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轮回的智慧,能带来最久远的慈悲
现代人强调自我,也学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对自我提升是有好处,可以让个人、民族和国家形成强大的意志力,但如果能像考虑自己那样为他人着想,在利他心、慈悲心基础上建立一种智慧,那整个社会自然就和谐了。
-1-
利他,不一定要披着袈裟
我们都希望有智慧,但智慧要跟利他心相连,才是佛教所谓的智悲双运、古人所谓的德才兼备,是大智慧;否则很可能成为害人害己的小聪明。《资治通鉴》就德与才的有无多寡,分出了四种人:德才完美具足的,是圣人;德和才一样没有,是愚人;德胜过才称君子;才胜过德叫小人。
这种分析很有启迪性。在座的学的都是金融,很明白什么是金钱的诱惑,因而更要注意德行的培养。
最高尚的德行就是利他。像我们身着袈裟的人,佛教里称沙门,应以慈悲为怀,但没有利他心的话,和尚也好、尼姑也好,都算不上合格的佛教徒。世间的领导、精英们也一样,没有利他心,再成功也掩饰不了自私的面目。相反,有了利他心,不论你的身份如何,都是高尚的、快乐的。
因此,利他的心不仅是一颗好心,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诚如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说:“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2-
比因特网还复杂的,是业网
刚才一位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命运在佛教认识里,就是业的呈现,《百业经》等经典中都说:业如同广大无边的网,覆盖整个世界。这张网比因特网大得多、也复杂得多,一般人无法想象,也无法通达其中的深细道理。不过,因为一辈子研究这些,我常会善意地告诉大家: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确实存在。
有些同学心地很善良,但却不相信有业。眼前不相信也不要紧,我希望当你对人生有了更多体会,比如发现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成功,而有些事不努力也能成办的时候,可以回头想想,这背后是否有种力量?其实就是业。业都是自己造的,上一辈子、再上一辈子乃至无量生世当中,我们在阿赖耶识里播下或善或恶的种子,今生,它们结果了。
命运就是这么来的。看看周围,同样读金融、同时毕业的两个同学,一个非常成功,一个倒霉透顶,什么原因?他们的业不同。同一家庭的两个孩子,一个又聪明又漂亮,而且成功,另一个既笨又丑,还受社会歧视,为什么呢?还是业的问题。业很复杂,但佛教里确实有清晰的解释。
一说到业,我总要澄清一点,就是业对命运的影响,不能简单理解为“宿命论”,完全取决于前世,这不是对业的正确认识。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一切,有一部分的确是前世的业导致的,但也有一部分跟今生的因缘有关。了解到这点,你就明白断恶修善的意义了。
说得明确一点,相信业因果,也是一种智慧。
-3-
人死了,因果还活着
除了今生的智慧,我们还要有生生世世的智慧。
蚊子落到手上,你是“啪”一声打死它,还是放了?我的话,就把它放了。为什么?因为它是生命。凡是生命,不论大小,都有一种对自我的认同,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尊重其他的所有生命。
这就是平等的生命价值观。是否具有这一观念,将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并体现为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心态和行为是有果的,它必将在未来的生生世世,成为自己如何投生以及受苦受乐的因。
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承认前世后世,因为他觉得,不承认,很多现象和道理就说不清楚;而有些人也不想太多,反正接受不了这种观点。这两种态度都有些感性,如果你往理性方向迈一步,问问自己:我有没有理由否认它?那你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没有理由。我在多年研究佛学、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发现这种理由。
如果你没有否认的理由,而佛教中有建立它的理论,科学中有证实它的案例,为什么说不存在呢?一定存在。
既然存在,我们就要注意自己今天的行为了,因为它是来世的因,严重的,今生就会成熟果报。人生的境遇有顺有逆,身处其中,应该尽量保持善行、止息恶行,否则恶就是恶,有报应。你做了,也许暂时看不到,“哪有报应?”但过不了多久,在你的身上或心里,在你的家庭或工作上,很可能会出现不顺和痛苦,那时就后悔莫及了。所谓“欢欢喜喜造恶,哭哭啼啼受苦”。今生都如此,更何况来世?
-4-
有知识,不代表有文化
可能是受环境或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影响,不说来世,就是这一世的人格或人生意义,也很少有人理会。现在多数人是只顾眼前的,就盯着钱,不顾道德,不顾生命价值,甚至都不知道孝顺和感恩,不知道要尊重有德的人,心里只想着自己的那点快乐,其他的什么都顾不上。
人要现实一点,这个我理解,读书期间想着毕业后怎么成家立业、怎么买房买车、赚大笔大笔的钱,我也理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好不要落入偏执的心态当中。
有些过于悲观的人,白天晚上担心前面的压力,学业、工作、生活,人生的路还没真正开始,就被想象的障碍压垮了,“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成功、幸福呢?”
而有些人也太乐观了,认为毕业后的生活一定比校园里幸福。实际未必,或者说,正好相反。中午我接到一个老师的电话,他说:“我现在太想读书了,真想回到学生时代,但我已经成家,时光不能倒流……生活怎么这么难?”
