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一)
《维摩诘经》
香积佛品第十(一)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传讲时间:2019年5月6日
仁波切先念藏文传承,然后宣讲。
前言:
今天我们讲《维摩诘经》,在这之前,也可以说一下吧。
一、我们的《维摩诘经》十堂课有没有?因为后面的几品比较简单。
那么,过后讲什么呢?
可能没有其他阻碍的话,讲《楞严经》吧~(鼓掌)
上师笑:是真的还是假的?(鼓掌)
现在这个不重要,到时候好好听受比较重要。
原来我们听《维摩诘经》的时候,刚开始听课的人到中间,有一半的人减少了。所以刚开始有很多人有好奇心,但坚持的人很少。尤其五一有人出去了,本来手机可以听,但很多人缺课了。
五一那么重要吗?现在的佛教徒,不象我们以前听课的样子。这种情况不会出去,也不会断传承。仅仅是五一、十一,法不重视,玩和散乱比较重要。今天的各位也是,说到《楞严经》就啪啪,不知道闻思怎么样。
汉地常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有很大的加持力,弘扬的大德很多。有机会的话讲吧,但不好说,因为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里里外外都有。即使不能确定,不能成功,佛法方面、弘法方面、修行方面,还是要对未来有一定的计划。好的修行人是有必要的。
还有,下礼拜四开始,每礼拜中讲《宝性论》,确实象我们藏地,萨迦格鲁宁玛嘎举都在弘扬,其他地方也有学习的。我一方面想,《宝性论》很早我就发愿翻译传讲,另一方面,都知道人人具如来藏,但如何具足不知道。这两部论很重要,所以……你们听不听我都会讲,有一个人听下去,我会讲下去。
以前《俱舍论大疏》辅导过,开头一个人,最后一个人,刚来学院时,我没有什么名声和资源,一个人给他辅导完了。过了两三年他也还俗了。
有的人还俗后,身体还俗了,心也还俗了,他还好,不杀生。
作者是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翻译得比较略,如果一个人也不听,我就不讲了。
但不要想“我不听堪布不高兴,为了他欢喜 ,所以听一下”,这样没有必要。但大乘佛法的享用,时间肯定是很短的,以后不一定有很长时间的机会。本身从我个人而言,身体、寿命,是接近落山的太阳 ,所以以后有没有机会不好说,但有机会,很想把大乘的《宝性论》象《大乘经庄严论》一样,从颂词上给大家讲一下,得过很多传承。
有的人有电子版,可以复印,有的部分道友可以提供方便。
另外,藏文中有一个《父母经》,可能一节课就能讲完,《善生经》讲完之后,利用一节课讲完。
在藏地有这么明显的短经,讲一下。其他不多说,今天开始继续讲《维摩诘经》的第十品。
前面无二品——不二法门已经讲完了。
前面有包括维摩诘居士有33位菩萨,每人作了演讲和直指,除了维摩诘居士没有说话——默然不言。
有时候是需要默然不言的,自己到达更高境界也好,有时候不必要说话时,也需要默然不言。
就象麦彭仁波切在语言品中说过,有时候有必要说话,有时候没必要说话。
本性中不可言说,其他菩萨虽然 讲了堕二边的法门,但文殊菩萨认为是堕入了戏论。
下面讲香积佛品,是一位如来的名字。
智者大师说,香是远离秽垢,积是积聚功德。
本品主要讲许多事物的功德、妙香。
汉地大德们常讲“饭香悟道”,因为饭香,最后开悟了。
就象大雄宝殿,有食堂,香气弥漫。以后,你们可以把厨房、餐厅 、饭店,叫作香积餐厅,当然要做得香,不然别人会挑毛病的,恰恰相反不太好。
不同场合中,用到这些词,本经翻译的时间比较久,后来在生活中也好,在寺院中也好,许多场合中用的是不同的名词。
香积品在藏语和梵语中,有化身取食品。唐译叫香积佛品。
•顗曰: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馨香之用。故无量义经,道风德香熏,一切理中,无上戒定慧香,芬芳叵竭,故名为香。
积是聚集为义,积诸功德,集成法身,无所积集,乃名为藏。若就佛题品,称为香积。从国以标,目应号众香。今依正报胜,人以标故,称香积品。
•远曰:香积品者,此品寄就香积如来以显诸佛净土之果,就所寄人,以题品目,名香积品。
•藏曰:此品来意,有十种因缘:
一者三时利益,从经初至不二法门,谓食前利益。此之一品,谓食时利益。菩萨行品,食后利益。
二者,至人住于三事,说十二部经,一知他心,二者说法,三现神通。上已明说法,今次现神通,知他心,总贯斯二。
三者佛事有二,一以此土法门,二用他土法门,上明此土法门,今辨他土法门。
四者室内说法,明二种因果,一法身因果,二净土因果,上多明法身因果,今辨净土因果。
五者此经之宗,明于二慧,上明不二法门,即是实慧。今辨请饭香土,谓方便慧。
六者从此经初,至入不二法门,谓因二入不二,即收用以归体。此品已去,因不二有二,即从体以起用。
七者此经始终,正明不思议解脱。不思议解脱,凡有二种。不二法门,不思议之本也。香积佛品,辨不思议之迹也。
八者诸佛菩萨,说法有二,一依世谛,二依第一义。不二法门,依第一义说。香积佛品,就世谛门说。
九者利益众生,善友无定。不二法门,明多人共说。香积佛品,一人独说。
十者徒众有二,一者此土,二者他方。上多利此土之众。今品通益彼此。
|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声闻阿罗汉想,马上到中午了,要吃饭了。这么多菩萨在演讲,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吃饭的呢?
