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56课 学习笔记和思考题
名词解释
原文
《楞严经》中说,阿修罗依胎、卵、湿、化四生而分四种。
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编
原文
本来,非天在前世造过布施等善因,今生的财富受用可与天人相媲美。但由于他们往昔妒贤嫉能、好争好斗,七种慢基本都具足,以此恶习、业力所牵,而感得阿修罗的身份。
慢:
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别。唯识论六曰:“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中略)此慢差别有七九种。”大乘义章二曰:“凌他称慢。”
——《佛学大辞典》
七种慢:
《俱舍论》里面讲了七种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心态):
1)傲慢:与下者相比,认为自己更胜一筹;
2)过慢:与同等者相比,认为自己更胜一筹;
3)慢过慢:与殊胜者相比,认为自己更胜一筹;
4)我慢:认为近取蕴为我;
5)增上慢:本未获得功德,却认为已获得;
6)卑慢:认为自己与特别优秀者比起来,略显低下;
7)邪慢:本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入行论讲记》第一百零六课
原文
与此同时,平时温顺调柔的诸位天人,也来到粗恶苑取出兵器,准备迎战。
粗恶苑:
帝释天四大园林(众车苑、粗恶苑、杂林苑、喜林苑)之一,又名粗涩园。帝释天所居善见城南有一林苑,池塘、林木以为装饰,行至其地,即生粗暴之心。《阿毘达磨顺正理论》云:“粗恶苑,天欲战时,随其所须,甲仗等现。”
——《前行广释第五十六课》
原文
由于游戏海下面居住着许多阿修罗,所以天人故意将尸体从须弥山上滚下,落入游戏海中,整个海水被染成一片血红……
游戏海:
与须弥山外围七重金山交相间隔的六重大海,充满八功德水,为诸龙王嬉游之处。
——《前行广释第五十六课》
原文
以前身体的光芒可照射一由旬或一闻距,而当临近死亡时,这些光芒全然消失。
由旬:
Yojana,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逾阇那。新称逾缮那。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
西域记二曰:“夫数量之称,谓逾缮那,旧曰由旬,又曰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
玄应音义二曰:“俞旬,又作由旬,或作由延,又作逾阇那,皆讹也。此言逾缮那,此译云:合也,应也。计合应尔许度量,同此方驿逻也。”
有部百一羯磨三曰:“言逾缮那者,既无正翻义,当东夏一驿可三十余里,旧云由旬者讹略。若准西国俗法,四俱卢舍为一逾缮那,计一俱卢舍可有八里,即是当其三十二里。若准内教,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一俱卢舍有五百弓,弓有一步数,准其步数才一里半余,将八倍之当十二里,此乃不充一驿。亲验当今西方逾缮那可有一驿,故今皆作一驿翻之,遮无远滞。”
注维摩经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一指节者,横大母指而取其厚量也。又一肘者,自肘之本端至中指之末也。惠运之俱舍记曰:“一肘者,自肘本端至中指末也,一尺八寸。”智证之杂记曰:“横大母指而取其厚,以为一指也。”俱舍论十二曰:“赡部洲人身,多长十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四肘。”积算此指节之量可知由旬之度。
原文
以上讲述了欲界天的痛苦。而欲界天之上的两天界——色界、无色界,虽然没有刚才所讲的现行的死亡痛苦,可是一旦引业穷尽,也会如梦初醒般堕入下趣。
欲界:
梵名Kamadhatu,三界之一。淫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俱舍论八曰:“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俱舍光记三曰:“欲界欲胜故但言欲。”
色界:
功德、住所皆胜欲界,虽离欲贪但能增上自地烦恼,色相善妙,名为色界,包括四禅十七处天。
