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64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64课

智慧之法 2021-04-28

《俱舍论》有八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当中的内容。第四品中现在讲的是在何界何趣当中感受什么样的果。前面对于有漏、无漏,善业、不善业,以及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等方方面面的业,感受什么样的果的安立已经学习了。

今天继续学习自地他地的业如何感果,有学无学的业、非有学非无学的业如何感果,见断修断非所断的业如何感受果。

丁三、何业具何果

自地之业果为四,

他地则为三与二。

有学有学等三果,

无学业果有学等,

次第有一三二果,

余有学等二二五。

首先前面两句讲到了自地的业感受果的情况,以及他地的业和他地的果的情况。第三句颂词是讲有学道[1]的业感受有学的果,有学的业感受无学的果,有学的业感受非有学非无学的果。“无学业果有学等,自地有一三二果,余有学等[2]”是讲无学[3]的业感受有学的果,无学的业感受无学的果,无学的业感受非有学非无学的果。

其中非有学非无学的情况有两种:第一种是一般的凡夫,既不是有学,也不是无学;第二种是主要属于无漏的无为,无漏的无为法既不是属于有学,也不是属于无学,因为有学和无学的功德在这里面都是属于有为法,是属于无漏的有为。但是非有非无学当中的无为属于无漏的无为法,所以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大概是这样去安立他们业和果之间的关系。

“自地之业果为四”,自地的业产生自地的法,比如欲界的业产生欲界的法,或者色界的业产生色界的法,或者色界当中的一禅的业产生一禅的果等等,都属于自地所摄的,没有跨地。如果是自地的业产生自地的果,“果为四”,有四种果。

这里直接简别掉了离系果,为什么没有离系果呢?因为离系果不属于地所摄。按照地的角度来讲,不管是自地还是他地,肯定没有离系果。虽然自地之业当中有可能产生离系果的法,但是如果只包含在地当中,就不可能有离系果。因为离系果不包括在地所摄,所以我们在辨别自地他地的时候都不会有离系果的存在。

自地的业产生自地的法,有其他的四种果:异熟果是可以有的,比如欲界的业产生欲界的果。今生当中如果我们去做很多的善法,后世可以转生到欲界天等感受异熟果位;士用果当然也可以有,前面业的功用产生后面的法,有一种士夫的作用产生,所以可以有士用果;也可以有等流果,因为它是一地所摄,有一种等流是可以包含的;增上果当然更可以有了,不障碍果法产生的法都可以叫做增上果。

离系果没有,其他四种果都是可以有的。

“他地则为三或二”,他地的业产生他地的果,比如欲界的业产生初禅的果,或者初禅的业产生二禅的果,这些都属于他地,因为地不同。地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三或二”,可以有三种果,也可以有两种果。

一种是三种果的情况,比如无漏的一禅生起无漏的二禅,一禅的地和二禅的地是两个地,所以是他地的。他地可以有三种果的产生:首先可以有士用果,通过一禅可以生起二禅,这个方面就可以有士用果。比如在欲界修定可以得到一禅,或者通过无漏的一禅生起无漏的二禅;第二可以有增上果,是从不障碍的角度讲的;第三可以有等流果。虽然是不同的地,但是因为都是无漏的缘故,九地相互之间可以作为因,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有等流果。

异熟果不会有,因为它是无漏的。异熟果全都是有漏法,无漏的一禅产生无漏的二禅不可能有异熟果的存在;离系果也不会有,因为离系果不属于地所摄。

以上以无漏的一禅产生无漏的二禅为例,可以有三种果。

“或二”,他地的业产生他地的果也可以有两种果,这两种果不能是无漏的,必须是有漏的。不管是欲界产生初禅,还是有漏二禅生起有漏三禅等,会有两种果存在,即士用果和增上果。因为有漏二禅的功用可以产生有漏的三禅,可以有士用果;增上果从不障碍的角度来讲可以安立。

前面三种果当中没有等流果,因为如果是无漏的话,他地之间可以互相为因的,但是此处是有漏的,受有漏烦恼(贪爱)的局限。前面学过,如果是有漏的,对于自己的定,比如二禅三禅的定,有一种爱;如果是无漏的就不会有,安住在无漏定中不会对自己的定有一种贪爱,就像客人对客店不会有执着一样。因此如果是有漏的话,会有一种贪爱的缘故,互相之间就没有等流了。

为什么没有异熟果呢?因为异熟果不能跨地,跨地没有异熟,比如欲界的业直接产生初禅的果,这是不行的,必须要修一禅的业。你可以是欲界的身份,但是你必须要修一禅的业,修了一禅的业之后,才可以生起一禅的果。所以单单通过欲界的业产生初禅的果是不行的,通过初禅本身产生二禅也是不行的。所以跨地没有异熟果,必须要修持相应上面的业才可以生起来。

