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半,久故的父母亲人,生死相隔的恋人朋友,不知不觉就会在这一天浮上心头。盂兰盆节、中元节,这些节日名字虽美,然则沁满忧伤。活着的人一者不知亡者所在何处,二者不知如何去利益对方,于是乎,那些望月兴叹也不过成了单相思,显得缥缈而无实义。一些民间习俗比如给亡者烧些纸钱、烧幢别墅之类的,虽然可以让生者安心,但这样究竟能不能利益到亡者却不大好说。
要想真的利益亡者,如何在中元节拨通亡者的电话号码,问安探望并完成切实的“汇款”救拔?或许我们应该参看一下盂兰盆节的出处——佛经里的真实记载以及《地藏经》里佛陀的叙述。
《盂兰盆经》中记载,目犍连的母亲去世之后,目犍连用神通观察,发现母亲已转为饿鬼,饿渴无食。目犍连拿饭菜去给她吃,哪知食物到口边就化为猛火。目犍连回来告诉佛陀,佛陀说:“你母亲生前业力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她的业报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众的功德力。七月十五日这天,你供养僧众,请十方僧众对她回向,这样才能获得解脱。”于是目犍连遵照佛陀的教言,供养十方僧众作回向,依靠僧众的力量,他母亲马上脱离饿鬼道,生于天上享受福乐。此习俗也得以流传万世,在汉传佛教中,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盂兰盆会”,以拔济自己累世的父母六亲。
——
《入行论讲记5 三殊胜》
这个公案令我们大生希望,同时,对我们来说也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我没有神通如何得知亡者的下落呢?第二,回向善法功德真的对亡者有利吗?
想见见亡者——这个可以有
对于没有神通的我们来说,有没有办法得知亡者下落、真的联系上亡者、得知其去处呢?有办法。《地藏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详细描述了欲见亡故之人的具体操作流程。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或三岁、五岁、十岁以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长大,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
由此可见,只要按照经文中所说坚持一至七日对地藏菩萨瞻礼供养,亡故者就能得到解脱,受无量乐,如果还能够在21天中一心瞻礼地藏菩萨形象,念其佛号超过万遍,地藏菩萨就会把亡者的生身之处或亲告之,或于梦中令其得见。
想切实利益亡者——那就来一场量子纠缠吧
不管是依照地藏菩萨加持而得知亡者去处,还是根据亡者生前善恶业行径而推出亡者去处,知道地址了,总是要汇点款让人家生活好一点才好。烧纸钱的可疑性在于,这些纸钱到底是不是那边的通用货币呢?与其做这些没把握的事情,不如选择最保险的法界通用货币——善法功德。
亡者是因为自身的恶业才会在死后受苦。而我们将善业的功德回向给他,令其在亡者身上成熟,这才是根本的利益亡者之道。
所谓回向,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即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也就是说,依靠发愿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回向。以比喻说明:一块黄金是用来做马桶、装饰品,还是做佛像,这主要取决于主人的想法;同样的道理,我们所作的善法如何成熟,这也取决于回向,故回向至为关键。
——
《藏传净土法1 第十课》
当我们为亡者念经超度、礼敬三宝、吃素放生、持戒布施,行持以上种种善法之后,将其功德回向给亡者,这对亡者会产生切实的利益。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家都知道,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支柱之一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量子纠缠”,比如两个粒子,一个在火星,一个在地球,其中一个进行某种运动时,另一个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能感应到,因此有人也称它为“远距离瞬间感应”。还有比如说某人的儿子在某个地方死了,他的父亲正在北极或南极,他马上也能感应到,这些都属于“量子纠缠”现象。
同样道理,我在这里念经,这一种善业,会对他方病人相续中的恶业产生作用,这两种业,实际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种纠缠关系。
——
《对话朱清时教授3-量子纠缠与灵魂不灭》
对话朱清时教授
“回向”的甚深客观内涵,在今天被科学所证实
也许我们还是会疑惑:对病人来说回向可能有用,毕竟他还活着。可是亡者已经死了,阴阳两隔,这时再回向还会产生“量子纠缠”的影响吗?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三宝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真正的修行人对亡人作佛事一定会有利益。这个道理就像我们花钱疏通关系后,把监狱中的囚犯解救出来一样,依靠善法的力量,也可以把堕入恶趣的众生拯救出来。因此,有些人如果想帮助去世的亲人,应该为他们多做善事,或者请僧众作佛事,或者自己诵经念咒,然后将这些功德回向给亡人。回向的时候,可以在心里观想将功德回向给亡人,也可以口中说出来:“以此功德,愿某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藏传净土法2 第四十六课》
再让我们来看看两位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在老朋友去世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现在贝索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新的证据不断表明,爱因斯坦是正确的——死亡只是一场幻觉。
——罗伯特·兰萨
“感官的影响,就大多数人而言,对心灵的压服是如此之强,以至于时空之墙看起来是那么的坚固、真实、不可逾越;草率地谈论世界中的这些局限性,实在是愚不可及。”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
《死亡只是一场幻觉?
——新研究给出了肯定回答》
“藏族人在想起死人或者谈话中提到死人的名字时, 都要给他念几句观音心咒。”
更不要说今日还是佛经里说的七月半,
那么
中元思故人,生死不相隔。
地藏引相见,回向令爱延。
提名念佛号,清凉随声伴。
愿力大无穷,祈请归极乐。
本文插画源自千库网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