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第三十一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讲了很多次的龙钦宁提的前行仪轨。在讲前行仪轨的时候,华智仁波切和他的师兄弟们做了笔记,后来把笔记汇总,形成了现在我们学习的《前行引导文》。它可以将我们凡夫人的心调整到修法的状态,通过修行佛法逐渐地远离凡夫的过患,并生起圣者的功德,调化我们的心,认知心的本性的一个过程。
就像三转法轮的经、论、窍诀当中所讲的那样,每一个有情的心的本性,都是像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佛功德的本性。现在众生的痛苦、无奈、焦虑等,在究竟的实相当中都是不存在的,每个众生正在感受痛苦的当下并没有远离佛功德。
虽然没有远离,但是由于我们分别的执著,佛功德暂时是以隐没的方式存在。如果要真实地去现前、受用本具的佛功德,必须要让佛性当中的功德完全显露。要显露这样的佛功德,必须清净覆盖在上面的障碍,这个障碍的本性就是一种虚妄分别念。
如果这个障碍是真实的话,第一、众生就没办法遣除障碍而现前佛性;第二、如果能够现前佛性的话,也会成为佛的功德和众生的障碍并存的阶段。这样就没办法安立究竟的解脱,因为在享受佛功德的同时,也会感受轮回痛苦和生起轮回的烦恼。按照种种的教证、理证进行分析,所有众生的障碍全都是无自性的、假立的,都是一种迷乱的状态。就好像我们做恶梦,在梦中感受痛苦、产生焦虑、造业等等,其实这一切全都是假立的、无自性的,这说明这种梦境及其产生的因素是可以远离的。因此要远离我们的这些障碍,通过殊胜的引导,再加上不断地努力就完全可以做到。
《前行引导文》中所提到的这些修法,都是让我们远离障碍,现前本具佛性的殊胜引导。可以一步一步地教我们怎么样认知这个迷乱的状态并产生厌离心,在远离迷乱之后对于解脱产生希求心,这两种本性合起来就叫做出离心。
有了出离心后,我们种种的行为和善法就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我们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奋发。这就是我们引导文当中的第一个阶段,让我们对于迷乱的这些法产生出离的意乐,厌离当前种种的苦和苦因,生起解脱的想法。
后面还会通过五加行让我们皈依、发心、积资净障。通过一系列的修行就会知道我们的心是无自性的,心上面的烦恼可以通过修行逐渐消亡、分离掉。最后我们就会知道,心充满了善业,其本性还是离戏的空性。和离戏空性双运的是佛智慧,这个要通过观修后面的正行直接去显发。现在我们前行的部分,主要就是为了以后直接修正行扫清障碍做好准备,这个部分叫做前加行。
准备好之后,我们就会学非常深的、非常了义的教法,即密乘中生圆次第这种大圆满的教法。这些高层次的教法直指我们的心性,让我们能够安住于其中、认知它的本性,在认知本性的当下,一切微细的客尘逐渐就会远离。
因此为了以后能够认证真实的心性,在最直接的教法学习之前,我们不单单要学习并实地修行前行,让我们内心达到法本当中所讲的殊胜的状态,这就是我们修学加行的必要性。大恩上师说,什么时候我们对于前行、对于修心的法要产生了兴趣、信心,那就说明我们种姓开始苏醒,开始真实地修行佛法了。这是我们的心逐渐靠近实相的标志,这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前面我们讲了,学习前行主要是为了现证本具的佛性,这就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方可直接进入殊胜的修法灌顶,或者念咒等等。如果说前面修好了,有了皈依心、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如来藏的见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比如《幻化网》而生起一些密宗的见解。如果要学习安住,就去观修这些仪轨,念诵这些咒语,它的力量就完全不一样。
虽然现在我们也在观修,在念颂这些咒语,但是可能没有感觉到观想的仪轨或者咒语到底有多大的加持力,有多重要多殊胜。这主要是因为前面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该有的条件没有具备。因此我们虽然修了很多,但是现在我们还理解不了、没办法直接地产生觉受。
但这个不等于没有用,从某个角度来讲,我们一边要修学并具足前面的条件。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修,是因为毕竟已得到了灌顶和这些修法。上师们有时候也让我们修行一些仪轨,观本尊念咒语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圆满一下以前未圆满的前行的修法,这些修法本来也就应该圆满的。观修本尊念咒语本身有一定的加持力,可以引导我们的心逐渐地趋向于成熟。只不过现在我们内心当中缺少一些因素,所以修的时候比较费劲。因此一方面对于生圆次第等这种高深的修法,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有信心、有兴趣;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反观一下,内心当中如果有所欠缺的话,还是应该花时间把欠缺的这一部分补起来。
