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颂词回顾】《入_行_论》170(第九品) 返回

【颂词回顾】《入_行_论》170(第九品)

知幻园 2024-02-11



#775







壬二(遣除于彼之争论)分二: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癸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此颂有两个辩论。第一个辩论是说:如果没有世俗谛,怎么会有二谛呢?


因为前面已经讲过,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来破析,根本不会有产生,万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既然一切皆无生,世俗谛的显现就不存在,这样一来,胜义谛又如何安立呢?毕竟胜义谛是世俗谛的真相。瓶子的现相是世俗谛,瓶子的真相——现空无二的空性部分,就是第二转法轮的胜义谛。假如世俗谛不存在,胜义谛也就无法安立,如是则二谛不成立,那么该如何解释“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等有关教言呢?





#776







子二、答辩: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

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




无著菩萨认为,本颂是前面两问的答复,对二谛不存在和众生不得涅槃的置疑作了一并回答,这样解释也可以;或者按照其他论师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


在《善说海》中,对第一个问题的答复是:尽管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将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


对第二个问题的答复是:虽然一切世俗显现均为假象,但这只是凡夫人的分别妄念,并不是涅槃者自身的世俗,不会妨碍后者证悟寂灭离戏的实相。就好比有两个道友,一个听过多年的空性,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空性,他们同住在三星级宾馆里,两个人对享受的执著截然不同,但听过空性者不会受到未听空性者的影响。或者说,看到一大块金子时,多年住在寂静山里修行的人,觉得金子跟石头没有任何差别,而对财物的贪执特别强烈的人,马上想办法据为己有,两人的想法虽不相同,但贪财者的欲望不会妨害修行者的境界。因此,世俗虽是众生分别念的假立,可是对证悟空性者来讲,这并不是他的世俗。《入中论》云:“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分别念没有灭尽之前,众生对三轮的执著全部存在,犹如迷梦者执著虚幻梦境。然而一旦证悟了三轮体空,就像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样,不会再迷恋世俗的迷梦,此时虽能以他心通了知别人的梦境,但别人的梦境对自己不会构成危害。




#777






癸二(遣除分析不合理)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




这个颂词,有些讲义并没有把它当作对方的观点,但按照无著菩萨的解释,这是对方给我们所发的太过。


对方说:“能观察的心(分析诸法空性的智慧)与所观察的对境(色声香味乃至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万法)是互相观待、互相依存的,犹如此岸与彼岸、这与那、左与右的关系,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然如你们所许,一切万法皆不存在,则所观察的对境就成了虚无,与之观待的能观察的心也不应存在了。这样一来,你们用什么样的智慧来观察什么样的法呢?因此,大乘中观宗的抉择不合理。”





#778





子二(答辩)分三: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二、若需要则有太过;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丑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是故诸观察,皆依世共称。




中观应成派随顺世间而安立名言,世间人怎么承认,应成派也怎么承认,但这并不需要成立万法为实有。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生住灭、好与坏、富贵与贫穷、高贵与低下等可以观待而假立,世间人承认这些存在,我们也可随之承许。如《三律仪经》云:“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说有者,我亦随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随说无。”世间人认为佛陀所说的空性不合理,与佛陀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但佛陀知道世人愚痴,什么都不懂,就如同小孩喜欢跟老人争,而老人知道小孩很幼稚,不要说大的事情,就连自己玩具的结构都不懂,所以不去跟他们计较。因此,在这些世人面前,佛陀也随顺他们而承认有无。众生因共业所显现,认为柱子是坚硬的、麦克风是可触摸的,佛陀虽已断尽二取执著,但也随顺众生这样安立。《七十空性论》云:“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世间上的生住灭、好坏、有为无为等法,并不是佛陀依真实宣说的,而是随顺世间宣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亦云:“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为了证悟究竟的胜义实相,诸法虽经观察不存在,但佛陀随顺世人分别心共许为有。






#779





丑二、若需要则有太过: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时,

若复究空智,应成无穷过。




在无著菩萨的讲义中,这个颂词是中观宗的观点,但也有些讲义说是对方的观点,二者虽然角度不同,但我觉得都可以解释。


如果说是对方的观点,那他们对中观宗发太过:以抉择诸法空性的智慧推出诸法皆空时,空智同样也应抉择为空性。但此空智并不能观察自己,如果它还需要分析为空,则应成无穷之过。


若许是中观宗的观点,则是对有实宗说:如果能观察的空性智慧需要实有,所观察的万法对境也需要实有,那么以空性智慧抉择万法皆空时,这个实有的空智要用第二个空智来抉择,第二个空智要用第三个空智来抉择……如此则成无穷无尽。这就是执著实有的结果,若不许实有的话,便不会有这种过失。因为在假立的名言中,万法都是现而无自性,在迷乱识面前,这些也是合情合理的。





#780


丑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没有分析的时候,万法的真相也可成立为空性):




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刚才讲了,能分析的智慧和所分析的万法这两者互相观待,一旦所分析的对境是空性,观待它的能分析的智慧也一定是空性。这一点,我们学《解义慧剑》的四种道理时讲得比较清楚。龙猛菩萨在《出世赞》中也说:“诸识同幻化,是日亲所说,彼所缘亦尔,决定同幻事。”了知外境的眼耳鼻等识如同幻化,这是日亲——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亲口所说,既然诸识犹如幻化、无有实质,那与之相观待的对境(所缘),也完全没有实质。






敬摘录讲记177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146-149


150-153



154-157


158-161


162-165


166-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