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蝼蚁之死”看业因果
文|释圆耿
01
命运之轮 因果残酷
无常是平等的,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人终必死亡。于此一点,众生完全平等。然死亡并非终点,唯因果不虚,毫厘不爽。
他们,被称为“盛世蝼蚁”。
无边无际的众生,出于自爱,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蝼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
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龙树菩萨说过,没有了因果的正见,众生将堕落于痛苦的恶趣。
2016年8月26日18时许,甘肃省康乐县景谷镇阿姑山村,28岁女子杨改兰在其家屋后一条羊肠小道上,用斧子将自己的4个亲生子女(一个6岁,两个双胞胎5岁,一个3岁)一一砍杀,在发现孩子未死后,又逼迫他们喝下农药,随后自杀身亡。这个女子以近乎冷酷的、死的方式向世人昭告自己生的尊严。
外出打工的丈夫李克英在接到电话赶回后,被眼前的一幕吓傻了,他一言不发,没流眼泪,抱起还没死的小儿子就向村口跑。半路上,儿子死在他怀里,他又木然把儿子抱回家。在平静料理完后事后,这个男人也以喝农药的方式离开人世。无常迅速,祸不单行。当命运之轮降临,是如此突兀,如此残忍,让人猝不及防。这,就是共业所感。
02
死的尊严 生的尊严
自此,引发了网上对死与生的讨论。痛惜之余,人们更多的是对社会制度的质疑,有人也提出解决方案:试图从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两方面进行改进。
当然也有涉及到人性的追问,并提出著名的“拉古迪亚的拷问”: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作为佛子,看到这样的新闻,首先自是痛心疾首,进而开始思考我能做什么?怎么做?甚至冲动地想放弃现有的学业,像特雷莎修女,像许哲女士,像证严法师,像这些前辈大德一样,从此投身救生护生的慈善事业。
世人少智,做此想者已算最高,然而作为佛陀的学子,却不应停步至此,也不能用一句“如是因,如是果”简单做个结论,而是思考业因果深层的道理。
03
如是因 如是果
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俱舍论》第四品开篇之初就告诉我们,世间种种差别,均由众生的业产生。大到宇宙星系、山河大地、四时运转,皆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流转不息;小到每个有情、每个家庭、每种事业,都不离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兴衰成败,有情世界好似一个舞台,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悲喜剧。但众生因不明业的分类、差别以及成熟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造作了很多流转轮回之因而不自知。
《业分辨经》中云:“施主斗达之子婆罗门童子尼珠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而使众生长寿短命、健康多病、美貌丑陋、权势大小、种姓贵贱、受用丰乏、智慧高低?’佛告童子尼珠:‘婆罗门童子,一切众生由业力所成而感受自份之业,业之生住者,依业而分上中下、高低贤劣也。众生之业有种种、见有种种、行有种种。以黑业转生于地狱、饿鬼、旁生中,以白业投生于人天中。’”
《楞严经》中详细地叙述了地狱的十因六果,如是乃至饿鬼、旁生、人、十种仙(此处与《俱舍论》观点有别,俱舍承许五趣,《楞严经》不止把阿修罗单立一趣,更增加一个仙道)、六欲天、色界十八天(此处亦与俱舍有别,《楞严经》把无想天从广果天中提出,单立一天)、无色界四天的成因,一一各有分说,此与俱舍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佛佛道同,法法同源。
回到杨改兰灭门的现场,杨改兰之所以决绝地不给自己和四个子女生存的机会,正是因为她认识到了“生之苦”,也就是轮回的本性——痛苦,因此才生起想结束痛苦的念头。
她的愿望诚然是好的,但因为没有智慧,缺少正知正念、正确的抉择力,才会选择错误的方式结束痛苦。殊不知,以她这样的“杀生”行为不仅不能结束痛苦,反而增加了无尽的地狱的痛苦。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无论是一业能引一生世,还是一业能引多生世,从地狱出来,她都要感受相应的等流果和增上果。