比如前面的例子,欲界的身份可以修初禅,但是要转生到初禅,生起初禅的异熟果的话,必须要生起初禅的禅定。初禅的禅定和初禅的果二者之间是一个界的,是一个地所摄的。单单通过欲界的业没办法产生初禅的果。所以异熟果不能跨地的缘故,有漏的二禅的业产生有漏的三禅的是不行的。如果要生起三禅,就必须要修三禅的定。修到了三禅的定,得到三禅的业了,才能够和三禅之间有一种异熟的关系,否则是不会有的。

当然离系果也没有,因为不是地所摄。

以上讲了自地的业和他地的业。下面讲有学和无学的问题。

有学和无学有九种情况。首先有学的业产生三种果:有学的业产生有学的果,业是有学的,果也是有学的;有学的业产生无学的果;有学的业产生非有学非无学的果。非有学和非无学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一种是凡夫的法,一种是无为法。

“有学有学等三果”,前面的有学是业,后面的有学是果,所以是有学的业产生有学的果,这是第一种。“等”字包括有学的业产生无学的果,有学的业产生非有学非无学。分别都有三果,但是三果的情况不一定完全相同。

第一种、有学的业产生有学的果,有三种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等流果。

士用果,前面有学的功用可以产生后面有学的法,所以可以有士用果;增上果,当然会有,不障碍的角度讲可以有增上果;等流果也有,前面有学的因和后面有学的果可以说是一类法,因此可以有等流果。

不会有异熟果,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异熟果的本体都是有漏的,而有学属于圣者法、无漏法,因此不会有异熟果。虽然他是有为,但是无漏的有为。离系果也不会存在,离系果属于无为法,而此处有学的果还是属于有为,所以他们二者的体是不一样的。有学的法、有学的果都属于有学的功德,有学的功德都是无漏有为的自性,而离系果的本体属于抉择灭,抉择灭离系属于无为法的缘故,在有学的果当中不会有离系果存在。因此没有异熟果,也没有离系果。

第二种、有学的业产生无学的果,和前面一样也是三种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等流果。

没有异熟果,因为他的因属于有学,果是无学,两个都属于无漏,没有有漏的自性,因此不会有异熟果;离系果也一样。虽然果是无学,但是从此处有学无学的功德来看都属于有为法,也就是说此处无学道内心当中生起功德的法都属于无漏有为,而离系果属于无为,所以此处不会有离系果。

可以有士用果。在注释当中以比喻解释说,金刚喻定属于有学,通过金刚喻定第二刹那就产生无学道的果,这个无学道的果是以金刚喻定为因,以前面的功用产生无学的果,所以说有学可以产生无学。因此士用果可以有;增上果也可以有;等流果也可以有,因为都属于无漏法,而且是等和胜[4]的,所以此处有学产生无学,后面的果比前面超胜,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安立等流果。

第三种、有学的业产生非有学非无学的果,也有三种果,简别了异熟果和等流果。

首先没有异熟果,因为因属于有学,不会有异熟果。非有学非无学的果当中一部分是凡夫法,一部分是无为法,也就是非有学非无学不单单指无为,还包括一些凡夫的法。虽然凡夫法当中有无记,但他的因一定是有漏才可以产生异熟果,而此处的因是有学圣者无漏的法,因此不会有异熟果。其次等流果也没有,因为有学与非有学非无学不是一类的法,所以不会有等流果。

  士用果可以有,有学圣者的业可以产生非有学非无学,比如圣者从无漏定中出定时,从无漏当中可以马上生起有漏的善心,从生起善心的角度来讲,也可以有士用果;增上果可以有;离系果也可以有,因为有学道当中可以有断道,也就是无间道,可以灭烦恼。而非有学非无学的果当中有无漏无为法,比如抉择灭。因是有学的断道,果有抉择灭,所以离系果可以有。

所以异熟果和等流果没有,但是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这三个可以有。以上讲完了有学。

