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50 * 阅读参考
1
大乘行人肩负弘法的责任和义务
①通过积极弘扬佛法,会使部分有缘众生因此步入佛门;有的人即便不学佛,如果能接纳一些最基本的佛法道理并在生活中应用,有助于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幸福指数。
②因此,作为修学净土的大乘行人,除了发愿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还要积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③此外,学习净土也需要有一定的闻思修行,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我们不一定一直具足这样殊胜的闻思修因缘,理应珍惜并坚持长期闻思修。
2
如理如法的享用僧财
①出家人的本分,是守持清净戒律,努力闻思修行,尽可能地利益有情。不要以据为己有、肆意受用的贪心去挪用僧众的信财和亡财。
②从相续中沾染罪业的角度来讲,出家人造罪程度和机会比在家人大,但是如果戒律守持得好、如理如法的闻思修行、弘法利生,培福的力度也远远超过在家人。
③出家人破戒并享用信财的罪业,大过在家人天天造十不善业,以及一天还俗一百次的过患。不守学处的出家人,根本就没有往生机会,唯一只有堕落。
④戒律清净、具有闻思修功德的出家人,合理享用信财没有有过失。如果自己只享用部分信财,其余都用于利益众生,福德会越来越增上。
⑤若出家人觉得自己在守持戒律、闻思修方面不太理想,在享用信财时有后悔心、畏惧心,就不会肆无忌惮享用,这样可以减轻异熟果报。如汉地寺院过斋时会有“食存五观”等观法,以此正知正念摄持,信施是可以消化的。
3
在家居士出家前应深思熟虑
末法时期,信息发达,诱惑和违缘多,修行的外在环境不像以前那么容易、那么清净; 越往后期,众生内相续中的烦恼越发粗重、刚强难化,即便有因缘出家,调心时也有种种障碍和违缘,出家并不容易。
即便出了家,若无法做到守持清净戒律闻思修行,还不如以在家人身份修行,谨慎取舍因果,可能更容易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在家居士对于出家要深思熟虑。
4
修行的心态要保持中道
①无所谓或特别焦虑,都是不合理的心态。
有的人对所讲的因果取舍、功德过患等觉得无所谓,什么不好的事都敢做。有的人太过于谨小慎微,对正法的功德要么不信,即便信了也认为自己不够格;看待过失又过于放大,觉得怎么做都有过失,导致越学佛越焦虑,整天惶恐不安。这些都不是合理的心态。
②佛法真正的意义。
A.佛法真正的教义是让心远离烦恼,获得解脱自在。不只是守戒,不只是一种行为准则,不只是做一个好人或者行为很规范。佛法的教言,都是让心解脱束缚的方便,而不是增加道义上的束缚(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守戒、是行为清净,这依旧是一种束缚)。
B.如果缘于某一种自认为的佛教仪轨、规范,让自己的心变得越发紧张、越发惶恐、越发苛责自己和他人,说明你的烦恼没有减轻反而增上了,这肯定不是解脱道,你也没有真正明白佛法教义。
③修行人的心应该是堪能的状态
A.学佛的修行人,应该具有柔软且有韧性的心态,不管遇到任何情况,都坚信依靠佛法,未来一定能解脱。若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即生中解决生死,这种想法会变成修道的障碍。
B.宣说诸多不善业的过患,目的不是让大家变得悲观沮丧,而是让大家意识到这些是罪业的自体,在名言的修行中尽可能去避免,实在避免不了就好好忏悔,尤其在意识到轮回痛苦的自性之后,越发要懂得如何去护念自己的心,让心相续得到调整。
C.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呵护自己的心,不要让它经常处在郁闷、悲催、负能量特别重的状态中。学佛是为了让我们心获得解脱,而不是增添很多压力和不必要的担忧。学佛之后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生起动力去努力调整自心的烦恼,这是好事。要在心上用功,不是以外在的言行来判断修行是否到位,我们应该把自心变得温暖、有热爱的动力,慈爱自己、慈爱他人。对自己的心好,才能对别人好。心只有在良好的状态中,念佛才好起功用,才容易跟佛陀相应。
5
如理如法取舍因果是解脱的关键
即生修行如理如法,临命终时祈祷上师会有用;如果即生中没有闻思修行,不如理取舍,失毁戒律,尽做一些非法事,在临终时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上师身上,解脱的可能性非常渺茫。解脱的关键还是要在活着的时候,对佛法生起信心,努力闻思修行,守持清净戒律。
