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三殊胜》阅读参考
什么是三殊胜?
三殊胜就是摄持三胜的善根。也就是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后行回向殊胜。
三殊胜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功德呢?
1、三殊胜的本体。
实际上是行善的三种殊胜方法。我们在做任何善法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善法不失坏而能够快速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如果不知道方法,不会运用方便和善巧,所得到的结果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差别和效果。所以,如果能精通方法并且付诸于实践以方法的窍诀力摄持,这样任何一种善法都能达到极佳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掌握方法,即便是大量的行善,也不一定得到最为殊胜的结果。
把三殊胜牢牢地记在心间,并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善根就会不断地增长。三殊胜其实就是将善行和善法贯穿于加行、正行、结行三个环节当中,若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都能把握住要点,最终就会成就无量善法的功德。
2、为什么把它叫做殊胜。
从因和果的角度来讲,它都有殊胜的含义。从因的角度来说,如果做一种善法过程中以三殊胜来进行摄持,它就能远远超胜其他的各种善根;再从果的角度来观察,依靠三殊胜的要点行持、护持,即使是微小的善根也能获得超胜一般善根的果报,并可无量无边地增长乃至成就佛果。
3、三殊胜是点铁成金的窍诀。
三殊胜也被喻为是“点铁成金”的窍诀。
具体分为三个步骤:加行;正行;结行。
▶ 加行殊胜:在行善之前,要进行妥善准备,也就是要有一种发心进行摄持。
▶ 正行殊胜:简单来说就是在行善的过程当中,要专心致志。如果讲得比较深一点,或者从它的内涵上面来说,一定要安住在无缘、平等、无我、空性、不著一切相的境界当中行持。就像《金刚经》当中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行一切善法。
▶ 结行殊胜:是最终摄集了所作的善根之后,让它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以这样的方式能令善根广大无尽的增长成熟。
4、行善有没有三殊胜,差别大吗。
善的大小不是仅随形象而更重要的是随心进行安立的。下面以几个日常的善法进行说明:
▶ 比如朝圣,如果他的发心非常广大,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这样一来再加上他的行动就是好上加好了。但是如果他发心不大,即便他经历了很多苦行,但是很有可能自己会生起后悔之心,或者生起炫耀之心,最后把还没来得及回向的善根就全部毁于一旦了。所以,能不能成为殊胜的善行,要观待于我们的发心和对窍诀的摄持。
▶ 比如供水,若想使之成为最殊胜的善根,在供养前,就要摄持发心;供养中颂持供养咒和虚空藏咒等等;结行之时做回向,以这样三殊胜的方式进行摄持,则必定会转成为最为殊胜的善根了。
▶ 比如供养僧众,若有的人出巨款去做供养,但是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本来供养僧众这样大的功德可能也就没有那么大了。因为,没有三殊胜的摄持善根就会退失,甚至失毁。反之,就会得到好上加好的结果。
▶ 窍诀是什么?窍诀就是短暂而容易实行的方法。此处讲到的三殊胜就是殊胜的窍诀。
加行发心殊胜。
1、加行就是行善前的准备,正行的殊胜与否都要观待于前面加行的准备。比如供花、供水,这些其实也是修行的加行;再比如,五加行圆满五十万的数量,这些也是加行。但是,此处所讲到的加行殊胜指的是发心。
2、发心意乐不正怎么办?,如果发心意乐不正,只是一种散乱的、狭小的、甚至掺杂贪嗔痴等染污的发心,这样一来就像听法出现的三过、六垢、五不持一样,就没有办法成就圆满清净的善法功德。这时候,我们就要调整自己的发心了。
3、发心的类别:主要分为三种,包括不善的、无记的、善的,我们要认清这三种的区别,才能励力断除不善的和无记的发心来调整自己相续中善的力量。何谓不善心呢?有以下两种情况:
▶ 一种情况就是善业的果报非常微小,因为微小所以以否定描述称为不善。因为一切的善恶大小只随内心的意乐,如《功德藏》当中讲述的:“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所以善的大小取决于意乐的大小。譬如,以三万元去供僧,而心里只是想着保佑某笔生意成功,那我们来观察一下他的心量是大还是小呢?正如《华严经》中所述:“心如工画师”,如何描画就会如何显现。如果我们的心里非常狭小,只缘一个我,只缘今生,只缘今生的一个月,只缘自己的一笔生意是否成功,这样的心量所获得的果报自然不会很大的。
▶ 第二种情况就是只求今世圆满。这样的发心最终以造集恶趣的因缘,故而称为不善。
就像米拉日巴尊者看到了猎人就会说:本来人生是非常难得的,但是看到你这样可怜的人生,突然觉得这样的人生并不难得,这样的人生也并不稀有,也并不是我们所希求的。
▶ 所以,我们在平时做善事的时候,如果只是想着今生的利益而去行善,这样往往会成了堕恶趣的因。只为今生发财去念财神咒,如果自己没有福报,也未必能实现;即便能实现,也是把后世的果报或者辛苦所集备的资粮在短时间中消耗,可能最后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
4、那么我们生存在世间当中,难免希求此生健康、长寿、富贵、或者诸事平安顺利,如果不以善来寻求,又应当如何寻求?