在引导我们的心趋向解脱的过程中,引发出离心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出离心是对于今生、后世都要看破放下,要对这些产生厌离心,知道这一切是没有意义的。不管是耽著今生还是耽著后世,对自己的解脱都没有意义。我们要完完全全地生起一种智慧,知道我们现在内心耽著今生、后世对于究竟的解脱,对众生的利益没有真实的帮助。所以说我们要逐渐看穿并逐渐放下。
我们现在学的是共同的外加行,第一个是暇满难得,第二个是寿命无常。第一个方面是指暇满的人身是修行殊胜佛法最好的所依,是非常珍贵和难得的;第二个方面,既然珍贵难得,就要用这种暇满人身做最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修行佛法。暇满的人身可以对我们生生世世远离轮回产生非常大的所依的作用,知道这一点我们就会非常珍惜它。
通过后面的学习又知道了轮回痛苦和业因果,把这些修法修了一圈。有些道友会说,到底我是先把暇满难得修到量之后再修寿命无常,还是说不管对于瑕满难得有没有生起觉受,都要按照制定的计划修下去?其实两种方法都有的。我们按照大恩上师的引导慢慢修下去,可能前面在修暇满难得的时候,并没有产生法本当中所讲到的殊胜的量和界限。但是当我们慢慢学到后面的这些引导,反过来也会对于前面的修法如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等有促进作用,会让我们对于暇满难得的必要性了知得更清楚。
比如说观想轮回痛苦,如果真正对于轮回中善趣恶趣的种种痛苦有了更深更细的了解,在第二轮修暇满的时候就会知道,轮回这么痛苦啊!永远可以远离轮回痛苦的就是证悟,这种证悟的法性、远离轮回痛苦的所依就是暇满人身。现在我居然得到了一个能永远远离轮回痛苦,能在对于业因果进行取舍的基础上,修持殊胜解脱道的善业所依的人身。这个时候就会对所谓的暇满人身的意义有个不共的了知。
在刚开始修暇满难得时,我们不知道它对修佛法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学到后面这些殊胜的法,包括轮回的整个概念以及出离轮回的必要性、菩提心、殊胜的皈依,乃至于空性等等,不知道这些修法的功德和巨大的力量的话,就没办法体会后面这些修法都是通过暇满人身作为所依的。而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能够修持这么殊胜教法的暇满人身,再回过头观的时候,就会知道第一瑕满人身的确难得,第二既然瑕满人身这么珍贵,是修持最殊胜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所依,这样就会很欢喜。因为如果善巧地使用,就意味着为了永远离开轮回模式而做的很多的修行,在暇满人身上面完全可以落实。
所以说后面的法如果知道得越多越深,对前面法的领悟就会越不共。后面的法对前面的法是补充,前面的法是后面法的基础。这四个加行之间都有关联,只不过我们要反复去学。学完四个加行并了知它们的教义之后,再修每个教义的时候,都可以通过其他的三个修法来对这个修法做补充。这个时候我们所观修的就会更充实,因为联系到了其他的修法的内容,修起来的话就会更容易相应。
暇满难得我们已经学了,但我们还要不断的观想。现在我们学的是寿命无常,分为七个科判。前面讲到了整个器世界的无常,通过观想外界器世界的无常来触动对自己寿命无常的了知。前面讲了暇满难得,这么难得、能够做这么大利益的人身,其实会死亡的,而且这个死亡的时间是不定的。所以说如果真实的了知无常的话,对于这么好的法,我们就不愿意再拖延了。因为一旦拖延,一旦错失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第二次得到人身来修持善法。
进一步的修无常可以鞭策我们精进起来,可以对治我们的懒惰懈怠。这种无常的修法非常好,因为它有紧迫感。我们内心中生起了紧迫感之后,一旦想起了无常,就觉得如果用这样的暇满的人身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到来,死亡到来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对死亡有益的事情,就非常可惜。所以要反复通过观无常来鞭策自己精进,放下对今生没有必要的执著。
前面观修了器世界的无常和总的有情界无常,也观了高僧大德、佛陀等这些圣者们都是无常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四个科判。
丁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世间尊主是指没有离开轮回的这些世间的尊主。无色界没有色法的身体,是安住在各自的禅定当中;无色界也没有王国,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天界的地盘,没有国王、眷属等等,所以无色界不存在这些尊主的问题。
但是在色界,色界以下的欲界包括欲界天人、欲界的人,乃至于旁生,阎罗界等等,都会有一些尊主。在得到各自尊主位置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所谓的功德、权威和能力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一般的人比较向往的。如果得到这些尊主的果位,就会有些特权,会过得更幸福,自己好像更有能力。所以很多有情对于世间的尊主,都会有一种羡慕心和向往之心。我们在向往羡慕的同时会忽略,实际上世间的尊主也是无常的,所以羡慕他也没有什么用。
