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慧眼看教育(二十四) 返回

慧眼看教育(二十四)



慧眼看教育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业和烦恼的教育






其实,痛苦的根源,就是业和烦恼。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遇到痛苦时,把一切都归结于外境和他人,这是非常颠倒的。现在很多人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采取特别过激的手段,甚至把性命都丢了,这种行为极其愚痴,非常不值得。


不过,我们从小到大,这方面的教育非常欠缺,虽然在老师面前上过无数的课,学过无数的知识,可是遇到痛苦时,仍然一筹莫展;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在家庭中,仍然不懂怎样孝顺父母、养育子女……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老师,老师也是受教育体制所限,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众生的共业所致。现在的社会问题,一天比一天多,有学识、有远见的人,包括许多老师,也发现了这些弊端,但却无力扭转,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不过尽管如此,我们面对这些现象,也不能一直听之任之、麻木不仁,而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尝试转变。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容易的,可能会面对种种磨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


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遇到看不惯的,就举起拳头跟人打架。真正的勇敢,是敢于接受前后世、业因果、轮回痛苦的真理,并用这些去改变自己和他人。不论在世人看来,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多么另类,自己也不要畏惧、退缩。如果没有这种勇气,且不说改变社会,就算在世间上生存,生活的能力也极其脆弱。


现在社会上,很多单位都非常缺人,整天到处招人。与此同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却比比皆是,大学生就业都特别困难。我看了一些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后,感到特别震惊,每年竟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对他们而言,毕业就等于失业。


为什么人才供需双方无法对接呢?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修养,诚信、善良,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其次,要会做事情,要实干,而不是有张文凭,或者口才好就可以。毕竟,文凭不等于效率,口才也不等于人才。


古人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不具备,所以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经常都找不到。


而很多大学生的话,又把目标定得过高,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想买房、买车、买这个那个,一直给单位提要求“每个月的工资不能低于多少,否则我不干”。自己的贪婪和欲望极其强烈,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带来什么。


这样的现象,如今在藏地也存在。因为藏地老师比较少,很多学校都非常需要。但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当老师的首要目的,不是好好地教书,而是多多地赚钱。如此一来,他不会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也不会好好地上课。这样的老师对学校来说,没有很大的意义,学校也不需要这种人,因此又互相脱节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等你们迈出校园后,可能都会遇到。其实,一切的痛苦,归根到底源于自己的业和烦恼,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集谛”。



——选自《佛教的真理观》2011年11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演讲




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只要科学、客观地分析一下,在人类最关注的心灵领域内,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佛教中的某些理念依然是最深刻的,而且始终是社会人群的需要,永不过时。


比如说“慈悲”。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在西方的认识中有一个盲点:认为动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杀动物与杀植物的过失一模一样。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一是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很大;二是在“杀”的层面,认为二者过失等同,也太过了。然而,人和动物的生命是一样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动物。


而这种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否则,当这些组织遭到非难时,用其他理念很难解释。甚至在很多时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当他发现一些动物被残杀的时候,也会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诸如此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知道,这种广大的慈悲观非常适合人类。科学再进步,一个人——我们自己也好、别人也好,说“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从此不需要慈悲了”,这是何时何地也不成立的。


还有就是“非暴力”。佛教所谓的非暴力,并不带有任何政治意味,是对修行人的教诫,如《毗奈耶经》中所说的沙门四法:“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这种忍让的修心原则,就叫非暴力。那这种原则,不说修行人,一般人需不需要呢?也需要。


有人认为这很怯懦,怯懦的民族会被强国吞噬,所以应该反抗。然而,18、19世纪各个国家手持武器相互杀戮、征战的过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既不科学,也无利益,和平与人道才是解决任何争端的最佳方式。


对于“非暴力”理念,一般人尽管偶尔也会有些触动,但却很难像一些伟人那样深刻了解并贯彻它。圣雄甘地曾说:“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在他的认识上,如果你加上大乘佛法的教义,其实也就是前面说的慈悲观。所以,“慈悲”在这个世界,在社会的任何角落,都是需要的。