——《前行广释第五十六课》
三界之一,谓身体与宫殿国土物质的物,总为殊妙精好,故云色界。色界四禅有十八天。【参见: 四禅天及三界】。【又】十八界之一,青黄赤白等眼根所对之色境。自持体与他法差别,故名色界。
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此界的众生,但有色相,而无男女诸欲,故名色界,色界的范围包括初禅至四禅等一共十八层天。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编
无色界:
无单独住所,以无色等持未退失而死后,立即形成四名蕴(受想行识四蕴)于该处转生,为无色界。包括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前行广释第五十六课》
三界之一。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此无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为色体实无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无粗色而谓为无色,非谓全无色也。此界中分四地,自下而上言之,则第一为识无边处,第二为空无边处,第三为无所有处,第四为非想非非想处也。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
俱舍论八曰:“无色界中都无有处,以无色法无有方所。(中略)俱异熟生,差别有四:一空无边处,二色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四种,名无色界。此四非由处有上下,但由生故,胜劣有殊。复如何知彼无方处,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此处生故。复从彼处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又曰:“于彼界中色非有,名为无色。所言色者,是变碍义,或示现义。被体非色,立无色名。”
引业:
引发总报,能令生于某处某趣之业。
——《前行广释第五十六课》
对满业之语。牵引众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毗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之二解。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余劣弱之业,使彼亦能感别报,谓之引业,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谓之满业,是业业相对也。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余别报之果,故谓之引业,又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故谓之满业,是即果果相对也。
然此引业限于一业耶?抑于多业亦通耶?引一生耶?抑于多生亦通耶?此问题大小乘说之亦不同。小乘之说,引业限于一业,又唯引一生。俱舍论十七曰:“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光记十七曰:“非多业引一生,又非一业引多生,唯一业引一生,多业引多生。”即其意也。是盖以一业若引多生,则当于熟时生先后之别,多业若引一生,则有于众同分生差别之难故也。然大乘之说,则一多互为不定。杂集论所谓:“或一业力牵一身,乃至一业力牵多生,多业力得一身”是也。小乘中经部,亦如大乘,许一业引多生之义。
教 证
1、《楞严经》:“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 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 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2、《法华文句》:“鬼道摄者,居大海边;畜生道摄者,居大海底。”
3、《业报差别经》中列举了十种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之业因:(1)身行微恶;(2)口行微恶;(3)意行微恶;(4)起憍慢;(5)起我慢;(6)起增上慢;(7)起大慢;(8)起邪慢;(9)起慢慢;(10)回诸善根向修罗趣。