6
以清净心供养出家众
①供养不如法的修行人,施主不会连带承担修行人的恶果。因为各有各的因果。在作供养时,居士是以清净信心作供养,视修行人为真正的出家人、是殊胜的供养对境,心相续没有丝毫染污,从发心和因缘上讲都具有功德。
当然如果供养的是一位具戒者,因为对方相续中戒律功德具足的缘故,施主的功德肯定会更加增上。但即便是供养破戒者,只要施主发心清净,也能往生人天善趣。
②有些显现上不如法的人有可能是大菩萨,以凡夫人的分别心很难判断,而供养一位大菩萨的功德,超过生生世世精勤积累福报的功德,所以不要过多鉴别。
如果出家人外在的行为看起来确实明显不如法,不属于真正的应供之处,居士可以不供养,但是不能妄加诽谤;可以敬而远之,但是不能四处宣扬过失。
7
宣扬出家众过失不合理
①寺院的信财,会用在佛身、法财、寺院里的修行人和十方来的挂单僧上,宣扬出家众的过失会导致寺院信财中断或折损。如果,影响寺院其他出家众修行的资粮不具足,造成这样的后果很严重,所以宣扬出家众过失的行为是很不合理的。
②居士发心供养出家众可以积累大功德。宣扬出家众过失,会导致一些居士对出家人失去信心、不再供养,这些过失都由宣扬者来承担。
8
在家居士要护持佛教
①佛教徒要管好自己的心和口,尽量保持清净心,这很重要。若对个别僧人生不起信心,可以远离,但不要到处传播自己的分别念,在佛教内部引起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这是末法时期佛法即将隐没的一种缘起,一定要杜绝这种行为。
②真正的佛教徒皈依于佛、法、僧三宝,佛法是靠出家众守持、延续和弘扬的。出家人身上的袈裟是三世诸佛涅槃的象征,这种形象本来就是值得恭敬的。他一定是未来佛,因缘成熟时他可能比我们先解脱。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轻视这样身份的人。
③随便指责、随便轻视出家身份的人,会特别损福报。在善所缘上、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上多起现一些分别念,是好事;但在其他不该想、不该缘的方面(包括妄加揣测出家人修行功德等),不要随便起分别,因为有时眼见不一定为实。
9
凡夫所见不可靠,应保持清净心,少看他人过失
①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未必符合事情的真相。
②按照佛法了义的见解,万法的本体即是清净的涅槃,没有任何一法远离过涅槃自性和如来藏光明。
凡夫人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娑婆世界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从这个层面来讲,所谓的这些不清净、分别念所认为的不好,实际上连安立的理由都没有。之所以有这些分别,是因为我们的眼界太迷乱、太不清净。如同因为眼翳而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黄色,认为黄色是真实存在的,实际上海螺本来就没有黄色的过失,只是自己错看而已。
对出家人、同参道友、佛学会内外的居士都要有清净的眼界。
③心态好、相续调柔的修行人,看到一个现象不会马上断定它的对错、好坏。眼睛里看的都是过失,说明心里装的全部是过失;眼睛里看的都是人家好的地方,说明心里装的全部都是功德。总去看别人的过失,是修行不好的相。
10
居士之间的馈赠不属于信财
以信心供养出家人的财物叫信财。居士吃的是自己的劳动所获,不属于信财。居士身份的朋友出于友情所给予的东西,也不属于信财。对朋友的赠送、帮助,应高兴接纳并心怀感恩,不要以为这是信财而无法消受,徒增对解脱无益的分别念。
11
诚信因果,勿滥用职权进行不予取
①在家居士不可滥用职权不予取。在家居士切忌滥用职权以公谋私。有官职的人,如果心系百姓为众生谋福,则福报增长很快;假如无法遮止贪心,借用职权谋私利,所造的业也非常恐怖。
②出家人不能利用职权不予取。僧值、管家(出家人中有支配僧众财产权限的人)以及有类似权限的法师,如果非法将僧财据为己有,一样要受因果业报。
思维不与取的过患,纵遇命难也不偷盗,则必将生于善趣。这是修法关键点和目的。了知不与取的诸多过患之后,要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杜绝偷盗、强夺别人财物的行为,如此必将生在善趣,成为受用极为富足、拥有国政七宝的国王等。作为修行人,在自己财力范围内经常作上供下施很有必要,能直接对治偷盗罪业,还能增长福德。以此福德,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的果,究竟获得解脱,临终直接往生极乐世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