当这种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时,怨恨的敌人来到面前伤害自己,也能够安忍。对这种高尚的安忍,不懂大乘理念的人不一定理解,但当你学了佛法并且慢慢深入的时候,就会懂得。


堪布贡噶旺秋的事迹,曾让我深受感动。“文革”期间,他被关进监狱20多年,释放以后去了印度。那个年代,在监狱中所受的虐待是无法想象的,虽然我没进去过,但见过很多被批斗的场面,对出家人、在家人,好似地狱来到了人间,极其可怕!到了印度以后,有位大德问他:“你在监狱里受折磨的这20年,心中最害怕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最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


那个时候,他不是怕被饿死、被打死,而是怕失去慈悲,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他的境界,不说一般的世间人,就算是我们穿着袈裟、常年呆在寺院闻思修行的人,也是很难企及的。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会怎么样呢?今天有人打我了,“我要记住这个人是谁,一旦我有机会,就不客气”,会不会这样呢?但是,大乘慈悲理念真正入心的人,就完全不同了。


青海那边也有一位大德,这位大德,也是在那个年代中每天挨批斗。批斗是这样的:挨批斗的人站在前面,一个人先讲一讲他所犯的错误:他是怎么学佛的,怎么怎么……然后就上来一两个人开始打他。每次打的时候,这位大德就当一次修安忍的机会,并以三殊胜摄持。


所谓“三殊胜”,做任何善事之初,首先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中间以无缘、不执著的方式行持;最后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是我们佛教中最关键的修法,依此修持,发心殊胜、无缘殊胜、回向殊胜,这就是三殊胜。


当他要被打的时候,他就发心:今天挨打,我为了利益他以及一切众生而发起菩提心。在被打的时候,他维护自己的心不生嗔恨。打完以后,他把修安忍的功德回向给这些人,有时间就完整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当然是默念,嘴唇不能动,动又要挨打;没时间或者被人一路打着回去,他就念一些短的回向文,一回去也念完了,心里很高兴,因为修行圆满了。


这些大德的慈悲及修行,是可歌可泣的。但可惜的是,这种慈悲理念,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很少,很多高等学府的宗教系或宗教研究,要么是秉持马克思的唯物论,要么是以研究东西方的哲学理论为主,而这些理论在后人编写时,有些不为人接受的道理也被删掉了。这样的宗教系课本,与真正的宗教理论或实修教言,实际是相去甚远的。


因此,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在你们作科研或宗教研究的同时,也希望能研究一下纯正的佛教,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去研究、修行以后,才能真正懂得佛教的理念,懂得慈悲观永不过时。



——节选自2011年11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高级教育




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太简单了,如果认为学佛就是剃光头、披袈裟,躲在深山里念阿弥陀佛,这种想法就太片面了。实际上,佛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


以我个人而言,接受佛法教育已经好多年了,但现在每天还在学习,乃至有生之年,我相信都会不断地学下去。为什么有这样的劲头呢?就是因为我深切地体会到:佛法太殊胜了,值得为它付出一切。

学习真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假如停止了学习,思想就会停滞不前。


有些人经常说:“我太忙了,没时间学习佛法。”其实这是一种借口,只要你想学,再忙也能抽出时间。鲁迅就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我很喜欢这句话。只要少说些废话,少做几件无聊的事,少看几部增长烦恼的电影、电视剧,肯定能空出时间学习佛法。


现在的社会诱惑力特别强,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自律,很容易被卷入世间的浊流,最后无力自拔。因此,希望大家杜绝散乱,努力学习有益身心的知识,不断提升智慧和品德。


当然,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你们的观念也不可能有彻底转变,但只要自己的人生观有点滴进步,这一个小时就有了意义;同样,一堂讲座下来,我们所处的环境也不可能完全改变,但只要自心有所净化,按佛教的说法——“心净则国土净”,外面的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节选自《扎根于内心的财富》,2012年7月17日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演讲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一心一意



求学足迹

分享上师的金刚语

        愿您得到殊胜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