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76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76 * 阅读参考

宝智 今日当精进 2020-04-27



1.修行过程中,出家人和在家人守护的戒条

①在家人:主要有居士五戒、八关斋戒和菩萨戒,接受过密宗灌顶的道友,还会涉及到密乘的三昧耶戒;

②出家人:除了以上戒条,还包括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2.佛制罪

所谓佛制罪,即佛陀制定之后,如果违犯则成为一条罪业;如果佛陀没有制定,违犯了就不存在佛制罪的问题。

如果某种行为、心念或者语言自性是恶法(如十不善业),即便佛陀没有制定,但它的本性是属于恶法所摄,也会有自性的罪业。

 

3. 忏悔别解脱堕罪

十三僧残四他胜,堕罪恶作向彼悔,

发露忏悔五堕罪 。


①未详细解释五堕罪之因

五堕罪是律藏戒条中比丘和比丘尼五类犯戒的罪目,没有出家因缘的在家人不允许看这些戒条。


②别解脱佛制罪

A.四他胜:就是杀盗淫妄四条根本戒。从别解脱戒的角度,虽然内容上有一些区别,但是大的框架没有区别。

B.十三僧残:也是出家戒中比较重的罪业。

C.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向彼悔、一百一十二种恶作罪

这是比丘戒,共二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多条,这个数字是按照一切有部的观点来讲,因为藏传佛教的律藏是以一切有部为标准,而汉传佛教主要以《四分律》为标准,在戒条项目多少上稍有差别,但内容上基本没有差别。


③【作为比丘,如若违犯这五种佛制堕罪中的其中一条,则是破别解脱戒,以此将堕入极热地狱至复活地狱之间感受痛苦。】

A.如何理解此处“破别解脱戒”?

不能理解为平常意义上的破根本戒。“别解脱”就是别别解脱,意思是守到一条解脱一条,此处“破别解脱戒”并非指破根本戒,而是指破了守到就能够解脱这一条罪业的戒。比如,一个出家人如果犯了一条恶作罪,他相续中还是具足圆满的出家戒体,但如果犯了四他胜,出家戒就保不住了。

【遣疑】破戒的果报如此可怕,不敢受戒了,怎么办?

a.居士戒条不多,也并不难守

其实不用特别紧张,居士总共才守五条戒,比丘尼要守三百多条戒,也是该出家出家,该受戒受戒,尽量好好守,没守住就好好忏悔。

懂得戒律的内容,居士五戒并不是很难守(破根本戒的界限见第27课阅读参考):

  • 不杀生,指不杀人与人胎,怀孕的妇女在这方面需要注意,其他人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学佛以后连蚂蚁都不会去故意碾死,更不会违犯杀人与人胎的根本戒问题。

  • 不邪淫,对于初学者来讲,在修力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前彻底断欲很难。除正常夫妻关系之外,婚外恋或者婚前性行为在社会伦理道德、中国传统理念中也是被排斥的,作为学佛者在这方面稍微控制一下也没有什么问题。

  • 不偷盗,如果按照一切有部的说法,可能还是很容易犯的;如果是在汉地寺院或者师父面前受的居士五戒,肯定是《四分律》的仪轨,最宽泛的标准是以所在国度偷盗够判死刑的量作为破戒的根本。

  • 不妄语,破根本戒指上人法妄语,即“未得说得,未证说证”,只要不是特别爱表现自己、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欲念、渴望向别人显示自己修行高超的人,这一条戒也很难犯。

  • 不饮酒,如果因为工作、生活、事业的问题确实不方便守,可以偶尔在方便时守一次八关斋戒,功德也不可思议。

b.大部分人都有守戒的条件

居士五戒和八关斋戒不是一点都守不到,即便居士五条戒一条都不能守,守一天八关斋戒的机会总会有,几乎没有暇满的情况很少见,大部分人都有机会守持戒律。

c.应圆融看待破戒过患与守戒功德

不受戒不会有破戒的过患,但是也没有守戒的功德。受戒和不受戒的功德无法相比,受戒和未受戒者做一件善法的功德完全不一样,尤其在末法时期这种复杂环境中守持一日一夜清净戒律的功德不可思议。上师也讲到修行人好好守持清净戒律,会得到身心轻安、今世快乐、来世也快乐的果。但如果基本的戒律守不好,那么今生痛苦来世也痛苦,更不要谈其他功德,往生也有困难。