▶ 确实,佛陀教化众生,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也可以教导众生,希求财产,给予财产;希求寿命,给予寿命。固然这些也需要祈祷三宝、行持善法,而此处实际上遮止的并不是行善的行为,而质疑的是仅求现世下劣的发心。
▶ 其实,如果我们能发起广大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一切尽在其中,即便不去求神通,即便不求世间的福报,即便不去求健康长寿,但是这些都可以在菩提心大愿中,不求自然顺得的。
5、如何正确发心呢?
▶ 不善的、无记的发心:发心过程当中,我们要断除不善的发心,同时在做任何一件善法的时候,也不能是无记的状态。如果是无记的状态,只是一种有口无心,甚至是一种心无目的,只是做什么事都是凑热闹,随波逐流,仅仅是以身口进行行善,但是心里面没有一种大愿摄持。这样的善法力量是非常微弱的,因此要断除不善的、无记的发心。
▶ 下士道之发心:只是追求后世圆满而行善的一种发心。如果以来世不堕恶趣、往生人天为目的,那它只能成为下等的发心。比如,获得了人身,但倘若只是造恶,得到的这个人身也丝毫没有意义。然而虽得人身,但却是不暇满的人身,这样的人身对于行持善法是难上加难、机会渺茫,因此下士道的发心要遣除。
▶ 中士道发心:如声闻缘觉希求自我寂灭的发心。他们认识到轮回当中,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没有一种自性的安乐可得。此时他会真正从内心相续当中,发起一种无伪的出离心,彻底发愿远离生死之苦,从结生相续当中获得解脱。他们思维行善的心非常猛烈,行善的精进力度也如同美女救头燃一般极为精勤。中士道的发心只求自己解脱,所以也是不究竟的,最终也没有办法获得究竟正等觉的圣果。
▶ 上士道发心:上品的善心就是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就是无比甚深的成就一切功德的殊胜窍诀,是开启修持大乘之道的门。它可以引导众生趋入于暂时究竟的解脱,也可以使我们的善根成熟于无量倍。因此无论做任何微小的善事,我们都应该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如佛陀在《王狮经》中说:“为度诸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乐。”
6、如何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获得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我们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如何发起菩提心我们要观察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菩提心依靠什么因而生?该怎么样发心?
第二、菩提心的所缘对境有哪些?我们应该对谁发心?
第三、菩提心该如何修持?我们应该怎样发心?
第四、菩提心的功德是如何的?
下面详细讲述着四个方面的内容:
▶ 菩提心依靠什么因而生?该怎么样发心?
菩提心生起的最根本的因就是大悲心。在《摄正法经》当中讲到:“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为学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获诸佛法,了如指掌矣。”在大悲心的摄持下,菩提心就会稳固不退地增长。比如无著菩萨,他在鸡足山经历了十二年的苦行,本以为修行无望,但最终因为大悲心而现见了弥勒菩萨。
▶ 菩提心的所缘对境有哪些?我们应该对谁发心?
菩提心的所缘是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离开了众生的所缘缘,菩提心也是没有办法生起的。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一切众生,没有不当过我们父母的。”所以,我们要知母念恩,就要发起慈悲菩提心。
▶ 我们应该如何修持菩提心?我们应该怎样发心?
上根者应该日日夜夜的在六时当中发心,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全部以利他的心念来进行摄持,这是最起码的标准。
比如,我们在日常的行住坐卧等一切行为中都想着众生,就如同慈母关心自己的独子一样,时时刻刻都在想“为了孩子我要赚钱,我要努力工作等等。”若做任何事都以菩提心摄持,正如“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那么即便你天天睡大觉,也成为有功德的善法了。何乐而不为呢!
▶ 菩提心的功德是如何的?
菩提心的功德就像佛经当中所说:“一个合掌哪怕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也远远胜过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十方如来的功德。”可见,菩提心的功德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佛陀在因地时因一心利他,从而成就了安乐的佛果。所以,菩提心就是解脱之王,就是最无上的第一正道。
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发自相续当中的菩提心,让这样最殊胜的、最广大的利他心在我们的修行境界中尽快成熟起来。
正行无缘殊胜。
1、什么是正行无缘?
▶ 正行无缘,梵语叫“勒布嘎”,就是无分别的意思。真正的正行无缘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这样的无分别,凡夫人是做不到的。它是三轮体空或者叫三事皆空、或者三轮清净。
▶ 举例说明 ,比如布施的时候可以住于空观,不执着于能施、所施、施物三轮。比如放生的时候,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的生命和放生的行为都是无有自性,如梦如幻。这种三轮体空需要一定的空性觉受和证悟。
▶ 教证:《阿难入胎经》当中讲到:“若无入定者,则无清净慧,不能断有漏,应当精进行。”也就是没有达到入定之前,没有获得清净智慧就不能断除有漏。所以应该精进而行,断除有漏,行持无漏的正行无缘。当然正行无缘从真正的角度来说,对于凡夫还有一定的距离。
2、我们怎样行持正行无缘呢?