因此,我们不必太悲观,也不要太乐观,我的建议是,好好享受眼前的读书生活,单纯、快乐、无忧无虑。如果你真为将来着想,那就好好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善心,具备了这些,你就可以面对压力,也就有可能迎来真正的幸福人生。
幸福人生总是和善良以及完善的人格连在一起。
我们现在学的多数是知识、是技术,不是道德。我们可以用它去完成一件事情,却不知道如何沟通,所以很多人一进入社会,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有道理就可以啊……”实际上不是。我们还要看别人是怎么想的。社会很复杂,人的想法也不一样,所以要为别人想,这才能沟通。
毕业证上看不出这种能力。你学历再高,如果对上不懂得尊重领导,对平等者不会谦让合作,对下面的人不知道慈悲爱护,工作起来一定会受挫的。加之承受能力又差,领导批评一句也耿耿于怀,那就前途堪忧了。
-5-
慈悲不是宗教,是拯救心灵的妙药
佛教提倡慈悲心,但这个慈悲心,不仅佛教徒在修行时需要它,凡是人类,不论你生存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里,都需要它。一旦人类离开了慈悲心,谁都不肯真正关心他人的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僵化,家庭和社会无法和谐,那时候,恐怕我们只能看着世界变得越来越恶浊了。
你们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对佛教所阐释的真理,如果不去了解、不多少学习一些,我觉得,来一趟人间还是挺可惜的。你们不妨去寺院走走,到了寺院,你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是蕴含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会从内心深处启发人的爱心,让你了解万法真相。你们也可以看看古书,古人把思想都留在那里,超越现在的认识,对心灵有益。
现代人强调自我,也学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对自我提升是有好处,可以让个人、民族和国家形成强大的意志力,但如果能像考虑自己那样为他人着想,在利他心、慈悲心基础上建立一种智慧,那整个社会自然就和谐了。
爱因斯坦曾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请大家想想他说的道理。
现
场
互
动
Q:
我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四学生,正准备考哲学专业的研究生。现在很多人赞同因果,也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看到现实中有道德的人并不幸福,没有道德的人反而挺快乐,就让人费解,请问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A: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陈毅元帅也引用过。
你说的这种现象,并不表示善没有善报、恶没有恶报,是“时候不到”而已。行善的人不快乐,是因为他的果还没有成熟,就像种庄稼,播种时不可能收获。而今生享乐的人,说明他曾经修过善法,现在时候到了,正在感受。
那么,善人今生里的厄运是哪里来的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他现在行善的因缘,将来要受的苦果快速而轻微地现前了;还有一种就是前世的恶业导致的。
因此,因果不虚,但不是同时的,就像春种秋收。误解因果的人往往困惑在这里,他以为看到因就要看到果,看到行善的人受苦,就怀疑因果,其实不必。
如果我问你,“你在读金融,为什么没有钱?学的时候,不就该有吗?”你怎么回答?这就是把果放到因上衡量了,但果都是在后面的。
Q:
慈悲为什么可以利他利己?
A:
大乘佛教的慈悲,是缘着天下无边一切众生兴起的,这种慈悲也许我们很难想象,但只要你心存善良,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和动物,就是慈悲了。没有慈悲,当面对金钱的诱惑时,可能有人为了自己杀害他人,也在所不惜。
所以,在价值观方面,我最重视智慧和慈悲。
人要有智慧,也要有慈悲,有智慧而无慈悲的人,一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有慈悲而无智慧的人,想帮助谁也帮不了,因为你没有能力。打个比方,智慧和慈悲如同一双翅膀,有了这双翅膀,你就可以在人间的天空自由翱翔。
Q:
我是一个珠宝首饰商,我们做生意总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请问这是不是就是佛教里讲的贪心?
A:
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为自己,一辈子追逐最大最多,一味积累,没有为社会做什么;几十年赚来的钱离世后又被“五家所共”,由家人、亲戚、朋友互相争夺。这在佛教看来就是被贪心蒙蔽了,不明智,但很多生意人是这样。
还有一种是,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为员工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这就不是纯粹的“贪”或自利了,里面有利他。在今天,竞争是难免的,不竞争很快会被淘汰,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家做得很好,不仅自己成功了,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做慈善帮助弱势群体,这都是社会效益。
所以,只为自己就不太好,能够利他及服务社会就好。
Q:
我是保险系的学生。保险里有句话,“众人为一,一为众人”,我的理解是:我现在帮助他人,日后遇到困难了,他人也会帮助我。但以这种目的行善,是否就成了伪善?不是您所说的利他,最后得到一种利己思想。
A:
这是利他。以前有一位上师说过,就算你想得到自己的利益,暂时也要去行持利他,这是殊胜窍诀。
举个例子,你想在学校成名,怎么做?去利益别人。虽然你有私心,但你所做的毕竟是利他,不管怎么说,都是自我提升。到了社会也一样,只要你去做,刚开始也许是为自己,没有那么强的利他心,但做着做着心态就变了,你的利他心会越来越真实,你的言谈举止、你的付出会感动别人、感动社会,那时候,你也就被认可了。
这不是伪善,为自己的心谁都有,这总比你为了自己去欺骗别人、跟人吵架打架,让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眼里一落千丈,要好得多吧。为了自己也要利他,记住这个窍诀!
🎤索达吉堪布 📍 广东金融学院 📆2013年9月28日
※注:文章转载自智悲佛网,有删减,所有标题均为编者自拟添加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