作为佛教徒,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五众(佛教出家弟子总称,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式叉尼)、沙弥、沙弥尼),没有人一条戒都不守,即便居士五戒不能受圆分,也可以能受几分受几分,守一分就有一分功德。虽然违犯的过失比较大,需要好好忏悔,但是守一条戒一天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这两方面要圆融去看。


④居士应以殷重心守持戒律

A. 缺少殷重心,罪业难忏尽

破戒的罪过很严重,最好不要违犯,不能总指望忏悔,类似于“犯了就犯了,忏悔就行”这种轻视、无所谓的心态有很严重的罪业,属于对戒不恭敬,没有殷重心。如果犯的时候是这种心态,罪业能否忏尽很难说。

B.具足殷重心,罪业有忏尽的希望

八关斋戒应找自己方便的日子去守,如果明知道那天不太方便还硬要守,又没有善巧方便,结果不是搞得家人鸡飞狗跳,就是自己没有守住戒律,像这种情况应该提前考虑好。如果本来计划的那一天方便守持,中间出现突发情况,各种内因外缘具足导致自己无法守成,这种情况下好好忏悔罪业还有忏尽的希望。

对于尽形寿(尽汝之形,竭汝之寿)的居士五戒也是一样,实在守不住就不要受那一条,无论守一分、两分还是圆分,守了就认认真真地守,我们应如守护自己眼目一样守护戒律。


【遣疑】守八关斋戒时能听佛乐吗?(第27课阅读参考有不同角度的回答)

八关斋戒是只有一日一夜的戒,而且还有七八个小时在睡觉,一年三百六五天什么时候都可以听,为什么一定要在这几个小时听?这几个小时不听音乐就忍不住吗?这不是需要谁去开许的问题。如果在方便的一天,清清净净地守这八条戒律是很容易的,原则是:要守就守好,否则不守,最好不要违犯,如果已经犯了或者由于特殊原因不得已违犯了,要好好忏悔。


⑤【如颂云:“永遮破戒者,享用经堂等。”失毁戒律之人今生也不能加入僧众的行列,更何况往生极乐世界呢?】

A.   “破戒者”和“失毁戒律之人”是指破根本戒的出家众。

B. 律中要求僧团摈除(即让他离开僧团)犯根本戒的人,是否与慈悲相违?

并非僧团不慈悲,而是因为一个人破了戒,没有了出家的戒体,就只是形象上的出家人,僧团中所有受用包括经堂、供养都涉及信财亡财,一个没有出家戒体的人是消化不掉的,出家的清净戒律是能够受用信财供养的根本因,所以,为了护持他相续中的善根,而将其从僧众中摈除,只能以在家身份继续修行。

C. 如何理解此处失毁戒律之人无法往生极乐世界?

此处是从出家人犯戒不忏悔的角度而言,如果一个破了根本戒的出家人对曾经犯的戒不忏悔,绝对没有机会往生,死后必定感受破戒的恶果,必定要堕落。如果他的因果知见不退,继续以在家人身份继续修行,对以前所犯的过错诚挚忏悔,还是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


4.忏悔破菩萨戒堕罪

①四黑法

A.妄言欺骗上师、堪布、阿阇黎等。

a.相应白法:不说妄语。

B.令修本尊、诵咒语、求戒律等行善法的人产生怀疑或生后悔之心。

a. 相应白法:经常劝导众生行持善法,趋向佛果。

b. “修这个本尊法没有功德,他不是很殊胜”、“你所依止的上师是假的,还是舍弃他好一点”这种话不能说。

因为我们没有他心通,不能观察到别人相续中的功德和罪业,对于这样说法的根据,自己也不是绝对有把握。自己没有信心的,不去依止就好,不要随便到处讲,这样会让别人对本应生信心的对境生起怀疑,或者对当初供养上师生悔心。

【遣疑】发现寺院里有出家人行为不如法,赶紧告诉曾经供养这个寺院的师兄,这种做法对吗?

