一刹那刚刚得到,还不是第二刹那第三刹那延续的状态,所以获不是成就,成就不是获。

这里叫新得与具得,第一刹那叫新得,第二刹那之后叫具得。虽然名词不同,对照意义没有什么差别。

新得分了两种,第一种是未得新得,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在生起见道时,无漏的第一个刹那得到了,然后“得之得”,就是得到了法,得到了圣道。未得新得从我们一生中可以理解,从无始的相续中也可以理解,即生从来没有得到过初禅,现在第一次得到了,观待我这一生来讲,可以叫做新得。如果观待于轮回来讲,不一定叫新得,因为按佛法的观点,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很长时间转生于轮回,四禅八定都得到过,现在已经失去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叫新得。真正的新得就是生起见道无漏的那一刹那。以前在轮回当中,不管你怎么折腾,即便获得过四禅八定,但是无漏道肯定是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如果得到了无漏的见道,就不会再退失了。小乘也是这样的,修道可以退失,但是见道绝对不可能退失。比如到了罗汉果、三果这些修道可以退,见道绝对不可能退。我们以前没有得到无漏道,第一刹那得到了,叫做未得新得。

第二种是失后新得,以前得到过禅定,比如一禅到四禅以前得到过,然后失坏了,后面通过修行重新生起来,这叫做失后新得。这些没有什么复杂,以这一世来讲也可以,比如我在两年前曾经得到过初禅,但是因为出定位某一个对境现前时,没有调伏好自己的心,退失了禅定,自己又产生了欲界心。后来我又开始精进地闭关修行,过了几个月,重新又得到了初禅,失去了重新再得到,就是失后新得。当我们重新得到禅定,内心有一个得绳生起,能得是我们的相续,所得的法是什么?所得的法不是禅定,就是其他的烦恼,反正是和我们相续有关的法,所得的法叫“得之得”[11]

我们是能得的人,还有所得的法,我们生起的时候,有一个得生起,中间不相应行的物质就会产生。相续也许是我们的身心,不是色蕴所摄,就是心王心所本体所摄,所得的法也和我们的相续有关。我们要分清楚能得的相续和所得的法的自性,然后把这个分开完之后,这里有个不相应行的得。当我生起禅定时,不相应行的得就生起来了。这里有三个,一个是能得、一个是所得、一个是得,得就是不相应行的得绳。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法,在得到法的同时,有一个得生起。以前得到过,失去了,重新得到,也有一个不相应行的得生起来,就是失后新得。

具得也有两种。第一种是持续具得,“是指诸如彼等从第二刹那以后的得绳持续生起”,反正是从第二刹那后没有遇到违品之前持续存在,叫做持续具得。汉译变成了成就,只要没有遇到违缘前,一直这样成就。

持续具得分两种,未得新得的具得和失后新得的具得。前面讲新得有两种,两种新得都可以有持续的具得。未得新得是第一刹那得到,第二刹那之后开始延续,这叫做未得新得的具得;失后新得是第一刹那重新获得,第二刹那之后这种状态延续下去,叫做失后新得的具得。

第二种是本有之具得,“诸凡夫未曾生起摧毁有顶烦恼的对治而本有的具得”,主要指凡夫没有摧毁有顶的烦恼,因为凡夫摧毁不了有顶烦恼。有顶烦恼是非想非非想,圣者可以用无漏道摧毁,所以圣者相续中不会存在这种烦恼,如果用无漏道,说明身份已经变成了圣者,就不是凡夫相续中具有的有顶。如果用有漏道,前面讲过有漏道摧毁烦恼的方式是厌下而欣上,厌恶下面状态而欣求上面的状态。当凡夫位修到非想非非想时,可以厌下但没有欣上,因为再往上就出三界了,他自己缘不了无漏法,所以三界有顶的凡夫人的内心的烦恼通过有漏道永远摧毁不了,没办法超越三界有顶。这和外道虽然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但是没办法获得圣道的道理是一样的,通过有漏世间道的方式没有办法再欣上了。

比如我是第四禅,我可以厌恶下面欲界的状态,欣求上面无色界的状态,欣求识无边处、空无边处,上面四个无色定都可以这样,乃至于到了无所有处也可以厌恶无所有处的禅定太粗了,而欣求非想非非想处的禅定,他的心可以缘到上面的有漏定。通过这样的方式舍弃无所有定,得到非想非非想定,但是非想非非想定是三有之顶,再上去就出三界,他的心缘不了上面的无漏法,只能达到非想非非想,所以通过有漏道出不了三界。

