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NEW BOOK
2019
往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不能成为真正的修行人,都依赖于上师。依止有菩提心的人,久而久之也会染上慈悲菩提心。跟随证悟的上师,慢慢就可以证悟。反之,如果依止了一个没有慈悲心并且贪得无厌的人,自己无形当中也会变得斤斤计较、功利自私。
如果发现上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以世间八法为准则,那就要设法远离。
现在有些人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没有观察,或者是观察了,自己以为可以依止,却中途发现有问题,继而不知所措,甚至痛苦不堪。《慧灯之光》里面再三讲过,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应该断然远离。如果不远离,会有更严重的后果。但在远离之后,尽量不要诽谤,不要有邪见,并消除不恭敬的想法。这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有些人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明明发现上师有问题,却因为世俗的感情等原因而不愿意离开;第二个极端,是一旦发现问题,就公然诽谤自己的上师,对上师产生各种各样的邪见,以致于退失学佛的发心,或造成密乘戒的缺失。
上师有问题,并不表示佛法有问题,更不表明自己不需要解脱了。上师有问题,可以换一个,佛法还是要学。这就像在医院治病,如果遇到一个缺乏职业道德或不懂医术的医生,我们也不能放弃治疗一样。病还是要治,只是换一个医生而已。
真正的依止上师,就是闻思修。人生很短暂,如果不远离这种上师,我们就学不到真正的法。远离以后,再重新找一位上师。哪怕实在找不到,也可以在网络上听音频、看视频、看书等等,这是最保险的措施。
要远离与自己观点、想法不一致,或因为其他原因,而经常让自己不开心的道友。
有些人会想:当年阿底峡尊者不就专门从印度带了一个经常惹他生气的侍者,以便于修忍辱吗,那我们为什么要远离这种人呢?
修忍辱是有过程的,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成就者,本来并不需要修忍辱,他这样示现,是为了教育后学者。但我们目前修忍辱的能力还有限,对这种人,还是要以回避为主。
本来现代人就压力重重,不堪重负,如果旁边再多一位经常讲是非的道友,让自己徒增烦恼,负面情绪一定会影响禅定,这样就会让修行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当忍耐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靠近这种人。尝试着去迎接挑战,战胜负能量。在那个时候,来自对方的是非,不但不会是修行的违缘,而且可以成为修行的顺缘。
为什么初学者在打坐修行的时候,要到比较安静的地方去,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初学者的修行力度非常微弱,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变成修行的障碍。远离负能量的道友,也是保护自已。
另外,如果经常接触一些对学佛根本没有兴趣,只喜欢吃喝玩乐的人,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放逸散乱,经常去娱乐场合,时常去逛街等等,原有的一点点出离心和菩提心也开始淡化,直至最后消失。
与这种朋友的交往,要把握好分寸。即使做不到根本不接触,但不是同路人,就不要深交。
佛教一直都强调,在闻思之后,就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强化训练,从没说过在初学之始,立即就要投入到度化众生的行列当中。
我们身处红尘,没有办法长期闭关,若与任何人都不联系,与社会格格不入,这样会被所有人当作怪物或异类。表面上,我们还是要随顺世间,只是在随顺当中要有原则,至少每天必须有一段时间的封闭式训练。
娱乐场所、商场等散乱、吵闹之地,充满了各种诱惑。初学佛者很难经得起考验。同时,自然灾害频发,随时有猛兽攻击或强盗抢劫的荒郊野外又太没有安全感,这种地方也不能呆。
尤其针对女修行人,佛陀在律经里面也讲得非常清楚,这种地方不能停留,更不能独自居住,否则后果可能比不安静的喧嚣之地还可怕,所以要远离。
佛教徒不能做与杀盗淫妄有关的事情,必须远离偷盗、抢劫、诈骗的谋生手段,也不能经营海鲜、点杀的餐饮行业与不正当的娱乐场所。像肯德基这样杀生非常严重的企业,佛教徒还是不能经营。总而言之,凡是与恶业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佛教徒都应该远离。
虽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世俗的很多工作,都或多或少与罪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找个与罪业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作,可能也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要远离与罪业有直接关系的行业。
有人会说:即使我不做,也还是有人做,这不是一样吗?
不一样!哪怕我们无法让天下所有人都不杀生,但只有从我做起,至少自己应该不杀生。如果有能力让天下人都不杀生,那当然很好,但这是不现实的。其实,这样说话,只是在找一种借口而已。
To be continued
——慈诚罗珠堪布 |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