下面讲无学。无学的业产生有学的果,无学的业产生无学的果和无学的业产生非有学非无学的果。

“无学业果有学等,次第有一三二果”,无学的业产生有学的果,有一种、三种和二种情况。

首先有一种果的情况,只有增上果。如果只有一种果的话,这种果一定是增上果,因为从不障碍的角度来讲,就会有这种果。无学的业和有学的果之间没有其他关系,如果有的话,也只有增上果,因为无学不障碍有学的生起,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异熟果不会有,因和果之间都是无漏的,所以不会有异熟果。士用果没有,没有一个无学的法作为真正的因产生有学的,以无学业的功用产生有学的情况是没有的。如果是有学产生无学的功用可以有,但无学产生有学的功用(士用)是没有的,所以不会有士用果。也不会有等流果。前面提到过了,等流果的特性一是前后相似,另外还有一个特性是,后面的果和前边的因平等,或者比前面的因超胜。但此处无学的因超胜了后面有学的果,果比前面的因低劣,因果之间既没有平等,也没有超胜,所以没有等流果。也不会有离系果,因为离系果的本体属于无为的,而此处的有学是属于有为的。异熟果、士用果、等流果和离系果都没有,只有增上果一果,这是无学的业产生有学的果的情况。

第二种、无学的业产生无学的果,可以有三种果。士用果可以,前面无学的业的功用产生后面的无学果。增上果是有的。再加上等流果,前边的无学和后边的无学是平等的,可以有这样一种等流。

没有异熟果,因为属于无漏的缘故。也不会有离系果,和前边所讲的一样道理,因为此处的无学果属于有为,而离系果的本体属于无为的,因此不会有离系果。

第三种、无学的业产生非有学非无学的果,可以有增上果和士用果。从无学的定当中出定时可以产生有漏的善心,这种有漏的善心属于非有学非无学,所以此处可以有士用果。

异熟果是没有的,虽然他的果是无记法,但是他的因属于无学,无漏的因不会产生异熟果。等流果也不会有,因为因果之间的本体不相同。离系果也没有,虽然从果的角度来讲,非有学非无学当中可以有抉择灭,可以有离系果,但此处没有,因为无学的因没有离系果。其原因前面提到过,真正的离系果必须要在断道当中产生,而无学的果已经是无学了,已经属于解脱道了,要离的系已经离完了,没有什么可以离的了。如果是有学的话,还有烦恼没有断完,还可以有无间道、断道,但是到了无学的时候,三界九地所有的烦恼都已经断完了,处于纯粹的解脱道当中,没有什么障碍可断的了。虽然他的果可以有离系,但是从无学的因来讲不会有离系了,无学已经没有烦恼可断的缘故。故此处没有离系果,只有增上果和士用果。

非有学非无学产生有学的果、无学的果,以及非有学非无学的果。首先非有学非无学的因产生有学的果,像这样可以有士用果和增上果这两种。因是非有学非无学,果是有学,所以可以有士用。为什么有士用?因为在非有学非无学中,通过加行的有漏的善可以产生有学道的无漏的胜观,增上果也可以有。

而异熟果没有,因为果是有学,有学是属于无漏的,在有漏的状态中不会有异熟的有漏法,所以就没有异熟果,等流果也没有,因为二者之间不相似。然后离系果没有。因为离系果是无为的,而此处的有学则是属于有为法。所以只有士用果和增上果。

下面讲非有学非无学也有三种:非有学非无学产生有学的果,非有学非无学产生无学的果,非有学非无学产生非有学非无学的果。

首先、非有学非无学的因产生的果,可以有士用果和增上果两种果。因是非有学非无学,果是有学,可以有士用果,通过有漏加行的善可以产生有学道的无漏胜观,所以可以有士用果。增上果也可以有。

但是没有异熟果,因为此处的果属于有学,有学属于无漏的,所以在无漏的状态中不会有异熟的有漏法。然后也不会有等流,因为二者之间不相似。也没有离系果,因为它是无为的,而此处的有学属于有为法。所以只有士用果和增上果。

第二种、非有学非无学的因产生无学的果。因是非有学非无学,果是无学,也同样有两种果。有士用果,也像前面理解的一样,通过有漏加行的善可以产生无学道的无漏胜观,所以可以有士用果。增上果也可以有。

没有异熟果,因为此处的果属于无学,无学属于无漏的,没有异熟。然后也不会有等流,因为二者之间不相同。也没有离系果,因为虽然它的功德是无学,但是有为的,而离系果是无为。所以只有士用果和增上果。

第三种、非有学非无学的因产生非有学非无学的果,可以有五种果,和前面的有漏断道相同,都是五种果俱全的。

此处的非有学非无学中包括了有漏的法和无为法,在有漏的法中可以有有漏的断道,因此可以有离系果。异熟果当然有,有漏的因产生有漏的果,因中有有漏的因,果中也有有漏的果,所以异熟果可以有。士用果也可以有。等流果也可以有,因和果本来就是一样的。增上果更不用讲了,绝对有。所以此处是五种果的情况。

