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84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修寂止的两种方法,通过不净观的修持,内心当中贪恋身体和异性的烦恼可以寂静;通过修持呼吸观,也可以把相续当中很烦乱的状态调伏,安住在寂静的状态当中。
丁二、修胜观分三:一、资粮道;二、加行道;三、现证真谛之道
从某些角度来讲,寂止可以压制住我们的烦恼,能够让我们的心清净、安住。但是真正要调伏烦恼,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出离轮回的话,还必须要胜观。所以胜观在修道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这个是从资粮道开始,资粮道、加行道的胜观修法,到现证真谛(见道和修道),乃至于最后的无学道也算是道谛所摄。
戊一、资粮道
即已成就寂止者,
应当修持四念住,
以自总相遍观察,
一切身受心与法。
通过前面的修法已经成就了寂止之后,这个修行者应当进一步修持四念住,通过自相和总相的方式周遍观察一切的身、受、心、法。
此处的胜观归摄在四念住当中,即观察身体、受、心和法。身体主要是色蕴所摄;受就是我们的感受,主要是三种或者五种;心就是心识;法的范围比较大一点,除了前述之外,剩下的所有的法都归摄在法当中。例如善心所、不善的心所等,甚至涅槃也包括在法当中,所以法的范围是最广的。
小乘的四念住是我们普遍了知的,观身体是不净的,观受是苦的,观心是无常的,观法是无我的这四个方面来安立的。大乘当中也有四念住[1],是观察身体、受、心和法是空性的。
小乘的身体、受、心和法基本上有一个本体可得。比如为了打破清净的执着,观察身体是不净的;为了简别身体的受不是快乐的,观察一切受都是苦;简别常有,说心是无常的;法上面没有自在,没有我的自性,说法无我。在小乘的思想当中,这个法的基础还是有的,只不过法上面不存在我而已,以前学自空和他空的时候,这属于他空[2]。
大乘说这个法本身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的,没有基可得。身体全都是空性的,受全是空的,乃至于法全都是空性的。所以大乘当中安立的无我空性,和小乘当中安立的无我有点差别[3]。所以同样是身受心法,我们不能说,小乘当中讲观身不净等,所以大乘中观也是讲观身不净,体系不一样。
此处说如果我们已经成就了寂止,必须要进一步修持四念住。这里有自相和总相。所谓的自相,是身受心法每一个都有它自己的相。比如身体的相是色法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其自相是阻碍性的;受是领受,通过自力能够领受外境的差别;心是能够了知、了别的自性;每个法都有守持自己本性的功能,叫做法的自相。这些方面叫做他们的自相。
还有一种自相,即观身不净,是身念住的自相;观受是苦,是受念住的自相;观心无常,是心念住的自相;观法无我,是法念住的自相。
前面是从其法相的角度来讲,后面是讲其念住的自相。注释当中讲到的自相和在其他注释当中讲到的自相不一样,比如此处注释当中讲身体的自相是阻碍性,主要是从身体自己的自相来讲的,而观身不净的自相,是从身念住自相来讲的,所以二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从身体本身,一个是从身念住的自相来讲的。
