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5课-法师辅导
第一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1版
共同前行寿命无常之无常四际
高际必堕
古今中外高际必堕的事例屡见不鲜。
一
佛经中的公案
麦彭仁波切的《白莲花论·布施品》以及弘传于汉地的《父子贤慧经》、《大般涅槃经》等经典中都讲到了我乳转轮王,也叫顶生王的公案,其人天福报无以伦比,一直与帝释天平起平坐,直到第三十六代帝释天(传记记载:第三十六代帝释天是迦叶佛的前世)时,因为他贪得无厌,并生起强大的我慢心,无与伦比的福报当下消失。在非常殊胜,极具功德的严厉对境前,果报也极其严重。临终前他在幡然悔悟中做了一些教诫无常的偈颂,告诫人们如果起了贪欲之心,对权力、地位永远无有餍足,以此必带来不甚的痛苦。
其中一个偈颂:“虽降银币雨,贪者无满足,智者于妙欲,知苦多无益。”其意为:就算天降银币雨,贪婪的人永不满足;而有智慧的人了知世间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是痛苦的自性,没有太大的实意。
教诫:不要贪得无厌,应知足常乐。
二
现实中的事例
(一)历代君王
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看到世界历史,以及中国历史,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中,从东西方的每一个国家看,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中国的秦始皇等等,这些历代君主,在位的时候高高在上,呼风唤雨,但是不可能始终如一的永在其位。
(二)宗派教主
世界的五大教派中,无论是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教派的教主,不可能一直稳坐其位。
(三)佛教大德
佛教中公认的高僧大德弘法利生事业,依于人们的福报及各方面的因缘,有些是一帆风顺,有些则不然。
(四)世间富人
有些世间人即使可以享受财色名食睡也是因其福报而感得的,但是如果没有善缘福德的积累,就会像银行里钱存进去了以后不再积累,那么终会耗尽用完。
我们需要了知,世间人如果没有善法的引导,没有真正趋入到解脱道,地位再高的一国之君,宗派教主,以及地方官员等等,在他有权有势的时候,一般都会造很多的恶业,所以福报享完,依靠其他的因缘汇聚,不可能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当中。
(五)引述历任韩国总统命运
上师在讲《四法印》的时候,例说了韩国从1948年建国以来,历任总统的命运,没有一个能够始终如一的当政。
第一任韩国总统李承晚依靠美国的帮助领导韩国独立。但是后来因为操纵总统选举,引发不满,导致全国学生示威浪潮,被迫下台,流亡于美国夏威夷避难。
第二任韩国总统朴正熙,1961年在韩国变革中担任总统,但在1979年和一位情报局局长共进晚餐的时候被枪杀,下场非常悲惨。
第三任韩国总统全斗焕,在朴正熙死后继任总统。1996年他因为参与军事叛乱、屠杀平民等事件,被判死刑,后改判终生监禁,1997年12月得到特赦获释。
第四任韩国总统卢泰愚,他在1996年8月的时候,以叛国罪、贪污罪,被判17年徒刑。
第五任韩国总统卢武铉,显现施政廉洁,惩治贪污犯等改革举措。但在2009年5月23号(上师宣讲本课的前一周),因卷入受贿丑闻,迫于道德的考验,以及政治的追究,他选择了跳崖自杀。
(六)韩国明星
韩国明星崔真实,可以说一直都是韩国演艺圈中的天后级人物。2008年,网上传闻向韩国著名主持人安在焕放高利贷达25亿韩元。安在焕迫于高利贷难以偿还的压力而自杀,恶意的流言迅速扩散膨胀,崔真实成为安在焕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她不堪舆论的攻击,而选择自杀。
可见从高高在上的官员到风光无限的明星,都难以抗拒无常。
(七)权势高官
具有权势的人本来可以掌握他人,但世事无常,也会沦为阶下囚,或自己选择自杀的,屡见不鲜。
媒体报道中,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贪污腐败的人,具有高官俸禄的时候,可以一手遮天,呼风唤雨,不可一世。一旦东窗事发便锒铛入狱,一败涂地。
通过世间所见所闻和媒体报道的这些案例,无不鲜活的诠释着无常的道理,由此一定要对无常四际中高际必堕的道理在相续中引发定解。
