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360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月 17 日 佛 历 2565 年
དགེ་སློང་ལ་གཅེས་པའི་མདོ་ལས།ཚུལ་ཁྲིམས་འདི་ནི་བདེ་བའི་མཆོག །ཚུལ་ཁྲིམས་འདི་ནི་ཐར་པའི་ལམ། ཚུལ་ཁྲིམས་འདི་ནི་ཡོན་ཏན་ཞིང་། ཚུལ་ཁྲིམས་འདི་ནི་སངས་རྒྱས་རྒྱུ། ཚུལ་ཁྲིམས་འདི་ནི་རབ་མཆོག་ཡིན། མིག་གི་འབྲས་བུ་བཞིན་དུ་སྲུངས། སྲོག་ལ་བབ་ཀྱང་ཚུལ་ཁྲིམས་ནི། གཏོང་བ་མི་མཁས་བླུན་པོ་ཡིན། ཞེས་གསུངས།
《教诫比丘经》:
此戒律乃胜安乐,此戒律乃解脱道,此戒律乃功德田,此戒律乃成佛因,此戒律乃最殊胜,故当护持如眼目,纵遇命难不舍戒,若舍则为极愚痴。
己一、持戒功德:
随福德分持戒,也即未以空性大悲藏所摄持的善根。
虽无出离发心所摄戒,然以清净善愿守戒者,
将成天女围绕之天子,享受圆满五欲生极喜。
从大乘发心来讲,出离心和菩提心至关重要。有些人以无有善知识、环境等各种原因,虽然未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所摄,仅仅以清净善愿心守持清净戒律,这种人将来也会转生为天子,有成千上万的天女围绕,享用圆满的色声香味等所有世间欲妙,以此生起极大欢喜心。
《大圆满前行》中也说:为了将来获得人天福报、不堕恶趣,应以清净善愿心守持净戒,就像以前难陀想享受天界安乐而守持戒律一样。
所以,即使未以菩提心和出离心摄持,也不会堕入恶趣,一定会转生善趣天界当中享受五欲的快乐。
下面托嘎如意宝对此作了非常殊胜的解说。我想很多人可能非常羡慕上师如意宝,觉得自己能见到托嘎如意宝该多好!现在恶劣浊世的众生真可怜,有这么殊胜的高僧大德却未见到。
其实真正见到,最多也就是讲这些教言,托嘎如意宝讲密法非常少。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托嘎如意宝传授密法一般不公开,也不经常传。
所以,我自己有时候想:要是能像上师如意宝那样,到石渠求学、面见这些大德的尊颜,也是有非常大福报的。但有时候来看,即使见到托嘎如意宝,可能也像现在的老喇嘛一样。
因为当时他的名望、身份不是很高,除了石渠、色达一带的人以外,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们见到也不一定生起欢喜心。
上师如意宝说:有些善知识在世的时候,很多人不一定生信心,当他离开人间或者只有作品留在人间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这个人真的很了不起。这时候对他的弘法利生事业生起信心。
因此,作为我们来说,一方面能够遇到上师如意宝应该心满意足,另一方面,哪怕见到托嘎如意宝,除了这些殊胜的教言以外,可能也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了。
从别解脱自宗而言,以出离心所摄的一切善根,是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之因,像阿罗汉或小乘自宗所承认的一样;以菩提心所摄的一切善根则是成佛之因。
但是,除了一些圣者高僧大德以外,一般凡夫人的相续中,未精通三藏教典、未被善知识摄受, 这种人不一定能真正生起不堕有寂二边的出离心。
此处所说的“不堕有寂二边”,实际指阿罗汉所证悟的人无我空性,也即以此人无我空性所摄持的三界犹如火宅般的出离心。
以出离心及愿将所有众生安置于佛果的清净菩提心,二者所摄的善妙戒律,在有些人的相续中虽然暂时无有,然而发起清净善愿,为了获得增上生之功德,而守持一切解脱道之阶梯戒律者,其果报必将转生于天界,在以诸多饰品严饰、舒心悦意、美妙庄严的天宫中,成为精通技艺、相貌端严、见而生喜、青春年少的天子,四周围绕诸多妩媚可爱漂亮的天女供养承侍,在寿量未尽之前,一直享受安乐圆满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内心极其喜悦。
如上所说,未以菩提心和出离心所摄,仅仅发起清净善愿心,甚至守持别解脱戒中乃至一分戒律,其功德也不可思议。