下面是业和果之间最后一个颂词。

见断彼等三四一,

修断业生彼等果。

次第为二四与三,

非断彼等一二四。

此处讲了见断、修断和非所断。见断是在见道的时候所断的障碍,种种的根本烦恼,邪见、边执见、身见等很多见和不善法都在里面。修断即修道时候的所断,其中有些是有漏的善法,有些则是无计的色法,有些属于染污性的法,都在里边。还有一种是非所断,即无漏法。所以断就是见断、修断和非所断三种。

和前面的格式是一样的,见断的业产生见断的果,见断的业产生修断的果,见断的业产生非所断的果。“见断彼等三四一”,“三四一”都是见断的果,有三种,见作为因有一种。

修断的业产生见断的果,修断的业产生修断的果以及修断的业产生非所断的果。“次第为二四与三”,次第或是两种果,或是四种果,或是三种果。

非所断的业就产生三种果,即非所断的业产生见断的果、非所断的业产生修断的果,非所断的业产生非所断的果,也是有三种。下面次第地观察三四一,二四三和一二四是怎么样得到的。

首先见断的业产生见断的果,有士用果、增上果和等流果。前面见断的业有功用可以产生后面的果,所以增上果是可以有的。同属见断,所以有等流果。

没有异熟果,因为见断是属于染污性的,因虽然可以作为因,但是果不可能,因为异熟果一定是无记才行。所以见断是染污性的缘故,所以不会有异熟果。也不会有离系果,必须用善法才可以产生离系果,而见断是染污性的功用,怎么产生离系呢?不可能。而且它的果也属于染污性,而离系本来是无为法,所以不可能有离系果。

如果是见断的业产生修断的果,那么除离系果之外其他四种果都可以有。因为修断不是无为法,它不可能是离系果,而且见断为因也不可能生出离系的果。从因和果两个角度来讲都不会有离系果。

异熟果可以有,见断的染污性或者不善的都可以有,因是可以安立的;果方面,修断中的果有些属于染污,有些属于无记,所以异熟果是可以有。因是不善的染污,果是属于无记,所以异熟果可以安立。士用果也可以安立,通过见断的因产生第二刹那修断的果,功用是可以有的。等流也可以,虽然见断和修断的部[5]不一样,但是二者有相似的遍行烦恼,见断中有一部分遍行烦恼可以产生修断的遍行烦恼,所以可以有一种等流。(但是反过来,修断的遍行法中就没有产生其他部的遍行因。)增上果是可以有的。所以除了离系果之外,异熟果、士用果、等流果、增上果四种果都可以有。

见断的因产生非所断的果,只有增上果,二者之间从不障碍的角度来讲有增上的作用。因为是非所断,不会有异熟果。士用果也没有,没有一个见断可以产生无漏。等流果当然也没有了。离系果也没有,因为见断不可能产生离系的功用。所以只有增上果。

第二部分、修断的业产生见断的果,修断的业产生修断的果,以及修断的业产生非所断的果。

如果因是修断,果是见断,有士用果和增上果两种果。通过修断的业的功用可以产生见断,所以它可以有士用果。从不障碍的角度可以有增上果。

没有异熟果,因为果是见断,见断都是染污性的,染污性中不会有异熟果。没有等流果,虽然前面讲过,从见断的遍行烦恼中可以生起修断的遍行烦恼,二者之间是相似相同的,但是反过来讲,修断的业和见断的果没有等流,因为所有修断中遍行的烦恼中,没有一个可以作为其他部的遍行因,所以没有等流果。离系果肯定不会有。

修断的因产生修断的果,不会有离系果。其原因是修断的果本身是有为的,而离系是属于无为的,因此修断的因当中不会产生离系果。

可以有异熟果,因为在修断的因当中有些属于有漏的善等有漏的法,果中可以有无记的,所以修断的因和修断的果之间可以有异熟。也有士用果,前面修断的功用可以产生后面修断的法。本来也是等流的,所以可以有等流果。增上果也肯定有。除了离系果之外,其他四种果是存在的。

修断的因产生非所断,可以有三种果,有离系果、士用果和增上果。离系果是无漏法,在修断当中怎么可能有离系果呢?在修断当中有有漏的善,比如修有漏禅定的时候,可以有断道,只要有断道就可以产生抉择灭,所以离系果是可以存在的。士用果也可以有,通过有漏善中的加行可以生起无漏。增上果从不障碍的角度来讲是可以有的。异熟果没有,因为它产生的是非所断,非所断中不会有异熟果。等流果也没有。其他三种果是存在的。