▶ 依上师的解释:正行无缘的要求并没有这么高,也就是要求我们做一个善法的时候,尽量不要起其他的邪思分别,能够专注,这叫正行无缘。也就是能够使心不外散、不内收,能一心专注于善法的修行,这就成为正行无缘。
▶ 这里所谓的无分别:指不夹杂乱七八糟的各种念头。比如一边听课,有的人就一边想:“我要怎样做生意赚钱,怎样解决家里人的生活问题。”这样一边起心动念,产生各种各样的恶念杂念,这就不叫正行无缘。
▶ 正行无缘是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的智慧资粮融为一体而行持的方法,这是伏藏大师所说的。意谓我们做善事的时候要专注,具足抉择、取舍、行持的智慧,同时也能具足断除违缘的福报。
▶ 真正的正行无缘:做任何一件善法,比如在听法的过程当中,身体要没有任何动摇,如山王一般如如不动。不能东看西看,东倒西歪,一刹那也坐不住,嘴上胡言乱语说一些无意义的绮语等,这样就没办法具足正行无缘的功德。而是要尽量专心致志的听闻善法,理解其意,并要保持禁语,做到心无有动摇,专注于法师、上师所讲的法义的内容。如《大神变经》当中所要求的:“身无动摇、语无动摇、意无动摇,此乃三轮体空之戒。”这就是正行无缘的听法。
▶ 举例说明:比如放生,就心里一直想:“这些可怜的众生,今天依靠这种方便已经获得解脱了。但愿他们能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安乐的佛果。甚至还有很多可怜的众生,我们没有能力一次性把他们救赎,但是要想尽一切的办法,如果今生没有机会,来世一定要救他们。”
3、“三个殊胜当中,正行无缘的殊胜,无缘该如何理解?”
无缘,指的是无我空性的智慧摄持的意思。无我空性的智慧有现量,也有比量。现量当然只有圣者才能达到。我们相续的现在观三轮体空,这就是一种比量。一心一意的作意思维,心不散乱,这些都叫正行无缘。
后行回向殊胜。
1、为什么我们要回向?
因为,如果不回向,所做的善根很容易被四种因缘摧毁。
2、什么是回向?
通俗来讲就像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个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个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食物的人独享,但是他却愿意跟其他的九个人共同分享。回向的意思与此类似。人们在行善的时候,所造善法能获得相应的善根,但是大乘修行人不愿意独享善果,他想把这些善果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
3、摧毁善根的四种因:
▶ 嗔恨烦恼:像《入行论》当中讲到:“嗔心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如果做了善法没有回向,依靠一刹那的嗔心,百千万劫所积聚的善根都会被一念嗔心所摧毁。如“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 在别人面前炫耀:到处炫耀说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念了多少佛号,捐了多少款项等等。这样的宣传也就会使没有回向的善根摧毁掉了。
▶ 对善法生起后悔心:比如有些人供养寺院一些钱,当时发心很清净,但事后觉得不合理,产生一种后悔心,也会摧毁以前的善根。如果回向了就不会被摧毁,就像存在菩提银行当中,这样的钱就不会随意丢失,被窃贼所盗。
▶ 颠倒回向:自己所积累的善根,本来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但是有的人却回向给怨敌多得病,讨厌的人赶快离开世间等等。这样的善根肯定会毁于一旦,因为这样的回向不符合善法,已变成一种颠倒的回向。这样的一种发恶愿应该励力断除,否则就会成为今生来世的过患。
4、所回向的善根是什么呢?
《俱舍论》当中讲到:“只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这无法回向。”因为胜义善就是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它是最为安乐、究竟常有之法。而此处所讲到的善根回向所指的是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我们可以普皆随喜一切善根,然后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根全部都做回向,而且所回向的善根具足四种善妙。《华严经》当中讲到:“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这四种善妙是:
▶ 所缘善妙:也就是应缘一切众生,并不是缘某个众生;
▶ 所依善妙:获得的不是暂时的快乐,而回向给究竟的佛果;
▶ 方便善妙:这样的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摄持;
▶ 行为善妙: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在世间中极为善妙,我们也应该随顺或者随学佛菩萨的妙行而积累善根。
5、回向的目的是什么?
▶ 让一切众生皆得成佛。
回向的目的就是让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所以,在《回向经》当中讲到:“此等诸善根,回向成佛因。”意思是,我们所造的一切善根,回向于无量无边的众生,愿他们都能够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回向就是成佛之因,所以这样的回向就会使善根变成随解脱分的善根。
▶ 愿众生快乐,愿佛法兴盛。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我们可以在行持善法的时候,把一切的善根都回向于愿众生快乐,愿佛法兴盛,这样的两条内容。有的人即便不会回向也可以说: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这样也就成为一种世俗回向善根的最大方便了。
▶ 具足三殊胜行持的善法才是大乘的佛法。
法王如意宝曾经讲到:“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务必要具足三殊胜,如果三殊胜不具足,这时候行持的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大乘的佛法。”
结语
《华严经》里面也是说:“一个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的威力自然会具足。”
所以,形象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态。希望我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忘记三殊胜。如果能具足三殊胜,纵然所造的善根微不足道,但是功德也是无法想象的。
往期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