有些人有这种说法:破戒的果报非常可怕,干脆不受戒好一点。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
《三摩地王经》中说:哪怕一天受一分戒律,功德也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说:在我的教法下乃至受一分戒者,于将来弥勒菩萨成佛转法轮时,必定会获得解脱。
荣敦大师和乔美仁波切等,曾运用很多教理对此作过说明。现在泰国、新加坡等很多地方都有短期出家的方式,但在律藏中暂时还未发现这方面的详细说明,我也曾问过一些专门为其他人受短期出家的律师,他们也没有说出哪部经中有短期出家的教证。
所以这种说法,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很确切的答案。但从理证角度来说,不管七天、七个月还是七年,能够守持这种清净的戒律,应该承认有很大功德。托嘎如意宝在这里也从守持斋戒的角度作了解释。
《胜者智慧经》中说:欲获善趣当持戒,欲获解脱当修行。世亲论师也有与此相同的教证。其中善趣是指人天福报,想要获得人天福报,持戒相当重要。
《别解脱经》也说:“趋入善趣者,渡河之桥梁。”想要趋入善趣,必须渡过轮回的大河,戒律则相当于桥梁。
《广戒经》云:“虽耳未闻眼未见,持戒之人趋善趣。”虽然以现在的耳根无法听闻、肉眼也无法见到未来的去处,但只要守持清净戒律,这个人最少也会获得人天善趣。
因此,对于未来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可以耳闻目睹的,但通过比量推理来了知,只要持戒,将来一定会转生善趣。但是,没有以菩提心和出离心摄持的缘故,不能以此趋至究竟解脱之干地,仍然需要重新入道。
因此,不应该为了获得善趣安乐而守持戒律,必须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而受持净戒。
唯以持净戒得功德:
下面讲唯以持戒功德即可获得解脱之理。
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
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不管你是高尚还是低劣,哪怕不具足闻思修行方面的一分功德——记忆力不太好,思维能力有限,整天散乱,就像很多人说的:“我太笨了,太笨了,我现在一点修行也没有,怎么办?我觉得心特别特别烦……别人可以背诵几部论典,我连一部论都不能背。”
但只要你守持清净的戒律,临死时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
这里已经讲了,只要受持清净戒律,没有一分闻思修行的功德,死时也必定往生极乐刹土,并没有说“可能”或者“也许”。
所以,希望有些老年人不要痛苦,认为:现在已经老了,闻思修行很多方面非常困难,怎么办呢?人生非常短暂,再回到年轻时代也不可能了。很多人心里有点痛苦和执著。
实际上,只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在临死之前对上师三宝不生起邪见、自己精进修持的话,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我们对此要生起确信:死时必定往生极乐刹。为什么呢?这是行持善法的无欺缘起之特法。
清净戒律实际是解脱之因,这是无有欺惑的一种缘起特法,只要因缘具足就一定会得到这一结果。比如现在到美国的因缘全部具足,你在很快时间中就会到达那里,前往目的地也有坐飞机等各种途径。
同样的道理,只要因具足,就一定会到达清净刹土,这也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一种特点:因缘具足,果必定会显现。
因此,革玛旺波用很坚定的语言说:有些人即使没有任何闻思修行的功德,只要受持清净戒律,一定会往生清净刹土。
无论任何人,具有福德善缘且自相续未被破戒罪行所染污,仅仅如理如法守持一切功德之根本的戒律如意宝,此人虽然无有其他广闻经典之闻慧、断除增益之思慧,以及串习法义处智力 。
佛正是以了知处与非处的智慧力发出了这一狮吼声,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说:受持清净戒律不会获得此种果位。《三摩地王经》云:“纵然精通一切法,若以闻慢不持戒,破戒必将堕恶趣,多闻无法救护彼。
--《赞戒论》第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