一方面声闻对衣食住行非常有戒律的规律,一方面,作为声闻乘,不象大菩萨一样。大菩萨在很多修行的境界上,可能对欲界的事物没有那么执著和限制,而他们还是需要饮食的规律,可能肚子饿了。
他心里想了,但没有告诉别人。
维摩诘居士一直在一个空空的地方,所以他心里就想着中午吃饭的事情 。
我们有的听法的过程中,有的法师讲得特别精彩 或者激动,不知道时间怎么走了,有些人可能特别着急。
法王如意宝讲课时,是在下午两点钟,讲的课比较长,讲完之后可能有一部分去听辅导了,有一部分法王讲一些故事,一直到天黑。
后来有时候法王讲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中,我们极少数的人坐在法王周围,到了下午接近六点时,人越来越少了,最后几个人了。
法王走下去时,没有照明灯,我们的灯是九一年才开始有的。后来八七年还是在下午讲课,讲因明《释量论》时每天中午做好讲考的准备,心里一直在备课。
到后来,因为法王去印度之后,大经堂里讲课是上午十点钟。有时候法王中午还在讲,有时讲到一点钟。尤其讲到嘎当派促敦巴尊者的故事……越讲越广,又冷,一直准备经书(见下图),但一直不下课。
那时,大经堂上面是露天,下大雪时稍微扫一下,在水泥上直接坐下去,也没有垫子。可能现在的人坐一下明天就起不来了。
我们跟法王在石渠时的听课也有很大差别,但现在和以前也有差别。有时讲的时间太长了,觉得法讲得再好,心也无法专注。
前辈的一些大德,也有一些听课时专心不专心的差别。尤其马鸣菩萨的传记中有讲,有一个国王月洲王。当时为了了知马鸣菩萨的境界,特意做了一些事情 ,让七匹马连续六天不喂草,特意牵到马鸣菩萨面前。
讲法时,那些马群听得非常专注,有些一直流泪,有些听完用响亮的声音示鸣。这样的原因,人们赞叹他。有些人因此称他叫马鸣菩萨。
当然也有另外的故事,讲《四百论》还是中观时讲过。
所以有时法师讲得特别好,特别专门,甚至动物也能专注。也有这样的说法。
听法时,有时会因为饥饿或者寒冷,心不专注。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对法苦行、重视的人来讲,不会因为为了吃饭,或者为了某个事情 ,而耽误法,这很重要。
我们听课的话,以前也确实有寒冷、饥饿,条件比较差,也有其他的各方面的情况,这些都要排除。所以我今天想要说的,在座的各位,不管处于什么环境,对于闻法,遇到任何事情 ,要坚持 下去,不要因为这些原因,中间断传承,甚至中间无法听下去。
其实前辈的大德修行人,都不是简单的。我们现在是非常方便,这时,我们如果不利用,是非常可惜的。
闻法,一方面要不害怕其他的。有些人可能因为环境不允许 而失去,有些遇到了行为上心灵上的违缘而放弃,这些都是不太好的。
所以我们听法过程, 尽量中间走来走去,也不是很好的。因为闻法特别难得,这样随便不太很好的。
有一部经典叫《大方便佛报恩经》,说过,为了正法的缘故——
为正法故 不畏王难 饥渴 寒热 虎狼 恶兽
盗贼等事 先自调伏烦恼诸根 然后听法
云何菩萨至心听法 听法有四 一者至心
二者一心 三者一切心 四者善心
一开始象野猴子一样,但慢慢会调伏。不要排斥他们,我说过管家要注意。有些非常注意,非常感谢。有些把我放在黑名单里,情有可原,我也理解。虽然我没有维摩诘的他心通,但也能理解。
还有一些堪布堪姆法师,包括外面的负责人,一开始对人要求很高,没有善巧方便,以各种方式刁难别人,以前没有当过官,一有点名声就以为自己了不起。地位名声完全是假的,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在执行过程, 我很希望初学者比较宽容,当然他们不是太过分的行为,如果 一而再,再而三,确实要惩罚,但有些辅导员,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下子不高兴时,下面的一堆人就跟着打击他,这是我们很多机构 ,佛教徒也好,世间人也好,看领导的脸色 ,这不是很好的。
法师身边的人也好,实际行动上要有辨别的能力,下面的领导不一定是权威,他们说了什么你不分真假,不是很合理。
我以前说过,要开除什么人,一定要我知道。我后来发现,有的人没有给我知道,我要惩罚。法师有时“不要了”一句话,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样呢?