一方面看到一些外相上不如法的行为,有可能是真的不如法,也有可能是示现,或者是缘于我们自相续不清净而显现的不如法。

即便真的不如法,也绝对不会因为某个出家人的不如法而使得诵经、造像、造塔的功德打折。

再退一万步来讲,即便这个出家人是个形象性的僧人,缘于他显示的是出家相,供养他还是有功德,假和尚也是一样。

所以,不管从哪个层面,都不应该对自己曾经缘三宝做过的善法而生起悔心,而且更不应该劝别人不要做,让别人生起怀疑和悔心,这样愚痴的行为,害己害他,损坏别人善根的过失很大。

C. 诽谤高僧大德。

a.相应白法:把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看作本师,对他们生起恭敬心。

b.高僧大德是严厉对境,无论如何应观清净心。

密乘戒中诽谤上师属于第一重罪,如果不是密乘弟子,没有守这条戒,不存在犯戒的问题。但是诽谤高僧大德自性罪业很严厉,跟诽谤圣者、菩萨的罪业差不多。

D.依靠经商等各种谄诳的手段等欺骗众生。

a. 相应白法:恒常不欺诳众生,不以邪命养活,从在家人的角度就是以断绝坑蒙拐骗的方式生活。

b. 此条列入四黑法之因

因为欺骗了众生,让众生受到了损害。菩萨戒是以众生利乐、以菩提心为根本,饶益一切众生,拔一切众生苦,赐予一切众生乐,发愿将天下无边的有情置于暂时乃至究竟的解脱果位。


②十八种根本堕罪

从现代角度来讲,国王和大臣代表有权势、有高官厚禄的人,前提是守了菩萨戒,违犯了这一条就破了菩萨戒的根本堕罪,如果没有守菩萨戒,则不存在犯戒的问题,但是因为损害了众生,自性是有罪业的。

A.国王五定罪

并非有权势的人才有违犯的可能,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同样通用。对于受了菩萨戒的人,只要违犯其中一条,菩萨戒是保不住的。

a.掠夺三宝财、财物

作为在家居士,千万不要有用各种间接或者拐弯抹角的方式将三宝财产据为己有的想法,罪业很严重。

b.舍弃正法

c.殴打抢劫比丘、沙弥

i.对境也包括女众出家人。

ii.有权势的人由于种种因缘可能会沾染这方面。作为佛教徒在言行举止上尽量少牵扯政治问题,而且对于执掌朝政的人要有感恩戴德的心,要有报国土恩的意乐。佛教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这也是佛法能够流传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从古到今哪怕有时候因为政治原因使得佛法受到很大的毁灭或者消减,佛教团体也没有因为这些原因而反抗或者发动战争,所以佛教徒在这些方面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d.造五无间罪

e.心生邪见

我们所讲的中阴往生或者临命终时往生,中阴或临命终时实际是属于来世的过渡阶段,善恶因果不相信,前后世因果都怀疑,是绝对不可能往生的。

B.平凡人八定罪

a.对智慧尚未成熟者宣说空性令对方心生畏惧;

i.弘法利生要观待对方意乐

我们自己特别喜欢哪一种,就很希望对方也喜欢,当别人希求的跟自己喜欢的不相合,可能我们心里会不愿意给人家讲。其实对方希求什么就尽量随他的愿会比较好,否则,像有些人特别喜欢空性、甚深离戏的道理,跟谁都喜欢讲这些,而没有观待对方的智慧是否成熟、能不能接受,如果让对方心里产生了畏惧的想法就可能犯菩萨戒。

b.令别人退失大乘发心而趋入小乘;

