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返回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2019-07-18


NEW  BOOK

20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

连载 13




往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





第四,人生十项远离 


 

一、应当舍离所行杂有世间八法的上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不能成为真正的修行人,都依赖于上师。依止有菩提心的人,久而久之也会染上慈悲菩提心。跟随证悟的上师,慢慢就可以证悟。反之,如果依止了一个没有慈悲心并且贪得无厌的人,自己无形当中也会变得斤斤计较、功利自私。


如果发现上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以世间八法为准则,那就要设法远离。



世间八法包括:


一,利,也即钱财。如果上师非常贪财,一定不能依止;


二,衰,意即衰败、损坏。如果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就长呼短吁、怨天尤人,总是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就不是标准的上师。以上两条都与钱财有关。


三,誉,即名誉。非常在乎名声,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四,毁,意即毁谤。如果遭人毁谤,无论是否符合事实,就会非常不开心。


五,称,意即称赞。非常喜欢别人的称颂和赞扬。心里有出离心、菩提心、证悟智慧的人,不会在乎远处的名声,近处的称赞。


六,讥,意即讥讽、嘲笑。异常害怕别人的嘲笑,极力保护自己的名声,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


七,苦,意即痛苦。非常在乎自己的痛苦,不在乎众生的痛苦。这种人再好,也只能算是小乘的上师。


八,乐,快乐。非常注重自己的享乐,尤其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天福报等快乐。特别看重这八个字的上师,根本无法培养任何标准的修行人,所以不能依止



 



现在有些人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没有观察,或者是观察了,自己以为可以依止,却中途发现有问题,继而不知所措,甚至痛苦不堪。《慧灯之光》里面再三讲过,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应该断然远离。如果不远离,会有更严重的后果。但在远离之后,尽量不要诽谤,不要有邪见,并消除不恭敬的想法。这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有些人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明明发现上师有问题,却因为世俗的感情等原因而不愿意离开;第二个极端,是一旦发现问题,就公然诽谤自己的上师,对上师产生各种各样的邪见,以致于退失学佛的发心,或造成密乘戒的缺失。


上师有问题,并不表示佛法有问题,更不表明自己不需要解脱了。上师有问题,可以换一个,佛法还是要学。这就像在医院治病,如果遇到一个缺乏职业道德或不懂医术的医生,我们也不能放弃治疗一样。病还是要治,只是换一个医生而已。


真正的依止上师,就是闻思修。人生很短暂,如果不远离这种上师,我们就学不到真正的法。远离以后,再重新找一位上师。哪怕实在找不到,也可以在网络上听音频、看视频、看书等等,这是最保险的措施。


二,应当舍离有害于心和觉受的眷属与恶友。


 

要远离与自己观点、想法不一致,或因为其他原因,而经常让自己不开心的道友。

有些人会想:当年阿底峡尊者不就专门从印度带了一个经常惹他生气的侍者,以便于修忍辱吗,那我们为什么要远离这种人呢?


修忍辱是有过程的,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成就者,本来并不需要修忍辱,他这样示现,是为了教育后学者。但我们目前修忍辱的能力还有限,对这种人,还是要以回避为主。


本来现代人就压力重重,不堪重负,如果旁边再多一位经常讲是非的道友,让自己徒增烦恼,负面情绪一定会影响禅定,这样就会让修行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当忍耐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靠近这种人。尝试着去迎接挑战,战胜负能量。在那个时候,来自对方的是非,不但不会是修行的违缘,而且可以成为修行的顺缘。


为什么初学者在打坐修行的时候,要到比较安静的地方去,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初学者的修行力度非常微弱,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变成修行的障碍。远离负能量的道友,也是保护自已。


另外,如果经常接触一些对学佛根本没有兴趣,只喜欢吃喝玩乐的人,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放逸散乱,经常去娱乐场合,时常去逛街等等,原有的一点点出离心和菩提心也开始淡化,直至最后消失。


与这种朋友的交往,要把握好分寸。即使做不到根本不接触,但不是同路人,就不要深交。


佛教一直都强调,在闻思之后,就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强化训练,从没说过在初学之始,立即就要投入到度化众生的行列当中。


我们身处红尘,没有办法长期闭关,若与任何人都不联系,与社会格格不入,这样会被所有人当作怪物或异类。表面上,我们还是要随顺世间,只是在随顺当中要有原则,至少每天必须有一段时间的封闭式训练。



 


三,应当舍离过于散乱及多恼害的住所与寺院。

 

娱乐场所、商场等散乱、吵闹之地,充满了各种诱惑。初学佛者很难经得起考验。同时,自然灾害频发,随时有猛兽攻击或强盗抢劫的荒郊野外又太没有安全感,这种地方也不能呆。


尤其针对女修行人,佛陀在律经里面也讲得非常清楚,这种地方不能停留,更不能独自居住,否则后果可能比不安静的喧嚣之地还可怕,所以要远离。

 

四,应当舍离以偷盗、强抢、狡诈手段谋求的生计。


 

佛教徒不能做与杀盗淫妄有关的事情,必须远离偷盗、抢劫、诈骗的谋生手段,也不能经营海鲜、点杀的餐饮行业与不正当的娱乐场所。像肯德基这样杀生非常严重的企业,佛教徒还是不能经营。总而言之,凡是与恶业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佛教徒都应该远离。


虽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世俗的很多工作,都或多或少与罪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找个与罪业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作,可能也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要远离与罪业有直接关系的行业。


有人会说:即使我不做,也还是有人做,这不是一样吗?


不一样!哪怕我们无法让天下所有人都不杀生,但只有从我做起,至少自己应该不杀生。如果有能力让天下人都不杀生,那当然很好,但这是不现实的。其实,这样说话,只是在找一种借口而已。




 





To be continued 



表面上,我们还是要随顺世间,只是在随顺当中要有原则,至少每天必须有一段时间的封闭式训练。



——慈诚罗珠堪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