因为凡夫从来没有产生过有顶烦恼的对治,所以有顶烦恼的本体是持续本有的具得,凡夫的相续当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障碍违品,对有漏的凡夫内心当中有顶的烦恼来讲,它是本有之具得。有顶的烦恼在我们的相续中是持续存在的,不是初得、新得,而是具得。

如果使用无漏道,那么在见道一刹那,凡夫相续就舍弃了,那时是通过无漏的相续摧毁有顶的烦恼,这是特殊情况,但是通过有漏道就摧毁不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凡夫相续当中永远存在有顶烦恼,永远摧毁不了,叫做本有的具得。

我们讲到的得到目前为止还不复杂,也许永远不复杂。

非得是反过来讲的,前面得是得到,非得是没有得到。非得也是一个实有的法,当你没有得到法,就是非得。前面讲得到戒体是得,如果没有得到戒体就是非得。

如果站在上面的宗派来讲,没得到就没得到,反正因缘不具足,但是有部讲,没有得到也有一种实有存在的法,叫做非得。所得的法,比如戒体,对于补特伽罗来说不具有,就是非得。

非得有两种,即未得之非得与不具之非得,和前面的意义差不多的,反过来就可以了。我们把前面的新得和具得等概念搞清楚,其实不复杂,新得是以前没有现在得到了;第二刹那之后叫具得。反过来是一样的。

未得之非得,注释当中讲,“诸如生起无学道第一刹那之时有顶之烦恼的非得”,有顶的烦恼本来在我们的相续中一直存在着,从来没有失去过,现在开始失去了,这时的第一刹那开始,叫做未得之非得。从烦恼的角度来讲,烦恼在我们相续当中本来一直存在,以前从来没有失去过,因为对治道从来没有生起,没有被摧毁过,现在从生起无学道的第一刹那开始,一直存在的有顶烦恼开始失去了,这时叫未得之非得。

当我们产生无学道的智慧,这里不是在讲得,是在讲非得,非得就是失去了,什么没有了?烦恼没有了,以前一直有,现在开始没有了。比如见断,以前在我们相续当中一直存在,当产生无漏的第一刹那,见断开始没有,和这个意思一样。此处当我们得到无学道[12],必须要摧毁所有的三界烦恼,本来有顶的烦恼在我们相续中一直没有动摇过,从来没有失去过,持续存在,但是这时从第一刹那开始,失去以前的状态了,叫做未得之非得。这方面不是很难,关键是我们要把前面的得搞清楚,什么是未得新得,具得是什么,搞清楚之后再反过来,就理解了非得,以前从来没有失去过,现在开始失去了,叫未得之非得。

不具之非得,“诸如从禅定中退失的第一刹那时的非得”。前面有新得和具得,就是第一刹那第二刹那,此处未得之非得就是第一刹那,不具之非得相当于第二刹那,把前面的具得反过来。第一刹那叫做非得,第二刹那之后叫做不具之非得,这也不是太难。

比如以前我是有禅定的,现在我第一刹那退失了,禅定没有了,当你的禅定退失时,非得就产生了,第一刹那叫做非得,第二刹那之后叫不具之非得。第二刹那之后,没有恢复,乃至还没有恢复期间,不具之非得都是持续存在的。

“与凡夫未生起无漏道时彼之非得”,这是另外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禅定第一刹那退失叫非得,第二刹那之后叫做不具之非得;第二种情况是凡夫没有产生无漏道之前,从我们相续中因为没有得到过无漏道,其实在我们的相续中是持续地存在非得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叫做不具之非得。所以在我们乃至于没有产生无漏道之前,相续中的非得全叫做不具之非得,因为它早就是第二刹那之后了。

这里稍微有一点点复杂,还不是特别复杂。在其他的注释中讲得很广的时候,真的有点复杂了,文字也古,头绪也多,讲的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是我们的注释不是很略,也不是很广。如果太广了,的确找不到头绪;如果太略了,也不知道在讲什么。

此处新得有两种,第一刹那叫新得,第二刹那叫具得。非得就是反过来,第一刹那开始失去了,叫做非得,第二刹那之后叫不具之非得。从体相的角度来讲就是得和非得,下面还会讲它的特法。

“均为自相续所摄”,得和非得都是自相续所摄的法,就简别了两种法,哪两种法呢?