大恩上师,华智仁波切经常讲他们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世间的高位,世间尊主的位置,很多有钱的人,长得好看的人等等,没有什么羡慕心。为什么没什么羡慕心?因为内心中生起了无常观,知道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虽然暂时是这样的,但是究竟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保持长久,一定会丢失掉。这种得到又丢失本身就是不可靠的,让我们厌离的地方,我们也没必要为了这样一种得到最终会丢失的所谓的世间尊主的果位,把自己的暇满人身用在追求这个上面。思维世间尊主,要知道我们所羡慕的、追求的是没有用的,即便是在世间当中功德这么圆满的人也会死亡,所以死亡是平等的。
前面讲到通过器世界的无常,来知道我们这个有情界,我们自己的寿命是无常的。这个理念主要是说器世界和有情界平等,都是无常的。只不过器世界叫无常,我们叫死亡,但都可以叫无常。第二个问题是说整个有情界和我的死亡是平等的。第三个问题我们知道了佛菩萨、圣者和凡夫人在世间中显现的无常也是平等的。第四个是世间尊主和老百姓的死亡也是平等的。不管我现在是不是在高位上面,我现在是一个一般的人,还是说我现在是一个小官,世间尊主和一般的人都会无常的,这是平等的。得到了世间尊主就不会死,这个情况是没有的。
在这个方面就很细致地帮助我们分析,让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所羡慕、所追求的这些也是无常的本性。不会说因为很穷的人就会死的快,世间尊主就不会死。的确有死得快死得慢的差别,但是都要死亡的这一点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个也打破了一些人的观点,他们认为世间尊主不会死,因为他们吃得好穿得好,或者这些天人不会死,因为他长生不老。
对于寿命短的人类来讲,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天人已经在世间上了,我们死的时候觉得天人还在世间上。所以就会感觉天人是不是长生不老,只生不死呢?通过一般人类的眼光。我们看不到天人的死亡,是因为我们寿命太短暂了。所以大家也向往长生不老,而在世间当中也有些天人的确寿命很长。有时候给我们的错觉,有些众生是长生不老的。但是在更有慧眼的人,比如佛菩萨的智慧眼来观察的时候,或者说上面的天人观察下面的天人的时候,这些天人虽然认为自己的寿命很长,但其实在更长寿命人看起来,他们的寿命也是无常的。所以通过佛的遍知来观整个三界的有情,全都是无常的自性。
就好像朝生暮死的虫子,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知道它的一生。就会觉得它的寿命很短暂,我们的寿命很长。但是我们的寿命如果和天人的寿命比较起来,天人看我们就像朝生暮死的虫子一样。我们已经觉得几十年上百年,但是在天人的眼中,因为他们的寿命更长,所以观待我们的寿命就很短暂了。
四大天王天和三十三天比较,三十三天和夜摩天比较,越往上寿命越长。在寿命更长远的有情看起来,前面的这些都是无常。释迦摩尼佛在世间存活八十多岁,按照前面一种理论,佛陀就没有办法了知比他寿命还长的天人的寿命。但这是不一样的,佛陀是遍知者,虽然在世间示现的寿命只有81岁,但是他遍知的智慧可以周遍三世。通过佛陀殊胜的智慧,他完全可以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三世的事情。所以佛陀以经验告诉我们,虽然这些帝释天等天人的寿命很长,但是最终还是会死亡的。让我们觉得不死的这种错觉,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寿命太短,看不到他们的死亡而已,但其实他们仍然会死亡。
通过这个方面就可以打破认为这些天人会不死的执著。如果我们认为有些天人会不死的话,我们就不会死心塌地地想要求解脱。我们会觉得某某天人不会死,如果我想方设法找到了一个升天的方法,可以长生不死的话,那我就不用操心了。但是通过佛的遍知告诉我们,即便我们所羡慕的这些所谓的长生不死的有情,其实只不过是造了一些寿命比较长远的业,他还是要受死亡的支配。通过学习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打破认为有些世间尊主是不会死的观点。
一切众生生而必死,这是周遍的,不周遍的情况是没有的。所以彻底的告诉我们,所有有情包括世间尊主在内,都是会死亡的。世间众生的希求不一样,有些可能喜欢世间的权利,有些喜欢寿命长,有些可能喜欢金钱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样,无常的整个完整的体系教育告诉我们什么都是无常的。不管是寿命、高位、积聚、财富、亲情、感情等等,整个世间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所以就让我们打破对各式各样法的执著。没有必要追求,你追求到之后,最终还是要放手。如果真正想得到安乐的话,就应该追求永远不会离开的这种解脱的安乐。这个解脱的安乐如果一旦得到的话,就永远得到了。