无论哪一种都有一个总相,即无常、苦、空、无我。身受心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比如观身不净当中,如果它是有漏的话,它也是痛苦的,无常的,无我的,在每个法上面都有总的相。
以上安立了身受心法的名词。下面讲安立三种念住,身受心法的次第是决定的,以及安立身受心法的必要性。
自性闻等所生慧,
其余相联与能缘,
次第即是依生起,
对治颠倒故唯四。
彼为总观法念住,
修无常苦空无我。
第一、第二句讲到了三种念住,就是自性念住、相联念住和能缘念住。身受心法的次第是否是决定的,能不能错乱?次序是决定的,“次第即是依生起”,身在第一,法在最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四念住的必要性是什么呢?“对治颠倒故唯四”,对治四颠倒,所以只安立四种,一方面是它的必要,一方面是它的数目决定的。“彼为总观法念住,修无常苦空无我,”在修持资粮道的时候,总观法念住当中的无常苦空无我,就可以如是的安立、修持。
“自性闻等所生慧”,首先看三种念住的第一,叫做自性念住。所谓的自性念住是什么呢?“闻等所生慧”,等字包括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是以三种自性安立的。通过我们的忆念或者正念安住在所缘境上面,叫做念住。
比如把我们的智慧通过忆念、正念的方式安住在身体上面。我们颠倒认为身体是清净的,通过忆念、正念,把不净的智慧安住在身体上面,就知道这个身体是不净的。同样,我们认为受当中有安乐的受,通过正念观察之后,就把受其实是痛苦的智慧安住在受上面,正念住于所境,或者通过忆念把智慧安住在所缘境上面,叫做念住。
通过忆念,把智慧安住在身体、受、心和法上面,每个上面都安住一个智慧,这个叫做念住。总之,所有的四念住都是以智慧为体的,它是胜观的道理就是从这个方面安立的。
“自性闻等所生慧”,即自性念住就是慧心所,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都叫做自性念住。因为闻思修的智慧都有一种智慧的本体在里面,所以叫做自性念住。
第二个叫做相联念住。除了这个智慧之外,其他的一切相应的心心所和慧心所完全相应,就叫做相联念住。除了慧心所之外,它还和其他的心王和心所同时安住。如果它是大地法,它还和其余的九种心所以及相应于心所的心王相应,所以叫做相联念住。
第三种叫做能缘念住。自性念住、相联念住都是从有境来安立的,它们作为能缘,所缘境就是身受心法,通过自性念住和相联念住这些有境取名为身念住等,所以叫做能缘念住。
唐译第三种是所缘,其实意义没有差别,只不过安立的侧重点不同,一个从所缘的侧面安立的所缘念住,此处从有境取名,所以叫能缘念住。
“次第即是依生起”,次第为什么是身受心法?它的次第是依靠不同的生起的因缘来安立的。
首先可以从粗细的角度来讲,因为越往前的越粗,越往后的越细。身体是色法的自性,在所有念住当中是最粗的。以前安立五蕴的时候,也是因为色蕴最粗大,最容易了知,把身念住放在最前面;观待于身体来讲,受是比较细的,苦受乐受等比身体要细,但是它比心要粗,所以受念住放在第二;之后就是心念住;法念住最微细,它包含了涅槃法,所以它是最细的、最难了知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身受心法四念住的次第。