世间中的财色名食睡没有必要过于追求,万事随缘。
三
甚深思维无常的道理
(一)凡夫
如果自己有智慧眼目,一定要把主要精力趋入到具有实义的修行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法印观察诸行无常的刹那生灭,一般的凡夫人虽然道理上懂,但真正来观修,则不容易在相续中引发定解。
(二)智者
作为智者透过这些人世间无常的案例,甚深的思维,很容易在相续中引发厌离之心。
(三)修行人
作为修行人,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无常历程,更加容易对无常有深刻的理解,对高际必堕的无常道理要深深地思维,对权势、地位、财产不要有贪恋之心,应希求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四)为什么希求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 公案1
憨山大师从小读书,到了十岁的时候,他觉得读书既费神又艰苦,心生厌烦。而母亲对他的课程管得特别严,一天他问母亲:“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母亲回答:“为了做官。”他又问:“做官可以做到多大呢?”母亲回答:“从小官做起,一直可能做到宰相。”憨山大师从小就很有善根,他继续发问母亲:“做了宰相之后,还能做什么呢?”母亲回答:“罢了。”意思是宰相已经是最高了,不能篡位。憨山大师听后叹息说:“可惜一生辛苦,到头来只是罢了,我读书何用?”他再问母亲还有没有比宰相更好的选择,他母亲说:“像你现在这种想法,你可以做一个挂单僧人。”其实僧人就是人天应供之处。憨山大师听后心生欢喜。
解析:很多高僧大德在人世间的福德智慧,以及相续中闻思修行的因缘在即生中便能够做出取舍。
自观因缘:我们现在拥有这样的福报因缘能够修持佛法,通过前行的引导,在了知人身难得的基础上,思维五浊恶世中即使拥有三十四种暇满也不是恒常的,对轮回本质有所认知,明白高际必堕的道理,世间的地位再高也终将堕落,有漏的法终究无常。
要善加掌握自己的人生,以智慧的眼目善加取舍,唯有真正的大乘佛法的修行才能获得无死的甘露。
● 公案2
宋朝有一范姓官员,年轻时考中进士,也许是宿世善根,为官二十多年,非常清廉,所想所为都是如何福泽百姓,如何治理国家。后辞官归隐,简衣素食,清净的修持佛道,诵持《法华经》等佛教经典。在他90岁的时候给后代留下了偈颂:人生如戏一般,生旦净末丑各有角色,我人生90岁虽然长寿,但如幻如梦。感慨人生没有实有的本性,没有金黄赤白,没有苦也没有乐。在这样殊胜境界中安然圆寂,当时显现很多殊胜的瑞相。
解析:有前世的善根因缘,在即生中即便前半生身居高位,能善用权力,利国利民;也能看破权力,真实的趋入到修行中来,追求无衰无退、人天应供、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启示:要真正看破今生,不能有所留恋,对轮回刹那不生希求之心。我们道理是懂,但是从内心真正放下财产和地位,如果没有真实的修行善根,也不是那么容易放舍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要再再地通过闻思修中引发万法无常的定解。
如果在有权力的时候,没有及时地修持善法,那么权力再高,反而造的业更大,要善加分辨。
(五)认真观想,深入思维
佛经中也有授记,末法时代,形象的修行人没有真实的自利利他闻思修行,依靠三宝搜刮信财,因果不要说在来世,就是在即生中都不会失毁。
对无常四际的道理一定要认真观想,深入思维。
四
亲怨无常
(一)公案说明亲怨无常的道理
● 公案1
《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到了嘎达亚那尊者一个偈颂的公案:“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尊者通过神通观察到施主怀抱着儿子在吃的鱼肉就是前世的父亲,用石头打的母狗就是他前世的母亲,怀里抱着非常疼爱的儿子反而是他前世的冤仇,母狗啃的骨头是她前世丈夫的骨头。
启示:今生的亲人很可能是前世的冤仇,很多大德的教言中也提到过,你所吃的旁生的肉有可能就是你前世的亲人。
● 公案2
同样的道理在汉地也有相应的公案,被梁武帝封为国师的观音菩萨化身志公禅师参加一个人家的婚宴时,禅师具有他心通,宿命通的能力,能够了知众生的前世,道出了轮回的本性,连说了三个苦。