让我们观察无常,是让我们看破世间的假象。因为我们很容易被假象所迷惑,不知道真实的意义。如果我们观察完真相之后,就可以修持能够获得解脱的殊胜法义。
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
这个是总说。世间尊主有很多种,有天界的尊主,人间的尊主等等。天界的尊主寿达数劫,这些天人越往上寿命就越长。因为越往上,他们所造的善业也就越多,寿命最长的可以达好几个劫。威德圆满,是指四大天王天的威德超胜人间所谓的受用,三十三天的天主的受用又超越四大天王天,夜摩天的受用超越三十三天的天王的受用等等。所以相对来讲,天王的威德是圆满的。他们的身体很高大可以发光,可以有神通飞来飞去,这个衣食受用都是圆满的。因为他们自己修善法的缘故,本身身体也有一种威德力。
有些世间当中有威德力的人,即平常我们讲他有一种气场。这些人在世间中显现上是官位高,有钱,有势力等等。福报浅的人到了这种有威德力的人跟前,就会有一种压迫感和畏惧感。这个其实就是威德。这种有威德的人内心当中有一种福德和善根,有种能力可以震住其他人。有威德力的人很多,好的坏的都有。坏的就是一些黑社会,不管做什么事情,他有一种威德力可以震住他的一些小弟,或者其他的一些人。有一些高僧大德,很多人自然而然对他恭恭敬敬的,这个也是一种威德力。还有一些官员和富人,也是有一种威德力。还有一些人他可能什么都不是,但他还是有一种威德力,只要他一出现,其他人的气势慢慢地就会被他所隐蔽。天人的威德力是很大的,人类没办法和他的威德相比。所以说这个也是一种威德圆满。
威德圆满来自于善法的修行。在《宝鬘论》中所谓的威德是六度当中的精进。如果今生中精进的话,自然而然可以得到一种威力。有这样一种讲法,布施可以得到财富,持戒得以升天,安忍得相好,精进得威力。如果我们精进的话,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威德。或者经常帮助别人,或者放生护生,也可以得到威德。还有的人出资修破败的佛塔,给佛塔刷白漆等等,他也可以得到一些力量和威力,塑佛像绝对是可以得到威力的一种正因。
“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不能摆脱死亡”,这些天神和仙人也是不能摆脱死亡的。暂时看起来寿命很长,威德很圆满,好像方方面面都是十全十美的。在我们这些欲界的小老百姓面前,他们寿命这么长,威德也这么圆满,是我们崇拜的对象。但是其实他们也是要面临死亡的。他们在死亡的时候也是很悲惨的很可怜的。
诸如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世间尊主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
梵天主要是初禅天的天主,帝释天主要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其他的大自在天、遍入天等等,分别都是属于欲界的天主,也有说法说大自在天是属于色界天的天主,这有不同的讲法。在印度人的信仰中最崇拜的几个天神是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等。这个都是他们最崇拜的,现在也是很崇拜这些。佛教中说这些天人是通过修持善业,可以转到这种梵天、帝释天当中。对这个事实本身,佛陀也好,佛法当中也是客观上存在,我们也承认。有些梵天、帝释天、大自在天也是佛菩萨的化身,有些是通过修持善业形成的。
还有一些外道观点中的大自在天、遍入天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所谓的大自在天、遍入天等等,是具有恒常不变的自性,是常依的一切万法的造物主等等。这种赋予了这么多便利条件的大自在天,在中观当中经常被破斥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是外道的错误的观念加在所谓的大自在天的天神上面。但是通过业力形成的,有一定的威力的大自在天是存在的。大自在天本身不是造物主,也是无常的,不是唯一的。外道观点中的造物主、恒常又唯一、又是作者又要起作用的大自在天不存在。
有些天人是属于善业形成的,的确是天神,他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他不是皈依处。还有一种是佛菩萨化身,我们可以作为顶礼处和皈依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大自在天等,但其实是观世音菩萨或其他的佛等等的化身,对这些天神我们可以皈依,可以念诵他们的咒语。还有一些是通过众生的遍计造出来的,被赋予了很多周遍、恒常、唯一等等特点,这些天神是不存在的。
天人示现的这些世间尊主可以说是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的意思是说,他们的寿命很长,可以留驻数劫。当然这个是指他们中途不夭折的情况。那么他们中途会不会夭折呢?在《俱舍论》中讲,整个三界当中,除了北俱芦洲的寿命是定的,其他的都有夭折的情况。如果这些尊主不夭折,他们可以留住数劫。伟岸的身躯高达一由旬和一闻距,像我们人间当中,长个两米一几就觉得是非常高大了。但是这些天人的身高都不是用米来计算,都是用闻距和由旬来计算的。(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