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生命在呼吸之间,不要把修行的时间一直往后推
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
假如认为“我今天不会死”而悠然自得、安逸度日,这是不合理的,每个人终有一天要面对死亡,死期迟早都会降临的。
这一点,佛在宣讲无常的教言中经常提到,但我们众生非常愚痴,不要说普通的世间人,即便是学佛多年的人,真正能观想无常的又有多少?他们心里想:虽然我的罪业很深重,但明年再忏悔吧,后年再忏悔吧,退休以后再忏悔吧……今天有个人说:“我现在没机会学特别深的佛法,只是听一听《入菩萨行论》而已,等我的孩子长大工作后,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学吧。”一听这话,就觉得他的无常修得一点都不好,孩子长大后你还在不在啊,一切都是很难说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今天不死”的理由,佛在《遗教经》中说:“生命在呼吸之间。”龙猛菩萨也说:“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在呼气吸气之间,我们的生命就有可能会消失,昨天晚上没有死,今天早上没有死,这一切真的很稀有!
有时候人死得特别快,去年有个喇嘛,晚上吃饭时还好好的,早上好多人喊他都不应,过去一看,原来已经在沉睡中离开了人世。唐代的诗人李白,有一次在船上观夜景,当晚的月亮非常皎洁,投射在湖面上映出美丽的月影,李白情不自禁地想去亲吻月影,埋下头去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掉到水里淹死了。杜甫的死亡也很稀奇,当时正值兵荒马乱,好几天他都没有吃到饭了,后来有个县令送他了一些牛肉、白酒,吃完以后他就死了。郭沫若说是因为牛肉腐烂了,但是不是这样也不清楚。
其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何时会死,是吃饭的时候死,还是说话的时候死?以前有个意大利的著名诗人,他收到了某高等学校的聘请书,当时一激动就死了。还有个意大利的作家,他妹妹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就一直笑笑笑……最后张着嘴巴离开了人间。
所以,谁也不敢保证今天不死,纵然今天侥幸不死,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人间。现在学《入菩萨行论》的人这么多,再过几十年后,包括我讲者也好,你们听者也好,肯定会全部死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传讲《入行论》时说过:“我现在正在给你们传讲佛法,但总有一天我会死的,有没有这样一个日子呢?决定是有的。”我经常也在想:“《入菩萨行论》讲完之前我会不会死呢?如果没有死,那该多好啊!”但人的寿命是很难说的,也许我讲了两品或几品以后就死了,这是有可能的,也是正常现象。同样,你们听法的人能不能听圆满呢?这也很难说,在《入菩萨行论》讲完之前肯定有人会死,但哪些人死我们不知道而已。
你们不要认为我乌鸦嘴,什么你也死我也死,一直在说不吉利的话,现在的人喜欢听一些吉祥词,如果说死就觉得特别扫兴。但不管怎样说吉祥的话,每个人早晚都会面对死亡的,佛在经中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三界中一切的一切,犹如秋天的云一样无常、不可靠,众生的生死就像我们欣赏节目一样,换了一出又一出。因此,大家不要把时间一直往后推,“我今天很忙,以后再修吧,以后再学吧”,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要再拖延了,每天的课最好每天听完,如果耽误了几天后,欠债太多,最后肯定会放弃的。现在有些人负债累累,实在不愿意还了;有些人每天的课都能赶上进度;有些人刚开始时有点精进,但这种精进是不可靠的,虎头蛇尾的闻思我已经司空见惯了,真正能善始善终坚持到最后的到底是哪些人?这一点我拭目以待。
前两天网上有好多人在背诵《入菩萨行论》,这两天又没有动静了,第二品还没讲完就倒下去了,看来有些人的闻思只是表面上而已。昨天快上课的时候,我家来了一个小和尚,我问了一下他的背诵,《入菩萨行论》、《定解宝灯论》、《四百论》、《解义慧剑》都已经背完了,现在正在背《量理宝藏论》。他用的时间不到半年,只是这学期开始到现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背了这么多的论典,如此一来,他对其中的内容一定会有所认识的。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入菩萨行论》有一千多个颂词,我的天哪!这么多啊,我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呀?”你们整天睡懒觉、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做这些有的是时间,无始以来都成你的专业了,你专门是搞这一行的(下面有人爆笑)……啊?这么好笑啊,行,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