《中阿含经》等佛经中类似的公案很多。
启示:通过佛经中的教证,以及即生中现世因果录中真实的案例,家里养的宠物,旁生等,一般都是前世的亲朋好友。
● 公案3
近代中,有一位父亲的儿子死了,但他对儿子特别贪恋,执着,通过一种通阴的方式想要再见到他的儿子。帮他做沟通的中介和他说:你去看可以,但是你儿子对你特别嗔恨,你可以偷偷看他。但不小心被已经成为鬼的儿子见到,便痛骂这位父亲:“你这个老不死的!”在他们前世中,父亲是欠了儿子钱的冤家对头,今生为了讨债,成为他的儿子,虽然讨了一部分债,但是还是不解气,就是在中阴身变成鬼的身份对他的这个父亲依然非常不满。
古今中外不仅佛教中有这些案例,其实在现世中这种案例也是非常多的。
(二)教证说明亲怨不定
1、《妙臂请问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有时今生的怨敌来世会转为亲人,今生亲爱的人来世会变为怨敌;有些前世的亲人,今生会变成无利无害的中庸状态,而中庸也会变为怨敌,也会变为亲爱。
总之,亲怨是不定的。有智慧的人了知亲怨不定,那么就不要贪执,护亲灭敌。以智者的行为把自己的心安住在善法的安乐中。
2、《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
轮回没有实有本性。
(三)藏地传说
在藏地有一种说法,夏季的时候,有的人身边经常有蜜蜂、蚊子不停的围着转,不离开;有些家里桌子上爬的一些蚂蚁、蟑螂,小昆虫等等,不肯离去。它们也许就是前世的亲人,在中阴身的时候可能会以蚊子、蜜蜂、蚂蚁、蟑螂这种身份来希求善法。所以一定要对它们产生悲悯之心,要为它们多回向,念观音心咒,不要驱赶打死。
(四)汉地薄情
在汉地,人与人的亲情也非常淡薄,夫妻之间、子女与亲生父母、兄弟姐妹,也有为微薄财产、受用而反目为仇,互相残害的。
世人即生中没有宿命通,观察不到前世的因缘。
要对我们身旁所出现的事实,能够以此类推,了知不仅前世,乃至即生中无论是亲友还是冤敌,其实都是无常不定的。
(五)世人愚见
1、愚见:世间人愚痴的颠倒见解,认为牲畜、鸡鸭生来就是给人吃的。
2、辩驳:业因果不是佛陀说了,高僧大德说了就存在。在名言谛中业因果是法尔性的规律,所吃的旁生或多或少的和我们有这种亲怨关系,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必定会讨还命债,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三寸之舌,满足口腹之欲而造下堕入恶趣的因,特别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不值得的。
3、劝教:不但不杀,更应怀着慈悲的心爱护所有众生,这是极为重要的。
十种善业中,如果不杀生,那么只是一种普通的善业,如果再进一步以慈悲的心护生放生,在净土的教言中称之为殊胜的十善业。所以我们应这样来行持。
(六)劝修断肉
真正的佛教徒,要对三宝有信心,对于佛陀所说的法,因果轮回不空耗,不虚的道理,在相续中引发真正的定解。
末法时代的修行人一定要断除吃肉。
一是从慈悲心的角度不能吃旁生的肉,要多放生。
二是从业因果的道理可以真正懂得,我们所吃的鸡鸭鱼肉,全部都是和自己前世有关的亲人,就会不忍心吃。
做为一个大乘修行人,懂得无常迁变的本性,应该把亲怨看淡,亲怨平等,一视同仁,不应护亲灭怨。发大乘菩提心来利益他们,怀着慈悲的心肠爱护所有的众生。
(七)随学法王
很多传承上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法王如意宝及其座下的很多高僧大德们都是以慈悲的心肠爱护所有的众生。
文革之后,法王如意宝为了让正法长久住世,整顿僧团,清净戒律。很多人不满意,结下了怨。80年代期间的一次极乐法会上,法王如意宝以《入行论》的一个偈颂来发广大的愿:“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为了正法兴盛,即便是踏我头顶也不抱怨,要以慈悲的心肠来利益他,以此来上报佛恩。他老人家同时还发了一个愿,就是要利益所有的众生,即便利益不了那么多的众生,哪怕一个泱泱大国的所有众生也要利益,再次之,也要利益藏地的所有众生。
法王如意宝当时发愿之后,在藏地的各个藏区、各大寺庙弘法利生,专门劝告猎人戒杀,对他们说:你们所猎杀的獐鹿等猎物,其实都是你们前世的父亲母亲,尤其有些在文革时代悲惨的状态下死去,而转为旁生,所以你们更加不应该杀害它们。
当时通过法王如意宝讲经说法的招感,很多藏地的猎人被如意宝的威德所摄受,发愿戒杀!
