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以精神是否存在来区别的 ——人生十项所知
一
外在的现相是迷乱,应当了知它无有真实性
这个观念,决定了我们对待世界、面对物质的态度。
在西方几千年的历史中,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分别对物质与宇宙有着不同的解读,固执己见、争论不休。但佛陀却认为,世界既有物质的成分,也有精神的成分。外面的世界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一种幻觉。并劝告他们说:别吵啦,没有什么好吵的,都是一种错觉而已,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唯心唯物。
也许刚刚进入佛门的人很难理解:外面的一切如此真实,怎么可能是幻觉呢?佛教会不会把我们带到另一个玄乎其玄的世界,让我们离开正常人的生活,去过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呢?
不,这样的担忧大可不必。佛教不会让我们离开现有的生活,只是让我们改变对世界的态度,即要知道,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庞大的虚幻世界。
我们需要放下杀盗淫妄等罪业
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佛法,更没有深入学习佛法,所以对佛教有很多误解。一听说佛教讲无我、空性,就理解为一无所有,认为佛教否定现实生活中自我的存在,否定世界的存在。其实,佛陀从不会否定感官世界中自我假象的存在。
有很多人一听禅宗里讲放下,就误认为什么都不能执著,都要放下,包括家庭、物质、烧香、拜佛、念经、磕头都要放下。还有一些人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什么都不愿意放下,只知道以功利的心态去烧香、拜佛,祈求佛的保佑。这两种极端的观念,都是不对的。
虽然最后成佛的时候,要放下一切。我们现阶段不可或缺的一切,都会被更好的东西所替代。但这只是将来的事情,目前我们需要放下的,是杀盗淫妄等罪业,是对其他众生有害的行为,却不能放下闻思修,不能放下对解脱的追求。
对字面词句的误解,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有些人一看到“欲望是发展的动力”这句话,就认为不能控制欲望,一定要让欲望引领世界。但目前的事实是,很多人已经被欲望的绳索缠裹得气喘吁吁甚至奄奄一息,缺乏智慧的欲望无限膨胀,已经让人类南辕北辙,奔往另一个方向。
一定要尊重因果
佛教徒并不是穷人的代名词,更不一定要过艰苦的日子。闻思修、戒定慧、智慧和慈悲,才是衡量佛教徒的标准。
在没有开悟的时候,世界非常真实。此时的我们不可能放下欲望,但一定要尊重因果,该有的欲望要有,不该有的欲望绝不能有。如果不尊重因果规律,一定会感受痛苦。
但从更高的层次来讲,就像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世上的任何东西都从来不存在。就像梦中赚了一百万,又输了一百万,赚钱的时候欢喜若狂,输钱的时候痛苦万状,但这大喜大悲的一切,都从来不存在,一切都是幻觉。
不要过度执著世间的一切,要知道世界是虚幻的。因为我们的感官出了问题,才会认为它是真实的。
二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