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以境界定乾坤——论大乘修行目标与发心工作的关系 返回

以境界定乾坤——论大乘修行目标与发心工作的关系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8-04

文|释圆宝


众所周知,电子导航地图的使用方法是,必先设定目的地,才能开始导航。这说明,只有确立了目标,才能决定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线。同理,人生所追求的境界不同,决定了此生的苦乐、境遇和事业的大小。那么,大乘修行的目标是什么呢?《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意思是,以悲心缘众生发起救度无量众生的大愿,以及求证无上菩提的决心。因此,大乘行人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证悟空性、成就佛果,而是如佛陀一样,利益无边众生。


关键词:目标;利益众生;发心工作



《庄子》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物类的差别,导致心量的大小有所不同。当时有蜩与学鸠不理解大鹏图南,而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是它们的境界,只在树间屋后跳跳就已满足,而大鹏鸟要飞九万里去到南极,这是背负青天的抱负。


每位修行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实现最高的成就,但最高的成就必须配合最大的心量。作为佛教徒,心中的理想是希望能够成佛,然而佛陀并非是一个偶像般的人物,而是代表了无上的觉悟。这种觉悟作为最究竟的境界,决定了修行人必须具足最宽广的胸怀——利益一切众生。


这是从最初修行就该认识到的问题,在发心工作的实践中,尤其要求念念对治自心烦恼,以此作为修行进步的准绳。但本人在近十年的发心工作中发现,很多人一旦落实到具体做事上,就会烦恼涌现、进退不定、无法坚持,归结其原因,就是对大乘修行的目标没有认识清楚。


那么,大乘修行人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又如何对治发心工作中产生的烦恼呢?下面依据《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造)和《现观总义·修行次第略说》(华智仁波切著)加以论述。


01

发心工作中存在的烦恼

通过观察自他在发心工作中的状况,发现烦恼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1. 认为发心工作浪费时间,影响了闻思和修行而烦恼

比如:发心时间过长、身体疲惫、心不堪能;或因发心而不能参加背书、讲考,最终影响了闻思修而烦恼。


2. 自我得不到展现而烦恼

比如:自己的观点得不到认可、赞赏,自己的工作方法不被采纳,自己不适应团队的工作方式等等,由此不断调换发心岗位,甚至不再参与发心工作。



02

分析烦恼产生的原因

产生这些烦恼的原因,主要是无明和我执。


第一个原因,是无明。无明,会让我们根本无有智慧认识到自己的烦恼,以致无法战胜烦恼魔的加持而中断发心工作。


第二个原因,是我执。《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由萨迦耶见生。”因此,我执是烦恼产生的根源。因为没有认识到万法的本体空性,为了维护这个看似实有的我,而产生大大小小的诸多烦恼。



03

从“大乘修行人的目标”分析其对治烦恼之理

本段论述分四:一、了知什么是“目标”;二、论证大乘道的修行目标唯一是利益众生;三、如何实现此伟大目标;四、如何运用此理对治实际工作中的烦恼。


1. 什么是“目标”

此处的目标,唯一是指大乘修行人的目标。


大乘行人的目标是什么呢?《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意思是以悲心缘众生的苦难,发起为救度众生而愿求证悟无上菩提的决心。因此,大乘修行人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证悟空性、成就佛果,而是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我们的发心工作又是在做什么呢?直接来说,是为僧团的闻思修行保驾护航,其实际意义,就是利益众生。因为只有保证僧团的正常运作,才能培养出弘法利生的人才,才能为利益无量无边众生,打下坚固的基础。


从这个层面来说,发心工作与修行也并不矛盾,因为这项繁琐的工作不仅不会浪费时间,反而是积聚福慧资粮的最佳途径。


2. 论证大乘道的修行目标唯一是利益众生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总义》中说明,大乘道的目标就是利益众生,而不仅仅是证悟空性和获证佛果。下面结合《现观庄严论》,从多方面论述大乘道的目标就是利益众生之理。


1. 按修行的整体历程宣说

1. 修行的开始发心

缘遍智发起的愿菩提心,是以悲心缘众生而求正等菩提,这是以悲心缘受苦众生,发起拔苦决心和为救众生出苦海而誓求佛果的利生誓愿。


另外,哦巴活佛在《现观庄严论疏·弥勒言教》中讲到的遍智十法中的披甲修行、趋入修行、资粮修行、定生修行,都是以利益众生为目的。


披甲修行,是发起了利生誓愿——为了利益无量众生,决心一定要修持六波罗密多,并且示现圆满成佛;趋入修行,是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趋入到六波罗蜜多的修行,在修行的时候先要精通世间法,然后精通一切出世间法,之后不断地修行利益众生;

资粮修行,是以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真实与烦恼作战,摧毁修行的违品;最终以智慧战胜烦恼获得清净果位,即是定生修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利益众生。