非所断的业可以产生见断的果、修断的果和非所断的果。

首先无漏非所断的业产生见断,只有增上果。非所断无漏法本身不障碍见断的产生,所以可以有增上果。除了增上果之外,其他的任何果都不会有这样的关系,只有增上果可以勉强安立,这是有部的观点。异熟果当然不会有了,非所断本身是无漏的,没有任何的异熟果。士用果也没有,没有一个无漏法可以产生一个染污性的法。等流果当然不会有了,离系果也不会存在。

非所断的业产生修断的果,有士用果和增上果。比前面的见断多了一个士用果。增上果当然可以有了,士用果怎么可以有呢?前面讲一个无漏的业怎么可以产生见断染污性的法呢?不会产生。既然见断的染污不会有,那么无漏的法怎么可以产生修断的本体呢?这是因为修断的范围广,修断不一定都是染污性的。见断都是染污性的本体,但是修断中也有一些有漏的善法。所以从无漏的观当中出定之后,可以产生一些有漏的果,但是不会产生染污性的果。和见断不一样,因为见断全都是染污性的。从无漏观当中出来之后,不会安住在一个染污性的状态当中,没有这种功用。但是从无漏观当中出来之后,可以生起有漏,这个有漏就可以符合修断当中一些法的本体了,所以可以有士用果。增上果可以有。异熟果不会有,因为非所断的业不可能有异熟果。等流果不会有,因为二者之间不是真正的等流。离系果不可能有,所断本身不可能是离戏的状态。所以只有士用果和增上果。

非所断的业产生非所断的果,除了异熟果之外的四种果都可以有。因也是非所断,果也是非所断,所以不可能有异熟果。士用果可以有,非所断无漏业的功用可以产生第二刹那无漏的果。等流果可以有,因和果本身就是一部的。增上果当然是有的。离戏果也可以有,从无漏的角度来讲,无漏的断道可以产生抉择灭离系。所以有除了异熟果之外的四种果。

以上分析完了何趣何界的业产生什么样的果。果反正就是五种,分别来配,把原则性的东西了解了之后,就知道什么样的业产生什么样的果。以上稍微复杂一点点,后面比较简单。

丙八、合理与非理业之分类

经典当中讲到的业的分类有非理所生业,合理所生业和非二者所生业三种。

非理业即染污性,

有谓失轨亦复然。

佛经当中讲到了三种业的分类:非理所生业、合理所生业和非二者所生业。

“非理业即染污性”,“染污性”其实就是指杀生、偷盗、邪淫或者妄语等自性罪。自性罪都包括在非理当中,一方面是染污性的,一方面是以有覆无记的业通过非理作意而引发的,这些都称为非理业。

有些人觉得不受戒就很自由自在,受了戒之后就很束缚,其实从自性罪的角度来讲,即使不受戒,自性罪犯了之后,仍然有很重的罪业。如果受了戒,虽然可能会违犯自性罪或佛制罪,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守护佛制戒的功德,也遮止了自性罪,所以功德利益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些戒律本身有很强很强的保护作用,把我们保护起来了。如果不去受戒律,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从某些角度来讲,好像是很自由自在的,但是从另外角度来讲,放纵了自己的自性罪,最后对自己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当你受了戒律之后,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邪淫,不能做这些事情,一方面在护戒,一方面我们已经远离了自性罪,对我们来讲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当我们的内心没有调化之前,还没办法任运安住在善法的状态之前,需要有些强制性的措施。用这些强制性的措施让你走在正确的轨道上面。

如果任由我们的心去想去做,肯定99.99%都是错误的,都是歧途。因为内心当中根本没有取舍的观念,内心当中都是贪嗔痴自在的,无始以来行持了很强烈的以我执引发的贪嗔痴,所以任由我们的性子来的话,百分之百都是堕落的。

但是以佛陀的智慧,再加上我们信仰佛陀的智慧和大悲,去受一个戒律的话,会强制性地让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面,暂时让我们远离很多很多的痛苦和歧途,避免很多恶趣的深坑。通过这样方式,当我们的内心调化之后,自然而然就可以安住在正道当中。那个时候,佛陀就可以松口气了,可以放心了,“这个弟子还可以,现在不用我操心了,他自己就可以修下去了。”但是在这之前还是需要佛陀戒律的保护,大恩上师们教言的保护,和法规纪律的保护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很容易犯很多很多通过非理作意引发的染污性的非理业,恶业是非常有可能造的。

