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求学解惑|第一期 返回

求学解惑|第一期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3-29

“如理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辩论,大家通过互相提问、答疑、探讨,就可以遣除相续中的怀疑。”


——Khenpo So Dargye






No.1










本来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测,

诸佛佛子如意源,散利乐云尊前礼。


在颂词最后“尊前礼”顶礼的必要有三个,其中第二是获得他利里面有一句教言:“龙猛菩萨也说过,作者赞叹本师佛陀并非没有作用,而是非常有意义的,以此能够令人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经典生起无比的诚挚信。”这是获得他利方面的功德。


心性休息》第一课



QUESTION(01)


问:信心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诚挚信是属于信心的哪一种层次?



(01)
ANWSER


答:诚挚:诚恳真挚。诚挚信可以说是由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引发的一 种对本师以及对经典诚恳真挚的行为和态度。


在这里是指通过赞叹顶礼佛陀令他人获得诚挚信,对初学者来说,诚挚信包含在清净信当中,因为欲乐信、胜解信及不退转信是在听闻正法、生起正法功德后产生的。




No.2










QUESTION(02)




有一个关于《中观庄严论》的问题,论中两次提到相识等量中对方的观点——同类识不能同时生起。这里我有几个疑惑:


·对方所宣说的同类识是指谁与谁同类呢?所谓的同类又是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ANWSER


答:相识等量的意思是:外面的行相上面有多少种类别,能够了知、能够取它的心识就有这么多的数量,所以说它的相和它的心识是同等的。


比如外境是一个,那么引发的心识也就一个;如果外境是多个,那么当时取它的心识也是多个。


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认为,取蓝色等的若干同类识全部一并生起。按照对方观点,比如说取蓝色布的识,取蓝布的中央部分,取蓝布的边缘部分,或者取它的上下左右,中间的部分等等,取不同部分蓝色的识都是同类识,这些同类识可以同时生起来,这个就叫同类识。










QUESTION(03)




如果将对方的观点也分开有分别以无分别——同类无分别识和同类有分别识,那对方的观点还有谬误吗?或者其中会有正确的一分和错误的一分吗?如果正确如何正确,如果错误为何错误呢?



ANWSER



答:自宗破唯识宗承许的胜义中的相识等量, 还有在名言当中不太符合名言的相识等量。没有完全同类的两个法同时存在的缘故,所以说没有同类的心识一起生起的观点。


不同类的无分别心识,可以同时生起很多种,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显现出来。


分别识在产生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分别识同时产生是不可能的的事情,一个时间当中只能产生一种分别。


同类的心识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就有出现两种相续的过失,如果这样的话,就和佛陀的教证矛盾了。世尊在经中说“无有前后而生二心,无有是处”以及“一切有情即识之一相续”。










QUESTION(04)




问:还有关于胜论派外道所许之神我、乐等皆是无情法,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他们所许的有情法指的是什么呢?难道单单指的是能了知的心识吗?



ANWSER


答:胜论派承认乐等是住于内在我中的一种无情法,眼识等五根识的苦乐贪嗔,是神我的十三种功德。苦乐等是住在内在神我当中的,他是神我的功德,而且是一种无情。


凡是属于这其中外道的所有论典中也承许:识不可能显现为独一无二的本性。因为这些外道无不承认具有德、业、分支等的“实”、现象、身体等是所缘境之故。


外道的所有论典中说:“某法的所缘境无论是实等何者,它都同样具有德等诸多特征,而不可分割、独一无二的一个法绝不会显现,因此唯一的识也不可能存在。”





No.3










QUESTION(05)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家人去购买活鸡,活鱼等物回来宰杀煮食。作为刚学佛的我来讲,我知道杀生罪报最大。可是我还没有能力影响家人不再这么做。我曾经也试图劝说,无效甚至还引发口舌之争。请问,我应该如何化解?我应该如何替家人去忏悔这个罪业?



ANWSER

答:首先精进地闻思修,学习法义,令自心调柔,以智慧善巧劝导。


 为死亡众生念观音心咒。可以修持一些忏悔法门。










QUESTION(06)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知道吃肉不好,可是每次吃饭的时候就是忍不住,还是会吃很多肉,吃完会自责。请问我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



ANWSER


答:大乘佛教是以慈悲心为主导。因为不忍如父母般的众生受苦,而不忍食肉。

     

不能完全吃素,可以吃三净肉。发清净愿,学习菩萨行,也可以在殊胜日发愿     

    

 吃素,自己发愿不伤害众生。




No.4




QUESTION(07)




我们在某些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终生共修加行的倡议,挂上了包括dess几位ss的法义,这样的微信群,不知道能不能参加?



ANWSER

答: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No.5


《大宝积经》中说:“既远离心、意、识又不舍等持,此乃善逝不可思议智慧之密。”

我们要懂得,远离所有分别意识,安住于不可思议的等持和境界中,就是佛的密意。

也就是说,上师本尊真正的智慧和密意,是远离一切执著相的。





QUESTION(08)




请问:怎么安住在不可思议的等持和境界中?如果不懂,护住根门只能关闭根门,可是这样的时间很少,意识不好控制呢?



ANWSER


答:如《大宝积经》所说:“远离所有分别意识,安住于不可思议的等持和境界中,就是佛的密意。”远离分别意识就是安住在等持和境界中。


《坛经》云:“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既是法缚,即名边见。”


如果对万事万物不进行思考,思维。拒绝了所有的念头,念头断掉了,就成了一种对佛法的束缚,就叫做边见或断见,是颠倒的见解。


如果关闭根门就是远离分别念,比如说“盲人”,关闭了眼根,没有眼识,能说是安住在无分别智慧的境界中吗?


如果关闭根门就可以远离分别念,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像中观这样的般若法呢?


佛陀在不同的佛经里讲解了不同的安住等持的方法。要依佛智而安住,依佛法而安住,不是凭自己的分别妄念以妄断妄。


让我们听见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