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世俗菩提心是一种欲望,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欲望 返回

世俗菩提心是一种欲望,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欲望

慈诚罗珠堪布平台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2018-12-31



今天我们接着昨天的课继续讲。昨天我们讲过,我们把外加行、内加行、禅定,这些所有的修法基本上都修完了以后,还没有修大圆满,在这个中间有一个阶段,这个时候我们就修昨天和今天我们讲的这个课的内容,这样效果非常好。


因为我们在之前修五加行的过程当中也修了菩提心,修菩提心的时候,菩提心的基础就是慈悲心,这个我们之前已经修过了,但是加行全部修完了以后,在这个中间的阶段,我们就修慈悲心、空性,以及智悲双运——空性和智慧不矛盾的情况下同时修叫作智悲双运这三个不同的修法,轮流地或者交替地,先修慈悲心,再修空性,再修智悲双运,三个修法修完了以后再从头修,这个效果特别好,非常有帮助,这是一个。我们昨天和今天讲的课是这样的修法。


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唯一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帮助天下所有的生命,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唯一的目标。我们跟着释迦牟尼佛学习,我们也都是学佛的人,那么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智慧,然后学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大慈大悲,这叫作学佛。



度化一切众生是释迦牟尼佛唯一的目的,度化的方式是什么样子呢?释迦牟尼佛让我们所有人明白怎么样去解脱,怎么样去断除这些烦恼,把这些方法告诉我们,然后我们每一个人根据佛陀的指导,我们每一个人去修,最后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所有的这些烦恼都断除,最后能够达到一个自由自在、轻松宁静的状态。


我们平时现实生活当中,让我们不愉快、感觉不到幸福快乐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三种原因。第一个是什么?就是我们对物质或者对我们自己的一切有过度的执著或者过度的贪欲。


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贪欲,在某种程度上,尤其是生活当中,贪欲有些时候对我们也有一些帮助。除了生活以外,修行的过程当中,在学佛的道路上,贪欲心有些时候是我们的动力。很多人也说“欲望就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个没问题,是这样的,对的,包括我们学佛的道路上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没有任何欲望,我们没有办法去学佛、修行。但是过度的欲望的确让我们感受到很多很多的痛苦,让我们失去很多很多的机会。


在生活当中,本来佛说轮回是痛苦的,但是人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幸福、比较愉快的。但是有了过度的欲望以后,我们连相对的幸福也感觉不到,所以第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过度的欲望,这很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过度的欲望就修出离心,那么出离心修了以后,是不是没有欲望呢?在某种程度上讲还是有欲望,这个时候的欲望是什么样子呢?在没有出离心之前,我们的欲望是对名利等等这些的欲望,这在佛经里面叫作世间八风,世间八风实际上就是名利等等。有了出离心以后,我们很想解脱、我们很想成佛、我们很想度众生,这个也是一种欲望,只不过我们这个欲望不是对名、不是对利,但这也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要保留的,这个欲望是需要的。


当我们真正到达了佛陀的境界的时候所有的欲望都不需要,因为这个时候不需要这种动力,成佛了以后,或者一地菩萨以后,他有更好的东西来代替这个动力,这个时候这个动力是不需要的。但是没有证悟之前,我们学佛还是需要一种动力,没有动力学佛没有办法学的,所以这个时候还是需要这个动力。


这个动力是什么呢?比如小乘佛教讲“我一定要解脱!我一定要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轮回——生老病死很痛苦,我不愿意再受这样的痛苦,我一定要证悟!一定要解脱!这个也是欲望,但是这个欲望是必要的,为什么?这个欲望使这些人走向解脱,不会让这些人走向轮回,所以虽然是欲望,但是这个欲望是需要的。



在大乘佛教,当我们昨天讲的慈悲心修得非常到位的时候很想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度化众生,为了度化众生,我一定要成佛!这个时候有一种这样的欲望,这种动机在佛经里面叫作菩提心。那么世俗菩提心也是一种欲望,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欲望,如果没有这种欲望,那么所有动力一下子就没有了。没有了以后根本没办法学佛,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执著或者动力。《入菩萨行论》当中讲得很清楚,学过《入菩萨行论》的应该知道,这个很重要。


有相当多学佛的人在禅宗的一些公案或者一些禅师们的语录当中,经常看到一些“不执著呀、放下呀”这类的口头禅,很多人就说“所有的执著都要放下,我们去磕头、供曼茶,或者放生,做这些也是一种执著,不应该有这样的执著,包括念佛也是一种执著,应该放下所有的念头或者执著,或者欲望,它们是解脱的障碍,所以应该放下,不应该去做这些。”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终我们达到最高的境界当中没有这些执著,在最高的境界当中要放下所有的这些执著,不能有欲望,不能有执著,这个境界当中本身就是没有欲望的,如果我们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所有的这些执著自然就会消失,这时候是不需要的,佛的境界当中更不需要、更不应该有这样的执著和欲望。但是当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执著,没有执著不行。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慈悲心的基础是出离心

成佛才能更好地利益众生

待宰的鱼和杀鱼的人都应该是慈悲心的对境

慈诚罗珠堪布官方法宝平台法宝请购指南

“慧灯育苗“ 赠书长期开放(点击详情)


点击下图二维码,即可请购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