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生起贪欲等烦恼的次第来安立的。首先是身念住,生烦恼的时候主要是缘身体。比如对异性产生贪心,首先是看到他的身体;然后是贪著受,不管是心上面的乐受,还是身体上面的乐受;贪著受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自己的心没有调顺;心没有调顺的原因是在内心当中产生烦恼,烦恼是在法念住当中安立的。因为在内心当中有烦恼导致心不调顺,心不调顺之后贪著这个受,然后缘色法。或者首先贪著男人女人的身体,然后耽著他的受,耽著受的原因是心不调顺,心不调顺的原因是内心当中存在烦恼的缘故,所以是通过身受心法这个次第,如是地引发贪欲。
还有从证悟的次第来讲,粗大的最先证悟,所以首先是身,然后是受、心和法。
所以从以上这几个方面安立了身受心法四念处的次第,它的次第是不能颠倒的。
为什么是四种呢?“对治颠倒故唯四”。因为我们的颠倒有四种——常乐我净,为了对治这四颠倒而安立了四念处。常乐我净当中,对治常,宣讲了无常;对治乐,就安立了苦;对治我,就安立了观法无我;对治身体清净,安立了不净。因为我们有常乐我净四颠倒的缘故,为了对治四颠倒,安立了四念住这四种对治。
在凡夫位初学的时候,四颠倒对我们来讲,伤害特别大,为了让我们对治掉这四颠倒,所以把它放在资粮道当中,要修持四念住。以前上师们也讲过,进入资粮道的条件(小乘当中不一定有小资粮道等的说法),从小乘的侧面来讲,第一个要有出离心,必须要有一种想解脱的心,这是根本的东西。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必须要修一种法就是四念住。
大乘当中,小资粮道首先要产生一个菩提心,菩提心作为进入小资粮道的标准。平常在讲的时候:如果进入小资粮道是以无伪的菩提心作为它的条件,平常我们比较着重于菩提心在内心当中是否存在。小乘进入资粮道,必须要有出离心;大乘进入资粮道,必须要有菩提心。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在具有菩提心的基础上要修一种法,这个法就是四念住。所以小乘为了生起出离心,修四念住。大乘也是小资粮道修四念住,中资粮道修四正断,大资粮道修四如意足。
单单有出离心还不行,必须还要有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身受心法四念住。小乘安立四念住的体性和大乘的体性不一样,但它都必须要有一种智慧来进行安立。因为从资粮道开始比较接近于解脱了,从小乘的解脱来讲,要证悟无我。大乘的解脱也要证悟这个无我,而相应于无我之道的胜观,就在身受心法四念住中进行安立的。
“彼为总观法念住,”修持的时候,它是总的观察法念处进行安立的。有些观点说,身受心法其实都属于法,法的范围是最广的。身体是不是法呢?身体是法的一部分;受是不是法呢?受也是法的一部分;心也是法的一部分,所以有总的法和别的法。别的法是分别于身受心之外的法,总的法就是所有的身受心法都是法。
我们学中观的时候,也提到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我和法我都称之为法,所有的都叫做法我。但是如果有一个别别的,把人我从法我当中分出来,和人我对立的这个法也叫做法。于此处类似。
作意身体等来修持无常苦空无我是总观。
戊二、加行道 分三:一、加行道之自性;二、法之差别;三、别说遣疑
加行道,即暖、顶、忍、世第一法位[4]。
由彼中生暖位智,
彼为四谛之有境,
观修十六种行相,
暖中生顶亦同彼,
此二以法为基础,
其余念住则增上。