4、《六趣轮回经》:“常行于谄诳,乐忿恚斗诤,由昔行施故,而作修罗主。”
5、《大智度论》:“阿修罗恶心斗诤,而不破戒,大修施福。”
6、《正法念处经》:“若世间人,顺法修行,天众则胜,阿修罗军,退散破坏。”
7、《诸法集要经》:“诸天多放逸,著乐痴所迷,不知大苦恼,决定自当受。”
8、《正法念处经》:“如蜜和毒药,是所不应食,天乐亦如是,退没时大苦。”
9、《诸法集要经》:“诸天耽欲乐,迅速如瀑流,寿命剎那间,愚痴而不悟。”
10、《诸法集要经》:“一切诸有情,当悟无常法,生者死所吞,盛为衰所逼。”
11、《亲友书》:“梵天离贪获安乐,后成无间烧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
12、《摩诃僧祇律》:“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莫不为结缚,命终堕恶道。”
公 案
1、那阿修罗为什么要跟天人打仗呢?原因是他们看见居于上方的天人财富受 用尽善尽美,一切所需都是从如意树而生,于是嫉妒得不得了。更令他们怒 火中烧的是,如意树的树根竟然长在自己境内……在这种嫉妒心的驱使下, 阿修罗忍无可忍,身披盔甲、手持兵刃,全副武装前去与天人决一死战。与此同时,平时温顺调柔的诸位天人,也来到粗恶苑取出兵器,准备迎战。天界有一头护地神象,力大无穷,帝释天只要想它,它马上就知道,并幻变出三十三个头,一一头上有宝池、花、玉女、侍女等,来到帝释天面前。其余三十二个小王也是如此,只要帝释天一忆念,他们就会立即感应到,然后前往帝释天身边,不用一个个打电话去通知。此时,帝释天骑在大象中间的头上,三十二小王则骑在其余三十二个头上,由不可思议的天兵天将围绕,发出震耳欲聋之声,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前往与阿修罗决战的地方。在双方浴血奋战的过程中,天人的金刚、宝轮、短矛、铁弩等,好似雨点般降下,打在阿修罗身上。尤其是帝释天的金刚威力无穷,只要一出手,必定令对方当场丧命。天人依靠自身的神变,能将大山抱在怀里顺手抛出。以往昔业力所感,他们身材伟岸魁梧,高度相当于笔直站立的七个人,相比之下,阿修罗就显得又矮又小。而且,天人除了断头以外,其余部位再怎么受伤,只要用天界的甘露涂敷即会恢复,绝不会导致死亡。然而,阿修罗却跟人一样,只要击中要害便会丧命,所以他们经常惨遭失败。尤其当天人在醉天象的鼻上系上宝剑轮、派出天象时,顷刻间可使数十万阿修罗死于非命。由于游戏海下面居住着许多阿修罗,所以天人故意将尸体从须弥山上滚下,落入游戏海中,整个海水被染成一片血红……非天就是这样始终以战争虚度光阴的。
2、阿修罗的始祖,娶了天界乾闼婆(乐神)的女儿后,乾达婆女不久就怀孕了,经八千年才生下一女(舍脂),容貌极为端正,天上天下无有过之者。帝释天见后为之倾心并去求婚,阿修罗王很高兴地把女儿嫁给了他。帝释天如愿娶得阿修罗女后,便为她赐号“悦意”,对她百般宠爱。一天,帝释天到欢喜园,和许多婇女在池中嬉乐。悦意见了醋意大发,妒火顿生,暗中派五位夜叉向父亲告状:“现在帝释天不再宠爱女儿了,竟然丢下我,和婇女在池中游戏。请父王替女儿做主!”阿修罗王听了很生气,立即率领大军,向天界进攻。经过一场大战后,他们打败了帝释天。帝释天东躲西藏,非常狼狈。此时有位天人提醒:“您是佛的在家弟子,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于是帝释天持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阿修罗王的耳鼻、手足全被砍掉,落入海中,使海水都变得血红。阿修罗王惊恐万分,走投无路之下,只好钻入莲藕丝孔中藏身。第一次战争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划下休止符。多年后,帝释天又爱上阿修罗王的另一个女儿,便派乐神前去求婚。阿修罗王觉得他实在欺人太甚,立刻发兵攻打天人。就在阿修罗将要攻下天宫时,帝释天又忆起上次的神咒,凭借神咒的威力,阿修罗军被杀得节节败退,只好再次退入莲藕孔中躲藏。帝释天攻入阿修罗城后,不见阿修罗王,只见城中有许多阿修罗女,就把她们全部掳走了。之后,阿修罗王派出一位使者,前去和平谈判,指出帝释天身为佛弟子,不应犯戒偷盗。帝释天想想也觉得理亏,于是答应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人的甘露作为回报;阿修罗王也将爱女献给帝释天,并自愿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