法王如意宝的愿力极为强大,在他相续中这种功德,弘法利生的事业任运自在,遍及全世界。
法王传记中写到,在他的印象里,即生中没有一次伤害过众生,除了一次意外,有两只山羊打架,他为了拆开他们,不小心一只羊死了。
我们应随学这些高僧大德,怀着慈悲的心关怀、爱护所有众生。对高僧大德传记中一生的行持和功德,我们内心应该有所感触。一方面既要有大乘的慈悲心,另一方面从业因果的角度,自己的父亲母亲也是不忍心去杀害的。
五
苦乐无常
(一)大德公案
米拉日巴尊者小时候生活是非常富裕的,但是,他父亲死后,他的伯父伯母霸占了他家的财产并虐待他,他和母亲的生活变得非常痛苦。当他了知因果无欺,轮回的恐怖,真实的趋入到修行中,在藏传佛教中成为一位了不起的成就者。
(二)天灾启示
1、发生过的四川汶川和藏地玉树的地震,有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荡然无存,无常到来的时候,瞬间变成一种悲惨。
2、汉藏对比
● 汉地:在经历四川汶川地震之后,很多人,无论长幼,因为没有接受佛法的甘露,不懂得无常的道理,无法接受这样的无常的现实,政府派了很多的心里医师专门对他们做心理的治疗。
● 藏地:在青海玉树地震中,基本上90%以上的民房全部倒塌,死了几千人,而这个地方的人们普遍信仰佛教,他们有无常、因果的概念,当时学院的很多出家人、高僧大德专门前往给那里死去的人念经,超度。藏地亡人的家属特别重视,他们会觉得亡人非常有福报。一方面他们了知无常的道理,另一方面得到了佛法的受益。
藏地和汉地一些人们面对无常的心态是截然不一样的,他们不需要心里安稳,而是拿着转经轮和念珠不停的持咒。
3、分析如此大的差异原因
(1)汉地人的相续中没有佛法的甘露妙药,不明白轮回无常的本性,一旦无常到来的时候,强烈的执着变成巨大的痛苦。
(2)藏地人懂得万法是无常的本性,一旦无常到来的时候,看破,看淡,知道个人有个人的因果,没有太大的执着,生者所做的就是尽量为亡者念经,做回向。
(三)劝导修持
1、现在因为共业的感招五浊恶世,劫浊、众生浊、命浊、见浊、烦恼浊中,不要持凡夫人的见解,认为我现在特别圆满,特别快乐,永远不会死。我们应该在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佛法的闻思修行中,这非常关键。
2、对无常的教言,不要认为不如中观甚深而不屑一顾,认为都已经懂得了。
(四)尊者要诀
米拉日巴尊者修行过程中,一次回到家里,看到他母亲已经成为尸骨,昔日辉煌的房子、佛堂也倒塌了。眼前的境相,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厌离心。把从废墟中拾起的《大宝积经》供养给了导师的儿子,尊者感悟道:无上成佛的要诀就是厌离世间八法。
启示:智者正是因为有这样真实强烈的厌离心,就会自然获得修行的成功。
(五)公案说明
古代居士庞蕴曾将数万家珍用船运载,抛于湘江,去除世俗金钱的束缚。偕同妻子、儿女一家四口人清净修持佛法,全部都获得生死大自在。庞蕴准备坐化时,女儿先他而坐化。几天后他和拜访的州官太尉说了一句话:“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好珍重。”便头枕太尉的膝而安然坐化。
启示:世间法如草头露水,世间人不要把根本没有实在本性的世间法再再的耽执。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1、佛法中如何观待高位
(1)普遍现象
① 具有我执和贪欲的很多众生自然而然对于高位非常的在意,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想获得这样的高位。如果心没有调伏。
② 不知道一切轮回的本性,就会对于高位非常地执著,以此满足自己生活方面的需求,或心理方面的需求。
(2)关键看发心
佛法中是不是完全排斥高位呢?这个倒不确定。关键是处于高位上面,是怎样一种发心。如何使用高位,利益自己的修行、利益众生,乃至于利益佛法的弘扬。如果发心很纯正,高位不仅对自己的修行产生便利,也会对利益众生产生顺缘。
(3)行为
① 有些大德让我们放弃对它的执著,是因为普通人驾驭不了。
② 若内心已经有某种自在,或就发心比较纯熟的话,那么名声、高位、财产等,其实对于自己修行和佛法的弘扬都是有一定利益的,这方面必须要行于中道。在观念上,在实践中都要行于中道。