有一些没有系统闻思的人,可能厌离心比较强,心心念念希求自我解脱,让自心早点获得自在,仅仅表面上了解一些大乘的词句,发现大乘修法要六度万行、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就觉得太麻烦了,可能会出现这个问题。

【解析】

i.缘于未入道,会感觉修行困难

因为还未入道,在初学者的阶位会出现起伏比较大的情况,修力不够,见解不够,闻思量不够,福报也不够,所以方方面面都不稳定。每个人都很想断烦恼,但是发现烦恼并不容易断,经常需要控制自己,所以会比较难受。

ii.道前阶段相对短暂

道前阶段相对于大乘道的三个无量劫是很短暂的。大乘道的三个无量劫中,第一个无量劫是从资粮道到加行道结束(未入道阶段不算在内),之后从一地到七地一个无量劫,再从八地到十地一个无量劫,最终究竟成佛。

iii.入道后修行进入良性循环

在整个大乘道中,只要进入了小资粮道[1]的阶段,修行就不会显现那么困难,会出现修力很稳固的相,达到这种状态,修行根本不会那么纠结。再往后,一旦到了一地菩萨,相续中已经获得了圆满法无我空、彻底自在的大菩萨,后面两个无量劫可以很开心的修过去,根本不用担忧。

iv.修行也有捷径

一旦入到凡夫位的资粮加行道阶段,也不一定要一个无量劫才能修过去,我们现在学的净土法门就可以即生成就,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一定能够获得一地的果位。

v.打好闻思基础十分必要

此类“菩萨道难修、佛果难成”的讲法,都是没有真正了解大乘的不共性、大乘的善巧方便、大乘道的体,才会有的担忧,属于知见问题。所以闻思是有好处的,有了闻思基础,可以打消很多因为不了知而产生的怀疑和顾虑,对于大乘道的意乐就会比较坚固。信心越坚定,对这条道越认同,修起来就越快,给我们带来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1]当出离心、菩提心的知见达到稳固不退的状态是进入到小资粮道的标准,经教里对小资粮道的界限也有一些比较细致的讲法。

c.令他人舍别解脱戒而趋入大乘;

有些人说“别解脱戒有什么好守的?束缚这么多,大乘道好走,你直接趋入大乘”

【解析】

这种说法很不合理。

律中讲到三戒圆融,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三戒缺一不可,互相含摄。弘法利生过程中也要观察对方根性,循序渐进地引导,自己的知见要正,并不是舍弃别解脱戒而趋入大乘,而是在具足别解脱戒的情况下趋入大乘,一旦发起了菩提心,别解脱戒就已经被菩提心摄持为大乘的严禁恶行戒了,这种自性不是舍一取一的关系。

如果没有真实观察到对方的根基,一味地劝别人趋入大乘,舍弃自己的小乘修法,结果对他人没有真正利益,这种情况下会犯菩萨根本堕罪。有时好心不一定办好事,有些道友总是强调自己的好心,做事没有的善巧方便,也不考虑结果对他人是否有利,如果好心办了坏事,只是拿自己的好心来求得别人的原谅是不合理的。好心值得肯定,但行为还是需要再考究,要观察,要谨慎,需要三思而后行。

d.言说此声缘道不能断除烦恼,自己受持或使他人受持此观点;

i.声缘道,指小乘。声闻最终可以获得阿罗汉果,缘觉可以得到缘觉果位。

ii. “声缘道不能断除烦恼”这句话问题出在哪?