3、在《正法念处经》中,就记述了阿修罗王两次手障日月,造成日食月食的故事。他之所以有这么大威力,是因为往昔生为婆罗门时,有一次见佛塔起火,他极力灭火而使塔不坏,以此功德,发愿来世得到大身。但由于他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罗道,成了阿修罗王。
4、清朝雍正年间有个白太官,是当时八大武术家之一。一次他在回乡途中,恰巧遇到个小孩正对着一块大石头练功,掌到之处,火光四溅,功夫非同一般。白太官心想:“我家乡竟有这样的小孩,现在武功就如此了得,长大后肯定会超过我。”在强烈嫉妒心的驱使下,他竟生起杀心,一掌把小孩打死了。在断气之前,小孩怒目而视,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你杀了我,我爹白太官定会找你报仇!”白太官一听,如五雷轰顶,方知杀的是自己儿子,但悔之晚矣。
5、阿修罗王的前世曾是个穷人,住在一条大河边,经常过河砍柴。由于水深浪大,他曾数次被河水淹没,幸而生还。有一天,他正好供养了一位独觉。独觉吃过斋饭,将钵扔到空中,腾空而去。他见后心生欢喜,默默发愿:“愿我以此功德,来世身形高大,一切深水无能过膝。”由于这个因缘,他后来转生为四大阿修罗王中的一位。
1、非人虽为善趣,受用无尽,但仍也始终以战争虚度光阴,不离痛苦,需发自内心努力去观想。
即使非天是善趣,那里也不会有快乐。尽管他们的受用、相貌、能力跟人类相比,远远超胜,但其身心也不离痛苦,同样要遭受三苦的逼迫、折磨。
非天嫉妒心极为粗重,就是在自己的范围内,区域与区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也总是争斗不息,格格不入,始终在战火纷飞中过日子。非天经常与天人发生战争,非天就是这样始终以战争虚度光阴的。
我们每个人要发自内心地观想:非天也不离痛苦本性。
2、非天转生之因主要是嫉妒心,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心,杜绝转生阿修罗的因。
由于他们往昔妒贤嫉能、好争好斗,七种慢基本都具足,以此恶习、业力所牵,而感得阿修罗的身份。
转生为阿修罗的根本因,其实主要是嫉妒心,若对超过自己的人无法忍受、心生忧恼,这就是嫉妒。在同学、同事、同修之间,倘若出现竞争对手,我们一定要观察自己的心。否则今生嫉妒心太强,来世很容易转生为阿修罗。
我们作为修行人,若想不投生为阿修罗,一方面要多思维轮回痛苦,另一方面,也不要有好战的心态。
3、天人虽享受安乐,但无修持善法念头,死亡时却有无尽下堕之苦,并无希求可言。
跟人类相比,天人受用圆满、应有尽有,不是人间富翁所能相比的。但尽管如此,他们整天在散乱中度日,从来没有修持正法的念头,如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云:“诸天多放逸,著乐痴所迷,不知大苦恼,决定自当受。”
天人所享受的快乐,诚如《正法念处经》中云:“如蜜和毒药,是所不应食,天乐亦如是,退没时大苦。”犹如蜂蜜与毒药混合在一起,虽然味道甜美,但却不应食用。同样,天人的快乐也是如此,一旦死亡降临,必会感受极大痛苦。因此,跟人间的快乐相比,天人之乐虽说大得多,但从其本体、因缘等各方面看,其实也没什么可执著的。
六欲天的天人,无论生在哪里,都要感受死亡的痛苦。每个天人临死时会有五种死相,当这五种死相现前时,天人知道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内心十分痛苦。
大多数天人死时会产生邪见,或因一生放逸无度,后世会下堕三恶趣。这时天人通过天眼观察,了知自己将转生何处。看到来世的痛苦之后,本来死亡的痛苦还没消除,现在又加上堕落的痛苦,实在是雪上加霜。
临终时忆起往日的快乐幸福,如今无有自主继续住留,即将面临死亡的痛苦;又看到后世生处的悲惨,感受堕落之苦。同时遭受这两种痛苦的折磨,内心异常忧伤,这种苦已经超过了地狱的痛苦。