②缘道智发起的行菩提心,是在修道的实际行持中利益众生。大乘道的主要所修是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正等加行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行持六度万行等善行来利益众生,次第加行是修相之等持来利益众生。


另外,哦巴活佛在《现观庄严论疏·弥勒言教》中说,获得道智的条件,即产生道智的缘主要是菩提心,产生道智的因主要是苏醒种姓(如来藏),产生道智的助伴主要是大悲心,由此可知,利益众生非常重要。


③缘基智发起的胜义菩提心,遣除了小乘自求涅槃的利己发心歧途,行持的是悲智双运的大乘利他菩萨行。基智九法中的第一法是智不住生死基智,第二法是悲不住涅槃基智,哦巴活佛在《现观庄严论疏·弥勒言教》中讲到,智不住生死基智是以证悟三世平等性之智慧,而不住于或者不受染于三有轮回的基智。悲不住涅槃基智是因为证悟了有寂平等性,以无缘大悲不滞于涅槃的基智,依靠其而入于轮回救度众生。因此真正的大乘基智,是以悲智双运的方式利益众生。


2. 修行中间的修道

正等加行修布施等六度万行,次第加行修相之等持,都是以利益众生为目标。


正等加行中,布施是以没有丝毫悭吝心、以回向给别人的饶益心进行三种布施;

持戒是指一一去除六度的染污违品;

忍辱是能忍受行持六度过程中的三种忍辱;

精进是对善法有非常大的欢喜心;

禅定是在行持六度的过程中心不散乱;

智慧则是在世俗中以三轮体空摄持,在胜义中,入于虚空般的离戏境界。


在次第加行中,是将六波罗蜜多归摄在布施等中,以一相含摄多相的方式修持。


以上无一不是在行持利益众生之道。


3. 成佛后的事业

佛陀成道后广转修心法门、空性法门、现空双运法门等妙法轮,都是以利益众生为目标。


从哦巴活佛在《现观庄严论疏·弥勒言教》中讲到的法身果的化身事业中看出:大乘道的一切目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比如,化身所具有的五个特点:“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意思是说,佛陀殊胜化身等的幻化,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于十方刹土的种种众生,作增上生、决定胜的种种利益,不偏袒而以无勤任运的方式,平等行持调化众生的事业,这就是佛陀利益众生的化身游舞不间断的本性,这是从化身方面来说明利益众生的目的的。


另外,从事业方面佛陀也广行利益众生的事业,从将众生安置于道之所依,安置于道之本体即安置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等,以及究竟安置于道之果位——大涅槃中,共有27种事业都体现出成佛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


2. 以遣诤说明

如果有人认为:修行目标是证悟空性而不是利益众生,则只能证悟单空,不能智(空性)(利生)双运;


如果有人认为:以证悟空性或获证佛果为目标,则应成证悟空性或获证佛果后善根会穷尽,因为没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作为所缘来行持菩萨之行,所以善根也不可能无穷无尽;


如果证悟空性是目标,就不应有论典中所说佛陀发光,劝请八地菩萨出定利益众生了,也不会有如海佛子行菩萨道利益众生,比如,所有真正高僧大德的行为,足以说明证悟空性不是目标,利益众生才是目标;


还有人认为:大乘道的追寻目标,是断除二障的佛果。这种人被华智仁波切批评为是死抱着劣道的恶分别念不放的人,为什么呢?因为,《现观庄严论》顶礼句说:“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其意思就是为了说明“诸佛补特伽罗依靠遍智之方便,其果即为转妙法轮。”


如果大乘道的究竟追寻目标是佛果,那又何必需要什么转妙法轮呢?所以,无论从暂时还是究竟两方面而言,大乘道的主要追求目标都是利益众生,而不是证悟空性或获证佛果。


3. 以理证教证说明

以理证说明:《现观庄严论》的顶礼句说:“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由此可知,作为大乘菩萨,唯一向往的是利益众生,而不仅仅是证悟空性,是依如海布施等行为作为方便,去满足无边众生的愿望,这才是大乘道的正行,而证悟空性只是前行。


以教证说明:正如《经观庄严论》所云:“现证法性已,随学殊胜戒,胜定及胜慧。”即证悟法性后,随学戒定慧来利益众生,所以证悟空性是利益众生的方便。


另外,在宣讲菩萨分类的时候,也将不清净七地的菩萨称为“住行者”,即是住于利益众生之行的人,以勤作的方式利益众生,由此证明,菩萨现见空性的目的是利益众生。

3. 如何实现此伟大目标

只有以般若空性慧才能根除我执烦恼,求得正等菩提,真正利益众生。作为初学者,想要立刻证悟空性断除烦恼并不容易,而需要以渐次修行而逐渐证达。《现观总义》中就详细说明了实现此目标的方法。