(4)过患
① 盲目地追求,过度地耽著的过程中第一是增长了我执,第二是有可能产生强烈的烦恼,并因此造业,成为后世轮回乃至于让自己无法解脱的因。
2、所谓高位都是属于无常的自性
(1)在世间中这些高位都是因缘法,都是通过有漏的善业引发的现象、状态。在没有出离轮回之前,这一切是不会长存的。
(2)即便通过很长时间的追求,得到了高位,也是无常的。为得到短短的高位,以今生造下很多痛苦的因,并感受来世长时间痛苦的果为代价,的确不值得。
(3)尤其对修行人来讲修行的时间是有限的。不知道死亡何时就会突然到来。如果现在还不想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追求解脱道的修行善法上面,反而把非常宝贵的人身、有限的精力用于追求虚无飘渺的水中花镜中月一样的高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必要。
3、我乳轮王公案的启示
(1)启示
① 福德超胜强劲,闻、思、修等等信心,菩提心、善心都容易生起。
② 不要贪婪,一切都是无常的,贪婪到最后,结果会很不好。
③ 对严厉的对境生起恶心,会很快消尽自己的福德力
④ 再长的寿命,再大的福报,再多的安乐,最后还是无常的。
⑤ 当一个人的福德要耗尽时,恶心、烦恼开始生起。
⑥ 做了功德但是没有用出离心、菩提心去摄持,得了一个转轮王最后还是轮回。
⑦ 小因生大果,我乳转轮王对佛生起了很大的信心,把一点点的贡品一把豌豆抛出去供养。
(2)对治
① 经常精进的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一旦有了问题就要马上忏悔,祈祷上师加持,通过修供曼扎等方式来积聚资粮,是可以扭转提早发现并对治的。
② 在做善法,比如修法、供养的时候,还是要经常反观自己的心。若在中间夹杂恶念的话,有可能在以后善果成熟时,也会出现一种等流果。当我们在做善法时,如果中间夹杂了恶念而不是最纯的善法时,最好在做完善法后做一些忏悔。
③ 无需羡慕他人财富,努力通过善心、解脱道的心尤其是菩提心摄持,去做广大的善根,这种福德是没有穷尽的。
(3)放弃轮回走解脱之道
① 相续中有追求解脱的观念要通过福德力,上师们的加持力,还有自己闻思的智慧力而有一个决断。有了理念后还需通过打坐去加固它。
② 听法有震动但力量很弱,要趁热打铁去思维,遣除怀疑后确定定解,有了见解之后每天打坐来稳固见解,再用这样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4、真实的解脱道
(1)追求世间福德好不好呢?也好,毕竟没有堕恶趣,而是在善趣中得到了安乐,这个来讲也是好的。但也只是止痛的一种方式,并不是真实解决问题的方法。
(2)真实解决问题,不能靠世间的耽著轮回的善根,必须要靠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所摄持的善根,这才是真实的解脱之道。从根本上拔除我执,拔除痛苦、烦恼的因;认识心性,一切万法究竟的本性,以及以菩提心等摄持的积资净障。
(3)在修行时要比较坚定地落实,将善根主要用在解脱和利益众生上面,如果这样的话,大的方向没有错。
5、世间出世间之高位
(1)世间高位无常
① 高际必堕:不管是以自己的福德,还是所得的高位,都属于有为法。有为法也是一个消耗品,逐渐消耗完时,所谓的高位就会慢慢失去。
② 根本原因:通过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因缘是有为法(生、住、异、灭是有为法),本身是不稳定的,都会变化、会消失,这是它的自然本性。所有的衰退最根本的因,就是心识。有心识就有因缘,之后就会有因缘显现的善恶业,有了善业就会显现高位就会堕落。
③ 摆脱方法:要从业果网中、从因缘法中逃离出来,摆脱这种束缚就要证悟万法空性!因为万法空性并不是心识的状态,也不是因缘法,所有因缘法都是基于心识,有了心识就会起心动念去造业。心识就是因缘,如果说证悟了心性本空,因缘的基础就没有了,因缘法也不会有了,我们就不会受到因缘的影响。
(2)无衰退之佛果
① 务必去修成无衰无退、人天应供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为只有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是没有任何衰退的,也是人天应供的。