色界、无色界,虽然没有现行的死亡痛苦,可是一旦引业穷尽,也会如梦初醒般堕入下趣。如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梵天离贪获安乐,后成无间烧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梵天等色界天人尽管暂时离开了贪欲烦恼,享受禅定的安乐,但引业灭尽之后,还是要堕入无间地狱,成为狱火的薪柴,不断感受各种痛苦。《摩诃僧祇律》亦云:“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莫不为结缚,命终堕恶道。”
4、天人受用虽远超人类,但很难行持善法,人身超胜天身,应珍惜人身,少些散乱放逸,多做善法。
天界很难行持善法,也是一种自然规律。除了菩萨化现的天子以外,对大多数天人而言,恐怕连一句观音心咒也不会念。所以《别解脱经》等中说人身超胜于天身,原因即在于此。在我们人间,一个人再忙、再放逸,也可以作些布施、慈善或修行,为来世的安乐奠定基础。而天界则完全不同,天人们一直放逸度日,根本没有时间行善,最终只能被悔恨所摧毁。
我们得了人身以后,在短暂的人生里,不能像天人那样,整天都散乱放逸。否则,一旦死亡临头,自己定会不知所措、后悔莫及。
5、观想轮回之苦,想方设法脱离三界轮回,获得佛菩萨果位。
学了这样的大乘佛法,每个人要知道:三界中任何一处,都不会有真实的安乐。现如今,有些众生正在感受苦果;有些众生虽未感受现行痛苦,但却在造痛苦之因,时时处于行苦之中,苦果很快就会现前。因此,有智慧的人依靠学习经论,会深深认识到佛经中“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的道理。
每个众生不管在天界或人间,凡有生者最后定会被死亡吞没,富贵荣华、兴旺发达也定会沦为一败涂地,终究只是一场空而已。
学习这些道理之后,大家应当明白:在三界轮回中,无论转生于何处,都不会有丝毫快乐,千万不要对轮回有任何指望。就像一个监狱里的人,生活条件再好,也毕竟是监狱,不如回家自由。同样,我们轮回中的众生,纵然生活富足,有房子、有地位、有权力、有家庭、有快乐,这些也迟早会离开自己,没有必要去执著,而应想方设法脱离三界轮回,获得佛菩萨果位。
通过现有人类生活之苦深入思维天人之苦,斩断对人天福报的希求心,并在物质发展的时代做到知足少欲,不被烦恼所缚,利用佛法力量面对生活。
佛劝诫我们一定要感悟无常之理。如《诸法集要经》云:“一切诸有情,当悟无常法,生者死所吞,盛为衰所逼。”
只要有了佛法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状况,自己都有面对的勇气。但遗憾的是,一般世间人在这方面,通常都很欠缺。
在这些物质发展的背后,人们所感受到的,往往是压力和痛苦,并不是快乐。
咒语的力量。
咒语具足外、内、密、极密的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文殊勇士一成续》云:“天尊现示密咒相,赐予一切诸悉地,密咒行者修彼者,若成彼者则成就。”《楞严经》则说:“若不持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光明经》中也说:“十地菩萨,尚以咒护持,何况凡夫?”
由此观之,咒语实实在在具备不可思议之功德及加持力。不仅持诵咒语能带来如此巨大之利益,甚至仅仅见闻咒语都能给当事人带来无穷的功德。《文殊根本续》云:“称诵善逝之密咒,如是诸咒具实义,众生侧眼视密咒,如来亦能摄受彼。”念诵也好、看到密咒也好,都能获得佛陀的加持摄受。
举例来说,佛陀称赞大悲神咒的功德时就说:“若诸人天诵持此陀罗尼者,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浴身之水,沾著其身,一切恶业重罪悉皆消灭,即得转生他方净士,莲花化生,更不受胎身、湿、卵之身,何况受持读诵者。”咒语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咒语具备不可思议的功德及加持力,究其原因,正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明觉为明咒,天尊相为明咒,由智慧妙慧自性中所观之咒相,能成对治未知者为明咒。”意思是说念大明咒,即念明觉之本性,能对治无明之未知,也等同念天尊。麦彭仁波切还说:“胜义中,一切诸法皆为无二平等离戏大空性,没有任何分别;但在名言清净显现中,咒语与本尊于所化者前,皆是智慧之幻变,了知二者无有差别,则应将密咒受持为圣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