以前一个国王因为一句话,关了一个人六天,后来忘记了,结果 饿死了,结果 怎么样呢?
好处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不好的是,如果管理不善,一大群人都会淹没于大海中。有些人没有什么取舍能力,只是感受。这样不是很好。
希望管理时,相关的负责人,对自己要有要求,每一句话,要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今世和来世都要经得起观察 。
现在各地方情况不同,有些地方管理得很好,很多资源分享,象子女 一样维护他们。我们法师也是,非常爱所有 的人,有的人性格 不好,也是一样的。
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人们都有辨别能力。所以希望各个地方的负责人,一方面很好,当领导的,尤其这辈子从来没当过领导的,这辈子在小小的几个人中当了“国王”特别快乐。
我也是在学院中讲了藏文闻法,有六七个人听,我“终于当上了老师”,有这种自豪 感,另一方面还是有压力。我希望以爱人对待所有的人,在闻法中很重要。就象《善生经》中讲的,法师也有要求,负责人有要求,下面听的人也要有要求。
我们闻法者,也有需要苦行的,作为传法者也是一样的。比如我是法王如意宝一个很不合格的弟子吧,但有时法不敢讲得特别长,一激动,我害怕下面的人接受不了。我看大家的心态,这时还是尽量留下 一些时间,所以我前段时间和法师说了,建议讲课时(*建议,但管不了),不要特别觉得自己了不起,一个教讲半天。
去年我去学校上午讲,下午讲,四个小时是可以的,但一个群体中讲太久是不好的。
我也了解了一下,我的话起不起到作用。如果起不到,人老了,也是正常的。如果起到了,也可以自我安慰一下。当然一两个会有其他情况,再说,大多数是可以的。
•唐译:时,舍利子作是思惟:「食时将至,此摩诃萨说法未起,我等声闻及诸菩萨,当于何食?」
•智圆大师:毘罗三昧经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
答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
|
时维摩诘知其他的相法,在众中说,佛说八大解脱法,你们声闻乘不是一一受持了吗?难道你杂有吃饭的不好心态还来闻法吗?边吃饭边听法多不如法呢?是呵斥听法不专注。
另外说,如果想吃,可以稍微等一下,保证能吃到,别担心。
这个意思是,一方面声闻乘耽著事物,大乘不仅不耽著,且有一定修行能力。
听法时,一方面染有其他的贪吃、嗔恨、嫉妒等,是不如法的。
•什曰:能于前法,自在无阂,无阂则累想宜废。亦云,解脱为用,厌身舍着,而今念食,乖致何深。
•肇曰:佛说八解脱,乃是无欲之嘉肴,养法身之上饍,仁者亲受,谓无多求,然方杂食想,而欲听法,岂是无举来求之情乎。
•生曰:八解脱以不净观为初,而食是不净之物,既以体八为怀者,岂复有欲食之情哉,又法中无食可欲盖不可以欲食闻之乎。
讲到四种食。
《俱舍论》中讲到段食,象我们吃的一口一口的,就是段食,人类的吃饭方式。
还有一种是触食。是在六根前得到的事物,或者叫根(更)的食。
比如听到好的声音,很长时间不吃饭,借助美妙 的事物,看到好看的,比如看到电影连续片,好几天不吃饭,有些喜欢听音乐的,凡是六根前喜欢的,当作一种食物,不吃饭。
还有思食,忆念从第六意识上,心对某个事物,唯一一个信念、思维,食物也不用。
比如一个故事,饥荒时,母亲对孩子说不要担心,我们有很多食物,其实是沙袋。
还有一种是识食,也是禅食,第八意识为主的。
这是四种世间的食物,还有四种出世间的食物,不管怎么样,这些菩萨声闻都能得到相应的食物。
一般的食物,对人来说,只有七天
在《大毗婆沙论》中说,七天不吃不饿死,七天之后容易饿死。
也有说入于灭尽定时,不吃饭也可以,但过了七天,有可能在出定时离开人间。
有一个比丘化缘,当时下大士雨,他想我入一会儿灭尽定,等雨停了再去。结果 一入定有人说半个月,有人说一个月,出定时,因为过了七天,离开了人间。
其中有诸如此类的很多公案。
玄奘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和尚在入定,以磬叫醒他,他说要听释迦牟尼佛的法。但他知道佛陀已经涅槃,所以约定投胎在王宫中,结果 他投胎错了,到了大臣家。后来玄奘摄受他,一开始他是三车和沿,后来变成窥基大师。这部经他讲得很好的。智者大师、慧远大师都讲得很好,包括鸠摩罗什的教言,都非常了不起。
当然那个公案中,好象几千年入定了。就象迦叶尊者入定鸡足山一样。
其他地方有讲几百年、几千年,这是佛法中的微妙,可能以科学难以接受。
传记中他们说挖掘出一个阿罗汉,还没有洛若寺的地方,我问了一个地方……后来他们说又恢复了,把土又盖上了。
