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业力决定了佛陀是否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血脉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普通人的生和死谁来决定呢?我们有没有在生死中自在出没的自由呢?我们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没有这个境界和能力,所以我们的生和死,死后投生到什么地方,还是以我们的业力决定。
不想投生到什么地方,想投生到什么地方,我们没有这个选择权。我们初步证悟时,有了一定的修行,虽然还不是圣者,还是凡夫,但是这个时候就不全部是业力来决定,通过我们的愿力就可以决定。比如说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发愿下一世投生到非洲。投生到非洲干嘛呢?想帮助更多的人;或者投生到中东,也就是帮助更多的人等等。
他可以这样发愿,他的这个愿力就决定自己下一次去哪里。到了一地的时候,业力的限制不存在了,完全是他的愿力。他想投生到什么地方,发愿就可以到那个地方。所以菩萨一般都不会投生到无色界,因为无色界的众生相互之间看不见,也没有办法沟通,菩萨也帮助不了他们。
菩萨绝大多数都是来到欲界,欲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当中,既有痛苦也有一点点幸福,人与人之间可以沟通,所以想帮助别人,条件都是非常的成熟。三地以上的菩萨,完全是禅定的力量,这个时候不需要发愿,通过自己的禅定想投生到就里就投生到哪里。
佛是完全自在的,佛也没有真实的投生。佛为了度一切众生,想化现什么样子就化现什么样子。佛的唯一突破不了的,不是佛自己的业力,是我们的业力。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圆寂了两千五百多年了,这两千五百多年之间,为什么佛不回来了呢?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佛呢?因为是我们的业力决定了能不能出现这样的佛。所以,佛也不能想来的时候就来。当我们的根机成熟的时候,佛就会出现。所以,“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是这个意思。
“隐显不定”,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以佛的身份来度众生,这是明显的方式来度众生。隐是什么呢?佛以比较隐蔽的方式,以普通人的身份,比如说是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清洁工,甚至是屠宰场的员工,或者是性工作者等等,这种方式叫作隐。因为佛自在了,想显就显,想隐就隐;该显的时候显,该隐的时候隐。所以隐显不定。
“一切业拘他不得”,佛本来就没有业了,所以业不能控制佛。如果说控制的话,是我们的业决定佛的出不出现,除此以外,佛自己没有这样的业。“圣人破邪魔”,所有的邪魔都已经破了。
“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一切众生只要见到了本性,剩下的业力或者是习气,瞬间就会毁灭。“神识不昧”,这个时候圣者的神识永远都是清醒的。他没有无明,他是证悟者,不像众生一样愚昧。
“须是直下便会”,这是当下证悟才能够这样。“只在如今”,如果我们要直下便会,就是当下要证悟的话,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欲真会道”,如果想真正领会或者是证悟这个道,“莫执一切法”。对任何事物不能有执著,如果有执著,就没办法证悟。
实际上,没有执著和证悟是有因果关系的。是先没有执著然后再证悟?还是先证悟再没有执著?当然是先证悟再没有执著。证悟了以后,我们才能够不执著,并不是说我们不执著以后,才能够证悟。
字面上看,要证悟,你先要不执著;你不执著就证悟了。其实不是,我如果在证悟之能够不执著的话,那我为什么还要证悟呢?我没有必要证悟呀。但是,它只是一个表达的方式而已。实际上是先证悟,最后不执著。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做到当下证悟的话,那就是不能执著一切法。
“息业养神” 这个前面讲过了。“余习亦尽”,这个时候我们剩下来的这些习气,全部可以断掉。比如说一地菩萨虽然断掉了很多很多烦恼,但他还有很多的烦恼。二地菩萨、三地菩萨……九地到十地,每一个层面上,菩萨证悟了新的境界,就断掉了新的烦恼。
我们把整个烦恼分成十个阶段,证悟的过程分了十个级别,然后每上一个台阶,就发现了新的境界,每发现一个新的境界,就断一分烦恼。所以断除烦恼不是顿时的,虽然说顿时,实际上要逐步逐步地完成。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