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至此境地,方可叫做真正修成了寂止 返回

至此境地,方可叫做真正修成了寂止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2-17


编者按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日常禅修窍诀》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现在讲的释尊修法,是依靠观想释迦牟尼佛修寂止和胜观的方法。所谓的胜观,就是获得证悟的法门。前面已经讲了理论上的窍诀和实际的观修方法,包括如何修寂止等。修寂止就是让心寂静下来,也就是修禅定。还通过五种比喻讲了五种觉受,这个内容很重要,因为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这样的觉受。


01

拓展内容


摘自《入菩萨行论讲解111》


具足寂止和胜观,才能断除一切贪执,灭尽贪嗔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心性休息》中讲过,心安住一缘叫寂止,认识心的本性叫胜观。唐译《经庄严论》也说:“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意即心安住于真实的法界,就是寂止;真正认识了法界的本性,才叫胜观。


胜观和寂止,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讲得比较多,禅宗大德对此也是相当重视。印度的莲花戒论师和阿底峡尊者的修心次第中,均有细致入微的阐述,尤其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中,寂止和胜观部分讲得非常深。宗大师的传记中记载:当他写到胜观这一段时,因为内容太深奥了,一般人不能了解,所以准备置笔不写。此时文殊菩萨现前告诉他:“不要这样,你写下去的话,还是有些众生会懂。”我以前也看过这个内容,确确实实比较难懂,你们是不是准备学啊?学的时候,应该比《释量论》还难,到时候不要说依之修行,可能连讲什么都搞不懂。但若想了解胜观的教义,《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得特别殊胜。


胜观和寂止的教言,能对治我们相续中的烦恼。了知此理之后,应该通过住心的方便法,努力去求得寂止。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在大乘教言中,都讲过九种住心:安住、正住、摄住,从外方面进行调心;近住、调住、寂住,从内方面进行调心;最寂住、续住、等持住,从密方面进行调心。依靠这九种调心次第,令心逐渐得以安住。



今天继续讲这个修法,前面的胜观部分我给大家做个字面介绍,后面部分你们自己看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要在四天当中完成,字面上全部作解释会花一定的时间。

【此等寂止修成后,应继续修持胜观瑜伽。】

前面讲的是寂止,后面开始讲胜观。很多修行人都愿意学寂止、修禅定,而胜观的修行也许差一点。今天的内容把胜观讲得很清楚,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首先应将修持寂止时所用佛像再次当作所缘处,并一心一意观想。最后面前无佛像时,仍能在心里随意现前佛陀身相,至此境地方可谓修成寂止。此时虽无有佛像,但于自己心里,因等持像已成,故可自然明然现前。

我们修寂止的时候,是以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作为所缘,那么修胜观的时候,应再次把他当作所缘处,并且一心一意地观想。最后面前没有佛像的时候,仍然可以在心里随意现前佛陀的身相。也就是说,刚开始,我们把佛像放在面前一直观修,到了一定的时候,在心里观想就可以了,不用一直看着佛像。

至此境地,方可叫做真正修成了寂止。这个时候,虽然面前没有佛像,但由于自己心里的等持像、禅定的像已经形成了,即使你闭着眼,佛像也可以灿然、明然地观在自己的前面。

最初时,如来身相于自己意识前就如镜中影像一般可明然显现;再往后,即能于自己根识前真实现前,并可在别众面前也能观见自己根识前所成影像,此乃前译派众多实修教言中所谓之第一意识、第二根识、第三觉性之对境。

这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最初,如来的身相在自己的意识前就像镜中影像一般明然显现,这是在心中观想佛像。再往后,佛像即能在自己的根识前真实现前。


02

拓展内容



所谓根,它是根识的不共因,这就像前面鼓声的比喻一样。根识是依靠根而产生的识,因此叫做根识。根是它的不共因,识依靠自己的根而了知外面的色法、声音等,所以叫做根识。

其实这个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刚开始我们需要看佛像,到了一定的时候,即使不看佛像也可以在心里观想得很清楚。再往后,佛像不仅在意识前显现得很清楚,而且在根识(眼识)前也显现得很清楚,这是第二阶段。并且,别人也可以看见我们根识(眼识)前所成的佛像。

这是前译宁玛派众多高僧大德的实修教言中所讲的:第一个是意识的对境;第二个是根识的对境;第三个是觉性的对境,也有叫“接触之对境”的,藏文和英文译本中都“接触”。但我认为,说“觉性之对境”可能好一点,因为这是指证悟者对于别人面前所现前的佛像也能看到。

