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矛盾,是不同——奥地利ATV 电视台采访索达吉堪布
记者:堪布您好,您这次会在欧洲好几个国家讲课,其中一站是维也纳。请问您即将演讲的内容是什么?
堪布:关于藏传佛教的特别之处。尤其是与其他传统宗教的不共之处。
记者:我得知这次演讲也与藏密金刚乘有关,请问什么是“金刚乘”?
堪布:关于密宗的金刚乘,这是一个很广的话题,单看相关文献,在西藏就有很多分类。比如四个大类:事部、行部、瑜伽部及无上瑜伽部。其中对每个类别的解释,都是巨大的工程,涉及非常广阔的领域。
记者:您提到会介绍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堪布: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比如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都有突出的特点,当然也包括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佛教。我一向都主张研究、关注和尊重所有的这些特点。而佛教的特别之处,是不仅关注人类如何得到幸福、脱离痛苦,也关注动物等生命,让它们得到同样的利益。
记者:佛教给公众的印象一直是和平、非暴力。对于现在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危机事件,佛教怎样看待?比如叙利亚内战所发生的残暴行为。
堪布:近期很多人都在关注叙利亚,刚才你也提到了目前难民的处境。欧洲能够提供这么多帮助,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对于被迫逃离自己国家的人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苦难的境况。
我们都清楚,难民所在的国家,和这里的国情完全不同,他们和这里的居民也很不一样,有不同的习惯、不同的宗教,等等。而佛法面对这些问题时,有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和善巧方便。
看到那么多人在关注,这很好。关注与帮助是对待难民应有的态度,如果在他们遇到巨大困境时,我们不给与帮助和关怀,那将是一个糟糕的状况。所以我非常欢迎和支持帮助难民这件事,希望能帮多少就帮多少。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方法一定要善巧,这是关键。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这方面我们不好说,但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有善巧。
记者:避开难民问题,我们换个话题,一个佛教徒应该如何面对嗔怒?这在工作或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中都可能遇到。
堪布:不管是怎样的问题,最重要不是用暴力去回应,而是用和平的方法。这是佛法的基本观念。用非暴力的方法,杜绝暴力的途径,佛教中有很多层面,但最根本的就是放弃一切对其他生灵的伤害。
当然也有一些更高的窍诀会被运用,比如在某些情况下,有些行为即使会造成损害也可以做,因为能成办更大的利益。但这需要更高的能力和见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行持,它必须源于爱和同情,希望尽可能地利益他人。
不管怎样,对一般人来说,从人际交往乃至国际关系,我们都要用非暴力的方法。这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记者:您的回答让我有点惊讶。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具有更高能力的佛教徒,可以打骂另一个人?
堪布:如果他能预见,这样做可以产生更大的利益。你必须非常确定,通过一些有损害的行为,比如伤害、欺骗他人,或者其他不符合世间常理的做法,能够实现更大的利他。如果无法确定,就不被允许。比如你别无选择,不这样做会导致更严重的损失,而采取一些伤害行为就能马上避免。这种情况下就可以。
记者:长期行持佛法的您,还会生气吗?
堪布:是的,我也会生气,不过与没有修学佛法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记者: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是教人如何不嗔恨他人的。故事关于一艘空船:有个人刚给自己的船刷完漆,他很喜欢这艘船。当他乘船旅行时,不巧遇上大雾,此时他看到前方有另一艘船,于是开始大叫,试图避免两船相撞,但结果还是撞上了。这个人很生气,认为对面船里的人故意害他。但后来,他遇到一个神灵,神灵告诉他,对面的船是空的,他根本不能对任何人生气。在佛法里面有没有类似的故事?
堪布:完全相似的故事,在藏传佛教里我没有听说过,但是关于精神上的修行故事有很多。比如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关于一个禅修者,上师给他一个任务:观想自己的头上长角。禅修者被派到小小的山洞里,通过观想,头上真的长出角来,以致无法离开山洞。后来,上师又让他以相反的观想禅修,令头上的角消失,这位修行人才从山洞出来。
还有个故事关于一位女性修行者,她得到指示,不断观想自己是老虎,后来在当地人的眼中,她真的变成了老虎。
不管信不信,这是藏地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思维能对一切产生影响。
记者:在我们西方世界,大家都容易处于紧张状态,这里的速度可能也比信仰佛教的地区更快。请问您对非佛教徒有没有一些建议,关于如何化解生命中遇到的嗔怒、争执或压力?
堪布:不管是否信仰宗教,每个人都在尽力追求快乐和幸福,这是很重要的。其实真正观察下来,令我们感受到压力的,往往是无关紧要的事。很多东西对我们来说,并没那么重要。所以要分析,到底怎样才能达到心灵上的快乐和幸福,需要在这方面努力,而不是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烦恼。这些事情往往和财富或物质相关,和我们要达到的精神舒适并没有关系。平和、幸福,来自安详、开放、广阔的心。这和任何宗教无关,只和利益他人的意愿有关。帮助他人得到幸福,这样的意愿能帮我们获得放松、宽广的体验。相反,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幸福,则会导致精神上的紧绷和凝固。所以,应该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比如,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记者:佛教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很高尚,很放松,很平和。这些是佛教的正面部分,那它有没有负面的部分?
堪布:我长期在钻研佛法和研究现有的资料,从教义来讲,没有什么错误或不符合逻辑的地方,甚至与科学研究有分歧、错漏的地方也找不到。但必须要说,的确有一些修行人利用佛法的教义,谋求财富、名声,或者任何一种对自己有利的事。这是可以看到的。至于教义本身,我至今没有找到教人行恶或者为一己私利的任何内容。
记者:但是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佛教是不是与其他宗教,比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相似之处,由此教义可能被从不同的视角来解释,而这种不同的解释就会产生一些分歧?
堪布:总体来讲,佛教里的确有很多不同的传统和理论。不同上师的讲授方法不同,形成各自的传承;不同地域也可能产生区别,比如印度和西藏的传承就不一样。但是如果查看史料,我们会发现这些区别不会导致人们之间的矛盾、争斗甚至战争,更不会涉及到对非佛教徒的迫害或攻击。历史可以证明,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产生什么麻烦。
记者:有一个问题是与奥地利有关的。在这里,与心灵和佛教有关的事情经常吸引一些高层人士,他们试图从中找到平和,或给生命带来一些方便。佛法到底有多酷?感觉好像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种时尚生活。在西方,年轻人尤其喜欢佛法。
堪布:佛法的确能吸引年轻人。比如在中国,很多人选择佛教,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很好的答案。谁有疑问,都能从中得到答案。他们有机会辩论和讨论,谁也不会因为学佛时间太短或者太年轻而被排斥在门槛之外。人们可以得到他们能够接受的解答。这是一种平等,不论男女、智慧高低,都能平等地享用,这是佛法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而不管你是无缘无故加入,还是对佛法早有归属,都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因为精神上的问题或者觉得哪里不舒服,在寻找一种治疗。如果有谁想通过佛法得到利益,我非常欢迎;如果能帮助到谁,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理由。
记者:对您来说,什么是佛教?
堪布: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偈颂:“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这里面包含了帮助他人和降伏自心的教义。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会如何建议一个想在生命里找到更多平和的人?
堪布:尊重、专注悠久的传统和现代的方法,关怀他人的幸福。
记者:非常感谢您付出的时间。
感谢关注索达吉堪布官方公众号:sdjkb2014
账号: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