首先,依靠《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等修心法门,认识到自己的烦恼,并且具有因果正见,让自相续调柔,如同敲捶皮革令其变软等。


其次,依靠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令相续生起甚深空性见,摧毁相续中的实执增益,抉择离戏空性见,对治我执烦恼的缠缚。


然而还不能以此为满足,应在审慎观察三转甚深法轮的深奥见解,以及佛陀补处(弥勒菩萨)及其追随者(无著菩萨等)的无垢论典之后,全力以赴地投生于无上的普贤之行,尽心尽力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在此过程中,要通过闻思来建立等同虚空、如同海洋、超离思维的菩萨之行。并进一步发愿:愿我以证悟空性的方式利益无边众生。


综上所述,大乘的目标不是证悟无我空性智慧,而是利益众生。因此,在发心工作中,若时时铭记这一目标,上述的因发心时间过长、身体疲惫、心不堪能等等和自我得不到展现而带来的种种烦恼,自然而然会被压制乃至最终被根除。


4. 如何运用此理对治实际工作中的烦恼

由于一般凡夫人的修行不稳定、智慧浅薄、能力欠缺,因此遇到可意对境产生贪心,遇到不可意对境产生嗔心,遇到比自己差的产生傲慢,遇到比自己强的产生嫉妒等烦恼,实乃司空见惯之事。


但无论是谁,无论何种理由,只要产生了烦恼,就是对自他最大的伤害,因此需要着力对治。下面按照实际工作中的状况说明,如何运用“大乘修行道的目标”来对治烦恼。


首先,心态放低,以戒律为标准,树立为僧众服务的正见,常以空性智慧见解摄持自相续,观察自心经常涌动出的我执烦恼。具体来说,胜义中根本无我,世俗中我仅假立,以此正见压伏和摧毁我执烦恼。


其次,广泛闻思。通过如理如量的闻思,可以产生两个效果:

一,明白大乘修行道的目标唯一是利益众生,常常具足利益众生的正知正念,这样可以在遇到任何对境时不起贪、瞋、痴、嫉妒、傲慢等烦恼;

二,明白发心工作与大乘修行并不相违,虽然只能相似地帮助他人,但这也是在凡夫阶段积资净障达到证悟空性,从而最终获证佛果究竟利益众生的最佳方法。


最后,为了能够真正利益到众生,应该常常祈祷上师三宝加持,随学高僧大德坚持不懈地为僧众服务的菩萨行,并常发愿:愿我能以证悟空性的方式利益众生。


另外,在发心过程中,还应经常阅读高僧大德的教言或《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佛陀因地的感人事迹,使自己时刻不忘失利益众生的正知正念。


通过高僧大德的菩萨行为,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利益众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鼓励自己调伏自心、战胜烦恼、转为道用,坚持在发心岗位上为僧众服务,为能真正利益众生打下基础。


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记载,佛陀某一世转生为微财转轮王,为了令六位太子发起殊胜菩提心,他将自己的整个世界舍弃,并均分给六位太子;为使人天众生均得利益,他舍弃自身美妙的躯体……一万年中,人、天、夜叉、飞禽走兽均已满愿;一万年中,微财转轮王舍弃恒河沙数眼睛、四大海洋般鲜血、一千山王许之身肉、铁围山般之舌头、持双山一般之耳朵、须弥山般鼻子、灵鹫山般牙齿,娑婆世界般之皮肤亦并舍弃;一万年中,国王依靠一个生命舍弃无量无边身体,使无量无边众生皆得满足。


释迦牟尼佛当时在教化弟子时说:“我从未生一刹那后悔心。”比起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利益众生施舍自己的世界、施舍自己的身体的艰难过程,我们发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就微不足道了,所以没有必要在发心过程中烦烦恼恼、进进退退,身不稳定、心不堪能。


在参与发心工作的十年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明确大乘目标的重要性。自己前几年也是在进退不定、烦恼充满中度过的,但通过学习《现观》,我认识到了大乘修行道的目标是利益众生,所以发心工作与实际修行不但不相违,反而是修行的增上缘。而要实现大乘目标——利益众生, 必须有般若空性摄持,才能战胜我执魔,坚持为僧众服务,与僧众和合共处,共同实现佛陀的伟大事业——利益众生。


结语


《功德藏》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同样做一件事,有人做得风生水起,有人做得平淡乏味,有人做得恶心充满,这都是由内在的意乐所决定的。因此,谁都可以在平凡的小事中实现自己的天地,而个人的乾坤是由自己的境界而定,在承办发心工作之前,重中之重是要扩展自己的心量,而世俗中最究竟的心量,就是伟大的菩提心。

所以,要想坚持发心工作,在发心工作中进步,在发心工作中修行,在发心工作中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就必须明确大乘行人的目标——利益众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