所以科学有点麻烦,不要让科学界入。他们没办法解释,所以……但我们相信科学哈。
刚才讲,你们以后有好吃的东西……这时维摩诘居士入于三摩定。
|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恒河边的沙子特别多,有一个国的名叫众香佛国,佛号香积如来,当时住世,并在说法。
•唐译:时,无垢称便入如是微妙寂定,发起如是殊胜神通,•唐译:示诸菩萨、大声闻众,上方界分去此佛土过四十二殑伽沙等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一切妙香。其中有佛号最上香台,今现在彼安隐住持。
|
其国香气芬芳,什么香飘飘,特别香,不知道怎么比喻。
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唐译:彼世界中有妙香气,比余十方一切佛土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有诸树皆出妙香,普熏方域一切周满。
|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
其界一切相近的地方,所使用的都是香气,以香作楼阁,苑园皆香,他们所吃的香气,传遍十方无量世界。
就象有的人做饭比较香,经过时会闻得到香味。
我们小时候,去一些附近的专门砍树的工人那里去,牧民傻傻地,流着鼻涕,穿得很脏,去他们那里,一直很想吃,但一直看着。
有一个小孩子说过,看到他们做好吃的东西,就故意用脏脏的手接触, 他们倒了,他就有办法吃到。我们不敢这样,济公好象就是这样对吧?
•唐译:彼世界中一切台观宫殿,经行园林,衣服皆是种种妙香所成。彼佛世尊及菩萨众,所食香气微妙第一,普熏十方无量佛土。
|
当时佛与诸菩萨从在一起共同享用食物,有诸天子都叫香严,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并且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所有的大众声闻,没有一个没看见的,真是不可思议,大菩萨的威力。我们一般人不要说四十二个恒河沙数之外,几公里戴几个眼镜也看不清楚,但依文殊菩萨和维摩诘的加持力,都能看得到。
当然有的人可能会怀疑,但你们以自己的想法为主就可以,不是必须要你们承认,但是依佛教和天文学,有很多不可思议。
前些日子他们看到黑洞的照片,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强大漩涡,是不是接受了。但科学家说是在5500万光年处找到的,还是很远的。
光年是30万公里每秒,相当于一秒绕地球七圈半。它不断地走350天为一个光年。
一个光年的真正距离 ,用语言来说比较难。是十的十二次方,应该是9M公里。
一小时开车200公里的话,那么9400万年一直开车,是一光年。这样的距离 是什么样的呢?无法想象。
这些数字一想,佛的恒河沙数还是可以的。
有的科学家发现300亿光年之外的,不可思议。最近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浩渺无边的宇宙中,认为有700万亿亿个恒星——有光有热的体性。
这个世界中,有的人说“不可思议”“大千世界”等,以为是佛教的不可相信的说法,其实从科学的那种概念来讲,恒河沙数也不是那么难以想象的。
我们现在所发现的宇宙世界,已经够不可思议了。当时2500年前,科学仪器是没有的,如果能发现,和现在的科学比较发达的顶尖科学家的理念,已经与佛教有相似之处,完全吻合是有困难的。
因为各种说法众多,所以我们对“恒河沙数”“无边浩瀚”的说法,如果不懂,不要先着急辩驳。从不同层面了解世界,不仅佛教说法不同,科学的很多说法也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对于黑洞的认识也好,对宇宙的认识也好,对佛教的有些教义是相同的,当然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包括佛教的不同论典中也有不同的说法,这也是其玄妙之处。
比如“好吃”和“好难吃”的定义也难以确定一样。我们认为是很好看的人和衣服,但不同众生的业力不同,也有觉得不好看的。可能非洲人觉得很好的人,亚洲的人会觉得难看。同样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所以好坏、距离 、空间、时空的认知,都有不同的意思在其中。
|
这时维摩诘居士问众菩萨:“仁者们!“他看到佛陀吃得很好,妙香。”谁能到那里将饭带来来?”