在最初已能明观佛像后,应深入胜观修持,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内心如是作意:心中所观具足相好庄严之灿然佛像,实乃因自心之一种串习力而现前。

很多人对佛是有信心的,但是不懂禅修;在拜佛、念佛方面做得很好,但不知道佛是空性的,自己和自己的心也是空性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部分修行人,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03

拓展内容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
一方便庄严  观世间虚空
悉知三世法  犹如虚空性
菩萨智慧身  音声如虚空
身性亦虚空  安住虚空智

摘自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七
须菩提,是化人于三乘法,宁有所得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无形故。诸法亦无有形,何所众生为菩萨,入声闻、辟支佛者?但为著余堕颠倒者建立于顺。如是倒者为非颠倒,无有颠倒及诸念处,亦无众生,亦无吾我,亦无寿命,亦无知见之事,亦无五阴,亦无有道,是名为空性。菩萨于中行般若波罗蜜,度诸颠倒及有人相及众生相,度脱有色无色相,度脱有漏之法,以俗数度脱无漏之法,非最第一之义。何等无漏?三十七品是亦无所有,亦无所生,亦不以行,是谓空性——诸佛世尊之道。诸佛之道者,亦无众生,亦无我、人、寿命,亦无知见,亦无五阴,亦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者真是如来之道,亦不以菩萨道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但为空性故,从本至竟及其中间无不空者,常一空故。菩萨所以行空波罗蜜,以众生有众生相,欲建立于萨云若故。是故菩萨行道慧,以道慧事,便能入诸道,亦入三乘道。菩萨具足入诸道已,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便住于有为中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断佛业及诸空性。住空性者,是诸去来今佛之道业,生死之处及诸俗法不离于空性。


现在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不能把佛和佛像看成是实有的。虽然根识前显现的佛像、唐卡也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其本体跟我们心的本体一样,都是空性的。这是很重要的道理,大家要好好想一想。


04

拓展内容



认识心性的方法有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首先讲一下观察修,比如观察心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心就不会再产生,如果不存在,心便没有产生的可能,诚如龙树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云:“有法不应生,无亦不应生。”

在藏传佛教中,人们还通过观察心的来龙去脉而了悟空性。比如,当你生起贪嗔痴的烦恼时,就可以借此分析心的本体是否存在。有些人觉得心存在,认为当下的分别作意就是心,但事实上,当下这颗心是无法成立的。这是密宗中的一种修行窍诀,因为各位没有得过灌顶、没修过加行,所以我只能简单做一些介绍,不能讲得过于详细:当我们作意时,观察心究竟是从哪里产生的——脑袋里、心脏里还是嘴巴里?当我们停止作意时,观察这颗心是飞到虚空,还是消于体内?经过详细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原来身体的里里外外都找不到心。这样的观察方法称作“破心房”,也就是观察心的来源、住处、去处皆了不可得,诚如《金刚经》中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心,已经过去,所以不可得;现在的心也不可得,因为现在只是一个瞬间,连一秒钟也无法停留;未来的心尚未产生,因此也不可得。
未经观察时,我们都认为心是存在的,但通过真正地观察后才发现,原来心无法安立。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佛就是实有的,甚至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到了中阴界的时候,还会有一尊实有的佛来救我;而且,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个实有的刹土,那里有一尊实有的阿弥陀佛。这样认为的话,说明我们对佛教如梦如幻的道理并没有精通。


05

拓展内容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菩萨有没有真实庄严刹土?”“没有,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非胜义中的庄严,而是名言中的庄严。”
······
但须菩提回答是从胜义来讲的。因为菩萨庄严刹土,从实相上而言,能庄严的没有,所庄严的也没有,庄严的形象也不存在。如果真实存在,必定是以微尘的方式或器世界的方式,但这样的器世界或这样的微尘,用胜义智慧来观察,是根本找不到的。所以,显宗了义经典《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名言中只要心清净,一切的显现必清净,在具髻梵天的眼里,娑婆世界也全是清净刹土。但若进一步观察,胜义中刹土并没有一个实有的微尘,都是自性清净而现前的。禅宗有这么一句话:“心的本性是清净道场,除了心清净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净土。”《广幻化网续》云:“若无知性自证慧,佛刹亦见恶趣处;若证胜乘等性义,恶趣亦见密严刹。”
总之,了义经典中的究竟意趣,就是心清净则刹土清净,此外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琉璃世界、娑婆世界、极乐世界……这些世界在名言的观现世量面前虽可成立,但实相中庄严刹土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即非庄严”的含义。