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我们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不善业,并非神灵、强权或自然力等他法加诸于自己的身心之上,而如今自作的一切,也必将成熟于今生、来世或者遥远的未来,在自己的生理、心理、所处的环境上成熟它的果报。
04
因果不虚 谨慎取舍
那么,是不是只有如“蝼蚁”般的杨改兰们才受命运的摆布,而那些处于社会金字塔顶的达官显贵,甚或帝王将相们就不受因果规律的束缚呢?不然。在天人眼中,娑婆世界的众生都跟“蝼蚁”无别,而就算没有造不善业的天人,如果他们不能趋向解脱,最终也免不了死堕的因果律。上至有顶,下至无间地狱众生,无不感受各自善不善业的果报,就连佛陀也不例外。
佛经中云:昔释迦族业果成熟,琉璃王讨伐释迦族,佛往劝谏,琉璃王终不听阻,释迦族遂亡。以佛之威德尚不能转定业,何况其余?时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以钵取五千释迦族人置于虚空之中,及释迦族灭,放置虚空的五千释迦族人皆以命终。
以世人的眼光看来,建立如此“赫赫战功”的琉璃王结局如何呢?
《长阿含经》载佛授记:“今琉璃王及此兵众,却后七日尽当磨灭。”又云:“时琉璃王。使人数日。至七日头。王大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将诸兵众及诸采女。往阿脂多河测而自娱乐。即于彼处。卒大雷雨非时云起。暴风疾雨。时琉璃王及兵众。尽为水漂皆悉消灭。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复有天火烧城内宫殿。尔时世尊以天眼观见琉璃王及四种兵。皆悉命终入地狱中。”
或许有人认为经中所载,大多是譬喻,不见得真实。那么看看历史,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三代以后绝嗣;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八百年来子孙昌隆。因果真实不虚,故当谨慎取舍。
05
何谓因 何谓果
业分善业和不善业,所有善不善业都会产生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三种。《俱舍论》云:“承许一切均产生,增上等流异熟果,痛苦之故杀害故,无威严故果三种。”也就是说,以杀生的前行(无论是用刀枪砍刺,还是用绳索捆缚)使众生痛苦,以此果报感受异熟果;正行时,众生失去自己可贵的生命,以此感受等流果;之后又对众生做剥皮、割肉等后行,已经完全使众生失去威严,令人不忍见,见亦生厌生畏,以此感受增上果。
那么造不善业会感受何种异熟果呢?若造上品不善业,则所感异熟果是堕入地狱,中品转为旁生,下品投生饿鬼。对此,《念住经》与《大圆满心性休息》的看法一致,即:“小品不善转旁生,中品不善转饿鬼,大品不善堕地狱,感受异熟之苦果。”总之都是转生在三不善趣中。
所感等流果是杀生者短命,不予取者受用贫乏,邪淫者夫妻不合等,等流果又分感受等流果和同行等流果。
《百业经》中云:“因为行不善业之串习力而于后世中亦依不善、行不善、转为随行不善业者。”“一旦转生天界、人间,也是以杀业所感而成短寿多病者;以不与取而感资财乏少且与怨敌公用;以邪淫所感夫妻不悦意且与他(她)人共享等等,十不善业各有所感。”
增上等流果,是指成熟在外境上的报应。造杀业的人转生在环境不优美,或者深谷险地等威胁生命的地方;造不与取的不善业,转生在庄稼常遭受霜冻冰雹的袭击、树木不结果实、饥荒时有发生的地方;邪淫的人,所居之处就是臭气熏天的粪坑、污秽不堪的淤泥等令人不善心的地点等等。
以此看来,杨改兰虽想改命,实则是把自己的命运推向了更加可怕的深渊。
那么,以何业缘众生在转生处感受苦乐贤劣呢?这就需要认识和分清引业与满业。
何为引业?一个众生以前在天界或其他地方造了一个业,以此业今世转生到人间,这个业就叫做引业,它属于总业。那何为满业呢?转生人间以后,长寿短命、健康多病、美貌丑陋、权势大小、种姓贵贱、受用丰乏、智慧高低等种种感受直到人生完结的业,即为满业。
引业、满业可以分为四类,即引业为善、满业不善,如欲界的人天均属善趣,所以引业为善;人间、天界均有身心的痛苦,故满业为不善。
引业不善、满业为善,如中阴法王、财丰龙王之子的身份属于饿鬼,其引业为不善;因无有任何痛苦,而且财富、权力均十分圆满,所以满业为善。
引业满业均善,如帝释天王以善的引业转生于天界,而且财富、地位全部具足,所以满业也善。引业满业均不善,如地狱的众生以造不善业转生于地狱,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纯苦无乐。
06
改变命运 当下出发
古人常说听天由命,命运到底能不能改变?
