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3
《入行论》第13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作为众生,尽管有想丢弃痛苦的心念,可是由于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业,反而屡屡奔波造罪〗这是进一步让我们了知众生的可怜之处。我们学习这个论典,不仅要观察其他众生还要反观自己,我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想离开痛苦的心念,但是因为以前没有学佛,现在学佛也不深,没有深广敏锐的智慧,对因果取舍之道茫然不知,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业。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没有钱是贫穷痛苦的因,不否认这是一个因,但它是近因而非主因,我们相续中的不善业才是主因或远因,因为不善业导致我们在今生没有能力拥有很多钱财,因为没有钱财之缘故,导致现在很痛苦。不善业与没有钱二者一个是主要因,一个是次要因,需要分清主次。我们不了知还有远因即主要因,往往把次要因即眼前因当成唯一因,所以就认为只要有钱就是解决贫穷的因,就能摆脱贫穷的痛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拚命想赚钱。但是因为没考虑到相续中不善业这个主因,再怎么努力也赚不到钱。如果仅凭求财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每个人在外工作都有一种强烈的想要获得财富的心愿,但最后有的人能够实现,有的人就实现不了,这就是现实。所以要知道痛苦的因是不善业,如果对此不了知,反而屡屡奔波造罪,如前所讲,必然所愿与所行背道而驰。
换一个角度说,〖虽然也想得到快乐,却全然不晓得快乐的方法,以这样的无明愚痴而弃离善业,结果将自己的安乐象怨敌一样毁灭。〗我们想得到快乐,但是不知道获得快乐的方法。前面讲过,有些人认为:得到快乐就是享用衣食、拥有住房及其它资具;有时候修炼禅定、练习瑜伽,身心也能快乐,通过这些方式快乐就自然具足了,其实这些方法只是快乐的次要因缘而不是主要因缘。快乐的主要因缘是善业,如果内心有善业,这些次要的因缘很容易具足;如果没有或缺少善业,这些次要的因缘很难以具足。所以,众生不知道获得快乐的方法,因无明愚痴而弃离十善法,结果把自己的快乐像怨敌一样完全毁灭,根本找不到快乐,今生找不到,来世也会越来越悲惨。
〖对于乏少安乐、多具痛苦的这些众生,怀着大慈心用一切快乐来满足他们,以大悲心解除他们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们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菩萨的心量深广无边,所缘是所有众生,发愿的对境不仅仅是眼前几个可怜的乞丐,或是战争中境况悲惨的众生,对所有众生都平等利益。即便是现在高高在上的梵天帝释,也被无明痛苦所折磨。菩萨知道众生没有离开无明就不可能离开痛苦,都会有痛苦的问题,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要了知众生的痛苦,必须对三苦有所了解。有些苦以苦为苦性;有些苦以变化为苦性;有些苦以苦因为苦性,一切众生没有不处在苦苦、变苦、行苦三种痛苦之中的。菩萨了知这些情况并对所有众生平等发起利益之心。并不是这个众生很富裕就不是菩萨发愿的对象,富裕属于一种变苦,其快乐是以变坏为苦的,菩萨仍然对他生起大悲心;对于乏少安乐、多具痛苦的众生,菩萨怀着大悲心用一切快乐尽量满足他们,然后让他们修持快乐的因缘十善业、断除痛苦的来源十恶业。以大慈心用快乐满足众生,以大悲心解除众生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众生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所以菩萨会经常对众生讲法、宣讲苦乐之道,这就是上师仁波切为什么经常传法的原因。众生听了法义之后,明了取舍之道,知道苦乐之因,自然而然就对所取、所舍的事情清清楚楚,知道之后励力行持,一方面可以遣除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一方面在了知苦乐之因后去实践,真正可以从愚痴中脱离出来。所以菩萨给众生宣讲正法,让众生了知取舍之道,这就是对众生最大的帮助。