所谓的胜观是说,我们观佛像或自己的心在胜义中远离一切边,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如阳焰——有八种幻化喻。这是非常关键的修行,如果没有懂得这一点,修行确实很难成功。


06

拓展内容



那么应该如何修持呢?一开始,要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随后在进行实修时,了知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在胜义中是空性的,在世俗中则观为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
一、如梦: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如《月灯三昧经》云:“见于三有犹如梦想。”
二、如幻: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行如幻。”
三、如光影: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华严经》云:“一切色相犹如光影。”
四、如阳焰: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虚幻休息》里有一品,对此作过详细阐述。
五、如空谷声: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声。如《月灯三昧经》云:“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这个教证非常好。就像一个人在山谷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歌唱,一会儿说话,所有这些的回声虽然可以听到,但本体却了不可得。其实当下的万事万物就是如此,毫无二致,如果你通达了这个道理,世间的许多法也就明了了。
我常常在想,佛陀的教言,不说八万四千法门,哪怕就一个偈颂,如果你能接受的话,也一定能摧毁轮回的种子,得到解脱的光明。
六、如寻香城: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七、如影像: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父子合集经》云:“智者观诸世间法,譬如镜中现影像。”
八、如幻化城: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
通过幻化八喻,首先了达房舍等外境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再通过观察显现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


总之,我们观修的佛像实际上是由自心的串习力、熏染力而显现的。

如是之佛身无所从来,亦无所而去,若善加观察即可明了,此种身相实无所有,内外均了不可得,完全是依赖于心,并通过长久修持等缘起力而显现。

真正观察的时候,佛身无所从来、亦无所而去,即无来无去。佛像与佛陀其实都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若再善加观察即可明了,此种佛相是无所有的,内与外均了不可得,就像虚空一样。佛像的显现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心,并且是通过长期修持、熏习等缘起力而显现的。佛像其实是依靠善的缘起力而显现的,而地狱等痛苦是由恶的缘起力而显现。


07

拓展内容


《金刚经》:“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世间万物均是依靠缘起力而生,堪布根霍在《入行论注疏》中说:“生嗔恨心需要具足众多因缘,如怨恨的敌人、非理作意、前世的业障,并不是依靠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就能自主产生,而必须要依靠他力。”凡学过中观的人都清楚,依靠金刚屑因等胜义量来观察时,世间中的万物并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既然不是这四生,那是什么所产生的呢?仁达瓦尊者(宗喀巴大师的上师)在《入中论讲义》中说:“世俗中不能承认四生,应当承认第五生――缘起生。而在胜义谛面前,这种生也无法成立。”《入中论注疏》中,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与此基本一致。

  

那么,谁真正懂得缘起的道理呢?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讲《缘起赞》的时候,大家应该产生了一个定解,佛陀与世间伟人的不同点在于,他宣说了缘起空性,非常明确地揭示了万事万物的真相,包括名言中的现相和胜义中的空性。如果我们懂得了因缘缘起法,那么对于佛教的甚深教义就已经非常清楚了。

08

拓展内容
缘起赞
依凭照见与阐扬,智慧妙说堪无上,
彻见传授缘起者,至尊佛前稽首礼。
世间所有诸衰败,彼之根本为无明,
佛说若见缘起义,即能断除无明痴。
······
尽善尽美怙主您,赢得赞颂方式中,
殊妙稀有堪为最,即是畅演缘起理。
言某某法依缘生,彼彼法乃自性空,
较此妙语更稀奇,完美学说何人具?

《缘起赞》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参阅





在座的佛教徒,应该通过闻思修行产生定解,进而完全明白“噢,原来心的本性是这样的,万事万物的本性也是这样的!”这个时候,你就不用依赖别人的开示和指点,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达此理,这一点很重要。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若你能踏实去修,这就是你的未来!| 《日常禅修窍诀》(11)

掰开了、揉碎了,纯金般的细节与窍诀!| 《日常禅修窍诀》(10)

实修者啊!你应该这样打开佛陀的传记| 《日常禅修窍诀》(9)

这两个重点,大家要永远记住!《日常禅修窍诀》(8)

这与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是完全一致的禅修窍诀日常》(7)

如果不会修大圆满,就修这个公开的密法吧 |《日常禅修窍诀》(6)

“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讲的这个窍诀!”|《日常禅修窍诀》(5)

对!这就是所有禅修中,最好的禅修 | 《日常禅修窍诀》(4)

今天的窍诀,能让您亲见佛面|《日常禅修窍诀》(3)

匆匆一生,总该有个不一样的七天| 《日常禅修窍诀》(2)

供一佛等于供一切佛,您可知道为什么?| 《日常禅修窍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