杨改兰在二十八年的生命历程中一直在感受苦,她的命运以及她四个无有户口的孩子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但是以佛教的观点,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业有前世业、今世业,还有可以改变的业等,尤其以大乘观点来说,很多业都可以转变,比如犯了四根本罪,通过大乘方法可以忏悔清净;造五无间罪的人,通过密乘的善巧方便也可以使罪业得以清净。
那么,普通世人可不可以改变命运呢?可以。比如袁了凡、俞净意公。
袁了凡被算命先生断定短命、无子,甚至功名、俸禄多少都分毫不差,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知道命由己造,从此行善积德,再不被命运左右,即生当中有了两个儿子,七十多岁无疾而终。俞净意公自认自己是个大好人,却一生穷困潦倒,也是在遇到灶神后才警醒,原来自己起心动念,念念皆是不善。
这一点,《俱舍论》也同样承许业应该安立在心上。奶奶杨兰芳见到还未断气的杨改兰时,看到了她的笑容。在亲手了结四个亲生骨肉的生命后,她的情绪竟然那么平静而欢愉。死亡之时,四大分离,那种痛苦,不是谁都可以承受的,而杨改兰,这个女子却平静而欢愉,由此可见,在她柔弱的身体内包裹着的,是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俱舍论》说,唯有心力强大的人可以造善和不善,黄门和二形之人纵使想要造善和不善也不可能,因为他们心力弱,心性不稳固。杨改兰若以她如此强大的心力来行持善法,何愁命运不会改变?但是,她却用自己珍宝一样的人身造不善业,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
生死之间,只是缺少一个正确的引导,怎不让人扼腕痛惜!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业,如何改变。
首先,造业的力量有强有弱,所以在感果方面,有决定受报和不一定受报的差别。在感果的时间上,也有迟速的不同。业力强大得有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决定了将来必定要受报,就像苹果熟了就要落地一样,这种必然要受报的业称为定业。另有一种业是否会受报,何时何地受报都不决定,这种业称为不定业。
定业又可分三种,一是顺现法受业,就是现世造业即生感果,比如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恶口骂僧众说:“女人平息了女人的争端”,致使即生中转为女人,其等流果五百世中均投生为女人,因为其对境严厉故;
顺次生受业是指今生造业,来世感受果报,比如大天比丘于今生杀害母亲,死后堕入寒冰地狱;
顺后受业则今世造业,在过两世或三世感受果报,如大天比丘虽即生中讲经说法,但以对境严厉故杀母之业先成熟,但以说法的善业感得他在地狱中待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上升天界,还有些顺后受业甚至几千年、几万年之后才感受果报。
喻显部的论师认为,受业总的可以分四类,即时间决定、异熟不定,异熟决定、时间不定,二者均决定,二者均不定。
第一种时间决定、异熟不定,如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以及顺后生受业,时间已经决定,但如果中间出现强有力的对治或其他外缘,则不论善业、不善业,其果报不一定会成熟。
第二种是异熟决定、时间不定,属于不定业,但异熟果报一定要感受,比如向某人借款,因为没有限制时间,但这笔款一定要还,同理,有些业已经造下,并且没有出现毁坏它的因,所以必定要感受,但感受的时间不一定。
第三种是二者均决定,比如顺现法受业等三种,时间一定,果报也必定会成熟,比如杀父母,来世必定会感受不善果,或者以极强烈的信心供僧,来世定会感受善果。
