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续中未生起无常,会产生哪些修法过患?
节选自《普贤上师言教·寿命无常讲记》
晋美朗巴尊者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总之,物资之财、禁止之戒、教之功德、生圆之瑜伽,一切在中间失坏之因,也是由相续中未生起无常所致。
也即是,
已有之财不知足故,有贪吝不成福德;
未奉持出离之誓言故,失坏真实别解脱;
此世现相中被贪嗔欺骗故,闻思成了魔业;
耽著于城中流浪调伏诸鬼故,障碍殊胜悉地。
——晋美朗巴尊者
外的物质财富、
内的禁止过失的戒律、
密的在教上闻思的功德、
深密上修生圆的瑜伽,
所有这一切在中间失坏的因,就是由于心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的量。
■ 首先,由于没有起无常的修量,就会对已有资财不知足。
譬如已经有的衣服、房屋、电脑、手机等,对这些物质不知满足,一看到新的、更好的就像贪鬼一样求取,绝不放手。像这样,作为修法人,由于心中起了贪和吝两种烦恼,无法成就福德,只会消福不会增福。当今时代非常颠倒,本来是非法,却显示为很有法,有所谓“现代的法”。对于古圣贤崇尚的惜福、修福不屑一顾,只是大量地损福、消福,这就叫“有贪吝不成福德”。“贪”就是想求取好东西,“吝”就是不想舍好东西。由于没修无常,就不会发生布施的清净心。只知道享受,最后坐吃山空,福尽而亡,或者福尽落入悲惨的境地,这就是失坏物质资财。财富由布施得,由惜福得。由于修无常,非常少欲知足,只受用基本的生存所需,这样有了财富就都以清净善心作施舍,让它成广大的福德聚作为成佛之因、利众之因,这是与道相应的。如果没有修无常,那就会贪得无厌,成为庸俗的享受主义者,最终只会出现福德消亡的结果。
■ 第二、由于没有奉持出离的誓戒,导致失坏真实的别解脱。
“真实别解脱”,就是出离心所摄的一心趣往解脱的誓戒。由于没有修无常,处处都耽著世间,与别解脱不相应,所以导致失坏别解脱。
■ 第三、由于无常没到量,所以在此世现相中时时都被贪嗔欺蒙,导致闻思都成了魔业。
“此世现相”,指不管修没修无常,总是要出现此生一段一段的现相。如果修了无常,心被保护得很好,一心在法上,就不会被贪嗔骗掉,正法上的闻思非常纯洁、清净,不杂有颠倒。然而如果没有修好无常,在此世的各种现相中不是起贪就是起嗔,会被贪嗔骗掉。
怎么被骗掉呢?没真正开启无常大见解,口里说的无常只是表面。一般人认为修无常很容易,实际只是自欺。真正的无常大见解要在事事物物上都看透,而且修到量以后,就再也不信世上的事物,也就不会被贪嗔骗走。也就是,当出现了名利财色、五欲享受、现代生活、权势风光等时,心再不着迷了,完全不相信,就像看到了粪便就不再相信那是甘美的食物一样。不会把它立为合意境而起贪,立为不合意境而起嗔,对此的看法是“弃如涕唾”。这样再去闻思正法,就是一心求解脱、求菩提,心心念念都在法上。如果没有生起无常观,一般有点智力的人都喜欢闻思教法,然而最终都成了魔业。怎么成了魔业呢?就是因为没有克服掉常执魔。
我们内在既有佛系统,又有魔系统。魔系统就是私我、自由意志、贪恋世间、常执等等。由于在道的起步上没有以无常想作对治,当然闻思越多骄慢越大、身份越高,处在各种名利、声色享受的拥抱中,没有不堕落的。这样的话,看到好东西就起贪,看到不好的就起嗔,一直落在名利中。自己有了名位以后,当然对此生贪,一旦这个受影响、受打击当然生嗔。对于供养、恭敬等贪得无厌,稍微受一点打击就会起猛利的嗔心。再者,出现骄慢、散乱、心口不一、各种虚伪等等,那就无法叙述了。或者,闻思成了他在佛教圈里往上发展的途径,这实际就是世间法、名利法、打造自我的法,像这样都叫做“成了魔业”。或者,由于闻思,产生各种宗派偏执,对自宗起贪,对他宗起嗔,一直被破立贪嗔的魔所欺骗等等。这都是由于没生起到量的无常想,没有起真实道心的缘故,自心尚在魔状态中,结果对纯洁圣法的闻思都成了魔业。
■ 最后要看到:修生圆瑜伽的密咒士,由于没有无常想来把关的缘故,常常也修这些仪轨等,特别耽著到城中流浪,降伏各种鬼魔。法修得多,这方面的爱好很深,然而由于没有无常想来清醒头脑,也就干这些去了,结果就障碍了殊胜悉地。
我们透过祖师一语印定的开示,就知道它在初、中、后,在外、内、密、深密等任何一重道上,都起到把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