② 佛已证悟了圆满的法性,佛陀的心识已经转识成智了,不再是心识,而是一种无为法的智慧,无为法的智慧没有导致自己衰退、堕落的因素。
③ 世间中最高的位置只有一个,但是佛法中最高位的佛果不只一个。佛陀成佛之后非常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和他一样,平等地成为佛陀。想真正长寿,就修佛法修成长寿持明,修成一种无生无死的智慧身。要获得用之不尽的财富,应该修圣者七财。
(3)方法
① 多闻思:多闻思之后对这些问题知道的很清楚,自然而然就懂得怎么做了。真想获得一些不退转的安乐,最好还是修行解脱道。
② 打坐:通过打坐去思维内心引发真正想要求解脱道的定解。
6、亲怨无常
(1)最好利益亲怨的方式:最好的利益是放弃对亲怨的偏袒执著,亲怨平等真正是对他最好的利益:不会再为了亲人的利益而去伤害、打击怨敌,因为如果以亲人的名义伤害、打击怨敌,在这过程中造下罪业,那么对亲人也是一种伤害。所以当我们安住在智慧大悲的过程中,和怨敌和解的时候,就是对我们亲人最好、最智慧的一种利益的方式。
(2)亲怨无常迁变:亲怨之间互是相转换的关系,前世中的一些怨敌今生中会转变成自己的亲人,而现在的亲友以后转变成怨敌,互相敌对。国家和国家之前这些亲怨,人和人之间的亲怨都是无常的本体。
(3)观待方式:
① 对现世亲人:应该有一种更智慧和清醒的认知,把帮助对方和爱亲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慈悲心和智慧的层次。把对父母,对儿女,夫妻这种爱变成一种具有慈悲心和智慧的爱,给对方做一些利益帮助,这样就很好。一方面可以化解以前很多不好的因缘,一方面对以后修解脱道,或者利益他人有很好的帮助。
② 对待战争:作为一个修行者,应该以慈悲心和智慧来面对一切,对所有的众生应该生起慈爱,通过祈祷,善根的回向世界和平,不要发生争论和战争。
(4)对所有众生慈悲之因:
① 一方面来讲众生都做过我们的亲人,所以要怀着慈悲心肠,爱护所有众生。
② 另一方面众生实在太愚痴了,不知道亲怨无常的道理,不断地打打杀杀,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众生以无明愚痴的心做这些看似在利益亲人,其实是在伤害亲人的事情。亲人和怨敌都处于无明的状态中,不了知实际情况而在无明的漩涡中不由自主地漂流。所以从这个层次而言,对有情产生慈悲的心肠,发愿一定要精进,获得功德时一定要帮助众生觉悟,从轮回中出离,摆脱这种亲怨无常的轮回状态。
7、苦与乐亦无常
(1)正确的苦乐观:苦的时候知道这个是无常,还有比我苦的众生,愿他们离苦得乐;快乐的时候想快乐也是无常,如果有钱财就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安乐的时候愿众生获得安乐,要在安乐的状态中去修法,修行等等。
(2)面对世间之苦:通过新闻看到世间之苦可以观想轮回痛苦、业因果或者大悲心,观想让自己代受众生的痛苦;或者念观音心咒,作一些发愿,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情况成为修行的因。若能够以佛法的观念来对待,这样就对了。
(3)面对出世间修行之苦:
① 求法会暂时经历苦行,因为我们要发起出离心,放弃对轮回的耽著。放弃肯定是有痛苦的,而且以前所做的有过失,这在内心中也是一种煎熬,也是无助的。通过正确的修行,慢慢消尽迷乱颠倒的业因和业果,最后苦尽甘来,会获得无上安乐。
② 学佛违缘:身体出现了违缘,开始有病心也开始很劳累;亲友发现我们和他们走的不是一条路,他们表面上好像很关心,怕我们走错路,但是也会造成些障碍;身边的同事,家人和亲友,提供了这些违缘,这是有可能的。这一切很正常,只要坚持修行,修行圆满后也会获得安乐。
(4)世间出世间之乐:世间人暂时获得安乐,但究竟是痛苦的;修行是究竟安乐的因,所以应该忍受有意义的痛苦。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2035- 定解B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