第四类是二者均不定,不仅感受果报的时间不一定,而且所需感受的异熟果也不一定会成熟。
所以,只要业果没有究竟成熟,都有改变的机会。
我们要分清每一种业的差别,否则像现在的有些人一样,不信前后世存在,认为三宝不一定有很大功德,为什么呢?因为他生病的时候交钱念经,没有在很快时间内痊愈。还有些人认为,业因果肯定不存在,因为有些人整天杀生造不善业,但是他有吃有穿,生活无忧无虑,做任何事情都很顺利,而我天天吃斋念佛,却没有吃没有穿,做事情也是违缘重重。
佛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所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相应的苦乐果报,善不善的业力不会因为时空的转换,而无缘无故地减弱或者消失。虽然业力的成熟有快慢的不同,有的现前感受,有的需要经历漫长的时劫,等到因缘聚合才会受果,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有任何一种业会被时间、空间等外缘所毁灭。
因此,做善事刻不容缓,改变命运一定要从当下出发。
07
因果正见 斩断轮回
《俱舍论》对业有详细分类。黑业指不善业,其本体属于染污性,故称之为黑,而且不管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所造不善业的果报均不快乐,所以异熟也为黑。白业是指色界善法,因为色界天人相续中无有杂染,其本体即为白,由此善业所产生的异熟果也是善的。
欲界所做的善法均为杂业,比如磕头、念咒、转经轮等,平时我们经常提到的白业,其实都是杂业。杂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发心黑,行为白;一种是发心白,行为黑。若从善业本体来讲,应该属于白业,但欲界众生的相续均杂有烦恼,一般情况下都是心行不一,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称之为杂业。
佛陀又根据众生根基不同,将善业不善业归纳为十善业道与十不善业道。行持十善业道,其果报自然升天,所谓“有顶禅心果最大”。但就算是升到无色界最高的有顶天,寿命八万大劫,还是脱离不了轮回。也就是随福德分善业,还是属于有漏业。
经中所说的随福德分、随解脱分、随抉择分三种善业分别是指什么呢?
随福德分善,即以此善可获得善趣人天之快乐、福报;随解脱分善是指向往解脱之善法。小乘从生起出离心开始即为随解脱分善,大乘则从发菩提心开始,密宗于获得灌顶后对密法等性无二之见解生起定解后才称为随解脱分善,生起此种善根后即已成为解脱之因。
怎样才算是生起随解脱分善呢?
《入中论》中说:“若异生位(凡夫)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也就是说,我们普通凡夫,听闻到空性法门,内心屡屡发起欢喜心,由欢喜心引发泪流满面,周身汗毛直竖,这样才算是生起随解脱分善。
随抉择分善是指暖、顶、忍、胜法位四加行道。其中解脱涅槃的抉择灭最为善妙,为最无上之法。也是我们佛子最应行持之法。
俗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才感得如是之果。如果没有修集能感苦乐的正因之业,就决不可能感受相应的苦乐果报。
时间再次回到杨改兰自杀前,哪怕只有几小时,哪怕只有一个人曾经给她讲过改造命运的道理,也不至于酿成如此人间惨祸。生死事大,解脱为最,一个杨改兰已堕轮回,更多的杨改兰还在期待,期待免于生死沉沦,期待一个正见,期待一个不再苦海漂泊的解脱之道。
作为佛子,救生护生当然要做,但这也只是暂时把众生安置在人天善趣中,并不究竟。更为重要的,是要荷担如来家业,传播如来教法,让众生树立起正知正念,获得究竟的涅槃寂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