可能在一些场合中有高僧大德讲过“末法时期依靠小乘的法根本无法断除烦恼”,他是针对一些不能依靠小乘修法解决自己烦恼问题的众生讲的,他心里绝对没有舍弃小乘修法,不会认为“小乘修法是我们要舍弃的,只要修大乘或者密乘就好”,这两种概念不一样。

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戒性不相同,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法法都是解脱道,从每个法都能度化众生的角度来讲,法法都是殊胜的,没有高低贤劣的差别。认为“声闻缘觉的法不能断烦恼”的想法就是邪见,从这个法里已修出了无数超凡入圣的阿罗汉,那都是相续中没有烦恼的圣者,怎么能说这个法不能断除烦恼呢?

如果自己在道理上不懂、不会讲,就不要随便乱讲;如果会讲,一定要把意思讲清楚,不要让别人生起邪见。

e.以嫉妒心赞自毁他;

赞叹某一个法,不要以贬一褒一的方式来体现它的功德,这种方式是最愚痴的,必须要用贬低另一者的方式来凸显自身,说明自身也不是很高。不管是对人还是对法,都应把握赞自赞他、不谤自也不谤他的原则。

f.为获名闻利养而宣称自己已证悟空性;

目的是为了获得名闻利养,有世间八法的执著与证悟空性必定矛盾,实际上犯了上人法妄语罪。这样不仅是犯了菩萨根本戒,如果是在家人,也破了居士根本戒;如果是出家人,出家人的根本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全都破了,如果守了密乘戒,那密乘戒也破了。

g.令比丘受惩罚并暗取贿赂;

【引申】有些佛教徒因为嫉妒等原因,看见有居士请上师来做了小法会或者讲法,会故意报警,让警察过来搅局。

这种行为非常愚痴。

作为一个好的修行人,上师不来自己家只能随缘,虽然有点遗憾,但是即便心里暗自嫉妒,也不能报警搅局,这种我不好你也别想好的心态很恶劣。

我们有很好的信仰,好好学佛,解脱轮回最主要,凡是对解脱有障碍应早早断掉,不必计较这一点得失。

h.拿取修禅者的受用施与求学者促成对方舍弃修行;

不懂其中的道理,我们有时会无意而犯。

听起来将受用转给一个闻思者,也是好好学佛、精进闻思的人,也应该有功德,确实如果用别的钱去供养闻思者绝对没有问题,但关键问题是缘于他转走了承诺给修禅者的部分资粮去供养闻思者,导致修禅者生活资具不够,要出来化缘,被迫出关放弃修行。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本来答应给一个闻思者提供资具,后来把资具抽出来做其他善法,使得闻思者闻思中断,也会犯根本堕罪。

如果当初没有承诺,是随缘供养,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你当初有过类似的承诺,最好圆满自己的承诺,再用其它资具供养求学者或者供养佛宝、法宝、僧宝就没有问题。

 

5.忏悔失毁密宗誓言罪

①本论中强调忏悔失毁密宗誓言内容原因

藏传佛教环境中,不只是出家人,很多老百姓都得过灌顶,从因缘角度来讲他们得灌顶的机会很多,从信仰角度,他们对密宗有很大的恭敬心,虽然不一定每个老百姓都有系统学习的机会,但是大部分人在一生中多少都会去一些高僧大德面前或者寺院法会参加灌顶。因此,此处强调了忏悔失毁密宗誓言的内容。


②对于学习密宗戒条不必有顾虑

A.绝不会因为了解密宗戒条就变成密宗弟子

成为密宗弟子必须要经过灌顶,而学习密宗的戒条不灌顶也没有关系,就像我们学习菩萨戒没有局限在家、出家一样。

B.有助于了解密宗,避免生起邪见

稍微了解密宗戒条可以让我们对密法有间接认知,心里不会对于密宗有那么多疑惑,这是避免自相续生起邪见很好的因缘。其实密乘戒的要求很严,是修行人必须要做到的一些规范,并非一旦学了密宗就杀盗淫妄都能做,甚至有一些戒条的要求,没有很了义的见解摄持会守不住。仔细学习戒条之后,会发现密宗与大乘显宗所讲的菩提心以及菩萨戒和别解脱戒没有丝毫相违之处。



  •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