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安住当下的方便道......
作者简介:
当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佛教上师之一,公认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仁波切,曾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
我宁愿一个人
“祈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自称佛教徒
而不希望他因吃素、持咒、禅定而自称佛教徒
点
击
播
放
器
收
听
我一生中没有做过很多禅修,我做过一些禅修,而我必须告诉你,无数年的严格研读、阅读根本文、阅读很多很多的论释,以及几周什么也不做,就只是禅修,两者相比,我必须说禅修远远胜出。
我要分享一个不是禅修的体会,这可能听起来很宗教化——非常强烈的虔诚心,以及积聚福德资粮、净除染垢的行为,不知何故,这些也会有效果。
因为我的根本上师当时决定,没有让我接受传统的仁波切培育,而是让我在年纪很小时就到佛学学校受训,可以说,我没有真正受过适当的仁波切培训。
如今我必须向我的主要导师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致谢,因为那是个勇敢的决定,尤其如果各位若是了解西藏文化和西藏传统,至少那是非常罕见的决定。
因此,训练如何长时间好好坐在法座上,几乎像尊塑像般一动也不动,在我身上永远看不到那样的事。
而在传统社会里,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悦,人们开了我很多玩笑,说我的臀部一定在长角,因为我连一分钟也坐不住,一直动来动去,诸如此类的。
但不管怎样,在我加入佛学训练时,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批判性思维——批判一切,因为我们就是被如此培养长大的。
几乎可以说,在传统佛学学习之中,你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研读的每一部教文进行批判, 这真是个大礼物!
你只要想想就会知道这是非常超前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亚伯拉罕宗教会那样做。
我会说,这些是印度传统的财富,所以我是以非常批判性的方式被抚养长大的,但随着时间过去,我也开始明白虔诚心以及积聚福德资粮等等的价值。
有一件事听起来有点像是我在吹嘘,但我必须分享。对于这部教文《入菩萨行论》,在智识上、学术上,我曾经进行大量研读,如同资深佛学学生会做的那样。
但数年过后,我决定去做供曼扎、大礼拜、到菩提伽耶等等的事情,之后,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几乎像是第一次阅读一样,“在我研读佛学期间,怎么会没注意到这些呢?” 那对我真是一大启示。
其实我不应该用“启示”一词,因为我的老师们一直在告诉我,实修远比智识层面的探索更重要。
但那类建议,并没有真正进入我心里,只有自己做了之后,才会意识到“喔,当然如此了!”
几年以后,我又尝试打坐、禅修与修持,我必须说,那时又出现了另一层次的理解。
我大约 17 岁时,总是想说:“《入行论》挺诗意的,里面有很多重复,甚至还有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琐事,比如教你如何洗手。”
文中某处真的有这些:如何洗手、如何向别人指路、休息时你的脸应该朝哪个方位。 “这是些什么?”
我甚至觉得这些都过时了,“这书有两千年了吧”,“已经落伍,无关紧要了” ,我从前是这么想的。
但是现在,直到做过几次禅修之后,我才领悟到,可以说,寂天其实是在教导行动中的“观”。
比如:要像这样洗手,我读的是根本文,“双手莫揉搓”,不应该那样洗手,而是应该先这样洗, 然后再这样、那样洗手,知道吗?
所以一开始,当我 17、18 岁时,“那又如何呢?” 可是现在约束过自己之后,这么做的效果是,其实都没关系,不管这样洗或那样洗,都无所谓, 两个方法都能清洁你的手。
但这能立即令你的心意集中,而这就是寂天想要的,这是他的计谋。与其告诉我们“安住当下,安住在此,住于这一刻中”,与其那样说——因为现在每个人都那么说。
从安缦度假中心的指导员到某人的伟大上师之类的,人人都这么说:“安住于当下”,不是吗?
瑜伽老师、心理学家,大家都这么说,所以“住于当下” 变得几乎没有意义了。而寂天却说:“要这样洗,要那样洗” 。
多年前我去日本时,凑巧参加了一个茶会,各位听说过一个词, 叫“无聊到流泪”吗?几乎就是那样,“现在到底是在做什么?”
而就在几年前,我又参加了一个茶会,不对,我想是去年——就是去年的事情,我去了一所尼师院,而尼师住持坚持献上一个茶道仪式。
我当时有点忙,时间有点赶,不过后来我想:“何不呢?” 我必须有礼貌, 因为她也主办了整个教学。
而大家都知道,在日本,尊敬和礼貌受到很大的重视,所以我当然必须接受她的招待,于是她举行了茶会,当她进行时,我意识到这其实是另一种伟大的。
要知道,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批评,尤其是来自西藏地区的批评,说禅宗的仪式有限,说他们在方便法门方面较为落后,但实际上我领悟到,那就是他们修持正念的方式。
他们会做这样的事情:像是他们会接过茶杯,然后会这样做,那并不会让茶变得更甘美或有任何作用。但我能明白他们为何那样做,因为那会驱使你安住当下。
所以我们现在能赏识寂天,这种种貌似世俗的指示,像是:如果有人请你指路,你应该用所有的手指,而不是一根手指,诸如此类,几乎像是教孩子一般,总之,你会感激的!
禅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