“有谓失轨亦复然”,有些上师讲,不单是染污性的自性罪,还有“失轨[6]”,即违反了佛制罪或世间当中共称的一些贤善的法规,也算非理业。这两种观点,世亲菩萨没有驳斥,也承许。前面讲过,有时有些论师讲的观点,世亲菩萨说这是不符合于经典的,比如前面讲邪命的时候有一条,有些论师讲如果是为了衣食住行、生存资具而生起贪欲产生身语业是邪命,但如果是娱乐引发的不是邪命。世亲菩萨说这种说法违背经典的缘故,不能取。但此处说“有谓失轨亦复然”,世亲菩萨没有反驳,也是承许的。以上讲了非理业。

合理业当然是通过如理作意引发的。比如不做杀生、偷盗、邪淫,不违背佛制罪,不违背世间的共称等等。以如理作意引发的当然就是合理业,这些合理业是善业。

既不是非理所生业,也不是合理所生业,非二者所生业叫无记业。它既不是通过染污性产生的,也不是通过其他的合理性产生的,就是非合理非不合理,实际上就是无记业。

丙九、引业与满业之分类

在佛法当中经常出现引业、满业,此处就讲什么是引业,什么是满业,引业和满业的分类。

一业能引一生世,

满业则可有多种。

无心之定非引业,

得绳亦非为引业。

引业是总的业,总的业就叫做引业;分别的业叫做满业。

引业,即把你从此道引到彼道。总的一个大的业就是引业,比如我们造了业之后,这个业可以牵引我们投生到人间;或者牵引我们投生到天界;或者牵引我们堕地狱等等,把我们从一个道牵引到另外一个道的业,就叫做引业。

满业是当你趋向于某一道之后的差别的业。比如现在我们都是人道的众生,大家的引业都是相同的,都是能够把我们引到人道的业,这个总的业是一样的,但是别业不一样。身高、肤色、福报、相貌、拥有的财富等种种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很富裕,有些很贫穷,有些很快乐,有些很痛苦,有些很高,有些很矮等等,很多很多差别的业叫做满业。总的引业都是一样的,但是都变成人之后,每个人相续当中的满业是不相同的,所以形成了很多很多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况。

总的都是人,但四大部洲的人,以及南赡部洲当中的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等都是不相同的,身高、相貌、肤色、受用、快乐与否也都是不同的。这都属于满业。以上是总的业和分别的业的差别。

在注释当中用画家比喻,画家画一幅山水画,首先用线条把整个轮廓先画出来,这叫素描,素描完成了以后就叫引业,大概的轮廓已经出来了。比如我们投生到人道,这个人道的轮廓就出来了。把素描画完之后还要上色,这个地方应该是红色,那个地方应该是蓝色,这些不同的颜色点缀之后让它丰满相当于满业。

同样道理,一个业把我们牵引到人道当中投生,投生之后,寿命的长短、受用的多少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满业,满业都不一样。

按照有部的观点,“一业能引一生世,满业则可有多种”,一个业可以引一世,还是可以引很多世呢?按照有部的观点来讲,一个引业只能引一世,不能引多世,一个业引多世的情况不会有的。

但是从经部的观点来讲,一个业可以引很多世。比如你造了一个很大、很重的业之后,你的寿命只有这么长,当引业还没有用尽时,第二世将会继续投生、继续受果报。如果第二世这个引业还没有用完的话,还会再投生再享受这种果报,乃至于你的这个业穷尽了,这个引业就不会牵引后面的投生了。所以经部宗的观点认为,一业可以引很多世。真正观察起来的时候,这也是比较合理的。有些是一个业引一世的,因为它的力量就这么大,只能引一世;有些业很大很强烈,一个业可以引很多世。前面讲屠夫的公案就是这样,他以前供养独觉的善根,引了很多世善趣的人天果报,最后消尽之后才堕落。所以一个业可以引很多很多世的投生。但有部宗认为,一业只能引一世。

“满业则可有多种”,满业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满业可以出现的。

在此处讲到引业和满业的四种差别,由四句进行分析的。有些时候,引业是善的,满业是不善的。比如人道是善趣,三善趣之一,所以只要能够转生人道都属于善业,他的引业都是善的。但是他的满业就不一定完全是善的,如果满业有恶的话,转生人道之后他会一直很贫穷,一直很贫穷这就是满业不善;一直生病,这也是满业不善;一直受欺负,也是满业不善;或者很操心,这些都是满业不善。所以有引业善满业不善的情况。

有些是引业不善满业为善,能够牵引到恶趣当中去的引业是不善的,但是他的满业是善的,比如在恶趣当中有些宠物吃得好、穿得好、经常有澡洗、有高档衣服穿,这些属于满业善。国宝大熊猫享受国宾级的待遇,出行都是坐专机的。有些人买张机票都很困难,但是它可以享受专机,很多人侍候它,到达目的地之后,还有去迎接它的车队,这方面就属于引业不善满业很善。还有大力恶鬼也是这样的,堕恶趣是引业不善,但是它的满业是善,它的受用非常非常丰足。还有龙王也是这样,龙王是属于旁生道所摄,它的引业不善,但是它的满业善,它的财富非常非常多。

