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演讲】问佛陀情为何物(二)
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当然,佛教并不是强迫你绝情绝爱,而是通过理论分析,让你放弃非理的执著。比如,有些人往往觉得异性的身体很美丽,其实,这种好感是未经详细观察的错觉。如果用智慧去分析,就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也只是一堆肉而已。从头到脚慢慢剖析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执著、贪爱、想念的,居然是这些东西!这样的身体不要说死后没有价值,活着时也根本不值得贪恋!”
佛经中也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摩邓女爱上了佛的弟子阿难,她想尽办法让阿难还俗。佛问摩邓女:“你到底喜欢阿难哪里?”摩邓女说:“我爱他的眼睛,爱他的鼻子,爱他的嘴巴,爱他的耳朵,爱他的声音,爱他走路的姿势。”佛便一一给她剖析:“阿难的眼睛中有泪,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屎,身体中有屎尿……”摩邓女算是利根,听了佛的分析,爱念当下就息灭了。
其实,爱情完全是一种分别执著,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否则,现在的社会对爱情过于推崇,许多影视节目里,爱情成了人生的唯一。由于从小受这种影响,许多年轻人长大以后,根本没有辨别能力,这是相当遗憾的!其实,爱情只是一种弱不禁风的易碎品,就像一个美丽的水泡,稍微一碰就会破灭。当这种水泡破灭时,有些人为此大失所望,有些人甚至绝望自杀,这实在是不智之举。
我本人来自藏地,藏地的传统跟汉地差别很大,藏族人对爱情虽然也有执著,但不会把它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也不会用各种语言过分地赞美它。而在汉地,人们对爱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本来爱情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因为被许多虚构的浪漫情节包装了,导致许多人疯狂地歌颂它,直至这层包装被撕开后,他们才痛苦地发现,原来爱情不过如此。
《正法念处经》也说过:“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所以,过于执著爱情,痛苦就会接连不断地降临。只有获得了无求的境界,才不会有这么强烈的贪求,一旦失去了爱情,也不会有那么锥心的痛苦。
在修行人眼里,无求才是最大的快乐。以前有一个富人,他非常有钱,可始终得不到快乐。他到处打听怎样才能快乐,一个人告诉他:“得到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衬衣,你就会获得快乐。”于是他四处寻找,后来听说某个深山里有个老修行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这个富人就找到了老修行人,问:“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老修行人悠然地回答:“应该是吧,我从来没有什么痛苦。”于是富人恳求:“你可不可以把衬衣送给我?”老修行人哈哈大笑:“我根本没有衬衣啊。”这个时候,富人才明白过来:无求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个道理,或许有人不太理解:“拥有才会快乐,一无所有的话,怎会有快乐可言呢?”但事实往往正好相反:没有的时候,你觉得拥有它会快乐;一旦拥有以后,就不一定快乐了。比如,没钱的时候,你认为有了钱会快乐,但当你有了钱,才知道就这么回事;没有家的时候,你觉得有一个家会快乐,但当你有了家,才知道它是争吵的来源;没地位的时候,你觉得有地位会快乐,但当你有了地位,才发现自己照样不开心。
不过尽管如此,人们的贪欲仍永无止境。如果一个人是副局长,他可能会想:“我是局长多好啊。”当上局长后,又成天琢磨:“我是副市长就好了。”等当上了副市长,又开始盘算:“如果我是市长,那该多棒。”……就这样一直追追追,永远没有满足之时,这种无止境的追求就是痛苦。
因此,大家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今后我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了钱财,就能带来一切快乐,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作为年轻人,你们既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拥有正确的信仰,既要有外在的财富,也要有心灵的财富,这样的人生才比较精彩。
总之,对于爱情,佛教中有深刻的揭示。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前世、今生种种因缘形成的,在爱情当中,有些人是来讨债的,有些人是来还债的。比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有独钟,一见面就生起爱慕心,按照佛教的解释,这并非是一种偶然,很可能源于前世的宿债。
当然,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爱情的这种复杂性。因为它只看到今生的现象,对前生后世的领域,则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一概排斥佛教的观点,那在面对感情的困惑时,就会遇到许多麻烦。
尤其如今很多人的爱是一种占有,有许多实用主义的成分——对方能让自己快乐,就跟他朝朝暮暮在一起;如果他给自己带来痛苦,则恨不得灭之而后快。这种爱,实际上就是痛苦之因。
前不久,某大学发生了这样一幕惨剧:一对恋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对男生说:“如果我们都考上了,我们的关系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了,我没考上,爱情也可以继续。但若我考上了,你没考上,那就分手。”也许是命运的作弄吧,最终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生没有考上。于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别伤心,因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冲到女生寝室,先将那个女生掐死,然后自己跳楼自杀了……
与这种自私自利的爱相比,佛教的爱是对一切众生平等关爱,并且没有任何条件。乍听这种说法,有些人也许会想:“不可能吧,太玄了!”其实一点都不玄,这种理念有甚深的含义,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的“爱”,就有了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我经常在想:人类有各种科学发明,这不一定就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培养慈悲心,通达心的奥秘。这方面的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有细致的宣说,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不要盲目追求钱财,更不要像有些人那样,眼里除了钱,什么道德都没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