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教育(三十三)
慧眼看教育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学校教育之
利他教育
利他心对人类的价值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功利心的社会。学校中也不太灌输利他,培养的基本都是知识技能,让人会电脑、会说话、会写字,会各种各样的知识,很少灌输“怎样做人、怎样利他”的道理。这样培养出的,往往是只懂技术而不具备完善人格的人。
最近美国称,到2015年,能制造出在地面参与作业的机器人,但这种机器人没有人性。现在的学校培养出的人,如果只懂知识、没有德行,跟这种机器人基本相同,很可怕!
人的利他、孝心等德行,一部分是先天的,一部分是后天教育熏陶的。而现在,经由后天教育培养的德行非常少。但其实,利他心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会歌中有句话“智慧和慈悲是永远的新鲜话题”,我也这样认为。
只要人类存在期间,都需要智慧,离开智慧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解决;而慈悲利他心则更为重要,如果缺少它,世界会变得很可怕。
据联合国统计,现在全球总人口72亿,再过12年增长到81亿,到2050年预计达到96亿。当前国际上最关心的,是人格教育。因为如果缺少这种教育,地球上的大多数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这样自私自利的一群人对地球和人类社会能带来什么?大家可想而知。
——节选自
《为什么要利他》2013年7月20日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演讲
学校教育之
做一个有用的人
人性是本善的,人人有利他倾向,但要激发它、让善心成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离开向善的教育,再好的教学条件,教再先进的知识,也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前段时间在一个国际性的慈善与宗教论坛上,有学者指出,“现在是人多,才少。”显然,他们所理解的人才,不是单单指有文凭有才华的人。古人说“德才兼备”,先有德后有才,既有德又有才,这是人才,这样的人对社会有用。
今天的教育偏重才智,所以很多学生不关心德行,甚至不知道底线在哪儿。好分数就是好学生,但当企业接受了这样的好学生,又大失所望,“这么好的学历,应该不错,怎么是这样?好像没什么水平。”这就是做人不行的原因。
社会虽然很现实,不如家庭那么温暖,不如学校那么单纯,然而也并非无道可循。如果知道怎样待人接物,怎样与人合作,投身其中也不是特别困难。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受过这种训练,所以一接触人,要么退却、要么冲撞,好像是道难以逾越的坎儿。而受不了的,就只有逃避了。
我听一位老师说,他班里有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还没开始工作就自杀了,因为他觉得社会太复杂,不敢面对。我说:“那之前作些心理疏导,应该也不至于吧……”
年轻人有烦恼是正常的,因为对自我太执著了,所以面对不了、对治不了。但如果能接受一种利他的引导,哪怕是一句话、一本书、一堂课,或是一两个月的培训,学着让别人在自己心里变得重要,那你的人生可能从此就改变了。
吉姆·柯林斯拜访了85岁的彼得·德鲁克以后,他说:“别人都在问‘我如何成功’,而德鲁克却在问‘我如何贡献’;别人都在追问‘我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有价值’,而德鲁克在问‘我怎么做才能对别人有价值’。”拜访结束,临别时德鲁克对他说:“年轻人,走吧。走出去,做一个有用的人。”
管理大师们是如此强调利他,所以,不管你们现在学什么专业,以后做什么工作,都要有颗利他心。利他心是我们最需要的,在家里需要,在单位也需要,年轻时需要,年老时也需要,何时何地都需要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则不一定,现在我们认为重要的,等老了,就不重要了。
——节选自
《博学与济世》2013年1月4日东北财经大学演讲
家庭教育之
启蒙教育
你想利益他们的话,一方面可以教些佛教中慈悲观、菩提心的理念,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利他心,以及对佛教的正确认识。
同时,现在汉地很多人不重视传统文化。其实《弟子规》、《千字文》等中,讲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你可以教给孩子们,这对他们的今后肯定会有利益。
如今很多孩子和年轻人,对什么都没有感恩心,即使是对自己有恩的人,也不懂得说一声“谢谢”,这是一个大问题。
同时,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善心。心善的话,一切都会善;心不善的话,一切都会不善。倘若我心里没有善念,即使形象上是个出家人,今天在这里讲得天花乱坠,也只是一种虚伪的表演,对别人不会有多大利益。所以,心善真的特别重要,希望很多孩子从小就能有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
——节选自《浅谈佛教无常观》2011年7月31日香港三德弘法中心演讲
往期回顾
(请直接点击下列文字)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一心一意
求学足迹
分享上师的金刚语
愿您得到殊胜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