“由彼中生暖位智”,即在资粮道因为缘共相的法念住修行的缘故,从中会生起加行道第一个的暖位智。为什么称为暖呢?因为它临近见道。比如虽然我们还没有接触一个火炉,离它还有一定距离,但已经感觉到它的暖气了,因此称之为暖。再比如钻木取火,刚开始钻木头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木头也是冰冰凉的,当火要产生的时候,这个木头开始发热,就说明它接近于着火了。这个热量再加强,火就会出来。火还没有出来之前,它的温度已经上来了,这个时候说明它已经接近于燃烧了,这个状态就叫做暖。在加行道的第一位暖位,他已经比较接近于见道了,是无分别智火前兆的缘故,所以叫暖位。
暖位的时候修什么呢?“彼为四谛之有境”,主要是缘四谛的一种有境。暖位的智慧是一种能缘、有境,它的所缘是四谛。在暖位完整修持无常等十六行相。
“观修十六种行相[5]”,四谛的每一谛下面都有四种行相,共十六种行相。苦谛下面有四种,无常、苦、空、无我的自性,或者通过这样四种行相来观苦谛;集谛下面有因、集、生、缘四种行相;灭谛下面是灭、静、妙、离四种行相;道谛下面是道、如、行、出四种行相。每一个谛下面有四种,总共加起来就是十六种,通过十六种行相来观四谛。
“暖中生顶亦同彼”,从暖位智当中会产生顶位的智慧。同暖位智一样,也是观修四谛十六行相,产生顶位智。为什么叫顶呢?暖和顶都是属于动摇的善根,动摇的善根不单单是只有暖和顶,前面的资粮道和凡夫都属于动摇的善根。在所有动摇的善根当中,顶的善根是最殊胜的,处于第一,所以叫顶,像山顶一样。
唐译当中还有一种解释,如同一个人到了山顶,既可以往这边走,也可以往那边走,所以到了山顶之后,他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退路,往下退到暖位,往上到忍位。就像一个人站在山顶,既可以朝东走,也可以朝西走,有两种选择。同样,在顶位的时候,既可以往下退到暖位,也可以再继续上一步,到达忍位。他也是完整地修持四谛十六行相。
“此二以法为基础,其余念住则增上”,“此二”即暖位智和顶位智的两种智慧。刚开始修的时候,是以法念住趋入的。趋入之后,有一定基础了,再通过修持身、受、心等其余念住增上。首先修法念住,之后修其余的三念住,四念住都修持。
彼生忍二亦复然,
一切皆以法念增,
上以欲界苦为境,
彼亦为一刹那性。
胜法五蕴除得绳,
如是四顺抉择分。
此处讲到了忍位和世第一法位的自性。
“彼生忍二亦复然”,也是通过修持四念住之后,从顶位智当中产生忍位智。“二”是忍位和世第一法位加行道的后两种,亦复然,“一切皆以法念增”,一切都是以法念住来增上的。
“上以欲界苦为境,彼亦为一刹那性”,忍位有三种:下忍位、中忍位和上忍位。
在下忍位的时候,也是修持完整的四谛十六行相,此处是一个总说。分别来讲,十六行相分为两种,一个属于欲界的四谛十六行相,另一个属于上二界[6]的四谛十六行相,他也要修,所以真正加起来是三十二种行相了。
首先是欲界苦谛下面的无常、苦、空、无我,然后是上二界的无常、苦、空、无我。实际上在下忍位的时候,总共要修持三十二种行相,全部都要观修。参考书中有表格,可以作为参考,表格划得很清楚。
首先是观苦谛,分了欲界苦谛四种,上二界的苦谛四种,共八种;观完苦谛后,观集谛,欲界下面的集谛有四种,上二界的集谛也有四种;观完之后,再观灭谛。先观欲界的灭静妙离,再观上二界的灭静妙离,也是八种;然后是道谛,先观欲界的道如行出四种,上二界的道如行出四种。如此一个个次第观。
在下忍位的时候,他是从欲界苦谛的无常开始观,最后观到上二界道谛的出的行相为止,这是一个循环,叫做观了一周。
中忍位有一定的变化,叫做减。中忍位也是从欲界苦谛下面的无常开始观,然后按照前面的顺序观下来,最后一个上二界道谛下面的出不观,减掉一个,只观三十一种。从这儿开始就要减了,在唐译当中叫减行。观一周减一个。又开始循环一周,从苦谛下面的无常开始,只观到第三十个,第三十一个不观。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逐渐接近见道,他要把智慧逐渐浓缩到一点,然后突破障碍,见道。所以不能观太多了,到最后只观一个,通过一点趋入,就可以证道。