还有引业满业均为善的,比如有些天界的天人离开了争斗,引业是引到善趣当中,满业也是经常感受快乐的。

还有引业不善满业也不善。地狱众生的引业当然是不善的,把它引到恶趣当中;它的满业也不善,在地狱当中没有感受过一点点快乐的生活,全都是很悲惨、很痛苦的状态。

有以上四种情况。人道当中满业没有一个纯粹的善或者不善,属于一种杂业。但不管怎么样人道当中有苦有乐其实也是一种能够生起出离心修道的所依。如果能够转为道用的话,也是一个优势,但如果不能转为道用的话,只能被动地受业了。

“无心之定非引业”,无心定有两种,一种是无想定,另一种是灭尽定。无想定和灭尽定“非引业”,不是引业,只是满业而己。它们的引业是什么呢?无心定自己的引业是无想天的业,生到无想天的业就是它的引业。灭尽定的引业是有顶的业,非想非非想的业是它的引业。无想定和灭尽定二者没办法引后世,它们只是一个满业而己。

“得绳亦非为引业”,同样,得绳因为力量很弱,也只可能作为满业,没办法作为引业。引业的力量很强大,很强大的业才能成为引业,因为要把我们从这个道引到那个道的缘故,所以它的力量要很强大。而无心定的力量很弱,得绳的力量也很弱,所以没办法作为引业,但是作为满业是可以的。

以上就是引业和满业之间的差别。

丙十、宣说三障

平常我们讲的三种障:业障、烦恼障还有报障。业障的说法经常出现,烦恼障也是经常出现的,而报障可能稍微陌生一点。下面我们看一下三障是如何安立的,“愿消三障诸烦恼”是不是此处所讲的三障。

无间罪之诸业障,
强烈烦恼与恶趣,
无想天众北俱洲,
承许此等为三障。

三障中第一个叫业障,第二叫烦恼障,第三叫异熟障,也叫报障。

当然障有很多不同的讲法,有些是有部小乘的观点,有些是大乘的观点,还有些密乘当中的一些观点。以前有些道友可能学过《辨中边论》,《辨中边论》第二品辨障品当中有很多不同的障,如十度的障、三十七道品的障、九障,最后归摄为烦恼障所知障等等,障的很多分类在《辨中边论》的辨障品当中都有讲到。当然讲的方法不一定和小乘的方式完全一样,有些方面相同,有些不一样。

此处所说的业障是什么呢?即无间罪。平常我们说业障重,其实是一种泛泛的讲法而己,业障标准的定义是无间罪,造五无间罪[7]才能叫做业障。所以有时候我们都没有资格说我们有业障。造五无间罪的人才能叫业障,没造五无间罪就没有业障。没有业障虽然很好,但其实此处没有业障的意思是说你没有造五无间罪,因为五无间罪才叫业障。所以业障深重只是一个泛泛的讲法,如果不观察,不按照经典作依据,可以说我们业障重,但是真正从严格的角度来讲,这个地方业障一定是指无间罪。

什么是烦恼障呢?烦恼障是数数现行的,非常强烈、很难对治的烦恼。如果是偶尔产生的烦恼,发了很大的脾气,或偶尔产生很强烈的贪心,用对治很容易马上压制的,不叫烦恼障。比如内心的贪欲和嗔恚长时间不间断地产生,又很难对治,叫做烦恼障。一般来讲,偶尔产生的烦恼不一定是真正的烦恼障,而持续性产生的,非常难以对治的才是烦恼障的定义。

第三个叫做报障,或者叫异熟障。异熟障是什么呢?通过异熟引发的,恶趣、无想天和北俱卢洲的众生。这些报障主要障碍什么呢?主要障碍修行善法,阻碍圣道的产生,让其没有办法修行或者没办法得果。

从普遍的角度来讲,恶趣没办法修圣道,所以它是有异熟障的。无想天因为一入定就什么心思都没有了,不产生一念的善心,完全处在心心所灭尽的状态中,所以他一点善根都没办法修,所以障碍生起圣道、现见圣道。北俱卢洲虽然从某些角度来讲非常好,但是从另外角度来讲也是具有报障的。人道当中具有报障的就是北俱卢洲,而且在北俱卢洲本来没有佛法,也生不起来修佛法的心,所以它对于现见圣道,暖相等也是有阻碍的。

还有一些观点,比如《亲友书》当中说,阿修罗也有异熟障,也没办法见到真谛。

“承许此等为三障”,佛经当中所讲的业障、烦恼障和异熟障主要是指这些。

注释后面有一个问答,如此的话,能乐、指鬘,还有难陀具有很深重烦恼的,是否就没办法生起圣道呢?同样如果生起非常强大的五无间罪或者报障,是否也没办法让我们修行圣道?这三种情况是否都没办法修道呢?

