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需要一颗长远的心
“
三岁孩童虽会说,
但是八十岁老翁未必了解其意。
学佛应有认真的态度,泛泛学佛往往徒劳无功。
佛法不同于世间法,因佛是遍知者,智慧中流露出的语句同时会有外、内、密甚至极密之义。比如佛讲法时,天人、龙、人听到的都是各自的语言,人类中使用不同方言的人,听到的也是各自的方言。
又佛经中讲“阿”字的功德几万劫也讲不完,唐朝智者大师仅讲《妙法莲华经》经题就讲了三个月,门色尔堪布讲“顶礼圣身文殊菩萨”这八个字就讲了六个月。如果佛法没有甚深的意义,讲法人不可能讲这么长的时间,听法人也不可能有耐心听这么长时间,既然佛法这么深邃,则“认真”二字是必不可少的了。
“认真”二字除了包含有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意思外,还应含有一个长期学佛的决心。世间任何一门学问尚且需要“十年寒窗”,那么,要想真正领悟佛法里那些精深的涵义,也自非一朝一夕之功。
所以,学佛者要发一个长远的心,这很重要,长期脚踏实地,并不怕一切阻碍和违缘,认认真真地学佛,那么学佛的功德和利益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自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人认为,退休之后再学佛也不迟,但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晚年智力、体力等方面的衰退,必然影响到对佛法的领悟,影响其学佛的效果。因此本人认为,应尽早地深入了解佛法,这对工作与生活,都会产生利益。
有些人,大半辈子都忙碌于各种繁杂的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没有踏踏实实认真学习佛法,把美好珍贵的人生白白地浪费了,现在如梦初醒,知道自己以前没有好好地学佛相当可惜。能够这样醒悟的人,也是可嘉可叹。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乐府体”诗风。他也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自称为香山居士,据《五灯会元》卷四记载:“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在中国,凡是有一定学问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他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的。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曾请教过鸟巢禅师,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说:“如此简单的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
禅师说:“三岁孩童虽会说,但是八十岁老翁未必了解其意。”
诗人到晚年老眼昏花,看经书很感费力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一生从政,虽然信佛十分虔诚,也做了不少善事,但还是浪费了许多光阴。于是他发愿以后不再吟诵诗文,而是一心一意学佛,念阿弥陀佛,即使有许多的达官贵人来讥笑,仍不管他人的任何看法和闲言碎语,只是老老实实、专心专意地念阿弥陀佛。
他在脍炙人口的《念佛偈》中这样写道:“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最杰出的几位诗人之一,像这样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都不怕别人的挖苦取笑,而一心一意地学佛,那我们现在有些自以为很聪明,却又不会吟诗作文的人,为何还怕别人的讽刺,放不下面子来专心致意地学佛呢?
文 / 索达吉堪布
摘自 /《佛教科学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