所以到中忍位的时候,他就要减掉一个,第三十二个不观了;然后再观一周的时候,第三十一个也不观了;再观一周的时候,第三十个也不观了;再观一圈的时候,第二十九个也不观了。最后上二界的道谛完全不观了,这个又叫减缘。此处的缘是四谛。
到第四周循环的时候,上二界的道谛就不观了,所以八种缘[7]当中减掉一个,剩下七个[8],前面三周把上二界道谛的前面三个行相减掉了,第四周就把上二界整个道谛所摄的全都减完,这就叫做减行或减缘。
如此观一周之后,欲界的道谛减掉,再观一周的时候再减一个,观一周少一个,观一周再少一个,道谛减完再减灭谛。第八周观完了,整个道谛就不观了,然后开始减灭谛下面的,也是从上二界的灭谛开始减,从离开始一周减一个。最后灭谛减完了,就减集谛的;集谛减完了,就减苦谛的。苦谛当中首先减上二界的苦谛,一周减一个。苦谛下面有无常、苦、空、无我,无我和空减掉之后,最后就剩下苦谛下面的无常和苦。当减到只剩下这两种行相的时候,中忍位就圆满了。
然后进入到上忍位。上忍位只观一个,再把苦减掉,就只剩下无常,所以上忍位只有一个行相,只有一刹那,一刹那过后就到世第一法位了。
这里为什么叫“上以欲界苦为境”?“上”就是上忍位,上忍位只是以欲界当中苦谛其中的一个行相为境。因为前面已经减得差不多了,道谛、灭谛、集谛不观了,苦谛当中上二界的苦谛也不观了,只剩下欲界苦谛当中的一个无常,他以无常作为境。
以上是以苦为境讲的。注释当中讲到,具足彼之行相中的任意一相,这个是根据不同的根基来讲的。普遍来讲,这样减下来,最后只剩下苦谛下面的无常行相。但是根基不一样,最后可能剩下一个无我的行相。如果我执比较重,最后留下一个无我作为突破口;如果我所比较重,就留空;如果慢比较重,就留无常,没什么可慢的,因为这些是无常的。他内心当中的烦恼不一样,最后所留下来的行相也不一样。所以此处讲具足彼之行相当中的任意一相,这个任意一相就是通过不同的根基,最后留下来的行相是不一样的。按顺序来讲,最后可以留下苦谛下面的无常作为所缘。
“上以欲界苦为境”,欲界的苦谛下面有四种行相,留下任意一种都可以。前面我们通过比较容易理解、好讲的角度来讲,留下一个无常。
“彼亦为一刹那性”,这个时候上忍位只有一个刹那,观欲界的无常,一下就过去了,过去之后就到了胜法位。第五句当中头两个字就是胜法[9],其实是简略了,意思是胜法也是“以欲界苦为境,彼亦为一刹那性”。这个胜法也是只有一刹那,他只剩下了欲界的最后一个无常或者空等等,依靠这个作为突破点。所以胜法位一过马上就进入见道,因为他只缘一个行相,一个刹那就过去了。
所以胜法也是一样的,他要把四谛上界和下界当中所讲的三十二种行相慢慢减掉,最后只观一个,相当于把所有的智慧集中在一点突破。如果观得太多的话就太散,就不利于破烦恼见道。越减智慧力越浓缩,浓缩到最后的时候,只剩下一个刹那,他在一个刹那上突破,一下子就可以到胜法位,胜法位之后一下就到见道了。
“五蕴除得绳,如是四顺抉择分”,暖顶忍世第一法位一方面是以智慧为体,一方面是以五蕴作为从属。普遍来讲加行道,尤其是后面都是在入定当中才可以修的,在散心位修不了。入定位才能修的缘故,他首先有色蕴,即禅定戒[10]。因为还没有到见道,所以没有无漏戒。受想行识也都是具有的,所以有五蕴。
除了五蕴为体之外,还有其他的从属,比如生住异灭,得绳等等。但是这里面要除得绳,为什么要把得绳除掉呢?得[11]不属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位的本体。为什么不能算呢?