能乐贪欲心很强烈,在《亲友书》注释当中也是讲到,为了和心爱的女人相会,把母亲杀死了。后来依靠佛陀的调化,他自己也强烈地忏悔,死后没有堕入地狱而生天了。如果按照你的观点来讲,造五无间罪的人一定会堕落,就没办法生起圣道的,而能乐生天之后就获得了圣道。还有指鬘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他也是有这么强烈的烦恼,也应该没有办法生起圣道。还有难陀贪欲心很大,也应该没有办法生起圣道。

在他们没有抛弃强烈的烦恼之前,当然是没办法生圣道,但是他们一方面来讲根基非常非常利,所以后面当他们把烦恼清净完之后,就生起了圣道。一般的人是不行的。

有些善根的弟子虽然造罪的时候非常厉害,但是他一旦翻然悔悟,修善的力量也非常强大。当然我们也不能百分之百地说,只要是造大恶的人,反过来一定能够很好地修佛,这也不一定。还要观待他的根基怎么样。有些人造罪业很厉害,但是让他去修善法就不行了。世间当中有些人打麻将特别地精进,三天三夜都可以不下桌子的,但让他去修法就没有这个力量了。我们也不能说,你打麻将这么厉害,看书也应该很厉害,看书就不行,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马上就打瞌睡了。所以是不一定的。

但是有些利根者造罪时很凶,但是反过来造善业也很厉害,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指鬘、难陀都是根基很利的人,而且也是授记的最后有者,和一般人不一样。所以特殊情况和普通情况要分开,一般的人没有这个能力。

无间罪业三洲有,

不许黄门等具有,

缺少恩德少惭故,

余障五趣中皆有。

“无间罪业”,即前面讲的业障,“三洲有”,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和西牛货洲这三洲当中有无间罪。而北俱卢洲没有五无间罪,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心很调柔,自然而然不会造很多恶业,不会有杀父、杀母的情况,再加上北俱卢洲没有佛法,也不存在杀阿罗汉。除了有个别的阿罗汉可能去北俱卢洲耍一耍,或者去取一点自然香稻之外,一般碰不到阿罗汉,即便碰到阿罗汉也不会有杀心。北俱卢洲没有佛法的原因,当然也没有办法破和合僧和出佛身血。所以北俱卢洲不会有无间罪,其他的三洲会有。

“不许黄门等具有”,黄门二行不会有无间罪,为什么呢?我们不能说黄门和二行不会杀父杀母,但是他即便造了这些罪业,也不会有五无间罪。

原因是“缺少恩德少惭故”,“缺少恩德”是指父母对于黄门和二行来讲,缺少一种恩德,因为父母养育的儿子,没有给他一个非常俱全的根,他的生根不具足,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他的恩德没有那么圆满。因为具足正常的根才是正常的人,这方面父母对他养育的恩德是很大的。再加上如果孩子诸根俱全,父母对他的爱也是非常多的,但如果生下来是黄门或二行,父母对他的感觉可能就会弱一些。所以说,从父母对儿子的角度来讲是缺少恩德的。儿子对父母来讲是“少惭”的,缺少惭愧,因为他的心不定,惭愧心也很弱。所以从两方面的角度来讲,即便是黄门、二行把父母杀死了,也不会造五无间罪,这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我们必须要了解。

天人也不会有五无间罪,因为他们一方面相续是比较调柔的,另一方面也知道业因果的道理,所以天人不会有五无间罪。

“余障五趣中皆有”,从烦恼障的角度来讲,五趣当中都可以有的,不管是五趣当中哪一个都可以有强烈的烦恼。从报障异熟障的角度来讲,和前面所讲到的一样,恶趣的众生、无想天和北俱卢洲的众生有报障,其他地方不一定有报障。

从三种障的角度来讲大概是这样。这方面内容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也不是很复杂。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1]有学一定是圣者。有学到无学之间,还没有到达无学果之间的圣者都称之为有学。

[2]非有学、非无学,也不是有学,也不是无学。

[3]无学是已经到了无学道的圣者。有学和无学都属于圣者的果位。

[4]因和果或是相等的,或是超胜的。

[5]部,即界。

[6]轨,即佛制罪。

[7]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