〖哪有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善业?哪有能这般利济帮助的亲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之事呢?〗基于以上几个因素,所以没有能与菩提心相提并论的善法,所有的善业无法和菩提心加行的善业相比,也没有能够这样利益帮助我们的亲友。因为菩萨可以完全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完全能够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完全能够遣除众生相续中的愚痴,这样的亲友在整个世间是找不到的。“依之生起福德之事”是指除了菩提心之外,没有一个法能够具足此加行的福德,如前科判所说“其他无有此加行”,这样的加行只有菩提心才有,其它的善法完全不具足。所以通过学习“菩提心的利益”这一品,我们就完全了知菩提心究竟有什么利益,就知道菩提心的功德与利益真是太殊胜了!无论如何要开始修菩提心并坚持菩提心,无论如何要传扬菩提心,让众生都能够了知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让众生都逐渐具足菩提心。作为一个菩萨,这是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第一、自行利益;第二、殊胜施主;第三、殊胜福田;第四、不为痛苦所害;第五、成为应理处与皈依处。
己一、自行利益
自行利益的意思是:菩萨不需要任何人嘱托,自然而然去行持利益众生的事情。因为菩萨生起了菩提心,认为利益众生是唯一应做之事,虽然没有受任何人的嘱托,也会自觉去做利他之事。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此颂词是从对比的角度进行宣讲。“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并铭记于心,有机会就酬答恩人,世间人就说这是一个知恩报恩的人;虽然知道他人给予自己很多帮助,但现在能力有限无法报答,只好把这份恩德记在心中,这是知恩没有报恩;知恩且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报恩就为人所称赞。如果酬答恩人的善心尚且应称赞,“何况未受托”?菩萨没有受任何人的嘱托,没有因为别人对自己施恩,为了报恩才去帮助众生。虽然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的确有观想一切众生为自己母亲的一种知恩报恩的修法,但这种修法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力,实际情况中菩萨不会像世间人那样,因为感恩图报然后去回报众生。菩萨是以自主的方式心甘情愿去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未受托”的意思。
“菩萨自乐为”:菩萨没有受谁嘱托,心甘情愿去做利乐众生的事情,岂不是更加值得赞叹?世人感恩图报尚且赞叹有加,那么菩萨利益众生没有以想获得回报为前提,纯粹心甘情愿地帮助众生,当然更加应该赞叹。当然如前所说,菩萨不是为了得到赞叹才去利益众生的。但是对我们而言,该赞叹之处理应赞叹。因为赞叹此种善行,就说明我们对菩萨的利他行为非常认同。一方面我们生起随喜能得到功德利益,另一方面此殊胜修法如果大家都知道、都来赞叹,就都愿意去行持。比如世间的好人好事通过媒体报道后,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善法宣扬得很圆满,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大家都会愿意做好事。因此对菩萨而言,并不在乎别人赞叹与否;但是对我们而言,如果很多人都来赞叹菩萨的行为,其他人就会深受鼓舞、深受启发,当自己有利益众生的机会的时候,就会非常愿意做、愿意成为菩萨。因此,对菩萨行的赞叹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菩萨行本来就是应赞之处。大乘的很多经典、论典都赞叹了菩萨的行为、菩萨的发心。在弥勒菩萨造的《经庄严论》中,从头到尾都在赞叹菩萨的不共功德,赞叹菩萨超胜小乘的功德,赞叹菩萨广大意乐的发心,赞叹菩萨的行为......所以我们学完之后就觉得:应该发大乘心,应该趋入菩萨行。因为菩萨的发心、行为的确太清净、太殊胜了!如是赞叹之后,学习的人就会非常愿意趋入。《入行论》也如是宣讲,对于自行利益众生的菩萨应该高度赞叹。
〖任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是“这是知恩报恩的人”,更何况说是没有受人嘱托,也是心甘情愿的利乐众生的菩萨了。〗任何一个世间人如果有感恩图报之心,人格比较贤善,就会为人所称赞:“这个人人品很好,能够知恩报恩。”如果受人恩惠,反而恩将仇报,那么肯定被世间人唾弃与呵责。对于感恩图报的人尚且应该赞叹,更何况没有受过任何嘱托、心甘情愿发心利益众生的菩萨,就更应该值得赞叹了。赞叹的理由与前面分析颂词时相同,本课就讲到这里。
(第十三课辅导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