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55课 * 小测 返回

《入行论广解》155课 * 小测


1

若万法“如梦如幻”,则我们行持善法?

A. 不会获得任何功德;

B. 能获得“如幻”的功德;

C. “实有”和“如幻”的功德都能获得;

D. 无法确定能否获得功德。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B

【解析:主要考察科判“遣除太过之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以及颂词“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的法义理解。上师在讲解该颂词时,讲到:“虽然万法没有真实的自性,世俗谛中有明明清清的显现,但胜义谛中离一切戏论,从本体、因缘、果上进行剖析,没有一个成实不坏的法。供养者的我、所供养的贡品、供养的时间、所供的对境佛陀,这些全部是幻化的,最后获得的也是幻化的果位、幻化的功德、幻化的资粮(B)。”“这样的幻化会不会得到福德呢?会的。供养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B),就像小乘宗认为佛陀、供品、供者是实有的,最后能产生实有的福德一样。”】





2

众生之所以流转轮回,是因为?

A. 流转轮回很刺激;

B. 众生是“实有”的,不是“幻化”的;

C. 众生除了轮回别无选择;

D. 众生具有流转轮回的因缘。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D

【解析:主要考察科判“遣除太过之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以及颂词“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的法义理解。上师在讲解该颂词时,讲到:“主要因缘聚合,纵然是虚幻,也不会不断地投生(D)。”“如果有转生的因缘,这些幻化就会不断地流转,不会灭尽(D)。”】





3

有人认为“众生是‘实有’的,因为其从无始以来直至成佛的时间很漫长”。对此观点,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正确。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直至成佛本来就很漫长;

B. 正确。因为“幻化”的时间很短暂;

C. 错误。因为时间的长短只是众生的共同业力而已,不能以此作为断定是否实有的依据;

D. 错误。若该观点正确,则“南柯一梦”和“黄粱美梦”也应是真实的。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CD

【解析:主要考察科判“遣除太过之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以及颂词“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的法义理解。上师在讲解该颂词时,讲到:“怎么能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以前我们讲‘南柯一梦’(D)时,说那个人在下午睡下去的,出星星的时候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久过了一辈子。‘黄粱美梦’(D)中也说,那人在米刚下锅时睡着,米还没有熟就醒来了,这段时间也经历了整个一生,所以不能以时间长而认为实有(C)。”“一切都是幻化的,时间的长短只不过是众人的共同业力而已(C),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真假差别。”】





4

按照中观宗“万法如梦如幻”的观点,我们可以推断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 若万法如梦如幻,则善恶也是如梦如幻,没有什么差别了;

B. 比丘杀人不会破根本戒;

C. 幻化的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故将其杀害没有造下真实圆满的杀业,但有加行罪;

D. 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若将其杀害,会断除其命根,并使其感受无量痛苦,故会犯杀生罪。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CD

【解析:主要考察科判“遣除太过之无有善恶之诤”以及颂词“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的法义理解。上师在讲解该颂词时,讲到:“因为幻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不能成为真实的杀施对镜,所以用刀子杀一个电视上的仇人,并不会有杀人的过失······但由于对其生起嗔恨心,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心的种子,加行罪还是难免的(C)。”“而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对把他作为对境来杀害,他的命根会被断除,再加上他会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会犯杀生罪(D)。】





5

福德和罪过的建立基础是?

A. 财富;

B. 权利;

C. 容貌;

D. 心。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D

【解析:上师在本课中,讲到:“福德与罪过建立在心的基础上(D)。《涅槃经》所讲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寻欢不失’,也是在心的本体上安利的。如果没有心,就像石头一样,则不会有苦乐之报。譬如一个石头砸死了人,石头是不会有果报的,公安局不可能把它抓去审问,它也不可能堕入地狱中去,因为它没有心的缘故。”】





6

有观点认为 “是否有心”是区别众生和幻人是否实有的唯一依据。以下观点中,能推翻上述观点的是?

①幻人虚假不实,是因为无心。而众生有心,所以肯定是实有的;

②众生心的产生,必须具备无明、烦恼、业等特定因缘;

③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

④世间上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以各自不同的因缘产生,一个因不可能产生一切果;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B

【解析:主要考察颂词“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的法义理解。上师在讲解该颂词时,讲到:“众生心的产生,必须具备无明、烦恼、业等特定因缘(B②);”“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B③);”世间上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以各自不同的因缘产生,一个因不可能产生一切果。(B④)】



相关内容

《入行论广解》155课*笔记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