因为暖顶忍世第一法位的智慧都有得。比如当你得到了世第一法位之后,得会在后面出现,但是胜法位一个刹那,一个刹那之后马上就进入见道了,见道后十五刹那连续不断产生,一个接一个,全都是无漏智慧,而世第一法位得是有漏的,有漏的得在无漏见道当中根本没有机会产生,为什么没有机会产生呢?太快了,一个刹那连一个刹那全都是无漏道,连续不断的产生,这个时候法后得没有机会产生。最后到了第十六刹那,休息一下,这个时候法后得才来得及出现,但是如果出现的话,就相当于到了见道无漏道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有漏道。
所以得绳不属于暖顶忍智慧的本体,因为法后得是在见道之后产生的。如果得绳属于有漏道的智慧所摄,就相当于到了无漏见道之后又重新出现一个属于前面有漏道的暖顶忍世第一法的本体。这个暖顶忍世第一法的本体出现在见道之后是不应理的,所以得绳要除外,不能属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位的本体。
法俱得、法前得都不要紧,都是属于有漏道所摄的。但是法后得不行,法后得是见道之后才出来,而法后得如果是属于加行道,相当于在见道之后又出现一个加行道的本体,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所以得绳不能够属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位本体。
“如是四顺抉择分”,如是这四种,即暖、顶、忍、世第一法位都属于顺抉择。顺抉择就是随顺于抉择的部分。抉择是见道,因为通过抉择可以得到一种无漏的抉择灭,所以抉择属于无漏见道。因为这四个修法属于见道的因,随顺可以产生见道的缘故,所以叫做顺抉择分。
加行道为修生慧,
所依之地未至定,
以及殊胜与正禅,
下界亦具顶暖位,
欲界所依胜法位,
以女将依二身得。
此处讲到加行道是修所生慧。有些地方讲,资粮道主要是以闻思为主,以修行为辅;加行道是以修行为主,闻思为辅。修所生慧要修禅定,在禅定当中安住。
所依之地是什么呢?既然是修所生慧,所依之地就是未至定、殊胜禅和四种正禅这六种禅定地。六种禅定地可以作为所依,可以依靠未至定,也可以依靠殊胜正禅和四正禅等等都可以。
“下界亦具顶暖位”,这是妙音尊者的观点。下界,即欲界,欲界也可以具有暖和顶。后边两种,忍和世第一法位一定是要通过定地才能得到。但是妙音尊者的观点说,欲界的散心位也可以有暖和顶。他说,四加行不确定都属于定地,暖和顶有可能以欲界的心产生。有些论师不承认这种观点,破斥掉了。此处世亲菩萨没有发表观点,就把这个列出来了。
“欲界所依胜法位”,依靠什么身份获得呢?这四种加行道的所依是欲界的身份,当然主要是指人的身体。其中要除掉北俱卢洲。北俱卢洲不行,只要是修道肯定要把它简别掉,因为北俱卢洲的众生世间的福报很大,但不是修佛法的根基。人中的三洲可以生起四加行位。
关于欲界天众,有些说法是,前面的三位只是人当中可以产生的,最后的胜法位,欲界的天众也可以产生。总的来讲,欲界的人天可以产生这个四加行。
“以女将依二身得”,胜法位有两种情况,如果是女身的话,她可以依靠两种身得。因为到了胜法位,这个女身有可能变性,所以她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女身得;如果变成男身,则通过男身得。女身的善根和男身的善根,两种善根都可以获得,都是依靠人身获得胜法位。
如果是男身,就是一身得。因为男人的身体到了胜法位的时候,他通过法性力或者非抉择灭,他不可能再转女身了。而女身在胜法位的时候,有可能转男。所以,女身有可能以两种身体得,不决定。但男人一定是一种身体得,不可能再转女。
如果在前面的位,有可能变,女变男,男变女都可以有。但是在胜法位的时候,女可以变男,男不可能变女,所以女可以有两身得,但是男人只是一身得。以上是法之差别。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1]参考《入行论·智慧品》四念住部分。
[2]他空,有暂时的他空和究竟的他空,此处主要是从暂时的他空进行安立的。
[3]密乘当中对身受心法,还有一些不同的安立。
[4]世第一法位,即世间的第一法,在整个世间当中是最殊胜的了。过了之后就到见道无漏圣者位。又叫胜法位,胜就是殊胜的意思。
[5]后面还要讲,此处大概讲一下名称。
[6]即色界和无色界。
[7]欲界有四个,上二界有四个,共八个所缘境。
[8]一个所缘境代表四个行相。
[9]所有有漏善法中最为殊胜的,可以直接引见道的缘故。
[10]禅定戒是一种无表色,就是色蕴。
[11]得分有法前得、法俱得、法后得三种,此处主要是从法后得的角度来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