•唐译:彼有天子名曰香严,
|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一方面,维摩诘居士是主人,不让说话。一方面,文殊菩萨通达维摩诘的境界,所以加持让大家不说话,让维摩诘居士说话。
•肇曰:文殊将显净名之德,故以神力,令众会默然矣。
|
维摩诘说:“说得这么漂亮 ,这么多大菩萨,拿不到饭不是可耻吗?”
当然这里按吉藏大师的意思 ,展现出维摩诘居士后面的修行。
一方面是对声闻稍有呵斥,一方面展现出他的不可思议的神变力。
|
这时文殊师利对维摩诘居士说:“佛陀不是说了吗?不要轻视那些初学者吗?”
除了一些开悟者,不能轻视,补特伽罗的情况,象我这样的可以知道,其他人不要……
勿轻未悟 一念回机 便同本有
——《佛祖历代通载》
不要轻视没有开悟的初学者,因为一年中可以通达 本位。有这种情况,所以不能诋毁。
《大毗婆沙论》中有一个公案:来一比丘,要阿难安排住处。他要求比较高,在被褥柔软,花、干净……阿难觉得受不了,问佛。佛说按他的要求做吧。
第二天看到比丘不在了,佛陀说,他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位,已经飞走了。因为一个清净的环境导致,住了一晚上……
我们也是一样,有些客人特别挑剔,吃饭住宿也好,有的人分别念特别重,你们看到特别要求高的人特别难伺候的人,要想到他们可能第二天就飞了,但如果第二天还在,就别理他们了。
神龙虽现小 降雨随时宜
学者年幼稚 度人无有量
——《增壹阿含经》
有些看起来很小,但不可忽视 ,有可能变成高僧大德。有些领导年轻时看着好象很可怜的样子……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年龄小、难看、贫穷,但有可能是大菩萨的特务,很难说。
这句话要记住。
不管高贵还是低贱的人,大乘理念,都要恭敬、清净心,即使没有得到果,离开时还是那么坏脾气,也要对他好一点。
|
于是维摩诘示现神通,不起于座,于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遮蔽于所有的场面,令逊色,而告诉那个菩萨说:
“你往上方界分,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佛国名众香佛国,佛号香积如来,与诸菩萨方共坐食。
你去了那里,要代我慰问。以我的语言告诉他:‘维摩诘稽首项礼!致敬无量,问讯他的起居,是否少病少恼,气力安不安?睡得好不好?心态如何?“
佛与佛尚且如此,我们有的人愁眉苦脸,一点温度热度也没有。有的人装着境界特别高。
问佛有没有烦恼、生病,睡得吃得好不好……希望道友想一想,即使你特别了不起,当官什么的。如果遇到一些人,心态不是特别糟糕的话,还是要打招呼。
问的目的是,”愿得世尊所食之剩下的饭菜,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如果有的话,我们娑婆世界很多菩萨还没有吃饭,能不能分一些拿下来?
”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为了让乐于小乘的法,喜欢大法轮。有时从外面的世界得到食物,会对不可思议的境界产生极大的信心,另一方面,舍利子他们特别高兴,对你们如来的名声有作用——开玩笑,应该有这样的意思 吧。
你们的食物作布施,我们的一些菩萨也会得到利益。
另外也有说其余的菩萨就会过来这样的缘起,总之都会得到他们的加持和悉地。
好,今天讲到这里。
明天(5月7日)19:30
继续学习甚深大乘经典《维摩诘经》
咱们不见不散哦~
注:黄色的小字,供参考,非仁波切金刚语。
文字:一意
配图:网络,阿源
祝您
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