第一,是他相续所摄的法,得和非得都是自己的,不可能我得到的这个法在别人相续当中,如果我得到戒律,这个得就是我的,生起烦恼,这个得也是我的,所以得非得都是在我相续中讲的。我得到这个法,但是得绳是在别人的相续中,是不可能的。

第二,简别非相续,如外面的色法。非相续所摄的法,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到了,就像外面的瓶子柱子,还有得到饮食等等,属于不是自相续所摄的法。比如我第一刹那得到了一碗饭,得是属于我的,但是第二刹那又被抢走了,饭就不归我了,归他了,外面的法是不确定的、是共同的,所以非自相续所摄的法不安立得非得。主要是禅定、心所、烦恼、智慧、戒体等这些自相续所摄的法,得可以生起来,其他不安立得,所以此处说均为自相续所摄,这些是自相续不共的。外面的物体是共同的,可能是自己,也可能被他人拿走,所以共同的法不包括在内,没有得和非得等安立,而自己的境界或者戒体等是不共的,所以安立在自相续所摄。

“二种灭法亦复然”,前面讲有三种无为法,虚空无为无论如何没有得非得,但是择灭无为和非择灭无为二种有得非得。“亦复然”的意思是有得也有非得。但是它们是不是相续所摄呢?不是相续所摄。既然是非相续所摄的法没有得非得,那么择灭和非择灭有没有得非得?这是特殊情况。

择灭和非择灭不是相续所摄的,为什么不是相续所摄的?因为它不是三界所摄法,而是无漏法,无漏法不属于三界任何一界所摄,是无漏法,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包括在相续所摄的法,是非相续所摄的法。

既然非相续所摄,怎么可以安立为有得非得呢?虽然择灭和非抉择灭的本体是非三界所摄,是出三界的,但是它的所破法、要灭的法本身是自相续所摄的,所以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也可以有得和非得。

比如我们得到了圣道,叫做抉择灭的得;我们没有证悟圣道就是非得,叫做抉择灭的非得。

非抉择灭也是一样的。非抉择灭是缺缘不生,当缺缘没有产生这个法[13]的时候,非抉择灭的得就产生了;反过来讲,如果是因缘和合了,这个法已经产生了就叫非抉择灭的非得,就是非抉择灭没有得到。得到非抉择灭一定是缺缘不生的,没有产生灭,就是属于得。出现非抉择灭,就是没有产生任何法;如果这个法因缘和合产生了,就叫做非得,因为法已经有了就不是非抉择灭了。所以非抉择灭的非得就是没有具有,没有获得。

所以说“二种灭法亦复然”,这里的灭法本身是非三界所摄的法,但所破的法是相续所摄,所以我们可以把抉择灭和抉择灭安立为有得和非得。得非得均为自相续所摄,但是有个特殊情况,抉择灭非择灭有没有得非得?可以有,它的所破是相续所摄的缘故,可以有得非得,但是二灭的本体一定是出三界的,是无漏法,不是三界所摄,所以不是相续所摄的法。

以上把得非得大概的体系介绍一下,关键我们首先明白得的状态是实有的物质,然后新得、具得是什么,把这些搞清楚了就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的注释还是很好理解的,里面没有讲特殊复杂的观点,所以我们学第一遍的时候这就可以了。有了这个基础,把这里的概念搞清楚以后,再去看其他的比较深的注释就可以理解。如果现在一下子看很大的注释,会非常困难,肯定会头痛,提前准备好几包头痛药放在旁边,然后边看边吃才可以,里面还是复杂得很。所以我们现在首先把比较简单的东西搞熟了,然后再去看比较深的,慢慢就会把得非得里面比较关键的东西了解清楚了。目前来讲我们的注释还是比较容易懂的,以前大恩上师翻译时,也是考虑到这个注释不广不略,比较容易理解。慈诚罗珠堪布也赞叹过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俱舍论》注释,还有一个是因明的《量理宝藏论》的注释也非常好,不广也不略,对于初学者理解词句大概的意思非常管用。所以我们学的时候,关键的东西里面已经讲了,再加上大恩上师也讲了这个注释,我们自己也有其他的参考。目前来讲颂词和注释还不是特别难懂。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1]有些相顺于《俱舍论》的颂词,有些不一定相顺,还有驳斥的。

[2]信进念定慧五根。

[3]过去、现在、未来。

[4]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

[5]有时说有部、一切有部,或者三时一切有部。

[6]无想就是无想天,修无想定的果。

[7]无想定和灭尽定。

[8]前面在讲二十二根时提到过。

[9]一切有为法的法相包含四个法:生、住、异、灭。

[10]名称、词句、文字。

[11]大恩上师在注释中讲了得之得,不是说得自己还有个得,而是所得到的法,比如我们所得到的戒律、禅定等方面叫做得之得。

[12]无学道是阿罗汉果。

[13]自相续的法。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